问题

为什么宋朝以后汉族对游牧民族的作战能力下降了?

回答
宋朝以后,汉族政权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其作战能力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军事制度与战术的演变:从强悍到僵化

宋朝以前,特别是汉、唐时期,汉族政权拥有一些非常成熟且强大的军事体系。

汉朝的军事力量: 汉朝时期,北方边境是军事部署的重点。卫青、霍去病等名将以其出色的骑兵战术,在漠北战场上给予匈奴沉重打击。汉军注重骑兵的训练和运用,骑射、冲锋、包围等战术运用得当。 além disso, 汉朝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军屯制度,士兵可以在边境屯垦,既解决了粮饷问题,又保证了兵源的稳定。
唐朝的军事力量: 唐朝军事力量达到顶峰,其边镇兵制尤为突出。募兵制下,军队职业化程度高,士兵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唐朝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如“陌刀队”、“射手”等,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锋中屡建奇功。唐朝对军事科技的投入也很高,如铁器的广泛使用、攻城器械的改进等。

然而,宋朝及其之后的军事体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重文轻武的积弊: 自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宋朝吸取了晚唐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了“重文抑武”的国策。这导致了军事将领的地位相对较低,军事决策权更多地掌握在文官手中。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武将专权,但也削弱了军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有时甚至导致不专业的文官指挥专业军事行动。
厢兵与禁兵的结构: 宋朝军队主要分为禁兵(中央军)和厢兵(地方兵)。禁兵虽然精锐,但驻扎在内地,与边境游牧民族的接触不如唐朝的边镇兵直接。厢兵则多用于治安和杂役,战斗力相对较弱。
步兵为主,骑兵式微: 鉴于唐朝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强大的骑兵优势,宋朝一度尝试发展骑兵,但效果并不显著。由于经济和地理等原因,宋朝难以像北方游牧民族那样拥有大量优良战马,并培养出同样水平的骑兵。同时,宋朝的军事战略也更多地倾向于防御,依赖坚固的城池和步兵的配合。这使得宋军在野战中面对游牧民族的骑兵冲击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战术的保守与僵化: 尽管宋朝涌现出狄青、岳飞等杰出的军事将领,但整体军事思想在面对机动性极强的游牧民族时,显得有些保守。对阵地战、阵法、弓弩的依赖,虽然在某些条件下有效,但在应对游牧民族的灵活战术时,往往难以施展。

二、经济基础与兵源的限制

土地制度的演变: 宋朝以后,虽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土地兼并依然严重。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而自耕农数量减少。这使得传统的军屯制度难以维持,兵源的稳定性和质量受到影响。
财政的压力: 宋朝是历史上财政收入较高的王朝,但其大部分财政收入用于养官和发展文教事业,军事开支虽然不少,但并非军事强国的程度。同时,需要同时应对北方多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财政压力巨大,有时也影响到军备的更新和士兵的待遇。
兵员素质的下降: 募兵制下,士兵来源复杂,部分士兵并非出于忠诚或荣誉感,而是为了生计。训练的持续性和强度也可能受到财政和管理的影响。相较于历史上那些以骑射为生的游牧民族,汉族士兵在骑术、体能和野战生存能力上,普遍存在差距。

三、战略思想的被动与失误

“守内虚外”的困境: 宋朝中央集权极强,但军事力量却相对分散。为了防范内部叛乱,将大量精锐部队布置在内地,而边境的防御力量相对薄弱。这种“守内虚外”的战略,使得他们在面对外部强大威胁时,反应迟缓,难以集结足够的兵力进行有效的反击。
战略上的失误: 一些战略上的失误,如在关键时刻未能给予敌军致命一击,或者过于依赖防御而错失反攻良机,也导致了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四、技术革新与适应性问题

火器的发展与应用: 宋朝是火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如突火枪、震天雷等。然而,在实际作战中,火器的应用更多地集中在防御战和攻城战中,其在野战中对骑兵的冲击力、机动性方面的作用,相较于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压制作用。同时,由于火器制造和维护成本高昂,以及战术上未能完全适应,火器未能成为汉族军队对阵游牧民族的“万能钥匙”。
对游牧民族战术的适应性不足: 游牧民族以其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著称,他们的战术往往变化多端,善于袭扰、迂回、包抄。而汉族军队长期以来,更多地依赖步兵的阵列和工事。在面对机动性极强的对手时,汉族军队的战术显得不够灵活,容易被分割包围。

五、民族融合与文化心理的变迁

“马上得天下”与“马上治天下”: 北方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马背上,骑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的军事根本。他们的军事制度和战术,是围绕着这种生活方式演化而来的。而汉族作为农耕民族,其军事传统更多地根植于步兵作战和防御工事。
文化心理的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汉族与游牧民族之间存在大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但军事上,那种“全民皆兵,以骑射为基本技能”的游牧民族的军事文化,在汉族主体中并没有完全形成。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体现在了作战能力上。

总结来说,宋朝以后汉族对游牧民族作战能力的下降,并非是“一夜之间”发生,而是长期累积的军事制度、经济基础、战略思想、技术应用以及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军事制度上, 从唐朝的边镇兵制转向相对保守的中央禁兵和厢兵,骑兵力量的式微,以及文官主导军事的弊端,都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经济上, 土地兼并影响兵源,财政分配的侧重点也制约了军事的投入。
战略上, “守内虚外”的模式使得边境防御薄弱,难以应对大规模的进攻。
技术上, 尽管火器有所发展,但未能完全转化为压倒性的优势,对游牧民族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不足。
文化上,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军事文化和作战习惯上的差异,也难以在短期内弥合。

这些因素叠加,使得宋朝及其后的汉族政权在面对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时,常常处于被动或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境地,即使出现岳飞这样的名将,也难以改变整体的趋势。当然,这种“下降”是相对而言的,汉族政权依然能够依靠其庞大的经济和人口基础,以及时而涌现出的杰出将领,在局部和一定时期内取得胜利,但与汉唐时期那种主动出击、长驱直入的作战能力相比,确实存在显著的差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军事体制的变化。

古代的科技条件等所限,中央对地方的资源调度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离帝国首都越远的地方,因为腐败,损耗,对地方缺乏控制力等原因,从越远的地方取得税赋和调动人员就越是困难。

所以唐及唐以前,为了维持帝国庞大的疆土,尽可能的调动地方潜力,皇帝一般将地方之军政权力下放给地方,实际上形成了国中之国,即独立的地方政府。

而这些小政府可以充分调动当地资源,征召和维持数量惊人的军队和征收足以维持这支军队的税赋,他们实际上也是在维护自己在当地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会和当地的豪族和富裕自耕农结成联盟,共同以高效的军事手段保护当地免于蛮族入侵。

但是一旦中央衰弱,这种体制就很容易变成强枝弱干,诸侯林立的局面,比如汉末群雄和唐末诸藩。

而且还他么的不能否认,这种体制非常好使,虽然各自为战反而能日得蛮族嗷嗷乱叫,汉末丁原,公孙瓒和曹贼等北方军阀,以此为基础完成了多次对于草原民族的犁廷扫穴式的进攻,是北宋想都不敢想的。

而从宋开始,中原王朝就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即通过庞大而复杂的文官系统无限地削弱地方权力和增强地方内耗,以此达到中央的稳定。

但是很遗憾的是,科技水平跟不上制度建设,导致了地方过于弱势,比方说北宋时期全国军队有一百四十万左右,刨去吃空饷可能余一百万至一百二十万,而三国时期的军队数量总合可能就接近百万之众了,而宋之人口可是数倍于三国时期。

所以说有得必有失,在保证了中央集权无限膨胀的同时,带来总体战力的下降就是代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宋朝以后,汉族政权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其作战能力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军事制度与战术的演变:从强悍到僵化宋朝以前,特别是汉、唐时期,汉族政权拥有一些非常成熟且强大的军事体系。 汉朝的军事力量.............
  • 回答
    在讨论宋、金、辽、西夏、蒙古、大理这几个政权时,确实只有宋朝是以汉人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其他几个政权,虽然在历史上与宋朝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但其统治阶层和主体民族与汉族是不同的。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宋朝(960年-1279年): 主体民族: 毫无疑问,宋朝是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宋朝的开国皇.............
  • 回答
    理解汉代“天人合一”的新儒学与宋代“格物致知”的理学在进步性上的差异,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汉代,一个国家初建、文化整合的时代,儒学在此时经历了重要的转型。董仲舒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谶纬之学等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政治观相结合,构建了一个.............
  • 回答
    说“宋代以后的诗大都是仿出来的”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实际上,宋代之后的诗歌创作依然是丰富多彩,涌现了大量优秀的诗人,也有不少创新之作。但是,如果你细究一下,会发现确实存在一种“仿”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在很多时期都相当普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宋朝的灭亡定在1279年,而明朝的灭亡定在1644年,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定义一个朝代的“终结”。这不仅仅是打个简单的年份牌,而是要看政权更迭的实质和延续性。宋朝的终结:从赵宋的权力中心消失到全境的失陷要理解宋朝为何定在1279年灭亡,我们得回顾一下宋朝末年的.............
  • 回答
    说“轿子在宋以后成为主要交通工具”这个说法,其实存在一些误解,需要仔细辨析。 准确地说,轿子在宋代及其以后,在特定阶层和社会场合中,地位变得更加重要,并且其使用范围和工艺有了显著发展,但它从未成为普罗大众的主要交通工具。 能够负担和使用轿子的,基本都是社会精英阶层,如官员、贵族、富商、以及在重要场合.............
  • 回答
    宋朝确实开启了一个以文制武的时代,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究其根本,是前朝的惨痛教训,以及统治者对国家稳定和中央集权的极度渴求。回溯到唐朝,虽然“武”的色彩依旧浓厚,但藩镇割据的乱象早已埋下隐患。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更是将这种“武”的跋扈推向了极致。将领们凭借手中的兵权,拥兵自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事实上,你的感觉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是一种相对的、刻板印象化的认知。唐朝及以前的政府并非总是“很有钱”,而宋、明、清的政府也并非一直“很穷”,更没有“连仗都打不起”那么夸张。问题在于,我们评价一个朝代的“有钱”或“穷”,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
  • 回答
    明朝对外作战的斩首与俘虏数为何少于宋朝?细说其中缘由许多人可能注意到一个现象:相较于宋朝,明朝在对外作战中的斩首与俘虏数字,尤其是除去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似乎显得有些“寒碜”。这背后究竟是明朝军队战斗力不行,还是另有其深层原因?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个前提:笼统地说“斩首俘虏数量少”本.............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宋朝官制演变中的一个有趣细节。简单来说,孝宗乾道年间,左、右仆射确实改成了丞相,尚书令这个官职在制度层面退出了常设官职体系,但后来的郑清之等人之所以还能被“赠官”尚书令,是由于“赠官”的性质和宋朝官制中“寄禄官”和“虚职”的存在。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孝宗乾道年间的官制.............
  • 回答
    以宋末元初为背景的网络小说,人气确实可能不如以明末或宋朝其他时期为背景的小说,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历史的厚重感与情感共鸣: 宋朝(尤其是南宋)的“文弱”与“亡国”情节: 宋朝,尤其是南宋,在中国人的历史认知中,往往带着一种“积贫积弱”的印象。虽然文人辈出,经济繁荣,但军事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变迁、政治体制、军事实力以及民族融合等诸多复杂因素。简单地说,宋末和明末之所以未能像南北朝一样将北方异族阻挡在长江以北,原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一点。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南北朝时期虽然将汉族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在地理上分隔.............
  • 回答
    赵匡胤选择“宋”作为国号,这背后并非简单地重复历史,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考量、政治策略,甚至是一种“借古喻今”的巧妙安排。他当然知道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个宋国,这个国家的影响力,特别是其文化和经济成就,在赵匡胤那个时代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他选择“宋”,恰恰是要借助这份历史遗产,为新生的宋朝镀上一层正统和.............
  • 回答
    元灭宋与清灭明:对“中国”而言是否为“亡国”?为何有人以元清为豪?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概念的演变、民族认同的变迁以及历史评价的多样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几个核心概念。 一、 “亡国”的定义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亡国”的含义。 狭义的“亡国”: 通常.............
  • 回答
    宋朝以来,尽管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流途径,但并非唯一路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非科举出身却能位居高位的官员。要说最高能够做到什么官位,这需要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非科举途径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非科举出身”的范畴。这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是荫袭出身,即官员的子弟凭父辈的恩荫入仕,这.............
  • 回答
    中国传统上将宋朝视为“积贫积弱”的朝代,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主要源于北宋末期和南宋时期在军事上屡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并最终丧失北方半壁江山的现实。这种历史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以成败论英雄”的视角,以及儒家士大夫对王朝军事实力和领土完整的重视。然而,《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北宋都城汴京(今.............
  • 回答
    《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但在分析其时代风貌和民生背景时,我们之所以多以宋朝作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这种分析模式的合理性:1. 小说本身的叙事背景设定在宋朝: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水浒传》是一部历史小说,尽管其中充满了虚构和夸张的成分,但其故事的主要背景设.............
  • 回答
    宋朝和明朝都推行了“以文制武”的国策,但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文强武弱”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朝代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具体情况。宋朝的“以文制武”:一种主动的选择与深远的隐忧宋朝的“以文制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宋太祖赵匡胤.............
  • 回答
    如果宋哲宗赵煦能活到五十岁以上,并且延续其亲政之后的执政理念、政策,宋朝历史将会发生什么变化?赵煦,这位英年早逝的宋朝皇帝,其短暂的生命却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在他亲政之后的几年里,他锐意改革,展现出雄才大略的潜力,然而天不假年,他的早逝成为了北宋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若赵煦能活到五十岁以上,并.............
  • 回答
    宋朝能够在中国历史上撑过三百多年,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与许多朝代如秦、隋、唐、元、明、清等相比,宋朝的军事实力并不算最强盛,其建立之初也面临着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它却能维持相对长久而稳定的统治,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而深层的原因。下面我将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角度,尽量详细地阐述宋朝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