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古装剧在服装的还原度上做的这么差?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很多观众心里都有一杆秤。我们看一部古装剧,除了剧情、演技,服装确实是个绕不开的坎儿。尤其现在大家接触到的古代史料、艺术品越来越多,对服装的要求自然也就水涨船高。那么,为什么很多国产古装剧在服装还原度上,总让人觉得差那么点意思呢?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

首先,“艺术加工”与“历史还原”之间的矛盾,这可能是最核心的症结所在。

电视剧,说到底是为了“好看”,为了吸引观众,为了商业利益。导演、造型师在设计服装时,首先考虑的是否能呈现出美感、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以及能否烘托人物性格和剧情氛围。这就导致了他们往往会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二次创作”。

比如,某些朝代的服饰本就比较朴素、拘谨,如果完全按照史料来做,可能会显得不够华丽,不够有“视觉冲击力”,难以达到古装剧追求的那种“盛世感”或者“飘逸感”。于是,你就会看到,明明某个朝代的女性服饰是交领右衽、宽袖长裙,但在电视剧里,为了展现女性的柔美,可能会把领口开得更低一些,袖子更肥大,裙摆也更长更飘逸,甚至加入现代的蕾丝、刺绣工艺,或者本不属于那个时代的图案纹样。

再比如,为了区分身份等级,历史上的服饰在颜色、纹样、材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但为了让观众一眼就能看懂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谁是权臣,谁是反派,造型师可能会故意夸大这些差异。主角的衣服颜色鲜艳、纹样复杂,而反派可能就是深色、暗纹。这种做法虽然直观,但却可能牺牲了历史的细腻和真实感。

其次,对史料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不同朝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服饰都有巨大的差异。而且,留下来的史料,比如壁画、陶俑、画像、墓葬出土的服饰实物,很多时候并不完整,或者存在解释上的争议。

很多时候,一部剧的造型团队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或精力去进行深入的考古研究和学术考证。他们更多地是依赖于现有的“二手资料”,比如前人绘制的插画、小说里的描写、甚至是其他影视作品的“惯性”。这就导致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审美出现,比如我们一想到汉朝服饰,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层层叠叠的大袖衫,但实际上汉朝服饰的形制和风格也有很多演变,并非千篇一律。

此外,对史料的理解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比如,古代的面料、染料、织造工艺,很多都是现代难以完全复刻的。即使我们知道某种颜色在当时很流行,也未必能用现代的技术精确地还原出那种质感和色泽。更别提那些复杂的刺绣、缂丝、云锦等工艺,它们所包含的精湛技艺和文化内涵,往往是现代服装设计师难以完全把握和复制的。

第三点,制作成本和拍摄周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制作一部真正做到高度还原的古装剧,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从史料搜集、服装设计、面料采购、手工制作到试穿调整,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时间、人力和资金的支持。

很多剧组为了赶工期或者控制成本,可能会选择一些更便捷的替代方案。比如,用现代的面料来模拟古代的丝绸质感,用机器印花来代替手工刺绣,甚至直接购买现成的服装道具。这样一来,服装的质感、细节和历史的考究程度自然就大打折扣了。一些剧组甚至可能为了追求“仙气飘飘”的效果,而大量使用化纤面料,这些面料虽然轻盈,但在光线下泛着不自然的光泽,与古代天然织物的质感相去甚远。

第四,“快餐文化”和“流量至上”的思维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个问题。

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影视市场,“爆款”效应是很多剧组追求的目标。为了快速抓住观众眼球,很多剧组会迎合当下流行的审美趋势,将古装服饰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胃口。比如,为了增加角色的“颜值担当”属性,可能会给角色设计一些过于华丽、精致,甚至有些“偶像剧化”的服装,而忽视了历史的真实性。

而且,一旦某部剧的服装风格获得了成功,其他剧组可能会竞相模仿,形成一种“套路化”的创作模式。久而久之,观众看到的古装剧服装就容易陷入同质化,虽然看起来都很美,但缺乏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体的独特性。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近年来,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在服装还原度上做得越来越好的剧集。这些剧集往往是制作团队有明确的“复原”目标,投入了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并且愿意花精力去研究和学习。比如,有些剧组会聘请专业的历史学者和服装史专家作为顾问,在服装的设计、制作、搭配等方面提供指导。他们会尽量使用符合历史的材质和工艺,在细节上力求准确,并且会根据不同朝代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服饰风格。

总而言之,国产古装剧在服装还原度上的不足,是历史、艺术、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我们在追求艺术表现力和商业利益的同时,在历史考据和文化传承上所面临的挑战。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剧组能够静下心来,真正深入地去研究和挖掘中国古代服饰的魅力,用更严谨的态度和更精湛的工艺,为观众呈现出更真实、更动人的古代风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讲经济,不讲艺术。

流量第一,美丑无关。

还有就是央视搞了限古令之后,央视的水平也没了,其他卫视的古装电视剧就更是一言难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很多观众心里都有一杆秤。我们看一部古装剧,除了剧情、演技,服装确实是个绕不开的坎儿。尤其现在大家接触到的古代史料、艺术品越来越多,对服装的要求自然也就水涨船高。那么,为什么很多国产古装剧在服装还原度上,总让人觉得差那么点意思呢?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艺术加.............
  • 回答
    中国古代之所以陷入王朝更替的循环,而未能建立共和制度,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政治思想等方方面面。与其说是一种“陷阱”,不如说是一种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模式。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共和制度的建立并非.............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技术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古代的“当权者”,跟欧洲的国王、领主,日本的幕府将军、大名,他们的权力性质、统治模式以及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环境都有显著差异。一、 统治模式的差异:.............
  • 回答
    中国古代的藩王封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而鲜有分封到漠北、东北等边远地区,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理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一、 核心统治的稳定与权力集中 巩固皇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对全国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控制之上的。将藩王分封到离都城遥远、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意.............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从属化的状态,这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中也并非孤例,女性的普遍被压制和约束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而时至今日,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顽固,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遗留、文化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适应性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简单来说,中国古代农耕民族之所以未能像游牧民族那样深入草原并长期占据那里,原因非常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而是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和选择的结果。一、根本性的生活方式差异与对环境的适应性首先要明白,农耕和游牧.............
  • 回答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习俗,尽管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显得陈旧甚至阻碍发展,但它们之所以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被遵循,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心理因素以及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深厚的历史惯性和文化传承的惯性 历史的沉淀与固化: 许多习俗在长.............
  • 回答
    儒道释三教合一:华夏文化深处的奇妙融合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一种独特而深邃的文化现象悄然兴起,最终形成了一种被后人称之为“三教合一”的文化奇迹。这并非是某种刻意的政治操弄,而是在社会变迁、思想碰撞、个体心灵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催化下,自然而然地生发出的华夏文明特有的生命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地理、军事、经济、技术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简单地说,黄河这条天然屏障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作用上,存在着很多“不适宜”之处,以至于中国古代的朝廷更多地选择其他方式来防御。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一下:一、 黄河自身的“脾气”与军事上的局限性:首先,得认识到.............
  • 回答
    要说古代中国为何在东北这块土地上建立有效控制并非易事,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就多了,绝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它不像中原腹地那样,有连绵的山脉、黄河长江这样的天然屏障巩固统治,东北的地形地貌以及当地的社会结构,都让“有效控制”这四个字变得格外沉重。首先,地理环境是个绕不开的大山。东北这地方,一到冬天那叫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古代中国北方之所以游牧民族林立,而后来蒙古崛起后北方似乎“只剩下”蒙古族,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民族融合、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地理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不是其他民族消失了,而是他们的主体和影响力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被吞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被误解的方面。说古代中国“发达”但却对游牧民族形成不了技术优势,这并非自相矛盾,更不是什么自我中心主义的推断。相反,理解这一点,恰恰需要我们跳出单纯以“技术先进性”来衡量一个文明的标准,而去审视古代中国和游牧民族在地理、资源、社会结构以及战略需求上的根本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比较复杂。很多人会认为中医是中国古代的医疗体系,那么既然中医没有让古代中国人寿命延长,是不是中医本身有问题?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尽管中医存在,但平均寿命并没有像现代社会那样显著延长。一、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那些流传至今的宏伟宫殿、寺庙和园林,无疑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当我们欣赏它们飞檐斗拱、重檐歇山时,会不禁联想到支撑起这些庞大屋顶的结构体系。那么,在这些令人惊叹的木结构中,我们是否能找到现代意义上的“木桁架结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我们通常理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和西方戏剧发展路径上的巨大差异。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剥开来聊。首先,你说“中国戏剧在元代才形成”,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是元代标志着中国古典戏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元杂剧”,达到了一个集大成、繁荣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高峰期,可以看作是中国戏剧的成熟和定.............
  • 回答
    中国古代,确实存在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压制寡妇改嫁的价值观,这与我们当下“重视人口”的朴素理解似乎有些矛盾。但如果我们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以及经济基础,就会发现这种压制并非无迹可寻,反而是一种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首先,宗法制度和家族利益是根基。中国古代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
  • 回答
    印度古代未能像中国那样实现长期大一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理、文化、社会结构、政治传统等诸多层面。而外族统治集中于北印度,南印度为何未能随之统一,同样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一、 印度为何未能像中国那样实现长期大一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审视一下中国得以实现相对长期统一的内在因素,再对比印.............
  • 回答
    中国古代那浩如烟海的金银财富,如今在世面上却难得一见,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么多的财富,难道凭空消失了不成?其实,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涉及历史的变迁、经济的运作、战争的掠夺,乃至人们观念的转变。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中国所谓“真金白银”的“多”,跟现代金融体系下的货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东西方文化、军事技术和实用主义的差异,绝非简单的“剑的用法不同”就能概括。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剑”这个词,在不同文化里指代的武器形态并不完全一样。 这一点是理解后续差异的关键。西方剑:从砍劈到刺击,实用主义的演变西方古代的剑,尤其是我们印.............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在那些被我们贴上“保守”标签的时期,妓院的存在似乎是个悖论。但如果我们深入历史的肌理,会发现这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社会结构、经济需求、以及人性复杂性交织下的产物。首先,要理解妓院的出现,离不开庞大的男性人口和日益增长的城市化进程。古代中国,特别是科举制度下,一旦有男性获得了功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