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国时期的女真服饰与后金、清代的旗人服饰有何异同?

回答
金国女真服饰与后金、清代旗人服饰,虽同出一源,都属于女真族服饰的演变,但经过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以及统治理念的差异,在具体形制、材质、纹样乃至精神内涵上,呈现出既有传承又有革新的复杂图景。要深入理解其中的异同,我们需要层层剥开,从各个维度细致地比较。

一、 历史背景与社会演变:根基的夯实与枝叶的繁茂

金国的服饰,是女真族作为一个崛起于东北地区,逐步强大并最终统一中国北方的游牧及半游牧民族的早期体现。其服饰风格,自然带有浓厚的游牧文化印记,强调实用性、便于骑射。他们的生活方式,是逐水草而居,征战四方,服饰必须适应这种粗犷而激烈的生存环境。

到了后金时期,女真族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军事体制。此时的女真族,虽然仍以骑射为本,但已经开始从分散的部落走向集权化的国家构建。这种转变,使得服饰在保留原有特色之余,也开始受到汉族文化和统治者政治需求的影响,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而到了清代,旗人(即后来的满族)的服饰,则是在后金服饰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推广和强制性推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服饰。清朝作为统一全国的王朝,其服饰不仅是民族身份的标识,更是统治合法性和政治秩序的象征。大量引入汉族服饰的元素,并加以改造融合,使得旗人服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二、 服饰形制:从粗犷到精致,从统一到多元

1. 上衣:

金国女真: 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脑脑儿”(脑包),这是一种用衣领环绕脖颈,然后向左右两侧拉开,在后颈部打结或固定的一种领式。这种领式非常实用,既能保暖,又能方便活动。他们也穿着“团袍”,一种圆领的袍服,这种袍服在当时被广泛穿着,无论男女都有。袍服的长度因身份和场合而异,但普遍较为宽松,便于骑马。袖子通常较宽大,以便于活动。

后金、清代旗人: 继承了金国女真袍服的宽袍大袖特点,但开始出现更加细致的区分。
男装: 最具代表性的是“箭袖”,即袖子在靠近腕部收窄,形成一个向外突出的小月牙形,这是为了方便骑射时手臂的活动,箭矢不会被过长的袖子干扰。箭袖的出现,是后金服饰重要的改良。同时,出现了“马褂”,一种短款的、便于活动的上衣,常与长袍搭配穿着。圆领(或称“直襟”)、右衽(衣襟向右掩)是基本制式。
女装: 早期后金女装也延续了袍服的特点,但随着时间推移,开始出现更加明显的女性化特征。清代则发展出“旗袍”,虽然与现代意义的旗袍有所区别,但其高领、斜襟、盘扣、收腰的特点已初现端倪,逐渐形成一种修身、典雅的女性服饰。

2. 下装:

金国女真: 主要穿着裤子,也称为“袴”。这种裤子通常比较宽松,便于骑马。在一些场合,也会搭配裙子,但裙子并非主流。

后金、清代旗人:
男装: 裤子依然是主要下装,但随着箭袖的出现,裤子的实用性更加凸显。
女装: 旗袍的发展也影响了下装,旗袍下往往搭配“裙子”。清代满族女性的裙子,通常为“马面裙”,其特点是前后有平整的裙片,侧面有打褶,形成一种独特的垂坠感和装饰感。这种裙子比金国时期的裙子更为精致和多样。

3. 外套与配饰:

金国女真: 喜爱穿着皮毛制品,如狐裘、貂皮等,这与他们北方的生活环境有关。帽子也多为皮毛制成,造型较为粗犷。佩戴一些金属饰品,如金银手镯、项链等。

后金、清代旗人:
外套: 发展出“坎肩”(或称“背心”),一种无袖或短袖的马甲,可以套在袍服外面,既保暖又增加层次感。
帽子: 官帽逐渐制度化,出现“顶戴花翎”等等级标志。男子的发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早期可能较为自由的发型,演变为强制性的“剃发留辫”,这不仅是服饰上的改变,更是政治和文化象征。女性的帽子也更加多样,如“旗帽”,带有精美的装饰。
鞋子: 旗人女性的鞋子,尤其是“花盆底鞋”(或称“高底鞋”),是极具辨识度的特点,底部很高,形成一个“马蹄”状的形状,既便于行走,又显得身材修长。

三、 材质与工艺:从天然到多样,从朴素到精美

金国女真: 服饰材质以皮革、毛皮、麻布、粗布为主,天然材料是他们的主要选择。工艺相对朴素,注重实用性。

后金、清代旗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服饰材质变得更加多样。
丝绸: 大量使用各种精美的丝绸,如锦、缎、绫、罗、纱等,颜色也更加丰富。
棉布: 棉花种植的推广,使得棉布成为重要的日常穿着材料。
毛织品: 羊毛、驼毛等织品也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北方地区。
工艺: 刺绣、缂丝、织锦等精湛的工艺被大量运用,服饰上常常装饰有精美的图案和纹样,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

四、 纹样与色彩:寓意丰富,等级森严

金国女真: 纹样以动物纹(如虎、龙、鹰等,体现其狩猎和图腾崇拜)、植物纹(如花卉、树叶等)为主,色彩相对朴素,多以自然色为主,偶尔会使用一些鲜艳的颜色。

后金、清代旗人:
纹样: 继承了金国女真服饰的动物纹、植物纹,但图案更加丰富和程式化。
龙纹: 成为皇权和等级的象征,只有皇帝和特定等级的官员才能使用。
蟒纹、斗牛纹、飞鱼纹、麒麟纹等,都与官职等级紧密相关。
团花、宝相花、夔纹、回纹等,则更多地用于装饰,体现了汉族传统纹样的影响。
八吉祥、法轮等佛教纹样也出现在一些服饰上。
色彩: 色彩的运用更加讲究,并且具有明显的等级划分。
黄色、金黄色是皇帝专用色,其他颜色也根据品级不同而有所区分,如红色、蓝色、绿色、青色、白色、黑色等。
亮丽、鲜艳的色彩在女装上更为常见,但官服的颜色则有严格的规定。

五、 精神内涵与象征意义:从生存到统治,从自由到规范

金国女真: 服饰最直接地体现了其游牧民族的粗犷、勇猛、自由的生活方式,以及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实用性高于一切,能够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激烈的战争。

后金、清代旗人:
民族认同与统一: 旗人服饰,特别是满族旗装,是作为一种强烈的民族标识被推广和固化的,它象征着满族作为统治民族的身份。
政治与等级: 服饰的颜色、纹样、材质、配饰等,都成为区分等级、体现身份的重要标志。剃发留辫更是将政治上的臣服和文化上的同化强制性地推行。
汉化与融合: 随着与汉族文化的长期接触和交融,旗人服饰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汉族服饰元素,如汉族传统的衣袍、纹样、色彩搭配等。这种融合,既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也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实现文化整合的策略。
审美与艺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旗人服饰在艺术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精美的工艺、丰富的纹样、和谐的色彩,展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总结来说:

金国女真服饰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早期形态,以实用、粗犷、自然为主要特征。

后金服饰是在此基础上的改良和初步规范,开始出现箭袖、马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改良,并逐渐受到汉族文化影响。

清代旗人服饰则是制度化、系统化、大众化的体现,它在后金服饰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汉族服饰文化,并将其上升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认同的层面,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强大视觉冲击力的民族服饰体系。

从金国到清朝,女真族服饰经历了一个从粗放到精致、从实用到审美的演变过程,也折射出女真民族自身从崛起、统一到统治,再到与中华文化深度融合的历史进程。每一个细节的改变,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文化的传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注这个问题本意是希望更多人看到这个问题,希望有研究的人士看到之后能来回答。

很遗憾在这类问题上,往往是研究人士没引来,不知所谓之人倒不少……有这么一篇知乎回答指南,供大家参考和观赏:

沒話講的時候,可以不講話。

又感慨民族主义者操持语言之博大精深:

我就创造不出「通古斯野人」这般提气的词汇,用以告诫明人与唐人宋人别乱攀亲戚……谁来帮我造一个,跪求指点,挺急的在线等。


-------------------------------------------吐槽完毕的分割线-------------------------------------

言归正传。


非专业人士,本回答只为抛砖引玉。以下内容仅为个人观点。

首先把总结放在前面:

金代女真上层服饰制度融合了辽制与宋制,据舆服志记载,理论上遵循周制。然而依然保有如左衽、窄袖等特点。尽管上层学习宋制,与宋人服饰依然存在很大不同。如幞头(踏鴟)与宋人幞头就有所不同。民间依旧存有女真旧俗,如《大金国志》所言,「金俗好衣白,栎发垂肩,与契丹异。垂金环,留颅发系以色丝,富人用金珠饰。」

《金史 舆服志》记载,「金人之常服四:带,巾,盘领衣,乌皮靴。其束带曰吐鹘。」所谓「吐鹘」,即满语toohan,带板之意。盘领衣在清代不复存在,然而束带(朝代、吉服带)制度却保留了下来。再则蹀躞制度在清代依旧留存,具体可参考我的专栏文章:蹀躞制度在清代的留存初览

清代服饰与金代大相径庭。《钦定满洲源流考》对金代服制评价曰:「我朝冠服之制,不必尽与金同,而便于骑射。视金史所载尤为过之,洵亿万世所当遵守也」,可见清代服制本身是为骑射方便服务的。然金人旧俗渐无。清代女真服饰多为大襟右衽袍服,系扣无系带,无盘领袍,对襟外褂。男女装相比之下区别不大。

言清代有盘扣而金代无,大谬也。盘扣因盘领袍而创,自唐代起即有所应用,清代早期系扣也非盘扣。详见后文。

---------------------------------------------细节开始的分割线-------------------------------------

女真人从金代到清代,间隔400余年,历经两朝,没有稳定独立的政权,服饰的变迁是非常自然的现象。然而与汉族服饰不同,对历史上女真服饰的研究,基本上没怎么形成脉络。除了女真人多在北地偏安一隅,算不上中华正统外,也与400年间局势动荡,留下记录、考古资料不多有很大关系。

元明期间女真人服饰如何,我基本上完全不了解,尤其是明时女真服饰,与清代女真服饰的形成是有直接关系的——但基本上我没看到什么资料或者论文……

金人服饰,事实上资料也不多。其原因如同陈娟娟、黄能馥在《中国服装史》一书中所说:

金人死后实行火葬,在北京、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出土金代墓葬均有火焚迹象,故金国遗存服饰实物极少

记录与墓葬相对较多的上层服饰,在金朝进入黄河流域后多向宋人看齐,如《金史·卷四十三·志第二十四·舆服》记载:

昔者圣人制为玄黄黼黻之服,以象天地之德,以章贵贱之仪,夏、商损益,至周大备,不可以有加矣。自秦灭弃礼法,先王之制靡敝不存,汉初犹服袀玄以从大祀,历代虽渐复古,终亦不纯而已。金制皇帝服通天、绛纱、兗冕、逼,即前代之遗制也。其臣有貂蝉法服,即所谓朝服者。章宗时,礼官请参酌汉、唐,更制祭服,青衣硃裳,去貂蝉竖笔,以别于朝服。惟公朝则又有紫、绯、绿三等之服,与夫窄紫、展皁等事,悉著于篇云

一言以蔽之,金大定以来,上层服制理论上是继承周制的。

《中国服饰史》中如此概括:

自女真人进入燕地,开始模仿辽国分南、北管制,注重服饰礼仪制度。后进入黄河流域,就吸收宋代冠服制度。皇帝冕服、通天冠、绛纱袍,皇太子远游冠,百官朝服、冠服,包括貂蝉笼巾、七梁冠、四梁冠、三梁冠、监察御史獬豸冠,大体与宋制相同。公服五品以上服紫、六品七品服绯、八品九品服绿,款式为盘领横襴袍。文官佩金银鱼袋。金之卫士、仪仗戴幞头、形式有双凤幞头、间金花交脚幞头、金花幞头、拳脚幞头、素幞头等。

——可见其理论框架与宋代服制差不太多。

然即便是上层服饰,细节上与宋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如金史记载:「初,女直人不得改为汉姓及学南人装束,违者杖八十,编为永制」。《大金国志》也言及:「金俗好衣白,栎发垂肩,与契丹异。垂金环,留颅发系以色丝,富人用金珠饰。」更勿论左衽、窄袖的特征

看起来与金代上层好宋制又有不同。

金代灭亡后,经历400年,到了明晚期,金代上层的冠服制度也随之消亡了。至清代,《钦定满洲源流考》则对其评价曰:

我朝冠服之制,不必尽与金同,而便于骑射。视金史所载尤为过之,洵亿万世所当遵守也。

金人女装,《金史 舆服志》记载:

妇人服襜裙,多以黑紫,上编绣全枝花,周身六襞积。上衣谓之团衫,用黑紫或皁及绀,直领,左衽,掖缝,两傍复为双襞积,前拂地,后曳地尺余带色用红黄,前变垂至下齐。年老者以皁纱笼髻如巾状,散缀玉钿于上,谓之玉逍遥。此皆辽服也,金亦袭之许嫁之女则服绰子,制如妇人服,以红或银褐明金为之,对襟彩领,前齐拂地,后曳五寸余

与清代女装是非常不同的。清代女装基本是袍服,相比金代,与男装极为类似。金代女子多辫发盘髻、冬戴羔皮帽,这一点与清代女真(早期)是一样的,如孝庄像:


如今较早的金人服饰,就要数在金代上京(阿勒楚卡)出土的金齐国王墓出土的男女服饰了。《金齐国王墓出土研究》一书断此墓墓主为完颜宴,大约死于大定二年(1162)。

该墓葬的出土,为几乎一片空白的女真服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放出部分图片以供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告知

墓主服饰外观截图(画面左侧为女,画面右侧为男):


皂罗垂脚幞头正面&背面

紫地金锦襴绵袍(圆领袍,左系带)


背面,后禊掀起


男墓主里袍局部(交领、左衽)




蹀躞配饰




蹀躞制度在清代运用广泛,朝服带、吉服带、行服带上均需系挂小刀、荷包等物件。其用法与金代类似。如下图康熙帝行服带


紫地云鹤金锦绵袍(女袍)

黄褐地牡丹卷草印金暗花羅缀珠大带

清代女装通常是不系带的。

褐绿地全枝梅金锦绵襜裙

这种裙子在清代早期女装中可能有所留存,如清文鉴记载hūsihan(女裙)一词,早年颇为令人不解——因为清代定制后女子日常并无裙装。说不定后来固化为朝裙了,如下图:


描绘金人的画像看到的不多,引《中国服装史》《文姬归汉图》局部作为最终的示意吧:


金代暂时就讲到这里了。

---------------------------------------------累半死的分割线------------------------------------------

下面说说清代女真服饰。

清代实物、画像繁多,展开讲太累。所以这里就贴贴图吧~

清代较多的是各类袍。早年以常服袍、行服袍(缺襟袍)为日常穿着,其特征是大襟右衽、马蹄袖、系扣:

康熙 油绿色云龙纹暗花缎绵行服袍


节日时穿吉服袍。早期的吉服袍比较朴素,如:

皇太极 黄色八宝暗花纹绸棉袍



清初 黄色八团彩云金龙妆花纱单袍


清代一般常服袍要与外褂一起穿,如康熙行乐图:

不出门在外的话也可以不穿外褂,如康熙写字图屏:

清代男女袍差距相对较小。女常服左右开裾,男常服前后开裾(宗室四开),如孝庄皇太后常服像:

吉服袍定制以后,男女袍差别多了一些,如女袍有花接袖、女袍可用八团(原本男袍用)、女袍左右开裾等等。


另外请注意观察清代早期服饰的扣子。有人说清代女真有盘扣,金代没有,其实应该说是恰恰相反。清早期基本上是不用盘扣的,盘扣来源于圆领袍,早在唐代圆领袍上就有所应用,如五代 文苑图(所绘为唐玄宗时期人之事),其盘领袍盘扣细节如下:

而清代多用金属扣,如:

清代常服袍褂已有礼服的色彩(可以穿着见皇帝的),非礼服的服装如便服、衬衣,特点是大襟右衽、平袖(无马蹄袖),如:



礼制更高的服饰,除上文提到的吉服袍袍褂外,还有就是朝服。皇帝大礼服有朝服和祭服之分,展开说又可以开一个问题,暂且不表了。

康熙朝服像(无衮服)

孝敬宪皇后朝服像

男女朝服差别较大,篇幅所限略过不表。另各类外褂本应与袍一并穿着,限于篇幅略过不表。

大概就是如此,望熟悉金代女真服饰的朋友可予以补充和指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