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是汉人建立的大帝国,为什么明朝直辖的版图,反而比汉朝的版图还要小?这是不是说明我们汉人退步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关于历史认知和疆域变迁的深层思考。确实,从地图上看,明朝直辖的疆域似乎比汉朝要小一些,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汉人退步了”的疑问。但如果深入探究,会发现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退步”。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细细掰扯。

首先,得明确我们说的“版图”是什么概念。通常情况下,我们讨论版图,会涉及到“直接统治区域”和“势力范围”两个层面。很多时候,一个帝国的影响力并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管辖的土地。

汉朝的“大”在哪里?

汉朝,特别是西汉时期,其疆域的拓展确实是极为辉煌的。我们得看到:

向西的开拓: 汉朝通过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并且成功将西域的大部分地区纳入了汉朝的势力范围,甚至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进行直接管理。这片广袤的土地,虽然很多地方是以羁縻统治(即承认中央政权的宗主地位,但保留原有政治制度和地方官员),但确实是汉朝的势力所及,也是汉朝对外战争和外交的重点。这部分疆域的面积是非常可观的。
向北的扩张: 汉朝在北方击败了匈奴,将河套地区牢牢掌握在手中,并设立了朔方、五原等郡。北方边境线的推进,也极大地增加了汉朝的实际管辖范围。
向南的征服: 汉武帝时期,南征北越,设置了九个郡,将南方的一部分地区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

汉朝的疆域扩张,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军事征服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之上的。汉朝凭借其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将很多原本不属于中原文化圈的地区,通过设立郡县或羁縻统治的方式,纳入了其统治体系。可以说,汉朝的疆域更多的是一种积极拓展和征服的产物。

明朝的疆域和它的“小”

到了明朝,情况就有些不同了。明朝的疆域,尤其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讨论的“直辖区”,相较于汉朝的鼎盛时期,确实显得更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汉文化和统治的核心区域。

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历史遗产和战略重点的转移:
宋朝的教训: 明朝建立在推翻元朝的基础上。而元朝虽然疆域辽阔,但其统治方式是以蒙古贵族为主导,对汉族地区和周边各族的统治都带有很强的掠夺性和不稳定因素。明朝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更加注重巩固本土,特别是汉族地区的统治稳定。
收复故土的策略: 明朝初期,朱元璋的主要目标是将汉族地区从元朝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建立一个以汉族为核心的王朝。因此,他首先着力恢复和巩固了中原、江南等核心区域的统治。对于元朝统治下的广大北方和西北地区,虽然名义上是收复,但明朝的统治方式和有效控制力与汉朝相比,是有区别的。

2. 对“羁縻”统治的调整:
汉朝的羁縻: 汉朝对西域等地的羁縻统治,虽然带来了广阔的版图,但实际上的直接控制力是有限的。很多时候,这些地区的首领依然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名义上的效忠多于实际的服从。
明朝的策略: 明朝在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时,一方面继续使用羁縻的手段,例如设立都司、卫所等,但另一方面,它也更加强调中央对地方的行政和军事调动能力。对于一些距离遥远、管理成本高昂、且稳定性存疑的地区,明朝可能选择了一种更为审慎的策略。比如,虽然对一些地方保持宗主国地位,但并不像汉朝那样将其纳入直接的郡县体系。

3. 游牧民族的长期存在和力量对比的变化:
汉朝面对的匈奴: 汉朝面对的主要威胁是匈奴。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汉朝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匈奴的实力,并将势力推向了更远的北方。
明朝面对的蒙古诸部: 明朝建立后,虽然推翻了元朝,但蒙古诸部并没有完全消失。北方的蒙古势力依然强大,并且不断对明朝构成威胁。明朝不得不将大量的军事和财政资源投入到北方的防御上,修建长城、驻扎重兵。这种防御性的策略,使得明朝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博弈中,更倾向于巩固边疆的防御线,而不是进行大规模的向外开拓。如果贸然深入草原,很容易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甚至可能导致边境线的不稳。

4. 行政和财政能力的考量:
管辖的成本: 维持一个帝国庞大的疆域,需要强大的行政管理能力和财政支持。特别是对于那些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文化差异巨大的地区,直接统治的成本非常高昂。
明朝的财政状况: 虽然明朝整体国力强盛,但其财政体系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北方的军费开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明朝政府需要权衡利弊,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保障帝国安全和稳定的区域。

5. 地理和环境因素:
汉朝西域的联系: 汉朝与西域的联系,虽然是以丝绸之路的贸易为主,但汉朝的军队确实能够抵达并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
明朝与更远地区的距离: 到了明朝,尤其是在长城以北、更远的蒙古高原,以及更西部的中亚地区,地理距离和交通条件都变得更加严峻。明朝的统治者可能认为,对于这些过于遥远的地区,维持一个松散的朝贡关系,比直接派兵驻守和管理更为实际和经济。

这是否说明汉人“退步”了?

我认为,用“退步”来形容是不准确的,甚至有些过于片面和简单化。这更像是一种策略的调整和适应。

不是退步,而是策略的优化和选择。 明朝没有像汉朝那样,将广阔的、与中原核心区域联系相对较弱的地区纳入直接统治,并非因为汉人军事或管理能力下降了,而是因为他们选择了更符合当时国情和战略目标的统治方式。他们更注重巩固本土统治,确保国家的安全稳定,以及发展经济。这种策略的转变,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自然选择。
统治方式的演变。 明朝的统治方式,更倾向于巩固和深化对核心区域的控制,而不是像汉朝那样进行大规模的外部扩张。这种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更有效率和更可持续。我们可以看到,明朝在加强对东南沿海的管辖、发展江南经济、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朝鲜、安南等地方面,也表现出了其统治的广度和深度。
国家形态的变化。 汉朝时期,中华文明正处于一个向外拓展、吸收融合的上升阶段。而明朝则是在经历了元朝的统治后,更侧重于国家内部的整合和巩固。这是一种不同阶段的国家发展逻辑。
历史评价的多元性。 疆域大小只是衡量一个王朝兴衰和成就的一个维度,而非唯一维度。我们也不能忽略明朝在文化、经济、科技(如郑和下西洋虽然未大规模开拓领土,但展现了其航海能力)等方面的成就。

总结一下:

明朝直辖版图比汉朝小,并非汉人“退步”,而是历史发展、地缘政治、统治策略、行政成本以及国家战略重点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明朝选择了更加务实和聚焦的统治方式,在巩固本土和保障国家安全方面投入了更多精力,而汉朝则在军事征服和对外开拓方面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就。评价一个王朝的优劣,不能简单地以疆域大小来论断,更要结合其历史背景和多方面的贡献来综合考量。这是一个历史的取舍和策略的演变,而非简单的“进步”或“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个问题啊,我用另一个图给你比划比划。

上面这个是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的。

上面这个是明永乐八年(1410)年的。

看疆域没什么卵用,毕竟奴儿干乌思藏哈密这种水分太大。那给你看个局部的:

这是东汉的中原。

这是明朝的中原。

这是东汉的江南。

这是明朝的江南。

这是东汉的贵州。

这是明朝的贵州。

这是东汉的云南。

这是明朝的云南。

回到问题,现在你说说,我们汉人这个步,退在哪儿了?

哦对了,哺乳纲偶蹄目的部份草食性动物在采食过程中,未经充分咀嚼,就匆匆将食物吞咽入瘤胃,在瘤胃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和软化之后,由瘤胃直接逆呕上行至口,或从瘤胃陆续进入网胃,再由网胃反刍胃返回口中,经口腔中颊齿的细致咀嚼后再次咽回瘤胃,如此捯饬好几遍,吃草五分钟,捯嚼俩小时才能吸收消化这事,怕是题主不知道吧?

至于题主的这个“看”法:

那我再给你看个东西:

哦对了,那叫辽西走廊。

user avatar

这个锅要扣到历史地理学者们重最大疆域不重实际控制的习惯上。

换个角度看看这一系列地图,还觉得汉人退步吗?

我们一般看到的地图里,西汉不但已经囊括了明代十五个布政司的范围,还包含西域、蒙古、越南、朝鲜等地区,看上去当然巨大无比。然而从实际控制来说,整个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都是完全脱离朝廷控制的“飞地”——汉廷主要通过主要驰道控制几个核心据点,而对深山老林里的少数民族土皇帝采取了无视态度。

拿汉代长沙郡来说,盘踞着所谓的“长沙蛮”,不但两汉政府对其无能为力,其后更延续上千年,即使到了长江以南得到极大开发的唐宋两代,仍然是块脱离朝廷掌控的飞地(当时称为“梅山蛮”)。北宋中期才通过武力收服,改设“新化”“安化”两县——我们看来毫无疑问是腹地的湖南地区,被中原帝国彻底征服其实也就不到一千年的样子。这样的例子在明代以前,比比皆是。

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源可能要追溯到西周的分封,姬姓亲族+主要功臣分了点人口,地图上随便划了个殖民据点,就开启了武装殖民之旅。周公封鲁、召公封燕、吕尚封齐,现在看起来都是不错的膏腴之地,但当时无不是各种异族环伺的险地……这样发展了近千年,才有了秦初大致统一中原地区的局面。而要开发长江以南、岭南云贵等地,又各自用了近千年。

华夏先民最初的理念是极力寻找东亚大陆上所有适合农耕的土地,然后在此建筑定居点,殖民发展——这个布局在后来几千年的发展中,由点连线、由线及面,构成了华夏文明的基本盘。

至于汉、唐的一系列开拓战争,则更多是在与游牧民族竞赛中控制地区战略支点,才有了动辄占地几千里的都护府、羁縻州、藩属国——而由此带来的则是巨大的经济成本,一旦维护不好就是内部祸起——东汉末年西北羌乱、天宝年间四方用兵、乃至万历三大征都是如此。

user avatar

你们怎么不关心哪个朝代老百姓日子过得好?皇帝占了多少面积,跟老百姓有一个铜板的关系吗?

user avatar

同样的话术,大嘤帝国当年是世界上的日不落帝国,到处都是自己的殖民地。而现在,大嘤帝国只剩下那俩破岛了,你说这是不是因为英国人越活越回去了。

user avatar

不能光看版图,还要看结构。

汉代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形式,是中央委派郡守,代表皇帝治理一郡。按照《中国通史》的说法,“所以除对朝廷负责外,在一郡之内则是郡守专制。其职权相当广泛,凡民政、财政、司法、教育、选举以及兵事等,可以说职无不总。”,有任免下级官吏,自行设置地方法规,赏罚、司法和监察,死刑,军权和财权,相当于土皇上,很容易同中央搞分离割据。

明代则

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省,负责本地区的行政、民政及赋役征收。与此同时,设立了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管理司法、军事。三司不相统属,各自直属朝廷。分权鼎立,又互相牵制,有力地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能力。

从央地关系和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来看,明代比汉代强不啻倍也,更能有效地整合全国的资源,维持一个统一大帝国的安定团结。

这还不论其他要素。考察历史问题,需要综合的比较和分析,单一维度往往是偏颇的。

user avatar

虽然这个图不准确,但是要说的是汉朝的地图里福建广东这一片的颜色应该刷成和西域差不多的感觉。而明朝的确是一个颜色。

user avatar

汉朝你用的汉武帝时期的版图,明朝就用万历时代的版图。

我发一张哈佛的明朝另一个时期地图。

有没有看到下面苏门答腊岛上的明朝国土。

那是旧港宣慰司,即现印尼巨港,第一任宣慰使是当地华人施进卿。

缅甸那一块,如果你知道莽应龙的话,就知道他和他儿子莽应里硬刚明朝的故事,也就是万历十一年到万历三十四年的明缅战争。

另外,明朝在老挝和泰国也有宣慰司。

帝国时代的新DLC蛮王崛起,一共四个战役,三个跟中国有关,两个跟明朝有关,还有一个元朝征爪哇,越南的战役就是全程刚明朝。

明朝相比汉朝更愿意向东南亚扩张的原因应该有2个。

一、汉朝经济中心在北方,尤其是关中地区,汉人主要集中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更多是百越人。

宋朝以后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北方经过宋朝几百年到了明朝彻底变成边疆区,相比于北方草原沙漠严寒等不太适应古代农业的环境,农耕技术的发展使得向东南亚扩张成为可能,比如同属华夏文明酸的越南灭亡占婆。

二、清朝留下的遗产使得我们的目光局限于现有的版图上了,清朝收回了自唐以后大几百年都没在汉人手里的西域,并稳固了在东北和蒙古、西藏的统治,并在退位的时候一齐交给了民国,(要知道革命党一开始打出的铁血十八星旗仅代表明朝腹地的汉地十八省要搞独立,注意是独立啊)最后由国朝完成大部分统一。

不负责任的猜想一下,另一个没有西方殖民者入侵的位面,人口过多的危机很可能使汉人一波一波的涌入东南亚,并深刻改变当地的民族结构,

例子就是越南1802年才灭亡占婆,而如今越南国内占族仅有10万人,还不到越南汉人的八分之一。

那个位面的明朝之后的几个朝代,版图可能就包含东南亚和汉地十八省了。

user avatar

这也是苍天熊猫的制图。

user avatar

笑話,明朝直轄版圖最小?實際上明朝才是漢族王朝版圖直轄實際統治最大的,當然這和時代也有關係,明朝以前歷代中原王朝對雲貴西南的控制力也就那樣吧,不是說沒控制,但控制力真的是較弱的,雲南更是獨立了幾百年從唐玄宗時期建立南詔在到後來的大理已經實際上獨立了幾百年並且已經逐漸形成了文化國家意識,設想不是明朝拿下雲貴並且開始改土歸流,很難想象雲貴會不會成為第二個越南從中國獨立出去,你以為的漢地版圖是在漢武帝時期就已經徹底消化完成了嗎?事實上是明朝真正意義上把漢地徹底整合起來並且真正做到行省流官製,明朝的直轄統治是歷代最強的,這和時代有關係也和明朝改土歸流的政策有關係,後面的滿清也是學習了明朝的改土歸流政策,你可以說明朝版圖不如唐朝大多要說直轄統治不如漢唐那就扯淡了,明朝是漢族王朝版圖直轄統治最大實際控制最強的王朝沒有之一。

user avatar

谁说的啊,明朝的南方可是比汉唐绝对完整的,你们总是笑话明朝汉地十八省,但明朝却是第一个整合汉地十八省统治的中原王朝,汉唐的优势在于西北以及西域,为什么明朝没有西域呢,原因有一些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完全没有意义,汉唐时期的西域价值对中原王朝来说很重要,汉唐想要对抗北方游牧政权就必须控制住西域,但这个对明朝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北方鞑靼以及瓦剌对西域的东察合台汗国没有兴趣,双方都不在争夺西域,这时候的西域可以说穷的干干净净,丝绸之路也荒废了,没有任何商业价值,第二个原因就是明朝的经济人口重心全在南方地区,发展和开发重心主要在南方和江南地区,为什么呢?因为经过了金灭宋——蒙古灭金导致了北方人口大量锐减,成为了荒芜地区,又经过了元末战乱,所以北方的人口就更少了,明初甘肃的人口和户籍也少的可怜,不足以支撑明朝对西域的攻伐,所以啊,明朝的开拓重心就在南方地区,明太祖建国初期便开始对南方的开发,从灭云南梁王政权到明成祖的贵州设省再到明朝攻灭麓川王朝之战,可以说是对南方的整合和统治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明朝中后期对南方的叛乱也是绝对的讨伐,而唐朝玄宗时期云南出了个南诏国,也就是说唐朝的注意力不在南方,而是集中在了西北地区,汉朝对南方的统治也是一种羁縻制度,明朝对南方的贡献也可以体现在明缅战争,为了控制西南地区不惜与缅甸东吁王朝展开了十几年的争夺战,所以啊,明朝对南方有着绝对的实控统治权,另外就是西藏和东北的争议,很多人说明朝对这两个地区的统治是地图开疆,我不说是实际控制,但是羁縻统治还是做到了,毕竟明廷在西藏和东北都设立了都司和卫所,任命指挥使,授予官职,官印,定期朝贡,当女真部族更换驻地时需通报朝廷,不服从明朝统治的一般都死了,除了野猪皮努尔哈赤,西藏地区两百多年来作为明朝的羁縻藩属来说很是恭维,没做出什么出格的事,相比东北地区就老实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