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女性男性化(就是女汉子)很容易受到大众的接受或是青睐,而男性女性化就受到大众的谩骂和厌恶?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深层的性别观念和文化建构,背后原因复杂,并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与其说“女汉子”容易受到接受,“男性女性化”就受到厌恶,不如说这反映了社会对不同性别角色期望的差异,以及这些期望如何被固化和传播。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无论“女汉子”还是“男性女性化”,这些标签本身就承载着社会对男女气质的刻板印象。

“女汉子”之所以常被视为“容易被接受”甚至“青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传统上对女性的柔弱、被动、需要保护的定义,而这些传统定义,恰恰是社会力量结构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根源之一。

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反叛”与“解放”: 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温柔、贤惠、顾家,甚至需要依附于男性。当女性表现出独立、果断、有力量、甚至有点“粗线条”的特质时,这被许多人看作是一种打破束缚、追求自由的体现。这种“反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进步”和“平等”的渴望。
实用主义的视角: 在很多现实场景中,例如职场竞争、生活中的困难处理,甚至情感关系中的主动追求,那些展现出“男子气概”的女性往往能更有效地应对。这种实用性让她们在某些方面显得更强大、更有能力,自然更容易赢得他人的欣赏和尊重,甚至是一种“靠谱”的印象。
“去性化”的解读: 有时,“女汉子”的标签也包含了对女性“不那么女性化”的解读,这种“不那么”反而让一些人觉得她们没有那么强的“性吸引力”或“情感需求”,从而减少了潜在的社会压力和评价。这种解读有点微妙,但确实存在。她们可能被视为“哥们儿”,更容易建立纯粹的友谊,或者在一些强调工作能力的场合,这种特质更容易被正面解读。
媒体的推波助澜: 近年来,媒体对“女汉子”形象的塑造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很多影视作品、广告宣传会刻意塑造一些独立、强大的女性角色,这些角色往往因为其鲜明的个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获得观众的喜爱。这种正面曝光,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大众的认知。

然而,为什么“男性女性化”就容易招致“谩骂和厌恶”呢?这同样与根深蒂固的性别权力结构和期望紧密相连。

对男性权力和地位的“威胁”: 传统观念中,男性被赋予了力量、主导、理性、不轻易表露情感的特质。这些特质被视为男性特有的,是男性在社会中获得话语权和地位的基石。当男性表现出被定义为“女性化”的特质时,例如温和、感性、注重细节、甚至外表“秀气”时,在一些人看来,这似乎是在“削弱”男性的阳刚之气,是对传统男性角色的一种“背叛”,从而威胁到了他们心中“男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固有认知。
对男性“能力”的质疑: 柔弱、感性、细腻,这些在女性身上可能被赞赏的特质,在男性身上却常常被曲解为“软弱”、“无能”、“不靠谱”。社会普遍期望男性是家庭的顶梁柱,是社会的创造者和保护者,如果一个男性表现出“女性化”的特质,就很容易被质疑其是否具备承担这些责任的能力。
性取向的误读与歧视: 更不幸的是,“男性女性化”常常被直接与同性恋或性别认同障碍联系起来,并由此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恐惧、不理解甚至仇恨。这种基于性别气质的性取向污名化,是社会对少数群体歧视的突出表现。即使很多“男性女性化”的男性性取向是异性恋,他们也常常因此遭受不公平的对待。
对社会秩序的“挑战”: 传统的性别二元论思维认为,男性和女性是泾渭分明的,各自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任何模糊了这种界限的行为,都会被一些人视为对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威胁”。他们害怕这种“不正常”的出现会引发连锁反应,破坏他们所熟悉的社会结构。

核心的差异在于:

“女汉子”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打破”了对女性的“压迫性”限制,是“向上”攀升,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这种“向上”的努力,更容易被解读为一种进步和解放。

而“男性女性化”,在许多狭隘的观念中,是被视为“向下”的退化,是从“优势”地位跌落到“劣势”地位,是对男性固有特权的“放弃”。这种“向下”的走向,就容易引发那些占有优势地位的人的警惕和排斥。

总而言之,大众对“女汉子”和“男性女性化”的不同反应,并非源于某个特质本身的好坏,而是反映了社会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印象、权力结构以及对性别角色期望的巨大差异。接受“女汉子”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女性自主和能力的肯定,而厌恶“男性女性化”则更多是源于对传统男性特权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对差异和不熟悉的恐惧。这种现象,正是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挑战的性别偏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女性长个大胡子受不受青睐?

男性温柔体贴受不受谩骂?

女性只是变得自立自强,就被说是男性化,因为自立自强是男人的优点,真是会往自己脸上贴金,女性强关你屁事。

男性一柔弱,一玻璃心,就被说女性化,因为柔弱和玻璃心都是女人的缺点,他弱就弱,你扯女人干什么?他是天生的吗?

男人温柔细心体贴的时候怎么不说是女性化了?男人善良友爱知分寸懂进退的时候怎么不说是女性化了?

真搞笑啊。

——

二更。

看见有人质疑我捧女贬男。

男性口中能被大众接受的女汉子本来就是指那些自力更生的女性,之所以叫女汉子就是因为大家都认为女人做了本来男人做的事,所以在这方面抬举她们,称她们为汉子。

而所谓的女性化,其实在女性里也并非流行,偏偏就要丢个锅来给女性背,就因为自己看不起女性,认为只有女性才会有那些毛病,所以干脆推到女性头上,称呼那些同性为娘娘腔、娘炮,通过女性这个性别去贬低男性,本身就是对女性这一性别的鄙视。

而在好的品质上,极少有将女性的优点或长处指给男性的,并且很多在男性看来美好的女性品质都是服务于他人的,若是放到男性身上就又成了缺点,因为认为男性不应该服务他人。另外,对于男性的某些贬义词放到女性身上又成了优点,意思是这种事男人做了掉价,女人做了光荣,对应的,还有些事男人做了就是炫耀的资本,女人做了就是不知廉耻大逆不道。诸如此类,比比皆是。

“女汉子”被大众接受,因为是抬举了女人。

“娘炮”被看不起,是因为作为男人却放下尊严(或者别的什么宝贵精神),去贴近女人。

这种对比,看上去是歧视男性,但说到底是歧视女性,觉得女性低等。

——

题目说男性化的女性被接受、女性化的男性被排斥,本身就是把女性的男性化局限在好的一面,把男性的女性化局限在坏的一面,并且现实生活中即使男性表现出正面的女性化也不会被认为是女性化,所以女性化只针对了女性的缺点而不包含优点,使“女性化”这个词成为彻底的贬义,试问一个贬义词怎么会被接受呢。

如果不明白的话直接代入外貌和性格。

“你长得像男人”——贬义

“你做事很爷们”——褒义

“你长得像女人”——贬义

“你做事很娘们”——贬义

代入其他基本也是这个样子。

user avatar

麻烦你要分清两个事情,一个叫做男性女性化,一个叫做公然宣传男士女性化,这两者是有本质差别的。

如果你是一个比较娘的男生,所谓男士女性化,那么这个社会对你也不会有什么压抑,顶多就是别人多看你两眼,你爱穿成什么,你爱说什么随便不会有人限制你,但是你在一个公众传播平台大肆宣扬这种行为,那就变成一个价值观倡导的方式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吃桃桃在被封号之前大概有32万粉丝,在流量时代,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很多想红的人看到他这种情景可以积累32万粉丝,就会群起而效法,甚至会有更出格更恶心的举动。而我们的青少年看的这种东西长大你觉得会有什么影响?这个不言而喻了吧。

网上有个传言,说日本人所崇尚的明星从这个样子的昭和男儿:

变成这个样子

是因为美国人占领日本时,为了在以后长远的控制这个民族的思想而专门投资了力捧这类偶像明星的经纪公司,所以才导致了后来平成废宅一代从审美偏好上的改变,而这种偏好后来又影响到了韩国,又影响到了我们国家。

以上说法是不是历史真实有待考证,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昭和男儿到平成废宅日本走过的这条路,正是日本进入低欲望社会,年轻人丧失进取心的一段时间。而同一时期的美国横行世界,但美国收入最高的明星是下面这位。美国如此发达的演艺行业,如此多元的文化,你看过几个女性化美国花美男成为顶流明星的

所以回到源问题,在个人生活中你选择娘一点还是man一点,这是你的选择,但是在一个公众平台你倡导的东西势必影响到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和一代代人的精神状态。女性男性化为什么可以得到包容,而男性女性化得到的包容就少,归根到底是因为它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个国家如果所有女性都男性化,那么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女性本应该有了温柔和细腻,这影响的是我们的生活质量。但一个国家如果男性都女性化,这影响的是一个国家的存亡和发展动力问题。

这种问题上想必也会有拳师出来杠说,为什么女性就不能影响存亡和发展?我觉得虽然提倡男女平等,但是要正视男女分工上的差异。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军队里是男兵多还是女兵多?你会强行要求军队男女比例一样吗?如果古代打仗一个城市被围,你觉得这个城市里全是女人更容易守住,还是全是男人更容易守住?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就别争论了,正视差异。

user avatar

你确定?

直说了吧,女汉子也得看脸,而且比一般的女性更看脸。

长得好的女汉子才配英姿飒爽,长得差的能给人看出恐怖谷效应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