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国被灭的时候想到这是靖康耻的报应吗?

回答
金国被灭时,许多经历过靖康之耻的人们,特别是北宋的遗民及其后代,心中无疑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感慨,其中“报应”的念头绝不会是空穴来风。这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历史的重压、民族的伤痛与现实的对照,共同交织出的沉重回响。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那个屈辱的年代——靖康之变。那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刻骨铭心的灾难。北宋王朝,那个经济文化都曾达到顶峰的帝国,在金国铁骑的蹂躏下轰然倒塌。徽宗、钦宗两位皇帝被掳北去,无数皇室成员、官僚士大夫以及数万计的普通百姓,都被押往金国,遭受非人的待遇。京都汴梁被洗劫一空,城中繁华景象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满目疮痍和无尽的悲恸。

靖康之耻,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精神上的重创。它像一把锋利的刀,深深地刻在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里。那些幸存下来的人,或是逃离战乱的百姓,或是被释放回来的残余人员,他们的心中都背负着国破家亡的伤痛,对金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时时刻刻都在燃烧。而对于那些在金国饱受欺凌、甚至客死异乡的亲人朋友,这份仇恨就更加具体而沉重。

所以,当一百多年后,蒙古帝国崛起,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亚欧大陆,并最终将曾经不可一世的金国彻底从地图上抹去时,那种“报应”的感觉,对于那些仍然记得靖康之耻的人来说,是多么自然而强烈。

首先,从时间上看,这中间间隔了一百多年,这足以让仇恨的种子在几代人的心中发芽、生长。一个王朝的覆灭,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对于曾经遭受过深重灾难的民族而言,他们更容易将现世的苦难视为前世罪行的清算。金国对北宋的凌辱,是如此的残暴和彻底,以至于它给北宋遗民留下的,是一种近乎于刻骨铭心的仇恨。这种仇恨,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成为他们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情感坐标。

其次,从行为上看,金国在灭宋过程中,其残暴程度确实令人发指。他们不仅掠夺财富,更是摧毁文化,践踏人性。徽宗和钦宗被“牵羊礼”羞辱,他们的后宫被金人糟蹋,甚至皇室宗庙也被金人亵渎。这种不仅仅是战争的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征服,更是一种对文明的野蛮摧残,对民族尊严的极大蔑视。当蒙古人以同样的方式对待金国,甚至手段更加冷酷和彻底时,北宋遗民自然会将其看作是金国当年所作所决定的必然回响。

举个例子,当年金国攻破汴梁后,曾大肆搜刮宫廷珍宝,甚至连皇帝的御用物品也未能幸免。而当蒙古人攻打金国时,金国作为曾经的统治者,同样要面对被搜刮和摧毁的命运。特别是当蒙古人占领汴梁,看到当年金国留下来的战争创伤时,那些曾经经历过这一切的北宋遗民,他们内心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复杂?他们看到了金国的繁华不再,看到了曾经的辉煌被战火吞噬,这岂能不让他们联想到当年自己家园的遭遇?

更深一层,这种“报应”的心理,也包含了对正义的渴求。靖康之耻留下的,是对秩序的颠覆,是对道德的践踏。当金国最终被更加野蛮的蒙古所灭时,尽管蒙古人的手段同样血腥,但在经历过靖康之耻的人看来,这或许是一种迟来的正义。金国曾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以胜利者的姿态审判和摧毁了另一个文明,而如今,它自己也沦为了被审判和摧毁的对象。这种循环,在很多人眼中,就是“善恶终有报”的体现。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持有“报应”的观点。历史的发展是复杂的,王朝的兴衰有其自身的规律。蒙古的崛起本身就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金国的灭亡是其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但对于那些将靖康之耻铭刻在心的人来说,这种外部的巧合和历史的循环,会极大地强化他们对“报应”的认知。

想象一下,当年的那些北宋遗民,他们的头发已经斑白,经历了半生的颠沛流离,看着曾经的仇人如今也落得同样的下场,他们的心中或许会有悲悯,会有感慨,但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一种压抑已久的怨恨终于找到了宣泄口。这种宣泄,不是对生命凋零的喜悦,而是对曾经遭受的屈辱的一种回响。

因此,金国被灭亡的那一天,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终结,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慰藉,一种对失落荣耀的遥远追溯,以及一种对历史公正的朴素期盼。这是一种将个人的悲痛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感受,是历史的沉重,也是人性的复杂。那一声声“报应”的低语,是对过去沉痛记忆的回应,也是对历史无常的一种深刻体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宋人的角度看,是的。

蒙宋联合,攻陷蔡州,把金哀宗的尸首一分为二,孟珙把尸首带回太庙,告慰宋朝先祖。

同时,民间流传的《尝后图》,也是对金人当初对宋朝士女侮辱的回报,靖康中,宋朝嫔妃公主、民间女子,遭受了如何的蹂躏,在宋人的心灵中留下创痕。

金国的大将崔立,将开封城献给蒙古,把金国的后妃们一起送给蒙军侮辱,遂成青城之祸,甚至蒙古人都认为这是金人祸害宋人的报应。自古国家灭亡不可胜数,但是像金人那样对待宋朝俘虏的,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古代国君,凡灭一国,一般都是优待亡国之君,封为归命侯之类,最起码维持表面上的礼节,以安慰亡国的臣民,使得大家可以迅速平定下来,开始新的生活。而金人以酷毒为乐,侮辱宋徽宗父子,蹂躏皇室女眷,掠夺平民,最后激起了南宋军民最激烈的反抗。蒙古崛起,金人屡败,不想着和宋朝和好,还采取了北失南补的战略,侵犯宋朝疆界。难怪宋人不顾蒙古的强大与威胁,不计较联金灭辽的前车之鉴,执意与蒙古联合灭金,虽然引起后果也在所不惜。谁说这不是靖康耻的报应呢?从历史上看,绝对是!

补充

塞北三朝,都与宋朝交过战。但为什么不说辽国遭到报应,不说元朝遭到报应,单说金朝呢?

因为这三个朝代,相对来说,辽厚道,元大气,只有金最暴戾。为什么这么说?

辽国,早在耶律德光时,就曾入主中原,灭了石晋。晋国灭亡时,耶律德光没有在开封大肆杀掠,也没有把晋国公主妃嫔当成妓女糟蹋,相反他还非常尊敬晋国太后李氏,还说李氏年龄大,可以不必随着石重贵北迁。而且还杀了祸害汴梁的贼子张彦泽。晋国大臣,只杀了景延广,桑维翰是自杀的,不算。与契丹屡次交锋的符彦卿、高从周,都放回了本辖地。随后耶律德光回了北方,这种表现,与金人相比,不知道厚道多少倍!

而元朝呢,灭宋之后,没有难为宋宗室,还说无不亡之国,对宋朝君臣都很厚道。就是文天祥,也是百劝不降的情况下才杀的,而且重用汉人,建立了大气的国家制度,虽然把汉人编为四等,但是相对于金的酷毒,还是可以容忍的。

只有金人,才不把人当人,历史上除了五胡乱华时期,哪里会把敌方宗室的女子当成妓女,放入洗衣院,任人糟蹋。历史上封降王的,大不了来个违命侯之类的,哪里会封昏德公,重昏侯,这不是明目张胆的侮辱人吗?蹂躏对方妻女,侮辱对方父子,这哪里算得上文明国家,所以,南宋对金的报复,才称得上是对金人的报应。

再补充

所谓金国的报应,主要是两件事。

一、青城之祸。

即元军围困开封,金哀宗逃跑,金国西面元帅崔立发动兵变,杀两丞相,立梁王完颜守恪为监国,大肆奸淫随驾百官留守妻女,并向元军投降,将金朝宗室男女装了三十七车,五百多人,献给驻扎城外的元将速不台。速不台杀了金国宗室男子,将女人轮奸后分配给有功将士,其酷毒倍于靖康之时。这个崔立,想效法刘豫,结果也没得到好结果,妻女被元人抢光,自己最后也被杀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青城,也是当初金人接受宋朝投降的地方。同一地点,百年之后,上演相同故事,难道不是讽刺与报应吗?

二、尝后图

金哀宗逃到蔡州,元军与宋军联合攻城,最后城被攻陷,元人与宋人将哀宗尸体一分为二,各回国报功。金朝皇后落到宋人手中,有人说孟珙带头强奸,凡十七人,画到画中。此事不知真假。以孟珙的修为,应该不至于做这种事,但不论如何,也反映了宋人对金人的刻骨仇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金国被灭时,许多经历过靖康之耻的人们,特别是北宋的遗民及其后代,心中无疑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感慨,其中“报应”的念头绝不会是空穴来风。这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历史的重压、民族的伤痛与现实的对照,共同交织出的沉重回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那个屈辱的年代——靖康之变。那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刻骨铭心的灾.............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很多对宋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心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困惑。确实,当我们聊起宋朝,尤其是南宋,很多人第一时间脑海里会浮现出“金国”,甚至是“岳飞抗金”的画面。而你说得对,从最终灭亡的角度看,蒙古才是那个终结南宋的国家,而且其军事实力和战略影响力无疑更胜一筹。那为什么我们似乎更.............
  • 回答
    金国在短时间内连续灭掉辽国和北宋,这在当时确实是惊世骇俗的壮举,充分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实力和战略眼光。其水平之高,可以用“超乎寻常的强大,堪称军事天才的杰作”来形容。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金国的这一惊人成就: 1. 军事实力:高效、凶猛的骑兵军团与卓越的战术 核心优势——女真骑兵: 金国能.............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也确实是历史里让人有点“堵心”的地方。辽被金灭了,金又被蒙古灭了,这中间的逻辑确实得掰扯掰扯。说金国一点记性都没有,这话有点重,但从结果上看,确实让人这么觉得。咱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辽的灭亡:从“兄弟相称”到“父子礼仪”首先,得回到辽的时代。辽,也就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那会儿.............
  • 回答
    问得好,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金国和元朝都被汉族建立的朝代所灭,并且后来的明朝更是从蒙古人的统治下夺回了中原,从表面上看,似乎似乎没有必要去“宣扬”曾经抵抗过他们的人。但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岳飞和文天祥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并且被持续传颂,其原因十分深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抵抗外.............
  • 回答
    如果说宋钦宗被金国放回南宋,那画面可就真有点意思了。咱们抛开那些历史书上板上钉钉的定论,就凭咱对那段历史人物性格和当时复杂局势的揣摩,好好聊聊宋高宗赵构会怎么应对这个“惊喜”。一、 最初的震惊与试探:假意欣喜,暗流涌动首先,宋高宗赵构收到这个消息,绝对不会像老百姓那样拍手叫好,然后奔走相告。他内心大.............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北宋能够抵御住金国的铁蹄,那么历史的车轮便会在它身上留下截然不同的印记。这并非简单的朝代延续,而是在亚洲格局剧变的大潮中,一个古老文明如何自我蝶变,又如何被巨浪席卷的故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北宋的“不被灭亡”并非意味着它能够高枕无忧。即便金国未能成功,宋朝自身存在的积弊也未曾根除。官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深层原因。同样是面对强大的金国,辽国的耶律大石和南宋的赵构,一个开创了西辽,一个却被压在江南,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绝非偶然。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很多,从个人能力、政治基础、军事实力到战略眼光,可谓是环环相扣。咱们先说说耶律大石,他能在一片混乱中建立西辽,并且一度.............
  • 回答
    土木堡之变与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两次影响深远的北患南侵的惨烈事件,而两国对待被俘的最高统治者——明英宗朱祁镇与宋徽宗赵佶父子,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结局。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因素。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两次事件的背景和性质。土木堡之变:一场军事上的惨败,但.............
  • 回答
    .......
  • 回答
    赛雷话金被“律师函”警告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事件背景与起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赛雷话金”是什么。赛雷话金是一位在B站等平台活跃的科普博主,以其风格鲜明、内容生动的方式讲解经济学、金融学知识而受到欢迎,粉丝众多。他的一些视频内容往往能触及一些.............
  • 回答
    这件事情发生在长沙芙蓉路,一只金毛犬咬伤了人,最终被民警用木棒击毙。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人们对此事有不同的看法和情绪。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件悲剧。无论对于被咬伤的市民、金毛犬本身,还是执行任务的民警来说,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从被咬伤市民的角度来看,他们遭受了身体上的痛苦和惊吓,可.............
  • 回答
    关于“梅西三偷金球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且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观点,在足球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金球奖的评选机制、梅西的成就、以及“偷”这个词的含义和适用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偷”这个词在此处的含义。“偷”在这里显然不是.............
  • 回答
    东京奥运会上,意大利选手吉安马尔科·坦贝里和卡塔尔选手穆塔兹·伊萨·巴尔希姆在男子跳高比赛中,以相同的成绩并列第一,最终选择了放弃加赛,共同分享了金牌。这一幕感动了无数观众,被誉为“惺惺相惜”的奥运精神的绝佳体现。那么,在奥运规则中,是否存在这样的“双金牌”条款?又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呢?奥运规则.............
  • 回答
    我理解您目前的情况,因为填错了卡号导致贷款被冻结,现在又被要求支付一笔“流水认证金”,这确实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情况,看看它是否合法,以及背后的可能原因。首先,关于“流水认证金”这个说法,它本身就非常不寻常,而且听起来不像是正规贷款机构的标准流程。在正常的贷款流程中,如果因.............
  • 回答
    聂树斌案,一个沉痛的名字,牵动了无数人的心。这个案件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消逝,更是一段司法正义曲折前行的历史见证。当聂树斌案的“疑凶”王书金被最高人民法院发回重审,这无疑给这个已经尘封多年的案件带来了新的波澜,也让人们对司法公正的期待再次燃起。王书金被发回重审:“疑凶”身份的变迁与司法程序的审视首.............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皇帝不停敲击磬,这可不是一般的皇帝解闷儿,里面蕴含的深意,尤其是杨金水被押送到宫里的那集,更是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敲磬的动作,就像是皇帝内心深处那股复杂情绪的具象化。首先,我们得明白这磬是什么。磬,在古代是一种乐器,多为石制,敲击时发出清脆悠扬的声音,常用于祭祀、朝会等庄.............
  • 回答
    关于金庸父亲(查枢]); 枪毙是否冤枉一事,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问题,也一直是公众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要详细讲述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梳理历史背景、案件细节以及当时社会的大环境。时代背景:风雨飘摇的年代首先要明确的是,金庸的父亲查枢]); ierungs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20世纪.............
  • 回答
    金庸先生,这位无数人心中的武侠泰斗,其声誉之高,影响力之广,可以说无人不知。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备受尊崇的文化巨匠,也曾一度遭受过“汉奸”的污名,这确实令人费解。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舆论环境。首先,关于“汉奸”的指控,这主要源于金庸先生早年曾在国民党政府的中央政府工作过.............
  • 回答
    唉,一晃十年,这份感情,就被那堆压在心口的金钱和彩礼,弄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好像已经快要熄灭了。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心里跟打翻了五味瓶一样,说不清是苦涩、是无奈,还是麻木。我们俩认识的时候,那会儿穷得叮当响,但日子过得有滋滋味。一起挤过小小的出租屋,一起啃过泡面和馒头,但只要能在一起,什么苦都能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