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宋朝以后汉族对游牧民族的作战能力下降了?

回答
宋朝以后,汉族政权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其作战能力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军事制度与战术的演变:从强悍到僵化

宋朝以前,特别是汉、唐时期,汉族政权拥有一些非常成熟且强大的军事体系。

汉朝的军事力量: 汉朝时期,北方边境是军事部署的重点。卫青、霍去病等名将以其出色的骑兵战术,在漠北战场上给予匈奴沉重打击。汉军注重骑兵的训练和运用,骑射、冲锋、包围等战术运用得当。 além disso, 汉朝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军屯制度,士兵可以在边境屯垦,既解决了粮饷问题,又保证了兵源的稳定。
唐朝的军事力量: 唐朝军事力量达到顶峰,其边镇兵制尤为突出。募兵制下,军队职业化程度高,士兵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唐朝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如“陌刀队”、“射手”等,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锋中屡建奇功。唐朝对军事科技的投入也很高,如铁器的广泛使用、攻城器械的改进等。

然而,宋朝及其之后的军事体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重文轻武的积弊: 自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宋朝吸取了晚唐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了“重文抑武”的国策。这导致了军事将领的地位相对较低,军事决策权更多地掌握在文官手中。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武将专权,但也削弱了军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有时甚至导致不专业的文官指挥专业军事行动。
厢兵与禁兵的结构: 宋朝军队主要分为禁兵(中央军)和厢兵(地方兵)。禁兵虽然精锐,但驻扎在内地,与边境游牧民族的接触不如唐朝的边镇兵直接。厢兵则多用于治安和杂役,战斗力相对较弱。
步兵为主,骑兵式微: 鉴于唐朝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强大的骑兵优势,宋朝一度尝试发展骑兵,但效果并不显著。由于经济和地理等原因,宋朝难以像北方游牧民族那样拥有大量优良战马,并培养出同样水平的骑兵。同时,宋朝的军事战略也更多地倾向于防御,依赖坚固的城池和步兵的配合。这使得宋军在野战中面对游牧民族的骑兵冲击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战术的保守与僵化: 尽管宋朝涌现出狄青、岳飞等杰出的军事将领,但整体军事思想在面对机动性极强的游牧民族时,显得有些保守。对阵地战、阵法、弓弩的依赖,虽然在某些条件下有效,但在应对游牧民族的灵活战术时,往往难以施展。

二、经济基础与兵源的限制

土地制度的演变: 宋朝以后,虽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土地兼并依然严重。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而自耕农数量减少。这使得传统的军屯制度难以维持,兵源的稳定性和质量受到影响。
财政的压力: 宋朝是历史上财政收入较高的王朝,但其大部分财政收入用于养官和发展文教事业,军事开支虽然不少,但并非军事强国的程度。同时,需要同时应对北方多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财政压力巨大,有时也影响到军备的更新和士兵的待遇。
兵员素质的下降: 募兵制下,士兵来源复杂,部分士兵并非出于忠诚或荣誉感,而是为了生计。训练的持续性和强度也可能受到财政和管理的影响。相较于历史上那些以骑射为生的游牧民族,汉族士兵在骑术、体能和野战生存能力上,普遍存在差距。

三、战略思想的被动与失误

“守内虚外”的困境: 宋朝中央集权极强,但军事力量却相对分散。为了防范内部叛乱,将大量精锐部队布置在内地,而边境的防御力量相对薄弱。这种“守内虚外”的战略,使得他们在面对外部强大威胁时,反应迟缓,难以集结足够的兵力进行有效的反击。
战略上的失误: 一些战略上的失误,如在关键时刻未能给予敌军致命一击,或者过于依赖防御而错失反攻良机,也导致了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四、技术革新与适应性问题

火器的发展与应用: 宋朝是火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如突火枪、震天雷等。然而,在实际作战中,火器的应用更多地集中在防御战和攻城战中,其在野战中对骑兵的冲击力、机动性方面的作用,相较于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压制作用。同时,由于火器制造和维护成本高昂,以及战术上未能完全适应,火器未能成为汉族军队对阵游牧民族的“万能钥匙”。
对游牧民族战术的适应性不足: 游牧民族以其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著称,他们的战术往往变化多端,善于袭扰、迂回、包抄。而汉族军队长期以来,更多地依赖步兵的阵列和工事。在面对机动性极强的对手时,汉族军队的战术显得不够灵活,容易被分割包围。

五、民族融合与文化心理的变迁

“马上得天下”与“马上治天下”: 北方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马背上,骑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的军事根本。他们的军事制度和战术,是围绕着这种生活方式演化而来的。而汉族作为农耕民族,其军事传统更多地根植于步兵作战和防御工事。
文化心理的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汉族与游牧民族之间存在大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但军事上,那种“全民皆兵,以骑射为基本技能”的游牧民族的军事文化,在汉族主体中并没有完全形成。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体现在了作战能力上。

总结来说,宋朝以后汉族对游牧民族作战能力的下降,并非是“一夜之间”发生,而是长期累积的军事制度、经济基础、战略思想、技术应用以及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军事制度上, 从唐朝的边镇兵制转向相对保守的中央禁兵和厢兵,骑兵力量的式微,以及文官主导军事的弊端,都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经济上, 土地兼并影响兵源,财政分配的侧重点也制约了军事的投入。
战略上, “守内虚外”的模式使得边境防御薄弱,难以应对大规模的进攻。
技术上, 尽管火器有所发展,但未能完全转化为压倒性的优势,对游牧民族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不足。
文化上,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军事文化和作战习惯上的差异,也难以在短期内弥合。

这些因素叠加,使得宋朝及其后的汉族政权在面对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时,常常处于被动或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境地,即使出现岳飞这样的名将,也难以改变整体的趋势。当然,这种“下降”是相对而言的,汉族政权依然能够依靠其庞大的经济和人口基础,以及时而涌现出的杰出将领,在局部和一定时期内取得胜利,但与汉唐时期那种主动出击、长驱直入的作战能力相比,确实存在显著的差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军事体制的变化。

古代的科技条件等所限,中央对地方的资源调度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离帝国首都越远的地方,因为腐败,损耗,对地方缺乏控制力等原因,从越远的地方取得税赋和调动人员就越是困难。

所以唐及唐以前,为了维持帝国庞大的疆土,尽可能的调动地方潜力,皇帝一般将地方之军政权力下放给地方,实际上形成了国中之国,即独立的地方政府。

而这些小政府可以充分调动当地资源,征召和维持数量惊人的军队和征收足以维持这支军队的税赋,他们实际上也是在维护自己在当地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会和当地的豪族和富裕自耕农结成联盟,共同以高效的军事手段保护当地免于蛮族入侵。

但是一旦中央衰弱,这种体制就很容易变成强枝弱干,诸侯林立的局面,比如汉末群雄和唐末诸藩。

而且还他么的不能否认,这种体制非常好使,虽然各自为战反而能日得蛮族嗷嗷乱叫,汉末丁原,公孙瓒和曹贼等北方军阀,以此为基础完成了多次对于草原民族的犁廷扫穴式的进攻,是北宋想都不敢想的。

而从宋开始,中原王朝就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即通过庞大而复杂的文官系统无限地削弱地方权力和增强地方内耗,以此达到中央的稳定。

但是很遗憾的是,科技水平跟不上制度建设,导致了地方过于弱势,比方说北宋时期全国军队有一百四十万左右,刨去吃空饷可能余一百万至一百二十万,而三国时期的军队数量总合可能就接近百万之众了,而宋之人口可是数倍于三国时期。

所以说有得必有失,在保证了中央集权无限膨胀的同时,带来总体战力的下降就是代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