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宋朝灭亡是以1279年而明朝灭亡却要按1644年?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宋朝的灭亡定在1279年,而明朝的灭亡定在1644年,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定义一个朝代的“终结”。这不仅仅是打个简单的年份牌,而是要看政权更迭的实质和延续性。

宋朝的终结:从赵宋的权力中心消失到全境的失陷

要理解宋朝为何定在1279年灭亡,我们得回顾一下宋朝末年的那段漫长而痛苦的挣扎。宋朝实际上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而我们通常说的“宋朝灭亡”是指南宋的覆灭。

北宋的灭亡: 北宋在1127年被金朝所灭,靖康之耻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但当时北宋宗室赵构在南方成功逃脱,并且很快在临安(今杭州)重建政权,这就是南宋。所以,虽然北宋政权消失了,但“赵宋”这个统治家族的政权并没有完全终结。

南宋的抵抗与妥协: 南宋虽然失去了北方大片土地,但它维持了近一百五十年的统治,在军事、经济、文化上都有重要的发展。然而,南宋的国力与北方的元朝(由蒙古帝国发展而来)相比,逐渐处于劣势。

崖山海战——标志性的终结: 南宋末年,抵抗力量越来越分散,元朝军队逐渐占据了优势。最终,在1279年,元朝军队在广东崖山海战中,彻底击溃了南宋最后的残余力量。在这场海战中,南宋小朝廷的皇帝赵昺以及陆秀夫、张世杰等最后的名臣都选择投海殉国。

为什么是1279年? 这是因为在崖山海战之前,南宋的抵抗力量虽然分散,但还有象征性的皇室存在,并且在南方沿海地区进行着最后的抵抗。比如,陆秀夫背着年幼的赵昺跳海,这象征着赵宋王朝的最后一点血脉和政权的正统性都已消失。这场战役的失败,标志着南宋政权在中国大地上最后的军事和政治实体彻底不复存在了。虽然此后可能还有零星的南宋旧部在抵抗,但那已经不是一个有组织的、能代表整个朝廷的力量了。

明朝的终结:从北京的陷落到南京的易帜

相较于宋朝的连根拔起,明朝的灭亡则更为复杂一些,存在多个关键节点,但1644年被普遍认为是核心年份。

崇祯皇帝自缢——北京的陷落: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缢。这标志着明朝在北京这个统治中心政权的正式瓦解。从广义上讲,作为大一统王朝,首都的陷落和最高统治者的死亡,是朝代覆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

南明政权的出现: 然而,明朝的终结并非一蹴而就。在崇祯皇帝死后,明朝的宗室和官员在南京、福州、广州等地建立了多个“南明”政权。这些政权虽然名为“明”,但他们缺乏统一的号召力,也未能有效抵抗清朝的进攻。

为什么是1644年作为核心节点? 我们之所以把1644年作为明朝灭亡的关键年份,是因为:
1. 政治中心的消失: 北京作为明朝近三百年的政治心脏,一旦陷落,整个王朝的运作基础就彻底动摇了。
2. 合法性的断裂: 崇祯皇帝的死亡,使得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消失,虽然有南明,但其合法性和影响力与北京的中央政权不可同日而语。
3. 清朝入关的契机: 当李自成攻入北京后,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这直接导致了清朝能够迅速掌控中原。可以说,1644年是明朝政权从核心到表面的崩溃,并且为另一个政权(清朝)的崛起提供了关键的转折点。

1644年后的延续与挣扎: 南明政权的抵抗一直持续到1662年永历皇帝被杀才真正结束。但是,这些南明政权更多被视为明朝灭亡后的残余势力或“遗民政权”,它们未能形成一个能够与清朝抗衡的、延续性的全国性政权。因此,虽然明朝的“血脉”和“正统性”在某些地区还存在了一段时间,但作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有统治力的“大明王朝”而言,1644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终结点。

总结一下:

宋朝在1279年崖山海战的彻底失败,标志着赵宋政权最后军事和政治实体的消失,没有形成有效的延续性政权。 这是一种比较彻底的、有明确军事终结点的覆灭。

明朝在1644年北京陷落和崇祯皇帝自缢,标志着其作为全国性政权在核心统治区的崩溃,并为清朝的全面入主中原铺平了道路。 虽然此后有南明政权的出现,但它们是分散的、力量薄弱的残余,未能延续明朝的政治生命线。所以,1644年是明朝中央政权覆灭、且进入被替代的关键年份。

所以,年份的确定,是根据一个朝代作为统一的、有实际统治力的政治实体其核心的消失(首都陷落、最高统治者死亡),以及其抵抗力量是否能形成有效的延续来综合判断的。一个是彻底的军事覆灭,一个是政治中心的崩溃和政权更迭的实际发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因为有个南宋在,明朝算到1644是给明朝面子的。南明地盘比南宋大,现成军队比南明宋多,南京城整套领导班子比南宋健全。经济吊打连年兵灾的北方。

结果呢?南宋挺了150年。南明更像是一场闹剧——皇帝经常换,监国满天飞,清军还没来,军阀先内斗,最后一个永历帝朱跑跑,竟然跑外国去了。

南明拥有两厥名王的军事奇才李定国,拥有当时至少亚洲最强大海军的郑成功,免费赠送一个颁布剃发令的神队友多尔衮,清军真那么能打吗?连个小小的典史阎应元都能在江阴弄死清军三个王爷外加七万五千清兵……最后搞成这样,不停的内斗,不停的内耗,耗干了大明最后的血肉。你说这段历史还提他干啥?

user avatar

因为南明我都不知道该按哪个皇帝算。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在于,明亡于流寇,是满清宣扬的,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北都之变(指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杀)并不是明朝灭亡的标志。

关于具体的原因,我觉得孟森先生在明史讲义中说的很好,这里摘抄如下:


而为什么当今大多数人都也认为明亡于崇祯呢,这是因为我国的历史教科书,延续了满清的说法。但这样做是错误的,也不符合史实。甚至满清的乾隆帝也认为,明应该亡于明安宗,而非崇祯。接下来我们来看,明清历史学家们认为的明朝灭亡年份:


一、“壬子,清兵陷東寧。丁已,薙髮。陳辛起兵水沙,死之。鄭克塽等入北京,明朔亡,時清康熙二十二年也。”--《南明史》,本纪第四,昭宗二,钱海岳


二、“十月六日,郑克塽等登舟离台,十二月至北京,郑克塽被封为汉军公。至此,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也标志着郑氏政权的最后完结。郑氏政权是南明政权的最后一支残余势力,它在台湾一直沿用永历年号,它的覆灭也标志着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最后终结。”--《南明史》,第四章,南明时期的终结,南炳文


三、“可是,严格地说,1644年并非明亡清兴的分界线。满洲领袖皇太极,还在1636年,就做了国号为清的新王朝皇帝了;而水历帝,明朝最一名自称君临全中国的亲王,却到1662年才被灭”。--《南明史》,引言,司徒琳


四、“我大清康熙二十一年,癸亥秋八月。王師取臺灣,明故延王朱成功之孫克塽以明宗室諸王降,寧靖王術桂死之。明朔始亡。”--《小腆纪年附考》,卷第二十,清圣祖康熙八年


五、“1661年,吴三桂发大兵十万出边,缅甸人乃奉永历帝入三贵军。明年,被弑,明亡。”--中国通史,第三十章,明清的兴亡,吕思勉


六、“康熙三年(1664),清总督李国英合陕西湖广兵20万众来犯,来亨不能御,于是年十一月十五日全家自缢。计来亨诸将据守望川楚之界,经过十年的苦斗,在永历死后之三年才全被攻陷,明纪遂绝。”--晚明民变,第七章,归明御清,李文治

七、“又明年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清世祖崩,圣祖继立后,煌言尚亟劝成功出师,以台湾新定,未能应。煌言乃遣人入郧阳山中纠故十三家军,使之扰楚救滇。十三家亦已衰,无能为用。是年十二月,缅人生献永历于吴三桂军明年清康熙元年。五月,成功亦卒于台。煌言大哭日:“吾无望矣!”会闻南诸遗老以成功卒,谋复奉鲁王监国,煌言喜,劝成功子经继父之志,经不能复振。明统已不存,煌言乃散军居南田之悬岙,从者只数人。…(清军)以甲辰七月十七日潜入煌言所居,尽劫劫诸人去。清帅礼待劝降,不从。九月初七日刑于市,从者皆殉。故校得官巡海,为义士所刺死,明乃无人。十一月辛卯十六日。鲁王殂于金门,明亡,时为清康熙三年。”--明史讲义,第七章,南明的颠沛,孟森

八、“降及万历天启之时,客魏擅政,门户纷争,横征加派,水旱荐臻,于是农民群众揭竿而起,清除暴戾,拯救饥寒。奸诡贪婪之徒,为保持其统治之势力,开门迎敌,残害手足,清兵铁蹄,得以长驱入关,两京不守。当甲申乙西以还,海内奋起,群情愤激,共起抗清,不忘故国,拥戴明裔,借谋匡复。于是福王由崧即位南京,建号弘光,唐王聿键即位福州,建号隆武,桂王由榔即位肇庆,建号永历,鲁王以海监国绍兴,漂泊海岛,唐王聿襖起兵广州,建号绍武,为时最促。凡此数代,为继存明统,后世称之日南明,而清朝统治政权,则目之为五藩。…以及郑成功之攻克台湾,李定国之收复西南,李来亨等之抗战巴东,东西相峙,清廷竭尽其力,始能镇定。若吴三桂等之反复无常,至清康熙二十年辛西(一六八一年)为清兵所平,郑克爽聚兵台湾,至二十二年癸亥(一六八三年)始入清朝版图。在外表观之,明祀似已告终…细审有清一代,志士仁人,谋推翻清廷者,前后继起,未尝中绝。故论明之统绪,以其统治权之张弛言,则当万历以后政治隳败,早失人心,其权势威力,业已告终;若人民奋斗之毅力,坚贞不屈之精神,堪与有清相终始者也。”--《增订晚明史籍考》,自序,谢国桢


九、“有关清之代明,我们一直强调要纠正一个知识错误。崇祯死国、北京易手并非明清两朝交割的时刻。亦即,我国史上明朝段的结束和清朝段的开始,时间点不是1644年。满清立国,以努尔哈赤创建后金为标志在1616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它作为国家,非自1644年始,之前已存在近三十年,唯相对于中国乃是另外一国,并未取得对中国的统治权一一即便甲申年李自成败走以后明都北京已落彼手,这一点亦不宜认为已有改变。”--弘光列传,曲终,筵散,李洁非

十、“永历十六年四月初八日,吴三桂弑桂王于昆明,明亡”。-《南明史略》,七、再缅甸的流亡政府及日灭亡,翦伯赞。

其他如顾诚南明史,樊树志晚明史均认为明亡于1644,这里就不贴了。


综上,对于明朝灭亡的时间,明清史学家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破北京,明北京政府覆灭,崇祯帝自溢;

二、弘光元年,清军破南京,明南京政府覆灭,弘光帝北狩,;

三、永历十六年,永历帝于昆明被吴三桂弑,明帝统断绝;

四、永历十六年,鲁王病逝于金门;

五、永历十九年,神州赤县最后一支明军战败,李来亨举家自焚;

六、永历三十七年,刘国轩、冯锡范携郑克爽降清,中国最后一支奉明为正朔的军事集团投降;

七、因为始终贯穿满勤统治下的复明运动,所以从精神上来说,明是一直与满清同时存在的。ps·这一点算春秋笔法,而不是事实了。

目前限于笔者所见史料中,认为鄭克爽降清,是为明亡。是最多史学家持有的观点。

所以,明亡于1644北都之变,最初是满清的宣扬,而满清又是明清战争中胜利的一方,其主持纂修明史,并且本朝历史教科书延续了满清这一说法。但在历史学家,显然历史学家们并不这样认为。

而笔者认为,明应该亡于永历帝于昆明被弑。中国中央集权帝制王朝中,皇帝是最为重要的象征,虽然不能说皇位断绝,就算王朝灭亡,但永历被弑后,当时台湾还是有诸多明宗室在,但郑氏虽然依然奉永历正硕,但并未再拥立新的皇帝,已经可以说明自朱成功逝去后,郑氏虽未称帝,但对于明朝的态度有一定的转变,虽然继续举着明朝正统的旗号,但只因这是正统,是中国,可以号召人心。


更新

最近看了一些關於明鄭的書籍,原先一直以為永歷十五年,朱成功將赤崁改為東都,設承天府是有自立之野心,但其實是因為此時明朝西南抗清勢力大為受損,晋王定国在边陲,永歷帝逃入緬甸,而成功此舉是為表示有決心和準備,歡迎永歷帝來台灣,將東都作為明朝東邊的首都,建立成新的抗清中心。也是成功迴應以兵部左侍郎張煌言為首的明內部質疑其東征台灣的動機。

而在永歷帝十六年,永歷帝被害于昆明后,東都與承天府已經沒有存在的法理依據,否則便是逾越,所以鄭經在永歷十八年廢承天府,改東都為東寧。

而其后鄭經未再立明宗室為帝,恐怕也並不是其對明朝的忠心有變,而是此時他已經厭倦了戰爭,希望可以與清國和平共處,雙方“息兵安民”。這點從他在永歷二十一年寫給清方官員孔元章中的信件可看出,节选摘抄如下:

“襄这思明之役,自以粮尽而退,非战之失也。而况风帆所指,南极高、琼,北尽登、辽,何地不可以开屯,何地不可以聚兵。不佞所以横绝大海,启国东宁者,诚伤士女之仳离,干戈之日滋也。......倘麾下以滨海为虑,苍生为念,则息兵安民,诚不佞之素志。或命一介之使,通互市之好,彼此无▇,波浪不惊,沿海渔农,各归故业,使老幼男女皆得遂其而生育,而贵朝亦可以岁赢数百万之赋。此仁人之心,即不佞亦有同怀也。”

user avatar

因为元朝和明朝对于灭国的定义不一样;

元朝成功肃清了宋金夏辽的余部,所以都以末帝被杀的时间为准;所以在元朝的历史观念里,金亡于1234年蔡州被攻破,末帝为乱兵所杀;辽亡于1218年巴拉沙衮城投降,末帝屈出律被杀;同理宋朝灭亡也取的是崖山被攻破,陆秀夫负帝跳海的时间,也就是公元1279年。

而这个标准在明朝时被修改了,原因很简单,明朝自始至终都没能清除残元势力,一直到崇祯年间林丹汗还跳的很呢。

明以后的史学家最终采用了第二种算法,原因很简单。如果以末帝覆亡作为王朝灭亡的标志,那北元怎么算,南北朝2.0吗?和南明一样从南京跑到广州,从广州跑到西南,最后转进台湾的家伙又该怎么算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