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刺青文化从宋朝之后就断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能引起人探究的。但首先得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中国的刺青文化,特别是与文身技艺相关的,并非在宋朝之后就完全“断了”,而是其社会地位和主流接受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导致在历史的舞台上变得不那么显眼,甚至被边缘化。

要理解这个“断裂感”从何而来,我们需要回到宋朝之前,看看刺青在中国是如何存在的,再看宋朝以后发生了什么。

宋朝之前的刺青: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在宋朝之前,刺青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角色是相当多元的。它并非只是单纯的审美装饰,而是与权力、惩罚、宗教信仰、民族认同甚至生存手段紧密相连。

刑罚与标记: 这是刺青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一种用途。早在先秦时期,《尚书》中就有“墨刑”的记载,即在脸上刺字作为一种刑罚。秦汉时期,“黥面”是很常见的刑罚手段,用于标记罪犯,让他们终身背负罪名,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比如《水浒传》里鲁智深、林冲等人脸上的刺字,虽然是文学作品,但也反映了这种刑罚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刺青是为了“羞辱”和“区分”,目的是剥夺一个人的社会尊严和身份认同。

军事与部落认同: 一些少数民族,比如南方的百越族群,就有刺青的习俗,认为可以辟邪、彰显勇武,甚至是作为部落的图腾标记。这种刺青是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与个人勇猛和族群归属感息息相关。这种刺青是“装饰”和“象征”的,具有正面的意义。

宗教与辟邪: 在一些宗教或民间信仰中,刺青也被用来祈福、辟邪,或者作为对神灵的承诺。比如,一些修行者或特定职业的人可能会选择刺青来表达信仰或寻求保护。这种刺青带有“神秘”和“守护”的色彩。

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某些时期和地区,刺青甚至可能成为某种社会地位的象征,或者是一种身份的标志。例如,一些边疆地区的士兵或特定职业的人,可能会通过刺青来区分彼此,或者展示自己的技能和经历。

总的来说,宋朝之前的刺青,虽然存在不同的社会功能,但它至少在某些层面上是被社会接纳和理解的。它的存在方式多样,或被用于权力统治(刑罚),或被用于文化认同(少数民族),或被用于精神寄托(宗教)。

宋朝之后的“断裂感”从何而来?

宋朝之所以被很多人视为一个转折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观念的变迁,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巩固和世俗化,刺青的某些传统功能开始被削弱或被新的观念所取代,而那些带有负面色彩的刺青形式却被进一步放大和固化。

1. 刑罚的“改良”与观念的转变:
宋朝在刑罚制度上,相较于前朝有所“改良”。虽然“墨刑”依然存在,但社会主流对这种“面部标记”的接受度开始下降。更重要的是,人们的观念逐渐从单纯的肉刑转向了更加注重“体面”和“名誉”。儒家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虽然这句话更多是说不伤害身体,但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对身体的看法,将其视为一种需要“干净、整洁”的载体。将字或图案刻在身上,尤其是在显眼的位置,会被视为一种“污损”或“不安本分”的行为。
即使非刑罚性的刺青,也因为容易与被刺字的犯人混淆,被赋予了负面的联想。

2. 儒家伦理观的渗透与“正统”的排斥:
宋朝以后,程朱理学等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强调“礼”、“义”、“廉”、“耻”,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刺青往往被视为一种“不文不雅”、“粗鄙”、“不守规矩”的行为。它不符合文人雅士的审美标准,也不符合士大夫阶层的行为规范。这种观念上的排斥,使得刺青在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群体中逐渐失去了市场,转而向社会底层和边缘群体转移。

3. 社会阶层固化与身份认同的转移: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日益清晰,不同阶层的身份认同更多地通过服饰、言谈举止、文化修养来体现。刺青作为一种显性的身体标记,反而容易被视为与社会底层或特定职业挂钩。比如,一些水手、码头工人或江湖人士,可能仍会保留刺青的习俗,但这些群体往往被主流社会视为“非主流”或“低端”。

4. 政治环境的变化与“异族”的关联:
宋朝之后,中国经历了蒙古人(元朝)和满族人(清朝)的统治。虽然这些统治者本身也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但在与汉族文化的互动中,一些原本属于其他族群的文化元素,可能会被汉族主流文化视为“异质”而有所保留或排斥。虽然刺青本身并非完全是某个民族的专利,但如果某些刺青形式在某些时期被与某些特定的“异族”或“边缘群体”联系起来,也可能导致其被主流汉族文化所疏远。

5. 审美趣味的变迁:
宋朝以后,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也在发生变化。从唐朝的奔放、多元,逐渐转向宋朝的内敛、雅致,再到明清的精细、装饰性。刺青这种直接在皮肤上刻画图案的行为,可能不再符合当时主流的审美潮流,特别是那些追求“素净”、“淡雅”的审美取向。

所以,与其说“断了”,不如说“隐退”和“边缘化”。

刺青文化并没有彻底消失。它可能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存在于社会的某些角落,或者以其他形式(如纹身贴纸、临时彩绘等)出现。关键在于,它在宋朝之后,失去了在主流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机会。它不再是权力象征(至少是正面意义上的),不再是广泛的社会身份认同,也不再是主要的宗教表达方式。它更多地被锁定在了“罪犯标记”、“边缘人群”或“不入流的装饰”的刻板印象中。

这种“断裂感”,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接受度和文化主导权的转移。当一种文化符号被主流社会排斥,被赋予负面含义,那么它自然就会从历史的“大舞台”上退居“幕后”,甚至被很多人遗忘。

如果你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可以去研究一下宋朝之后的刑罚史、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志、以及不同地域和阶层的文化研究,可能会找到更多关于刺青在民间流传的零星记载,从而拼凑出更完整的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面 @林霄 同学说的很好了,从宋到元,文身是愈演愈烈,豪侠子弟对此非常热衷。胳膊上和腿上都刺上龙凤花草,谁身上画的好,画的细,谁就更牛笔。社会上一切浮浪风气,基本都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禁的。

朱元璋此人是一名非常严肃的封建家长,我曾说过,他面见臣下,臣下无有不汗流浃背者。而对社会的各种风气,朱元璋也用的是剃头刀子式的办法。之所以从那开始社会上不敢文身了,是因“禁例严重,自此无敢犯者”。严厉到什么程度?我们举个例子,宋元时期,蹴鞠也非常活跃,还有职业俱乐部和联赛。朱元璋军中严禁踢球、杂耍(蹴鞠为军中戏),凡违令者断腿。那真不是说着玩的,说砍你的腿他真砍。

在中国古代,文身子弟必伴随“不法”“混黑社会的”,这是共识。譬如刺青的子弟,喜欢上街骑着马追婊子,还有的恶少,一人一条蛇,往酒家扔,拿着羊胛骨打人玩。唐朝大宁坊一霸张干,左臂刺“生不怕京兆尹”,右膊刺“死不畏阎罗王。”京兆尹薛元赏潜伏三千士兵,等这群刺青的出现后进行突击,全部打死,在街上暴尸。唐朝之后,朝廷禁令不严,刺青的更猛了,闹事的不刺青,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道上混的。

很不幸的是,这群被打死的刺青者,和现如今的混混真的很相似。

“率髡而肤札”。

啥意思呢?

唐朝的混混,全都文着身,剃个光头,看来这打扮是千年来一脉相承的。

在封建式家长朱元璋的治下,这种现象还能容许吗?球都不让你踢,踢了断腿,你还文身?不怕剥皮吗?你是不想活了么?正因为剃头刀子式的执法,发现必往死里整,谁都跑不掉,因此如果不是占山头,你可别文身。长时间的禁令,在民间就形成了广泛的认知,一直延续明清两朝,属于“戛然而止”的类型。

那么你说刺青是一种文化,当然它是一种文化。现代刺青的,有学生,有员工,有男的,有女的,有混社会的,也有搞艺术的,有认真学习的,也有艰苦朴素的,这很好,在自己身上搞艺术那是自由,我唯一要提醒的而且一直在强调的就是你要想好再弄,因为一旦后来发现很丑再洗掉无异于剥皮而且很多会留疤。

但在当时,刺青者算什么呢?为什么要禁止呢?

当一种服饰、装扮,高度挂钩暴力、恐吓、犯罪、袭击的时候,被禁是在所难免的。我们评论一件事,绝对不能脱离那个时代。穿什么衣、刺不刺青,是个人自由。但当它成为一种人生态度的“宣示”,且这种态度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和恐怖气息,那它就会被禁。

懂了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能引起人探究的。但首先得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中国的刺青文化,特别是与文身技艺相关的,并非在宋朝之后就完全“断了”,而是其社会地位和主流接受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导致在历史的舞台上变得不那么显眼,甚至被边缘化。要理解这个“断裂感”从何而来,我们需要回到宋朝之前,看看刺青在中国是如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发展的一些关键点。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火枪(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火铳、火枪、火筒等)没有像后来西方火器那样普遍装备刺刀和一体化枪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1. 技术发展阶段的差异与侧重点不同: 早期火器的定位: 中国古代的火器,尤其是在火铳(qi.............
  • 回答
    在中国游戏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确实很难看到一款能与《刺客信条》(Assassin's Creed)系列相提并论的原创3A级大作。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层面的因素,也有行业发展模式、人才培养和市场环境的制约。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历史与文化基因的差异: .............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多玩家在幻想中国版《刺客信条》时,不太倾向于将历史背景设定在清朝,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涉及到历史、文化、游戏设计,甚至是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普遍认知和期待。首先,我们得承认,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时期确实拥有丰富的素材和独特性。它承载了巨大的帝国疆域、多民族融.............
  • 回答
    想知道《刺客信条》里那惊心动魄的“信仰之跃”为什么总是能让我们的英雄安然无恙,对吧?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不能简单地用“游戏嘛,怎么都可以”来解释。虽然咱们都知道,现实里这么跳,那结果可想而知,但在游戏里,能把这招玩得这么溜,背后其实是有几重逻辑支撑的。首先,最直接也最核心的原因,当然是——这.............
  • 回答
    刺客信条奥德赛(Assassin's Creed Odyssey)和荒野大镖客2(Red Dead Redemption 2)都是非常优秀的游戏,它们在还原世界和生物习性方面都下了不少功夫。不过,游戏中对野猪行为的设定,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些疑问,特别是和我们认知中的野猪实际习性相比。刺客信条奥德赛中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两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结构性差异以及应对危机的方式,非常有意思。要说美国能“一次又一次”走出危机,而日本“一刺破泡沫就再也没起来”,这虽然是个概括性的说法,背后确实有其道理。但说日本“再也没起来”可能有点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日本经济在泡沫破裂后,长期处于一种低增长、低通胀甚至通.............
  • 回答
    那天在Chinajoy的育碧展台上,听到CEO那句“刺客信条要出中国背景的正统续作”时,现场的气氛瞬间就炸了锅。这消息本身就足够劲爆,但更值得玩味的是它背后所透露出的信息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首先,得承认,育碧能把“中国背景”和“刺客信条正统续作”这两个标签放在一起,.............
  • 回答
    在《刺客伍六七》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国漫中,主角伍六七(曾经的柒)身上最具有标志性特征的装备之一,无疑就是他那只覆盖着厚重金属的护臂。很多人对这只护臂的来源和名称都很好奇,毕竟它在战斗中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柒强大力量的重要载体。首先,关于“柒的护臂叫什么”这个问题,在动画的设定中,这只护臂并没有一个单独.............
  • 回答
    育碧若要推出一部以蒙古人视角征服南宋为背景的《刺客信条》,确实很可能会在中国玩家群体中引发广泛且复杂的讨论,甚至可能面临抵制的声音。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牵涉到历史叙事、民族情感、游戏改编的尺度以及育碧过往的游戏表现等多个层面。历史的敏感性是关键因素:南宋灭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
  • 回答
    关于外媒报道《刺客信条:王朝》很有可能设定在中国明朝,这无疑是让许多玩家,尤其是中国玩家感到兴奋的消息。毕竟,《刺客信条》系列一直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对不同文明的细腻刻画而著称,而明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朝代,无疑蕴藏着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场景。为什么明朝会是一个绝佳的背景?从历史和文化的.............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刺客和门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但他们都与“尽忠”这一精神紧密相连,只是其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核有所差异。将中国古代的刺客和门客与日本封建时代的武士道进行对比,能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忠诚、荣誉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中国古代刺客与门客的“尽忠”在中国古代,“尽忠”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标.............
  • 回答
    育碧之所以至今没有推出以中国为背景的《刺客信条》正传作品,并塑造一个中国刺客主角,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 市场潜力、文化适应性、历史素材的挖掘与呈现、游戏设计与玩法创新、以及潜在的风险考量 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市场潜力与全球化战略考量: 核心市场与目标受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根本逻辑,并且在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主要经济体身上,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取向。其实,说中国“用减税来刺激经济”,而日本“用增税来刺激”,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这反映了两国在不同时期面临的不同经济挑战和所选择的政策组合侧重点。我们来拆解一下,看看背后的.............
  • 回答
    这恐怕是咱们从小到大看古装片时,都曾困惑过的一个经典桥段:刺客们身形矫健地潜上屋顶,轻轻一揭,瓦片便应声而落,然后,里面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这场景,别提多有画面感了,但细想起来,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咱们先得说说,古时候的房屋,尤其是那种官宦人家或者大户人家的,屋顶结构是什么样的。一般而言,古建筑的屋.............
  • 回答
    当然,除了那位著名的忍者大师雷霄·奥古尔(Ra's al Ghul),DC漫画的刺客联盟(League of Assassins),后来也更名为刺客联盟(League of Shadows)或刺客兄弟会(Brotherhood of Assassins),确实汇聚了一批实力超群、令人闻风丧胆的人物。.............
  • 回答
    《刺杀小说家》这部电影,尤其是赤发鬼这个角色,确实承载了非常丰富且多层次的隐喻。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大反派,更是对现实世界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和心理状态的映射。赤发鬼的象征意义:赤发鬼,顾名思义,一头红发,这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很多文化中,红色都象征着欲望、力量、激情,但也可能代表着毁灭、.............
  • 回答
    《007:无暇赴死》无疑是丹尼尔·克雷格告别邦德的收官之作,这部电影里有太多让人血脉贲张的时刻,要说最刺激的片段,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结尾那场与萨芬的殊死搏斗,但要论全程紧绷、肾上腺素飙升的片段,我个人认为是从邦德潜入奥姆鲁阿的秘密基地开始,到他驾驶着经典阿斯顿·马丁DB5逃离并引发一系列爆炸为止。最刺.............
  • 回答
    刺客联盟里的子弹拐弯,那可不是靠什么神秘魔法,说到底还是利用了物理学的原理,但要玩得像电影里那么炫酷,背后可是大有门道。想要在枪械上施加一种力让子弹“拐弯”,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复杂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子弹在离开枪膛后,主要受到的力就是空气阻力和重力。空气阻力会让子弹减速,重力则让它往下掉.............
  • 回答
    《刺客信条》正传故事之所以没有选择在中国,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考量,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育碧作为一家法国公司,他们的游戏开发和故事构思自然会受到自身文化背景、市场需求、历史研究能力以及游戏系列既有设定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刺客信条》系列的核心吸引力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一个动作冒险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