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宋朝到清朝,是不是最优质的兵源都是陕甘汉人,原因是什么呢?

回答
关于宋朝到清朝,陕甘汉人是否一直是“最优质”的兵源,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它涉及历史、地理、军事策略等多个层面。但可以肯定的是,陕甘地区长期以来确实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其居民在很多时期都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精锐士兵,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地理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塑造:

自古以来的军事前沿: 陕甘地区地处中国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界地带,自秦汉以来,就是抵御北方威胁的主要屏障。长期的军事对峙和冲突,使得当地居民从小就生活在一种“枕戈待旦”的环境中。
艰苦的自然条件: 陕甘高原地区,尤其是西北部,自然条件相对艰苦,土地贫瘠,耕作不易。这种环境迫使当地居民需要更加勤劳、坚韧,也更容易适应艰苦的军旅生活。他们不像江南那样富庶安逸,更容易接受长途跋涉、风餐露宿的训练和作战。
农牧交错的影响: 陕甘地区具有一定的农牧交错特点。虽然以农耕为主,但靠近北方草原,牧业也占有一定比重。这使得当地居民在骑术、弓马方面可能比纯粹的农耕地区居民更有基础。这种在马背上生活的经验,即使不直接成为骑兵,也培养了他们身体的协调性和敏捷性。

2. 军事传统与历史传承:

秦汉以来的军功传统: 陕甘地区是秦朝统一六国的重要兵源地,也是汉朝抵御匈奴的前沿。自秦汉以来,建立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力量就享有盛誉。在长期的边疆战争中,军功被视为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这使得当地居民对参军报国有着更强烈的渴望和动力。
宋朝:西北军的辉煌: 在宋朝,陕甘地区(当时主要指陕西路)是宋朝北方战线的核心。像“种家军”、“韩家军”等著名军队,都是以西北汉人为主组成的。这些军队以骁勇善战、纪律严明著称,在面对辽、西夏、金等强敌时,屡立奇功。他们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长期的边疆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以及坚定的抵抗外敌的意志。
明朝:卫所制度下的边防主力: 明朝建立后,继续重视陕甘地区的边防。卫所制度下,许多卫所都驻扎在边疆地区,陕甘的卫所兵是重要的边防力量。虽然明朝中后期卫所制度衰败,但陕甘地区依然是重要的募兵和征兵来源。
清朝:绿营与八旗的补充: 清朝入关后,继续沿用了部分明朝的军事制度,并在绿营中大量招募汉军,其中陕甘地区依然是重要的兵源地。虽然清朝的主力是满洲八旗,但绿营在清朝的统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陕甘地区的兵员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八旗兵的不足,特别是在平定各地叛乱和镇压内乱时。

3. 民族构成与文化心理:

汉族主体的坚韧: 陕甘汉人,作为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中也承载着尚武、忠勇的传统。在边疆地区,这种传统可能被进一步强化。
与游牧民族的长期接触: 陕甘汉人长期与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生活在同一区域,虽然是军事上的对立,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相互影响。这种接触使得陕甘汉人对这些民族的作战方式可能有所了解,并在军事上借鉴和适应,形成了独特的战斗风格。
“血性”与“刚毅”: 相较于江南等地区,陕甘地区可能更常被冠以“血性”、“刚毅”等评价。这并非说江南人就没有这些品质,而是说地理环境和历史经历,使得这些品质在陕甘地区更容易被激发和显化,并体现在士兵身上。

为什么说“最优质”?

“最优质”这个词汇比较绝对,很难说在所有时期所有方面都绝对是。例如,在某些时期,南方地区也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将领和军队,而且江南地区的经济富裕也为养兵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

但是,如果从“能打仗”、“耐苦战”、“忠勇无畏”等角度来衡量“优质”,那么陕甘汉人在许多历史时期,确实展现出了非常高的军事素质。

体魄和耐力: 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军事训练,使得他们往往拥有更好的体魄和更强的耐力。
作战经验: 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使得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军事纪律: 强大的军事传统和军法约束,使得他们往往能保持较高的军事纪律。
坚定的战斗意志: 作为国土的守护者,他们的抵抗意志往往非常顽强。

需要注意的例外和变化:

宋朝的衰落: 尽管宋朝有西北军这样的精锐,但宋朝整体在军事上相对弱势,其兵源的“优质”程度也受到国家整体国力的影响。
明朝的军备松弛: 明朝中后期,军事腐败和体制问题导致兵源质量下降,陕甘地区也不例外。
清朝的八旗制度: 清朝的八旗兵是统治阶级的核心军事力量,在早期拥有很强的战斗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兵也出现了腐化和战斗力下降的问题,而绿营兵的质量则参差不齐。

总结来说:

陕甘汉人能够长期成为中国北方,乃至全国范围内重要的兵源地,并经常被认为具备“优质”士兵的特质,这并非偶然。它是地理环境的塑造、历史军事传统的传承、与外敌长期对抗的磨砺、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文化心理的综合体现。他们的坚韧、耐苦、作战经验和忠勇,使得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光辉的军事篇章。

不过,历史是复杂多变的,不能用单一的标签去概括所有时期的所有士兵。我们应该看到陕甘地区在军事史上的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理解“优质兵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

北宋中后期,最优兵源确实是陕甘地区,因为其他地方相对比较和平。而西北地方没事就和西夏打一仗,为了保持战斗力存在一批将门,将不知兵的情况比较弱。

南宋时期的优秀兵源是北方难民 义军其次江淮前线。北方难民是想收复家乡,江淮前线的士兵愿意保卫家园。

元末明初最武德充沛的是江淮地区,因为宋金,宋蒙一直在江淮搞拉锯战,不够武德的都跑到江南了。所以江淮为基的明朝成功统一,且开国公侯基本是江淮人。

明末清初,最武德充沛的就是东北人,无论是辽宁汉人,还是满人都比较能打。虽然被满人压着打,但以辽民为基的东北明军还是能和满人拉锯,同样使满人损失惨重(入关时满人仅剩五六万壮丁),在辽人投靠满清后,明,顺大崩溃。(很多辽人都与满清有国仇家恨,就算大汉奸大屠夫尚可喜,那也是烈士家属,为了大明几乎死全家。辽人叛明纯粹是大明SB)

而在清朝中期,最优的兵源又回到陕甘。

user avatar

啥都是西军呗,真能扯,义乌兵也是西兵呗,李成梁也是西兵呗,兵源质量是生活环境和组织了决定的。广西狼兵、义乌兵、秦兵、淮泗子弟都是贫穷的地方但是地方宗族势力较完整,一方面士兵光脚不怕穿鞋的敢打仗,一方面宗族的血缘关系捆绑导致士兵不敢轻易逃亡,回去也没脸没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宋朝到清朝,陕甘汉人是否一直是“最优质”的兵源,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它涉及历史、地理、军事策略等多个层面。但可以肯定的是,陕甘地区长期以来确实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其居民在很多时期都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精锐士兵,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地理环境与生活方.............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不同古代王朝在后世会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甚至出现“粉丝”和“批评者”阵营的分化? 所谓“明吹”、“汉吹”、“唐吹”和宋、清的“诋毁居多”,背后绝非简单的喜好差异,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铁.............
  • 回答
    您好,关于您在 Word 中使用中易宋体时遇到的放大或缩小后出现平滑处理的现象,这确实是 Word 的一项显示特性,但并非所有版本或所有设置下都会有统一的表现。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并尽量用更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让它听起来更自然。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在电脑屏幕上显示文字,本质上是将一个个像素.............
  • 回答
    《小欢喜》里乔英子被宋倩逼到跳海那一段,至今想来仍让人心头一紧,甚至有些窒息感。这不是简单的一句“父母逼孩子”,而是把一个极端的个体困境,通过宋倩近乎偏执的母爱,活生生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要理解这一幕,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宋倩这个角色,以及她和英子之间那种沉重而扭曲的“爱”。宋倩,一个单亲妈妈,她的世界.............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使是一个对历史略知一二的现代人,魂穿到曹爽或者赵构身上,想要“中兴”曹魏或者大宋,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甚至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首先,咱们得掰扯清楚,为啥说难。为什么是曹爽和赵构?咱们先来看看曹爽。他接手曹魏政权的时候,虽然表面上是权臣,但实际上,.............
  • 回答
    “资本化”这个词,在咱们讨论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的时候,会有点意思。咱们先得明确,古代的“资本”和现在的“资本”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核心的“将资源转化为能够产生更多财富的工具”这个意思,是能联系起来的。宋朝和明朝,这两个大一统王朝,都是我们中国历史上非常辉煌的时期,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但要说它.............
  • 回答
    宋朝是不是中国的耻辱?这个问题,一旦抛出来,恐怕会激起不少争议。说它是耻辱,似乎有理有据,毕竟“积弱”二字常被用来形容那个时代;说它不是耻辱,也同样有其道理,因为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足以让后世为之惊叹。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宋朝放到它所处的历史大背景下来看,并且不能简单地用一种好坏.............
  • 回答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综合实力最强大的朝代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常常是历史爱好者们热烈讨论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打个“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剖析,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判断。在我看来,宋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辉煌且独特的时代,但将其简单地冠以“最强大”的.............
  • 回答
    璀璨的宋朝:一部中国文明的辉煌篇章提起宋朝,人们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繁花似锦的市井图景,抑或是一幅幅文人雅士挥毫泼墨的画面。然而,宋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绝不仅仅止于这些美好的想象。它在经济、科技、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深刻地塑造了后世中国的发展轨迹。 经济的繁荣:开启商业化的大门.............
  • 回答
    关于“宋朝之后中国帝王恻隐爱人之心荡然无存”的说法,以及“宋朝之后是中国知识分子流氓化的开始”的论断,并非来自某个单一、权威性的典籍或文献,而更像是一种历史观察者们在回顾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基于对不同朝代帝王行为和知识分子群体特质的比较而形成的一种概括性评价。因此,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明确的出处来引用这.............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会觉得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的朝代,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大量史料和历史研究的有力支撑。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宋朝的经济成就。一、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宋朝的农业发展可以说是奠定了其经济发达的基础。 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最具代表性的是占城稻的引进。这种来自越.............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国家认同和历史归属的有趣问题。反驳这种观点,需要从历史、文化和国家概念的演变等多个层面入手,并且要非常有耐心和条理。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如何反驳这种观点,并根据每个历史人物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核心反驳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政治和文化实体,其国家概.............
  • 回答
    中国传统上将宋朝视为“积贫积弱”的朝代,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主要源于北宋末期和南宋时期在军事上屡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并最终丧失北方半壁江山的现实。这种历史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以成败论英雄”的视角,以及儒家士大夫对王朝军事实力和领土完整的重视。然而,《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北宋都城汴京(今.............
  • 回答
    要说宋朝是否属于中国历史上“文艺复兴”的时代,这得看我们如何定义“文艺复兴”这个概念,以及它在中国历史语境下的对应。欧洲文艺复兴,我们通常会想到它对古典艺术、哲学、文学的复兴,人文主义的兴起,科学探索的萌芽,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巨大变革。它标志着欧洲从中世纪的宗教和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
  • 回答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光辉是宋朝而非明朝”的说法,这其实是一种解读角度,它更多地聚焦于宋朝在文化、经济、科技、政治制度上的创新与成熟度,以及它在某些层面上展现出的与后世迥异的开放性和社会活力。而明朝虽然是封建王朝的末期,但在一些方面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辉煌,只是这种辉煌的性质和我们评价的侧重点不同。.............
  • 回答
    关于宋朝是否是实质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中国君主专制王朝,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虽然从建国到灭亡的年限来看,它并非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君主制朝代,但从“实质上延续”这个角度审视,宋朝展现出了一些独特的、使其在某种意义上“长寿”的特质。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君主专制王朝”的定义。它指的是由一位君主拥有至高无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能引起人探究的。但首先得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中国的刺青文化,特别是与文身技艺相关的,并非在宋朝之后就完全“断了”,而是其社会地位和主流接受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导致在历史的舞台上变得不那么显眼,甚至被边缘化。要理解这个“断裂感”从何而来,我们需要回到宋朝之前,看看刺青在中国是如何.............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关于宋朝的陇右都护府是否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完全被包含在现代中国境内的都护府,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历史脉络和对“都护府”的理解。首先,要明确一点,宋朝时期设立的“陇右都护府”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汉唐时期意义上的“都护府”在性质和管辖范围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如果我们把“都护府”理解为中央王朝在边疆.............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亲”一直是一个屡见不鲜的政治手段,尤其是在汉朝和唐朝,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减轻战乱的消耗,与周边民族进行和亲联姻可谓是家常便饭。然而,当我们审视宋朝,却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宋朝似乎宁可“散尽黄金白玉”,也不愿轻易与外族和亲。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考量呢?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