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金国距离蒙古更近,金国统治的华北平原更适合蒙古大规模骑兵作战。而且蒙金有世仇,所以蒙古灭金的优先度更高。
很多人说还有金国后期腐败,高层无能,军队战力低下的原因。这几个观点没错,但是在金蒙战争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野狐岭之战时,金军战力相对于几年前金章宗泰和南征击败南宋时期的金军并没有衰退
野狐岭之战时金军战力和高层指挥确实辣鸡,当时金军在蒙古军面前就是群土鸡瓦狗。不过我说当时的金军战力低,是相对于蒙古来说。其实野狐岭之战(1211年)距离金国击败南宋的泰和南征(1206年)只相隔5年时间,距离金国迫使南宋签订屈辱的嘉定和议(1208年)的金章宗时代只相隔3年时间而已。其实野狐岭之战时金军战力跟金章宗泰和南征时期的金军没有区别。
而金国公认的极盛时期就是世章两宗时期,野狐岭之战前夕的金国跟几年前的金章宗时期相比,国力并没有衰退,内部也没有大规模动乱。虽然存在一些社会问题,但那些社会问题在金章宗时期同样存在。
长野狐岭之战前的长城防线金国是肯定守不住的。金国根本不可能把长城防线的每个点都塞上足够的兵力进行全面防守,重点防御也毫无意义。蒙古军实际上只要集中兵力突破一点,两个防守方式都会导致蒙古军轻易攻破长城,直取中都。当时金国也没有出塞主动同蒙古进行野战的能力。
因此在长城防线失守后,金军利用野狐岭的优势地形来阻挡蒙古军,确实是可行的唯一办法。
我们再来看下野狐岭之战里金军主帅完颜承裕和大将胡沙虎,这两个人在野狐岭之战前的军事表现。
首先是完颜承裕,完颜承裕虽然在野狐岭兵败后被认为是庸将,但完颜承裕在泰和南征攻打南宋时期的表现却是战功赫赫,屡次击败宋军,秦州之战里完颜承裕率领金军千余人击败南宋方面五万军队。南宋大将吴曦跟完颜承裕多次交手,吴曦却屡战屡败,被完颜承裕打得怀疑人生,导致吴曦产生了降金的念头。
“泰和六年,伐宋,承裕与秦州防御使完颜璘屯成纪界。宋吴曦兵五万由保岔、姑苏等谷袭秦州,承裕、璘以骑兵千余人击走之,追奔四十里,凡六战,宋兵大败,斩首四千余级”
“宋吴曦使其将冯兴、杨雄、李珪以步骑八千入赤谷,承裕、璘及河州防御使蒲察秉铉逆击破之。宋步兵保西山,骑兵走赤谷。”
“承裕遣部将唐括按答海率骑二百驰击宋步兵,甲士蒙括挺身先入乘之,宋步兵大溃。追奔至皁郊城,斩二千余级。猛安把添奴追宋骑兵,杀千余人,斩杨雄、李珪于阵,冯兴仅以身免。承裕进兵,克成州。”
然后是胡沙虎(纥石烈执中),在金蒙战争中畏蒙古如虎,面对蒙古人,只要是能守城,绝不野战的胡沙虎,在泰和南征时期面对南宋却能做到神勇无敌。泰和南征时胡沙虎把南宋军队打得成建制覆灭,率领金军饮马长江。但几年后胡沙虎在野狐岭对上蒙古军,胡沙虎跟当时在场的大部分金军将士一样,直接被改变了三观,吓破了胆,兵败如山倒。
“时泰和六年四月也。五月,宋兵犯金城,执中遣巡检使周奴以骑兵三百御之。会宋益兵转趋沭阳,谋克三合伏卒五十人篁竹中,伺宋兵过突出击之,杀十数人,追至县城,宋兵不敢出。会周奴以兵入城,宋兵逾城走,三合已焚其舟,合击大破之,斩首五百余级,杀宋统领李藻,擒忠义军将吕璋。”
“十月,执中率兵二万出清口,宋以步骑万余列南岸,战舰百艘拒上流,相持累日。执中以舟兵二千搏战,遏宋舟兵,遣副统移剌古与涅率精骑四千自下流径渡。宋兵望骑兵登南岸,水陆俱溃。追斩及溺死者甚众,尽获其战舰及战马三百,遂克淮阴,进兵围楚州。”
我们现在批评野狐岭之战里金军高层的失误,不过是站在现代人的上帝视角高谈阔论。如果仅从完颜承裕和胡沙虎在野狐岭之战前的军事表现来判断,找不到缺点,堪称有名将风范。卫绍王重用他们应对蒙古,我们不带着后来者天眼去看的话,你会发现没毛病。但在决定金蒙战争命运的野狐岭之战中两人面对蒙古军,完全没有任何招架之力,昏招频出是事实。但人还是这两个人,泰和南征和野狐岭之战爆发时间也仅仅相隔几年,区别就是面对的敌人不一样。
从史料里我们可以发现,在野狐岭之战爆发五年前的泰和南征中,完颜承裕和胡沙虎面对南宋,都十分神勇,多次使用以少击多的激进战术。而到了野狐岭之战时,两人却变得十分胆小,采取十分谨慎保守的战术应对蒙古,拒绝了部下提出的一切诸如奇袭的激进策略。在泰和南征中敢以金军千余人同宋军五万人进行野战,并获胜的完颜承裕,在五年后的野狐岭之战以优势兵力面对蒙古军,居然采取了全面守势。甚至仗还没开打,完颜承裕就已经在盘算战败后的逃跑路线。当时周边的地主豪族联络完颜承裕,说愿为和蒙古交战的前驱和眼耳,但完颜承裕却只顾向他们盘问去宣德的路程不问其他,于是诸豪帅失望而归,后转投蒙古。
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两人改变了自己的作战习惯?我倾向于认为久经战阵的完颜承裕和胡沙虎经过跟蒙古军的接触,意识到蒙古军远远不是金军所能抵挡的,也完全不能用对付宋军的那套思路去应对。
而金国之前和南宋长期菜鸡互啄,陷入了低战力陷阱。
野狐岭的金军是金国当时最精锐的黄金阵容,野狐岭兵败后,金国其实就已经没有希望了,亡国只是时间问题。野狐岭之战后,金国朝廷的后续应对措施,错误也好,正确也好,都只不过是提前几年或延迟几年败亡的时间而已。
主要原因是大金离天堂太远,离蒙古太近。
和很多人想象中的不一样,大金并没有显著强于南宋,这要归功于挫宋病毒出现了人传人现象,大金中后期和南宋一样腐败堕落,大伯不笑二侄。野狐岭之战后大金基本上已经进入亡国倒计时了,要不是花剌子模这个沙雕主动强势拉了一波仇恨,金国的灭亡起码还要再提前个十年。
在蒙古崛起之前,华夏实际上是已经定型成了若干弱鸡割据政权,分别是挫金、挫宋、挫夏、挫理,当然也可以称之为完颜宋、赵宋、李宋、段宋,再加上打酱油的吐蕃和专注虐菜的西辽,总之华夏大地上就是这么一群弱鸡在互啄,大家打得旗鼓相当棋逢对手,不仅看不到统一的可能性,甚至连产出军事强人的迹象都没有,稳定得令人绝望。
蒙古的崛起,总感觉就像是老天爷实在看不下去了,干脆空降一个外挂下来重启系统完事儿。否则让这几只弱鸡互相再啄个几百年,华夏文明会变成什么模样,简直无法想象。
金宣宗侵宋,结果反被打得“士马折耗,十不一存”(《金史完颜合达传》)。特别是赖以同蒙古争衡的重骑兵队伍,基本打光,“枢府武骑尽于南伐” (《金史》食货志)。
“吾国兵较北诚不如,较南则制之有余力”(《大金国志》卷24)
某种程度上说,金国是亡在了这句话上。
它们始终过度轻宋。本来金国已苦于蒙古,1213年成吉思汗大举南下,金国黄河以北的广阔郡府,只保住了中都、真定、大名等11城(《金史宣宗本纪》)。金宣宗屈辱求和,大贡金帛,换取蒙古退兵。成吉思汗一走,金宣宗慌忙决定放弃中都,南迁开封。这已是亡国之兆,反对声浪很大,如若主战派得胜,金蒙尚还有一拼。
但直学士孙大鼎的一句话,也就是上面标粗的那句话,决定了金国的命运。
金宣宗满脑子想着南迁可以“取偿于宋”,遂携带大批财宝和宫眷百官,放弃中都(北京),南迁开封。到了新都屁股还没捂热,蒙古又来了一波,干得更狠,金国辽东、河北、山东、河南共有860座城池被蒙古扫掉。宣宗吓尿,又不敢北上跟蒙古人决一死战,干脆来个“九公封建”,把河北、山东之地分别承包给9个汉人为主的军阀,搞缓冲地带,希望“赖其力复所失地”。
都混成这样了,却还对南宋摆天朝上国的谱,本来宋廷那边还有“扶金以为屏障”的念头(宰相史弥远)。只不过请求削减一部分岁币,却被金宣宗一口拒绝。宋人一恼火,干脆一文不给,断绝往来。
没想到,金国众将帅反倒一个个大喜过望,它们都认为欺负锉宋不在话下。何况,宋朝一直在边界的淮南一带储存了大批军需物资,还有边贸商旅也囤积大量商品,金军十分眼馋(“贪其淮南之储”《金史食货志》),轻易发动“贞佑南伐”。
从公元1217年开始,十余万金军步骑直扑宋境,在东西两路用几年苦战,先后攻克光山县、罗山县、兴州、天水军、白环堡、大散关、皂郊堡、西和州、成州、阶州、大安军、黄州、蕲州等州、县、关、堡;宋朝内部又有软骨派慌里慌张,请求把几年“欠”的岁币全部交给鞑子,以绝战祸。
但这次宋廷非常坚决,朝野反对,人们认为“堂堂大朝,卑辞厚礼,谨奉垂亡之国,自示削弱,谁不侮之?!”于是举国坚决抗战。
金军在各战场开始屡吃败仗,宋军在大散关痛击金军,杀统制完颜赟;抗蒙名将完颜阿邻做为侵略者,遭受惨败,被宋兵斩于蜀口;勇将黄鲁阿普答甚至兵败被活捉;而时全大败于淮上,“一军全没”。淮南战场,金兵“野无所掠,军士疲乏,饿死相望”(《金史》卷104)。
特别是京湖战场,宋军在枣阳、光山、随州、樊城、湖阳取得决定性胜利,打得完颜讹可仅以身免,单骑狂逃,宋军还涌现出孟宗政这样的名将。
金史也承认被打得“三军偾亡”、“国家精锐几尽丧”,原本想取财于宋,结果反倒“兵财俱困,无以御之”(《金史食货志》)。
如若宋、蒙能达成战略共识,合力灭金,金国是挺不了多久的。幸亏1220年成吉思汗决定西征,只留下二万蒙古兵给木华黎,让他经略金国。这才让金国大为喘息。1224年,金哀宗上位,立即停止南伐,“敛戍息民,招携弃怨”,与南宋修好。全力北敌蒙古,终于又撑了10年。
金之亡,并非仅仅不敌蒙古,关键是战略上的主动作死,“南开宋衅,西启夏侮,兵力既分,功不补患”。可为后人所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