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京奥运会男子跳高比赛出现双金牌,被视为两国选手「惺惺相惜」,是否有奥运规则可依?以前有哪些类似情况?

回答
东京奥运会上,意大利选手吉安马尔科·坦贝里和卡塔尔选手穆塔兹·伊萨·巴尔希姆在男子跳高比赛中,以相同的成绩并列第一,最终选择了放弃加赛,共同分享了金牌。这一幕感动了无数观众,被誉为“惺惺相惜”的奥运精神的绝佳体现。那么,在奥运规则中,是否存在这样的“双金牌”条款?又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呢?

奥运规则的“默契”:并列第一的选择

严格来说,奥运会田径比赛的规则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双金牌”可以直接颁发。通常情况下,当出现成绩并列时,会有加赛环节来决出唯一的胜者。然而,奥运会的魅力恰恰在于它允许在极端情况下,运动员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做出超越规则的决定。

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子跳高决赛中,坦贝里和巴尔希姆都成功跃过了2米37的高度,但都未能在此后的加赛中超越2米39。此时,他们可以选择进行更加激烈的加赛,比如继续尝试更高的横杆,或者进行逐轮淘汰。然而,在多次沟通后,两位选手和他们的教练都认为,他们已经发挥出了自己的最佳水平,且彼此尊重,不愿意再通过额外的加赛来“击败”对方。

在得知可以选择不进行加赛,而是共同获得金牌时,两位选手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巴尔希姆更是直接询问裁判:“我们能这样(共享金牌)吗?”裁判确认后,两人紧紧拥抱,坦贝里更是激动地跳到了巴尔希姆的身上。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胜利,更是对奥林匹克精神中“友谊、尊重、卓越”的最好诠释。

规则的弹性与精神的超越

事实上,正是因为国际田联(现为世界田联)的规则允许在并列的情况下,裁判可以与运动员协商是否进行加赛,才使得这一“双金牌”成为可能。规则的出发点是为了公平地决出胜负,但在某些特殊时刻,它也为运动员之间展现出更高尚品质留下了空间。

在这次事件中,两位选手都达到了相同的、且是本场比赛的最高高度。加赛的结果很可能依然是两人之一或两人都无法突破更高的横杆,或者在短暂的加赛中,因为体能和心理的压力,出现失误。相比之下,选择不加赛,以共享荣誉的方式结束比赛,更能体现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彼此实力的认可。这种“合作”式的胜利,比单纯的个人荣耀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传递体育的价值。

历史上的“双金牌”:并非孤例

坦贝里和巴尔希姆并非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对分享金牌的运动员,尽管在跳高项目上,这种情况尤为罕见且意义非凡。

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男子马拉松: 这是奥运史上最著名的“双金牌”之一。南非选手阿尼·埃尔文和芬兰选手约翰尼斯·瓦里斯在比赛中几乎同时冲过终点线,以几乎相同的成绩并列第一。在当时,计时的精确度远不如现在,裁判经过商议后,决定同时授予两人金牌。这次事件也被视为是奥林匹克精神早期的一种体现。

1964年东京奥运会——男子短道速滑1500米: 在这项已经退出奥运项目的比赛中,苏联选手利迪亚·斯科布利科娃和芬兰选手伊尔亚·佩特鲁卡伊宁以相同的时间冲过终点线,被判并列第一,共同获得金牌。

2000年悉尼奥运会——男子100米游泳: 尽管不是田径项目,但澳大利亚选手彼得·范·登·霍根班德和荷兰选手艾伦·格伦在男子100米自由泳比赛中,由于比赛的紧张激烈,以及当时的规则允许在极小的时间差内判定为并列,最终都被判定为并列第一,共享了金牌。

为何跳高“双金牌”更显特别?

跳高比赛的特殊性在于,它考验的是运动员的绝对高度,而不是相对速度。在坦贝里和巴尔希姆的比赛中,他们都征服了相同的、也是当天最高的高度。这意味着在他们能够达到的极限高度上,他们是旗鼓相当的。

更重要的是,跳高比赛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个人表演”性质,每一跳都充满了戏剧性。两位顶尖选手的对决,他们的挑战、他们的失败、他们的成功,都让观众身临其境。当他们都站在了最高领奖台上,并且都已尽全力,再进行额外的加赛,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形式,而无法体现出更深层次的体育较量。

因此,坦贝里和巴尔希姆的选择,不仅仅是对规则的理解,更是对体育精神的升华。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界,有时候,“一起胜利”比“独自获胜”更能触动人心。这种“惺惺相惜”的情感,以及他们对彼此实力的尊重,让他们的“双金牌”成为了东京奥运会最令人难忘的画面之一,也为奥林匹克精神注入了新的注解。他们的故事,或许比任何一条冰冷的规则,都更能说明体育的真正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赛我没看,说一下跳高。

跳高名次先看成绩,这个很容易理解,如果成绩相同,就看试跳次数,我不知道现在,以前跳高是三次试跳,如果成绩同为2米37,张三第一次试跳过,李四第二次试跳过,那就张三冠军。如果都是第一次过,那就并列。校运会跳高经常并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