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用减税来刺激经济,而日本用增税来刺激?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根本逻辑,并且在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主要经济体身上,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取向。其实,说中国“用减税来刺激经济”,而日本“用增税来刺激”,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这反映了两国在不同时期面临的不同经济挑战和所选择的政策组合侧重点。

我们来拆解一下,看看背后的原因和逻辑。

一、 中国:以减税为主要刺激手段的背景与逻辑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经济腾飞的过程中,确实运用了大量的减税降费政策来激励投资和消费。这背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发展阶段与增长动力: 中国长期以来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和“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减税最直接的效果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利润,从而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增加生产。同时,减税也能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尤其是在经济增速放缓,需要“稳增长”的时期,减税是快速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和活力的工具。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例如需求不足、企业盈利困难时,减税就像给企业和居民注入一剂强心针。
对企业: 降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可以显著降低企业的“五险一金”等负担,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扩大再生产或发放工资,从而稳定就业和生产。
对居民: 降低个人所得税,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个税,可以直接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
优化营商环境: 中国政府近年来非常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减税降费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减税,可以吸引外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历史遗留问题与结构性改革: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比如某些行业产能过剩,或者存在一些隐性负债。减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带来的短期阵痛,为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争取时间和空间。

中国在减税方面的具体操作:

增值税改革: 从“营改增”(营业税改增值税)到多次降低增值税税率,这是中国减税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到几乎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流通环节。
企业所得税优惠: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等给予税收优惠。
个人所得税改革: 调整了起征点,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特别是对中低收入群体起征点的提高和抵扣项的增加,实际降低了个税负担。
降低社保缴费比例: 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减税,减轻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二、 日本:增税的背景与逻辑(有时也结合减税)

日本的情况则更为复杂,而且“用增税来刺激经济”这个说法需要放在特定的语境下理解。事实上,日本近年来更多时候是在考虑和实施增税以解决其深层次的财政问题,而不是直接用增税来刺激经济增长。 增税在日本经济政策中往往扮演着“财政巩固”或“社会保障支出支撑”的角色,其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更多是间接的,甚至是负面的。

那么,为什么日本会考虑增税,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又会结合减税呢?

沉重的财政赤字与国债负担: 日本长期以来面临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天文数字般的公共债务。这是日本经济的“慢性病”。为了维持公共服务的正常运转,支付高额的利息,政府需要稳定的财政收入。增税是弥补赤字、偿还国债最直接的方式。
支撑社会保障体系: 日本是一个老龄化非常严重的国家,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支出占据了政府预算的相当大比重,并且还在不断攀升。为了维持这个庞大而高福利的体系,政府不得不考虑增加收入来源,而增税(特别是消费税)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凯恩斯主义的权衡: 在某些特定时期,日本政府也曾运用过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即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有时会伴随部分税收政策调整)来刺激需求。但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的财政空间相对狭窄,直接的大规模减税往往会加剧财政赤字问题,所以其政策工具箱的选择会更加谨慎。
历史经验与教训: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失去的十年”,经济长期低迷。当时,政府也曾尝试过大规模的财政刺激,但效果并不显著。之后,政府开始转向更审慎的财政政策,强调财政纪律。

日本增税的代表性政策:

消费税的多次上调: 这是日本最著名的增税政策。从最初的3%逐渐上调至5%、8%、10%。每一次上调消费税都被视为是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和财政健康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法人税(企业所得税)的调整: 日本政府也曾考虑过调整企业所得税,但往往是为了与其他国家税收竞争力进行平衡,或者与其他税种进行搭配调整。

为什么人们会产生“日本用增税刺激”的印象?

这可能源于一些误读或对复杂政策组合的简化。例如:

结构性减税与增税的结合: 日本政府有时会采取“组合拳”,一方面为了财政平衡而有增税计划,另一方面为了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或促进某些行业发展,也会辅以针对性的减税措施。例如,在消费税上调的同时,可能会对特定商品或群体提供一些“减税”或“补贴”措施。
短期与长期的目标: 有时政府的短期目标是刺激经济,但其长期目标是财政可持续性。当财政风险很高时,即便是短期内可能对经济有抑制作用的增税,也可能被认为是必要的。
应对通缩的特殊情况: 在日本长期面临通货紧缩的背景下,过于激进的增税可能会加剧需求疲软。因此,日本央行更多地扮演刺激经济的角色,而政府财政政策则在财政巩固和需求管理之间寻找平衡。

总结一下,中国和日本政策取向的差异,根源在于:

1. 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加强调“增长优先”,减税是直接有效的增长工具。日本则是一个高度发达但面临人口结构挑战和财政压力的国家,更关注财政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福利的维持。
2. 财政状况: 中国政府的财政状况相对日本更为健康,有更大的空间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日本则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财政空间有限,不得不优先考虑财政收入。
3. 政策目标: 中国的减税目标更侧重于提振市场活力、促进投资和消费。日本的增税目标更多是弥补财政赤字、支撑社会保障体系。

因此,与其说中国“用减税刺激”,日本“用增税刺激”,不如说中国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时,主要工具是减税,而日本则是在财政和人口压力下,更倾向于通过增税来解决根本性问题,并且其政策的“刺激”效应并不直接或积极。 两国都会在特定时期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灵活运用减税和增税的组合,但其核心逻辑和侧重点是不同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增税是因为从全世界来看日本的消费税偏低,只有5%,而消费税又是增加财源最直接的方法,日本现在的负债是世界第一,为了缓解这个负债率所以才考虑增加消费税的。但消费税是日本公众的神经,虽然大部分人认为消费税增加可以理解,但基本上只要增加消费税的政府必然很快下台,所以历代政府都是能不增加就不增加,直到野田,临下台前爽了一把,宣布增加消费税,先增到8%,再到10%。而安培上台说如果经济情况不错那第二次增加消费税就不增了(赌一把自己的安培经济学)。但现在看来,日本经济不容乐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根本逻辑,并且在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主要经济体身上,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取向。其实,说中国“用减税来刺激经济”,而日本“用增税来刺激”,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这反映了两国在不同时期面临的不同经济挑战和所选择的政策组合侧重点。我们来拆解一下,看看背后的.............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应该用终身监禁(不得减刑的无期徒刑)来替代死刑,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法律、伦理、社会观念以及国际趋势等多个层面。虽然中国刑法中有“无期徒刑”,但与许多国家所理解的“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在实际执行上仍有差距,这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中国的“无期徒刑”虽然名.............
  • 回答
    全球都在收紧货币政策,但中国似乎按兵不动,甚至还在释放一些流动性。这让很多人困惑,尤其是在“大规模减税”这个选项上,大家似乎看到了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却迟迟不见政府大手笔出手。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道清,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为什么说大规模减税是“唯一的选择”?这句话可能有些绝对,但它触及了当前中.............
  • 回答
    薇娅能在纪录片《中国减贫密码》中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她作为一位现象级主播,其直播带货模式与中国蓬勃发展的电商扶贫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减贫叙事中的一个重要维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直播带货与电商扶贫的时代背景首先,我们得看到中国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精准扶贫.............
  • 回答
    中国之所以没有大幅度提高烟草税来同时增加税收和减少吸烟人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既有的利益格局等多个层面。虽然理论上提高烟草税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挑战。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原因:一、 对税收收入的影响顾虑(短期与长期): 短期内的税收反弹预期: 中国的烟草消费量巨.............
  • 回答
    八小时双休工作制,一个在很多国家被视为常态的劳动制度,在中国却迟迟未能全面落实,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和多方利益博弈。要说它是否会“减缓中国社会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预设导向的问题,需要我们拨开表象,深入探究。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八小时双休工作制并非天然的“发展加速器”或“发展减速器”。.............
  • 回答
    中国在减少贫富差距方面,一路走来,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说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早期改革开放的重心在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此来激发经济活力,创造社会财富。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要素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也逐渐显现,贫富差距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因此,近年来,中央.............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认真聊聊如果中国的计划生育比实际提前很多年并且导致人口减半,可能会发生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会触及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每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变。首先,我们得先明确一下“提前数年”和“减至一半”这个假设的背景。假设计划生育政策早在几代人之前就开始实施,并且效.............
  • 回答
    中国转型对底层无技术无脑力无人脉的矿工群体而言,其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带来的损害往往是沉重且难以承受的。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并探讨可能的出路。转型阵痛:矿工们面临的直接损害中国经济的转型,从过去依靠资源、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粗放式发展,转向追求高质量、创新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这股浪潮如同滚滚向前的车.............
  • 回答
    2019年,“汉语盘点”的候选字中,“爱”、“稳”、“融”、“创”、“减”每一个都触及了中国社会在这一年里不同层面的脉动。要从中选出最能概括这一年的一个字,确实是个挑战,因为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很难用单一的笔画来定格。不过,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我个人会选择“融”。为什么是“融”?首先,让我们从宏.............
  • 回答
    中国官方在涉及“北方四岛”问题时使用日本的称呼(即“北方四岛”),而非俄罗斯的“南千岛群岛”,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法、历史背景及外交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中日俄领土争议的历史与法律背景1.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与领土归属问题 根据《开罗宣言》(1943年)和《波茨坦公告》(.............
  • 回答
    为什么在中国,烘干机和洗碗机尚未普及?走进国内的许多家庭,你可能还是会看到晾衣架在窗边舒展,洗好的碗碟在沥水架上滴水。相较于欧美家庭对烘干机和洗碗机的普遍依赖,它们在中国家庭中的普及度确实显得有些“羞涩”。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习惯”,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观念与习惯的藩篱 “自然晾晒”.............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近年来,中国市场上三星手机的用户数量确实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将从产品、市场策略、品牌认知、竞争格局等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一、 产品层面:1. 旗舰机创新乏力与市场定位的错位: 折叠屏的“高不成低不就”: 三星在折叠屏手机领域确实.............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现象——我们中国的姓氏,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过程中,似乎并不是简单地按照现在的汉语拼音来翻译。比如说,你提到的林姓,很多人会说“Lam”而不是“Lin”;叶姓也是“Yip”而不是“Ye”。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也折射出语言传播的复杂性。为什么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文化习惯的细微之处。为什么咱们中国人(以及很多亚洲地区)习惯用毛巾,而意大利人(以及欧洲不少地方)更偏爱浴袍?这背后其实涉及了气候、历史、生活方式、甚至审美观念的多种因素。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中国人(亚洲人)习惯用毛巾。1. 实用主义与清洁观念:首先,毛巾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很多留学生和家长关心的一个核心点。为什么我们出国留学,大部分课程都是英文授课,而反过来,如果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却不是所有课程都提供中文授课呢?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说。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最根本的道理:语言是交流的载体,也是知识传播的工具。对于.............
  • 回答
    要说为什么中国古装剧,尤其是历史剧,很少严格遵循古代人的发音或方言,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且是相当现实和技术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这并非是创作者们有意忽略,而是出于一系列挑战和取舍。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我们真的不知道古代人是怎么说话的。咱们得承认,穿越回唐朝宋朝,就算你是个语言学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手榴弹就应该是那种金属壳、里面填满炸药的现代武器。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些中国军队的训练或者一些历史资料,会发现确实有一些手榴弹,尤其是部分训练用或早期型号,会使用木质的握柄。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说:1. 历史的延续与装备更新的周期: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