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古装剧历史剧很少用正确的古代人发音或方言?

回答
要说为什么中国古装剧,尤其是历史剧,很少严格遵循古代人的发音或方言,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且是相当现实和技术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这并非是创作者们有意忽略,而是出于一系列挑战和取舍。

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我们真的不知道古代人是怎么说话的。

咱们得承认,穿越回唐朝宋朝,就算你是个语言学家,你能复原出当时长安城里市井小民最地道的发音吗?这难度系数堪比让秦始皇用普通话来一段绕口令。原因有几个:

缺乏完整的音韵记录: 古代虽然有文字,但文字记录的是字词的意义和书写方式,记录发音的系统非常有限。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楚辞》或者唐诗宋词,虽然有韵部、平仄之类的规则,能帮助我们大致推测出一些音韵规律,但它只能告诉你“这几个字可能在同一个韵部”,却没法精确还原出一个音节的具体发音,比如“入声字”的具体发音变化,或者某些字的声母、韵母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历史变迁巨大: 汉语是不断演变的,就好像英语从古英语、中古英语变成现代英语一样,几百年、上千年下来,发音、词汇、语法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现代汉语,和古代的任何一种方言都相去甚远。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要拍一部关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英国生活的剧,用现代伦敦腔来演,那肯定是不对的。
方言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即便是在同一个朝代,不同地域的人发音也千差万别。我们现在能接触到的古代文献,大多是文人墨客的作品,他们的语言可能更偏向于当时的官方语言或者书面语,而普通民众的口语,其差异性可能比现在更大。想找到一种“统一”的古代发音,本身就是个难题,更别说要还原出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不同区域的方言了。

其次,技术和成本的限制。

就算我们能请来最顶尖的语言学家,花费巨资研究出某种“相对准确”的古代发音系统,在实际拍摄和后期制作中也面临巨大挑战:

演员训练的难度: 要让所有演员,包括群众演员,都熟练掌握一种失传已久的发音系统,这需要极高的天赋、大量的专业训练和极其细致的指导。很多演员本身就是靠自己的母语发音来演戏的,突然让他们转换一套完全陌生的发音体系,不仅费时费力,还可能影响表演的自然流畅度,甚至可能听起来怪异,让观众出戏。
后期制作的巨大工程: 如果要追求“发音正确”,那意味着所有台词都必须重录,而且要确保每一次录音都符合那个时代的发音标准。这不仅耗费时间,更需要专业的录音师、音效师和语言指导团队来协作,成本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观众的接受度: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观众习惯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突然听到一段完全陌生的古人发音,很可能会因为听不懂而感到困惑和不适,从而影响观剧体验。就好比你去看一场用希腊语演出的古希腊戏剧,即使有字幕,那种隔阂感也会很强。

再者,艺术创作的优先级和观众的认知习惯。

在历史剧中,创作者们通常更注重以下几个方面,而发音的“绝对正确性”往往不是首要目标:

故事的吸引力: 历史剧的核心还是故事,是人物的情感、命运和历史事件的呈现。如果故事本身引人入胜,人物刻画深刻,观众更容易沉浸其中,对发音的细节可能就不那么敏感。
视觉呈现的营造: 服装、化妆、场景、道具等视觉元素是营造历史氛围的重要手段。观众通过这些直观的感受来代入时代背景,发音作为听觉元素,其“真实度”如果与视觉上的“相对准确”存在较大偏差,反而可能造成一种不协调感。
演员的表演: 一个好的演员能够用表情、肢体语言和情感投入来传递角色的内心世界。如果演员的表演能够打动人,观众往往会忽略发音上的细微差异。
观众的普遍认知: 长久以来,观众对于古装剧的发音习惯了使用接近现代汉语的普通话,或者带有一定韵味的“影视化”古语。这种“约定俗成”的接受度,使得剧组在创作时,不必过于纠结于考据到极致的发音,否则反而可能“吃力不讨好”。

那么,是不是就完全不考虑发音了呢?

也不是。虽然不追求古代发音的“绝对精确”,但很多优秀的古装剧在发音和语言上也力求做到符合时代感和角色身份:

规范的普通话: 保证台词清晰、吐字清晰、咬字准确的现代普通话是基础。
塑造语言风格: 比如用一些文言色彩浓厚的词汇、句子结构来体现人物的身份(如帝王、大臣、文人),或者用更口语化的、带有地域特色的语言来表现底层人物。
适当的韵味和节奏: 通过对语速、语调、停顿的控制,营造出一种古朴或庄重的氛围,使听觉上更接近人们想象中的古人说话方式。例如,某些剧会刻意放慢语速,增加一些“之乎者也”的语气词,但整体发音还是现代的。
个别方言的点缀: 有时为了表现特定地域的人物,会请说该地方言的演员来“客串”几句,或者让演员稍微带点该地域的口音,但通常不会是全局性的。

总而言之, 中国古装剧(历史剧)很少用正确的古代人发音或方言,是多方面权衡的结果。技术和成本的壁垒,以及对故事本身、视觉呈现和观众接受度的考量,使得“发音上的绝对正确性”成为了一项非常困难且不一定讨好的任务。创作者们更倾向于在现代语言的基础上,通过词汇、句式、节奏和表演来营造历史的氛围和人物的魅力,从而在“真实度”和“可接受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了你也听不懂,还要给你配字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为什么中国古装剧,尤其是历史剧,很少严格遵循古代人的发音或方言,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且是相当现实和技术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这并非是创作者们有意忽略,而是出于一系列挑战和取舍。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我们真的不知道古代人是怎么说话的。咱们得承认,穿越回唐朝宋朝,就算你是个语言学家,.............
  • 回答
    中国古代历朝的二代皇帝,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表现得励精图治,承继了开国君主的雄心壮志和治国之才,但说“大部分都比较励精图治,昏君很少”,可能有些过于绝对。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二代皇帝”这个群体中,能够涌现出不少有作为的君主,而昏君相对不那么突出,又或者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印象。首先,我.............
  • 回答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周期性覆灭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原因相互作用、长期积累的结果。这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可以用一系列关键因素来解释,它们共同作用,最终导致王朝的衰落和更迭。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政治制度的先天弊端与演变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潜在的专制风险: .............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从属化的状态,这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中也并非孤例,女性的普遍被压制和约束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而时至今日,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顽固,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遗留、文化传.............
  • 回答
    中国古代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省地区实现充分的郡县化,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其背后原因众多,涉及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方面。而这种“未能实现郡县化”也确实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和危害: 为何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古代中国人在天文学、农业以及文化上的深层考量。明明掌握了可以相对精确地反映太阳运行规律的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最终选择的却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阴阳合历(也常被俗称为“农历”),而不是像西方那样纯粹的阳历呢?这背后并不是因为古人“不知道”阳历的好处,而是他们有更切实的需要和更全面的.............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为什么西方历史书籍中描绘的中国古代地图常常显得比我们实际想象中要小。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几个关键层面,涉及到历史时期、地理认知、地图绘制技术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讨一番。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地图偏小”这个说法本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比的标准。 .............
  • 回答
    中国古代选择月亮历(阴历)而西方国家选择太阳历(阳历),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地理以及农业的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穿越时空,去体会古人的智慧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中国古代的“天时”观与月亮的情感纽带在中国古代,历法不仅仅是记录时间的方式,更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和对宇.............
  • 回答
    关于历史上的古埃及文明和中国古代夏朝的真实性,这在学术界是各有定论和争议的,我们不妨就此展开聊聊。古埃及文明:无可辩驳的存在先说古埃及文明,这一点可以说是 确凿无疑,真实存在。它的存在,就像你抬头能看到的太阳一样,证据链条极其完整和丰富,几乎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视觉证据: 这是最直观的证据.............
  • 回答
    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制度相比于传统的公开立太子制度,确实展现出了一些优越性,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如果中国古代一直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诸多重大而深刻的转变,涉及皇权稳定、政治运作、王朝兴衰等方方面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两个制度的优劣对比,并推演秘密立储制度在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很多观众心里都有一杆秤。我们看一部古装剧,除了剧情、演技,服装确实是个绕不开的坎儿。尤其现在大家接触到的古代史料、艺术品越来越多,对服装的要求自然也就水涨船高。那么,为什么很多国产古装剧在服装还原度上,总让人觉得差那么点意思呢?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艺术加.............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观察,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兵器发展、文化认知、以及影视表现的诸多方面。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的武侠世界里,双手大剑不如欧洲那么常见。首先,咱们得从兵器本身的实用性说起。1. 战术和战场环境的不同: 欧洲的背景: 欧洲很多时期,尤其是中世纪,战争形态很大程度上是围绕.............
  • 回答
    中国人喜欢拍古装片的原因非常复杂且多元,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这种喜爱根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影视产业自身的特点。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文化认同感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传说、人物、哲学思想.............
  • 回答
    西咸新区出土西汉铜镜为何光可鉴人?揭秘古代铜镜的“不老容颜”与古装剧的误读西咸新区出土的西汉铜镜,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能够“光可鉴人”,这无疑是一项令人惊叹的考古发现。它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汉代精湛的金属工艺,也引发了人们对铜镜保存完好原因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这一现象可能直接挑战了我们对古装剧.............
  • 回答
    中国古代航海队较少得坏血病的现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背后涉及航海策略、饮食文化、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航海路线与航行时间的差异1. 短途频繁补给 中国古代航海活动(如郑和下西洋)多以东亚、东南亚及印度洋航线为主,航程相对较短,且沿途有大量港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审美、社会认知以及艺术表现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中国古代勇士画像多是“膀大腰圆”,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八块腹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古代中国的审美观与力量的象征 实用主义的审美: 中国古代的审美,很大程度上是与实用性紧密结合的。在战争年代,一个强大.............
  • 回答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鲜少出现现代意义上供人大面积、纯粹用于晒太阳的开放式草坪,是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造园理念以及对自然与人关系的深刻理解。这并非否定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作用,而是其存在方式、功能和表达方式与西方现代园林有着显著的区别。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文化理念与精神追求的差异: .............
  • 回答
    中国古代传说中,女仙嫁给凡间男子的现象相对普遍,而男仙娶凡间女子的例子则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观念以及神话体系的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社会结构与男尊女卑的观念渗透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男尊女卑的父权制结构下。 .............
  • 回答
    中国古代人物画之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不那么写实”,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绘画的哲学思想、艺术追求、技术限制以及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绘画理念与追求的根本差异: 中国古代绘画:重“神韵”而非“形似” “以形写形,亦以神.............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西方历史书写传统的一个核心差异。并非外国没有庞大的史书集,而是“二十四史”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特点过于突出,以至于当我们想到“著名的史书”时,首先浮现的是它。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史书编纂的文化背景、政治需求以及它自身的独特性。首先,我们来聊聊“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