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金朝汉民整天想攻灭宋國?

回答
要理解为何大金国对宋朝如此“念念不忘”,想要“攻灭”的念头从未断绝,我们需要从金朝本身的历史定位、政治格局、经济需求以及军事能力等多个维度来分析。这绝非一日之寒,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国家战略和民族心理的投射。

首先,我们得明白金朝的“汉民”这个说法本身就值得商榷。大金国是由女真人建立的,它的统治核心是女真人,而非汉人。虽然金朝统治了大量的汉人地区和汉族人口,但其国家认同、政治文化、军队 구성都是以女真人为主导的。所以,说“大金朝汉民整天想攻灭宋国”是不准确的。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大金国作为一个以女真人为核心的政权,其统治者和军事精英们,基于其国家生存、发展和实现其政治野心的需要,持续对宋朝进行军事压迫和意图征服。

那么,金朝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灭宋欲望呢?

一、 生存与崛起的“原罪”与巩固统治的需要:

金朝的崛起本身就伴随着对辽、宋的征伐。女真人最初只是东北地区的一个部族,辽国是其近邻,而宋朝则是其南面的巨型存在。为了摆脱辽国的羁绊,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资源,女真人不得不向外扩张。而在征服辽国之后,宋朝成为了其天然的下一个目标。

当金朝通过“海上之盟”和后续的军事行动,最终灭亡北宋,占据了华北平原时,北宋的遗民和部分朝臣并没有完全认同金朝的统治,南宋政权也在南方重建。这对于刚刚建立起庞大帝国的金朝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不稳定因素。

政治合法性问题: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女真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统治合法性在女真人内部或许没有问题,但在被征服的汉人地区,尤其是在面临南方宋朝的对比时,就显得有些“外来”。通过彻底征服宋朝,将整个中国纳入其统治之下,是巩固其政治合法性、塑造“中华正统”的绝佳方式。这就像后来的元朝、清朝,都需要通过征服南宋来完成对整个中国的统一,以此来证明其王朝的正统性。
清除潜在的敌对势力: 南宋的存在,始终是金朝的心腹大患。南宋虽然军事上较弱,但其拥有丰富的人力物力,并且是汉族文化的中心。只要南宋存在,就可能成为北方反金势力的精神寄托和实际支持。因此,从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角度出发,彻底消灭南宋,是金朝统治者认为实现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

二、 经济利益的驱动: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时期之一,尤其是在南方,农业、商业都极为繁荣。而金朝虽然在征服北宋后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和人口,但其统治的核心区域(早期为东北,后期为华北)与江南相比,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差距。

掠夺与税收: 军事征服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掠夺财富。每次对宋朝的军事行动,都伴随着大规模的劫掠,包括金银财宝、人口、物资等。即使在和平时期,通过战争迫使宋朝纳贡或签订对自己有利的条约,也是金朝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
控制富庶之地: 南宋占据了中国的经济重心江南地区。江南拥有肥沃的土地、发达的商业网络和庞大的手工业。控制江南意味着拥有源源不断的税收和丰富的经济资源,这对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北方政权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劳动力与资源: 汉人地区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可以为金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军事提供劳动力。同时,南方地区也拥有金朝所急需的各种资源。

三、 军事上的自信与扩张野心:

女真人以其骁勇善战的骑兵闻名,在征服辽、北宋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这种军事上的成功,很容易滋生扩张的野心和对自身军事能力的过分自信。

骑兵的优势与局限: 女真骑兵在北方草原和丘陵地带作战极具优势,能够快速机动,进行骑射攻击。然而,在面对南方复杂的地形(如江南水乡)时,骑兵的优势会大打折扣。但即便如此,金朝的军事将领们可能仍然相信,凭借其战斗经验和军队素质,能够克服这些困难。
“马上得天下”的思维: 作为骑马民族,女真人的政治和军事思维很大程度上受到“马上得天下”观念的影响。他们习惯于通过武力来解决问题,并通过军事征服来巩固和扩大统治。征服整个中国,将汉族人口和土地纳入其统治之下,是实现其民族荣耀和帝国梦想的体现。
对宋朝军事的轻视(一定程度上): 虽然宋朝也曾有过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在军事上的相对保守,可能让金朝统治者产生了一种轻视心理,认为宋朝的军队不堪一击,或者至少可以被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所压制。

四、 民族矛盾与意识形态的冲突:

虽然不能简单地说这是“民族仇恨”,但在金朝统治者和一部分女真贵族眼中,汉族(尤其是宋朝)可能被视为“他者”,甚至带有一定的征服者对被征服者的优越感。同时,金朝作为后起之秀,也可能希望通过压倒宋朝来确立自己在东亚世界的霸主地位。

文化上的隔阂: 女真人与汉人之间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虽然金朝采取了汉化政策,但这种融合并非完全深入,统治者也可能保留着自身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这在处理与宋朝的关系时,会带来一定的张力。
“天命”观念: 在古代,统治者往往会宣称自己拥有“天命”,认为自己是受上天眷顾而统治的。征服宋朝,可以被解读为上天赋予的使命,是其王朝“天命所归”的证明。

总结一下,大金国(以其统治者和军事精英为代表)想要攻灭宋朝,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政治上的“统一中国”的野心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希望消除南宋这个潜在的威胁。
经济上的对江南富庶之地的渴求,以及通过掠夺和控制税收来壮大国力的欲望。
军事上的自信,以及“马上得天下”的扩张思维。
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优越感。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金朝对宋朝的军事压力从未停止,而“攻灭宋国”也成为了其长期的国家战略目标。当然,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金朝也并非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大规模的进攻,战争的爆发往往与内部政治的需要、边境的摩擦以及双方力量的消长有关。但无论如何,那股想要将南方那片富饶土地纳入自己版图的欲望,始终是金朝对外政策中一个挥之不去的主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跟海外华人的反华,道理差不多,你看看余茂春,心思都挂相,唇齿外翻不相依。

user avatar

端平入洛了解一下,南宋真能打回来的话,金国汉民是很愿意投宋的。

user avatar

俺寻思你是从某个,有女真族 的位面穿越过来的吧!

user avatar

又想塑造正确记忆了?从中原女真畜类最后的下场来看,金国汉人每天想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其后蒙古兵起,种人往战辄败。承安中,主兵者谓种人所给田少,不足豢身家,故无斗志,请括民田之冒税者给之。于是武夫悍卒,倚国威以为重,有耕之数世者,亦以冒占夺之。及宣宗贞祐间南渡,盗贼群起,向之恃势夺田者,人视之为血雠骨怨,一顾盼之顷,皆死于锋镝之下,虽赤子亦不免。事见元遗山所作《张万公碑》文。又《完颜怀德碑》亦云,民间雠拨地之怨,睚眦种人,期必杀而后已。寻踪捕影,不三二日,屠戮净尽,甚至掘坟墓,弃骸骨。惟怀德令临淄有惠政,民不忍杀,得全其生。可见种人之安插河北诸郡者,尽歼于贞祐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大金国对宋朝如此“念念不忘”,想要“攻灭”的念头从未断绝,我们需要从金朝本身的历史定位、政治格局、经济需求以及军事能力等多个维度来分析。这绝非一日之寒,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国家战略和民族心理的投射。首先,我们得明白金朝的“汉民”这个说法本身就值得商榷。大金国是由女真人建立的,它的统治核心是女.............
  • 回答
    在探讨“大 V”为何在少民族语言和汉族方言学习上表现出不同态度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其中交织着文化认同、历史演变、政治语境以及社会思潮等多种因素。一、 身份认同与文化传承的视角: 少数民族语言:国家认同与文化多样性的象征。 对于许多少数民族群体来说,学习和传承本民族语言,是其身份.............
  • 回答
    东汉时期,窦宪一族凭借外戚身份,权倾朝野,其父窦融、兄窦勋皆为名臣。窦宪更是凭借其妹窦皇后之宠,一步步攀上权力的巅峰,最终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在位期间,窦宪积极北伐,大破匈奴,威震四方,为何却在功成名就之后,如此轻易地被赐死,似乎毫无反抗之力?这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窦宪崛起的背景.............
  • 回答
    洪承畴和施琅,这两位在明末清初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明朝降臣,其历史评价却呈现出天壤之别,一个被视为“大汉奸”,一个被赞颂为“统一台湾的英雄”。这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历史偏见,而是由他们各自的 人生轨迹、选择动机、以及最终的功绩和影响 所决定的。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洪承畴:背负“.............
  • 回答
    汉初“三大功臣”这说法,其实涵盖的人选并不唯一,但最常被提及的,莫过于韩信、萧何和曹参。其中,韩信作为那个“未逢时而生”的军事奇才,最终却落得个夷灭三族的下场,这确实是历史上一桩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要理解为何韩信非除不可,咱们得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韩信本身的特质,以及刘邦集团的内部权力结构这几个层面.............
  • 回答
    汉唐盛世,同为大一统王朝,但在财政和商业流通方面,税收的徴收方式和货币的使用却呈现出有趣的差异:汉代以铜钱为主,而唐代则是钱帛并行。这背后牵涉到多方面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远非简单的历史巧合。汉代:铜钱作为货币主导的时代汉朝,尤其是西汉,经历了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经济的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史和称号演变的一些重要方面。孙十万(孙权)和刘邦,虽然都经历过“先称王再称帝”的过程,但称王时的背景、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却有很大的不同,这导致了人们对他们称王时称号的认知和强调程度也不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一、 孙权称王(吴王)的背景与意义:1. 曹操的.............
  • 回答
    提到古代汉服,脑海里最先浮现的画面往往是那宽袍大袖、衣袂飘飘的模样。这可不是为了好看这么简单,这背后藏着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礼仪到舒适度,再到哲学思想,都有它的影子。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啥古人的衣服要这么设计。首先,礼仪的载体,身份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石。而服饰,尤其是汉服,是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关于历史认知和疆域变迁的深层思考。确实,从地图上看,明朝直辖的疆域似乎比汉朝要小一些,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汉人退步了”的疑问。但如果深入探究,会发现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退步”。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细细掰扯。首先,得明确我们说的“版图”是什么概.............
  • 回答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这句话,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意思是说,历代王朝大多因为衰弱而灭亡,唯独汉朝是强盛的时候灭亡的。这句话道出了历史的某种吊诡之处,也引出了我们今天想要探讨的两个王朝:大秦和隋朝,以及为什么它们没有收获类似的评价。秦朝:非“强”非“弱”,而是“速”亡首先,我们来看看秦朝。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好奇的一点:为什么南北汉人之间在基因层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我们又都归为“汉人”这个大家族呢?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历史、地理、文化以及基因这几个层面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汉人”到底是什么意思。“汉人”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和文化标签,它.............
  • 回答
    “大小姐”范儿,汉服圈里一股特别的流行风,你可能在各种活动、街拍里都见过。为什么这么多姐妹,尤其是那些热爱汉服的姑娘们,会这么钟情于“大小姐”这个扮相呢?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也折射出不少当代女性的心思和审美偏好。首先,咱们得聊聊“大小姐”这个概念本身。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大小姐”往往是家境优渥、从小.............
  • 回答
    微博上对“皇汉”和“皇满”言论的处理方式确实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与平台的内容审核逻辑、用户群体构成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皇汉”和“皇满”这两个词汇的内涵。“皇汉” 通常指的是一种民族主义情绪,强调汉族的优越性、历史贡献以及在当今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
  • 回答
    汉唐之前的汉人与汉唐之后的汉人精神面貌差异,主要源于历史发展、政治制度、文化演变、对外交流及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时期与政治制度的差异1. 汉朝(前202年—220年) 政治体制:汉朝以“郡国并行”制度为核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并存,但汉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深层的性别观念和文化建构,背后原因复杂,并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与其说“女汉子”容易受到接受,“男性女性化”就受到厌恶,不如说这反映了社会对不同性别角色期望的差异,以及这些期望如何被固化和传播。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无论“女汉子”还是“男性女性化”,这些标签本身就承载着社会对男女气.............
  • 回答
    汉服圈对《原神》中璃月地区服装设计“不够汉服”的看法,并非是简单的一句“喜欢汉服”就能概括的,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复杂的情感和考量。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被理解的,是“还原度”与“尊重”的期待。汉服爱好者们对汉服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沉迷于汉服的形制、纹样、色彩、搭配,以.............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跨越千年,血脉奔流: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为何如此重要?历史课本在谈及中国历史的恢弘画卷时,南北朝时期无疑是一个充满变数与活力的重要篇章。而在这段时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民族大融合”这一主题。为什么历史课本如此青睐它?这种融合又是如何发生的,以至于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基因与面貌?为何课本独爱“民族大融合.............
  • 回答
    明朝中后期皇帝未能推行类似汉朝“推恩令”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加剧了后期财政支出的压力,但其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明朝的制度设计、政治生态以及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汉朝的“推恩令”。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核心是将诸侯王的封地,按照“父死,子不得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