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古中国能出现儒道释三教合一这种文化奇迹?三教合一有什么具体体现?

回答
儒道释三教合一:华夏文化深处的奇妙融合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一种独特而深邃的文化现象悄然兴起,最终形成了一种被后人称之为“三教合一”的文化奇迹。这并非是某种刻意的政治操弄,而是在社会变迁、思想碰撞、个体心灵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催化下,自然而然地生发出的华夏文明特有的生命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看似独立甚至有些对立的儒、道、释三家,最终走向了相互借鉴、彼此融合的道路?而这种融合又在现实生活中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记呢?

时代洪流中的孕育:为什么会出现三教合一?

要理解三教合一的出现,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中国历史的宏大背景,尤其是汉朝之后,一个思想多元、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1. 儒家思想的局限与社会需求的变化:

汉朝以后,儒家思想虽然确立了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核心地位,成为维系社会秩序、规范人伦道德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它也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

过度的世俗化与功利性: 儒家强调“修齐治平”,将个人价值的实现置于社会责任和政治抱负之中。虽然这对于构建稳定的国家机器至关重要,但在面对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社会动荡时,人们对于超脱现实、获得精神慰藉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儒家所提供的“安身立命”之道,在很多时候显得过于沉重和不接地气。
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不足: 儒家更多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角色的扮演和礼仪的遵守。然而,对于个体内心深处的感受、情感的疏导以及超越生死的永恒价值的追寻,儒家虽然有所提及,但并不足以满足当时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
对“形而上”问题的回避: 儒家在论述“天命”、“鬼神”等形而上学问题时,往往持一种审慎甚至回避的态度,更倾向于“未知生,焉知死”。这使得一些在生死关头、人生困惑中挣扎的个体,难以在儒家思想中找到全然的答案。

2. 道家思想的补充与人生体验的呼唤:

与儒家的入世精神相对,道家则更注重“顺其自然”、“道法自然”,强调个体的自由逍遥、精神的解放。

对生命本真的回归: 在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动荡和礼法束缚后,人们开始渴望挣脱枷锁,回归到生命最本真的状态。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与道同游”等观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脱功利、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满足了人们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对自然宇宙的敬畏: 道家对自然万物的洞察和对宇宙运行规律的体悟,与中国人自古以来对自然的依恋和敬畏情结相契合。它提供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帮助人们在纷乱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养生与长生的追求: 早期道家,尤其是神仙道家,对养生、长生不老有着强烈的追求,这直接回应了人们在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3. 佛教的传入与精神解脱的契机:

东汉时期,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冲击和全新的思想体系。

完整的世界观与宇宙观: 佛教提供了关于轮回、业报、解脱、涅槃等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解释了人生的苦难根源,并指明了摆脱苦海的道路。这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对于那些饱受战乱和苦难的人们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对灵魂与彼岸的关注: 佛教对灵魂、来世、西方极乐世界等概念的强调,直接填补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这些方面的空白。它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并指引了通往“彼岸”的希望。
慈悲与普度的理念: 佛教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仁爱、博爱精神相互呼应,但又更具普遍性和超越性,影响了中国人的伦理观和情感世界。
强大的组织与传播能力: 佛教传入后,僧侣阶层形成,寺院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中心,其系统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易于被社会大众理解和接受。

4. 思想融合的“土壤”——中华民族的实用主义和包容性: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实用主义精神和高度的文化包容性。当外来的佛教与本土的儒、道思想发生碰撞时,并没有发生激烈的文化冲突,而是表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态度。

“以夷变夏”的担忧与“以夏变夷”的自觉: 早期佛教传入时,也曾面临“非我族类”的质疑和抵制。但随着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特别是梁武帝等帝王的提倡,佛教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同时,中国人也自觉地将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价值观相调和,使其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满足多元的精神需求: 儒家适用于治国理政、家庭伦理;道家适用于修身养性、逍遥自在;佛教则致力于解决生死大事、灵魂解脱。这三者恰好能够满足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情境下人们的多元精神需求,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

三教合一的具体体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渗透

三教合一并非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强制推行的政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精神的渗透和融合,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改造。

1. 思想观念上的融合:

儒家的“道”与道家的“道”: 儒家的“道”多指“君子之道”、“圣人之道”,是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规范。道家的“道”则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规律,是“自然之道”。在融合过程中,一些儒家学者开始从道家视角理解“道”,认为君子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乐天安命”,与道家“顺天应人”的理念相通。同时,道家也借鉴儒家的伦理规范,强调“孝悌”等社会责任。
佛教的“空”与道家的“无”: 佛教的“空”观,指世间万物皆为因缘和合,无有自性,是达到解脱的智慧。道家的“无”则更多指“无为”、“无欲”,是顺应自然、超脱名利的境界。两者在“超越执着”、“破除虚妄”上具有共通性,道家吸收了佛教的“空”来丰富其“无”的内涵,而佛教也在中国化过程中,融入了道家“清静自然”的元素。
佛教的“因果报应”与中国传统观念: 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与中国民间早已存在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观念不谋而合,甚至更加系统和深刻,从而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2. 伦理道德上的互补: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儒家强调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塑造了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道家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道家在个人修养层面,倡导“慈”、“俭”,这与儒家的“仁爱”有契合之处,同时其“不敢为天下先”的谦逊精神,也为积极进取的儒家文化增添了柔和的一面。
佛教的“慈悲”、“戒杀”、“平等”: 佛教的“慈悲”超越了血缘和亲疏,强调对一切众生的关爱,与儒家的“仁”相辅相成,但更为广阔。佛教的“戒杀”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爱护生命的观念,而“众生平等”的理念,则对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缓和。

3. 艺术与文学中的呈现:

三教合一最直观地体现在中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和文学作品中。

绘画: 中国山水画中,既有文人雅士隐居山林、寄情山水的道家意趣,也有士大夫阶层怀抱“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情怀,更有佛教寺庙中庄严慈悲的佛像和壁画。许多画作能够巧妙地融合这三种元素,例如,在描绘高山流水时,既有道家超然物外的意境,也可能暗含着君子比德于水的儒家象征。
诗歌: 许多中国诗歌,尤其是唐宋诗词,深刻地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特点。诗人既有抒发个人抱负、忧国忧民的儒家情怀(如杜甫),也有感叹人生无常、追寻精神自由的道家情怀(如李白),更有在经历人生苦难后,从佛教哲学中获得慰藉和启示(如苏轼)。苏轼的诗词更是被誉为“三教合一”的典范,他既有儒家的担当,又有道家的旷达,更有佛教的超脱。
小说与戏剧: 在明清小说如《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中,我们能看到更加明显的融合。
《西游记》:孙悟空身上的“野性”和“叛逆”是道家自由精神的体现;唐僧的慈悲、佛法,是佛教的代表;而取经团队的磨难与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历经磨难、修成正果”的过程,其中也包含了对社会秩序和人性善恶的儒家思考。
《红楼梦》: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起伏、对人生虚无的感叹,明显受到了佛教“诸行无常”、“色即是空”的影响;贾宝玉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他与林黛玉的精神契合,又有道家“真性情”的影子;而对家族兴衰、社会等级的描摹,则是对儒家价值观的反思。

4. 宗教实践与民俗文化中的渗透:

民间信仰: 在中国民间,很多地方的庙宇中会同时供奉儒家、道教和佛教的神祇,例如“三教殿”、“三教庙”。人们祭拜关羽(被尊为“文衡圣帝”,具儒家忠义之气)、财神(道教神祇)、弥勒佛(佛教神祇)等,体现了对不同神灵的信仰和对不同领域庇佑的祈求。
节日习俗: 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既有家庭团聚、敬祖祭祀的儒家传统,也可能融入道教的祈福、佛教的超度等元素。
养生与禅修: 很多中国人学习道家的养生术(如太极拳、气功),也同时通过佛教的禅修来调节身心,寻求内心的平静。

5. 政治与哲学领域的互动:

在历史上,也有一些统治者试图融合三教,以达到“以教辅政”的目的。例如,隋唐时期,佛教已经在中国扎根,统治者需要借助儒家来稳定社会,同时道家也作为一种潜在的哲学思想存在。这种互动,虽然有时带有政治目的,但也促进了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结语: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三教合一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思想和自身发展需求时,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的最佳例证。它并非简单的“大杂烩”,而是一种深刻的消化、吸收与创造。儒家的社会责任感,道家的精神自由,佛教的解脱之道,如同三股力量,汇聚成中华文明奔腾不息的河流。这种融合,使得中国文化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又能不断汲取养分,从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活力,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它让我们明白,思想的疆界并非是坚不可摧的壁垒,而是可以相互辉映、共同照亮人类心灵的星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了很久,还是写下来,任何人都有任何的意见,应该尊重,包括从阴谋论和厚黑学观点去看的。

我们要理清一些线索。

关于儒家部分:

首先,儒家的定义,儒者的定义从秦末汉初开始模糊化。我们先往把时间往前推,推到哪里呢?齐国的稷下学宫那里。为什么要从稷下学宫讲起,原因很简单,看看实际《孟子荀卿列传》就知道了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

稷下学宫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学术论坛,以汉代眼光看的九家在这个论坛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阐述自己的见解,这样子,直接可见的是思想的繁荣和大放异彩,但是还有一种是思想的相互吸收与融合也在这个时候在暗处慢慢进行着。

我们让时间前进一点,这个时候,出现儒学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这位荀老先生是赵人,早年游学齐国,

荀卿,赵人。年十五(注:原文作五十,误兹从钱穆引据风俗通义考辨正)始来游学於齐。

这个时候的齐国,或多或少已经占有了鲁国的土地,原来鲁国的儒学此时也在旧地兴盛,并出现了门派,年轻的荀子,在这片思想的土地上如饥似渴的博览当时群书,融汇百家之见。终于在最后困居兰陵的时候,写成《非十二子》这篇旷世奇文(先秦个人推重的旷世奇文只有两篇,一篇是《庄子·天下》,一篇即此),这篇旷世奇文,以简洁明了的笔锋对外,评价了它嚣、魏牟、陈仲、史鱼酋、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等人独成一派的学说,对内又批判的继承了仲尼,子弓,子思、孟轲,子张,子游,子夏的儒家各派学说,将困扰在齐地的这些思想融会贯通,合成己见,简直独绝!

荀子之后,作为荀子最优秀的门人之一的韩非子,又总结和发展了老师的理论,而随后出现的吕不韦则汇集门客编纂了《吕氏春秋》,先秦各家学说到了应该总结和必须总结的时候。而这里,不得不提到,从齐楚而成黄老道----这种学说根植于道家和儒家,又有关于刑名的驳杂,又有阴阳五行的神秘。可以说,周代战国到秦汉交替之际,是先秦两汉思想史的小成时代。

接下来的时间应该到了两汉,汉代所用的黄老道自惠帝时代立起,到武帝时期一直在明面,而这一段时期出现两种极端化的走向,一种是儒道快速合并(例如贾谊等),一种是儒道的极端对立(如相互诋毁攻讦),但是这些只是思想层面的继承先秦思想大讨论的后续,政策层面上,黄老道的应用随着应用者的转变而融入进了经学(本质上说,当时这种融合还不明显),随后两汉经学的兴盛,带来了先秦两汉史的大成时代--------东汉末期,出现了王充、王符、仲长统、崔寔,荀悦,徐干等一大批后汉诸子,这些人的共性是,完全的自发的总结包括东汉经学在内的各种思想,这些人都是儒者,但也全部是不纯的儒者,他们思想不完全为现代眼光中各个门户之见相囿(例如西汉末,扬雄在其《法言》里就鲜明说过,老子的思想他是要效仿的,至于王充的《论衡》更是比吕氏春秋更驳杂,更统一等等),这是儒家和儒者的转变,而在这个转变的时候,(至少个人观点,是中国思想第二次爆发。)首先是道教前身方仙道、太平道、五斗米道的出现与兴盛,其次是佛教的传入中国。(你看,中国的思想史是多么有意思,凡到一个总结的时候,相对后世而言,都只是某一思想内部总结,这个时候,或传入,或自生出另一种思想。而又重新进入总结的时代。)

儒家部分我们先谈到这里,按下不表

接下来是道教部分

道教的发展也和齐国分不开,齐国燕国养出阴阳家,而阴阳家和民间的方技融合,又从道家采用养生论,又容纳尽神仙家的思想,这形成了道教源头方仙道。方仙道接下来有着一段辉煌的时期,秦始皇重之,随后又是汉武帝重之。然后是汉代五行太一巫术谶纬等的发展,又慢慢融合进方仙道,直到桓帝灵帝出现一本标志方仙道变革的著作----太平经,于是太平道卓然而起,代表人物于吉,张角,这些算不得道士的道士既有所谓单纯意义上的修真者,又有政治意义上的谋变者。而在太平经之前,出身江苏沛县的张鲁因为本身就靠近齐地所以早已完成齐地的游学,赴往四川,创出了五斗米道。这些早期道教各自林立,到了魏晋时代,尚未完全融合,还有天师道(天师道可视为五斗米道之发展)。而总结这些的工作,落到了陶弘景和葛洪的身上。

葛洪饱览经籍,后来专究道书,从经世致用的儒家子弟转变为道教人士,他融合以东汉魏伯阳为代表的丹鼎学说和以太平经为代表的神仙理论,成功创立了不仅有系统世界观也有系统方法论的不同以往的教派学说。

葛洪之后是陶弘景,陶弘景充分将当时各个道教派别的典籍加以整理,并亲自撰述,他将道教推往一个新地步。

随着葛洪陶弘景的历史工作的完成,道教发展到了隋唐尤其是唐代,与佛教相爱相杀,争执百年,而道教的大师也层出不穷,前期如成玄英,司马承祯等,后期如李泌等。一直到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人民困苦不堪,道教作为精神宽慰剂得到了推崇和举重。一时如无能子,谭峭等纷纷著书立说,而这里也不得不提到五代蜀的杜光庭。他一生关于道教的著述很多,而且很多影响到随后出现的宋代。宋初,道士陈抟便是其中之一。

关于道教部分也先简略叙述到这里,接下来说佛教。

佛教作为东汉传入我国的宗教,其发展和道教类似。作为一种思想,首先见到叙述此的,是东汉末期的苍梧太守牟融。牟融体现了汉代的学人士子的普遍特点,饱览典籍,但是面对人生的疾苦,面对世俗的纷扰,牟融不能够解惑,知道他了解到佛教,欣然接纳,并引用秦汉各家的诸子学说对佛教思想进行阐述解释,最后整理出的一本专著,名叫《理惑论》,或称牟子。

东汉末年还有两件事值得纪念,一是四十二章经的译出,另一件是三国时的僧人朱士行,他是中国历史上西行求法第一人。

时间匆匆,进入了两晋南北朝,这个时候,北方随着外族的内迁,佛教逐渐兴盛起来,尤其是河西走廊的五凉政权,或多或少是崇佛的,这里不得不提鸠摩罗什,这位印度与高昌的外族之子,将恒河两岸的佛教典籍,择期精要进行翻译,这在北方就立马传开了,而这些经典不是单纯的影响当代,更惠及后世。

与之对应的南方,因为一代雄主梁武帝萧衍的信佛,南朝也或多或少的开始发展了,并且这里有一件盛事,达摩祖师从海上而来,到了今天广州附近北上,这位达摩祖师通晓大乘经典,是无上智者,因此也受到了当朝的礼遇。达摩祖师将大乘经典的理论授与当时更够追随他的门人。

就这样,在魏晋南北朝中经过无数僧伽东来西往,翻译经典,求法弘道的努力,唐代,自玄奘从印度求学归来,翻译各类经典四千余部之后,佛教终于全面进入发展高潮期,。

纵观整个唐代,例如前期的南宗北宗,后期的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黄檗宗,云门宗。各个大德开门授徒,见性传法,棒喝喜怒,好不快哉!甚至有人将此同先秦百家争鸣进行相比拟。

接下来按下佛教不表说回儒家

儒家在魏晋之处,一方面适应历史的发展,一方面同于当局的紧张,逐渐让位于喜谈老庄易的玄学,而儒家自己本身正式的道统,西迁保留至河西走廊的五凉地区。千万不能小看这次让步,玄学的发展,一方面道教是受益者,另一方面,喜欢谈因明学的佛教也是受益者,诸如性品论,声情论,神灭论等一批形而上学的议题,一方面满足着清谈名士的谈资和行世依据,另一方面反而促进着佛道两教的发展,在南北朝子学代表性著作《颜氏家训》中,有着对儒家(下文一般都指如同东汉末期融汇思想的儒家而非先秦儒家)理论的坚守,也有对佛教道教理论的取舍。《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继承和发扬儒家美学理论和文学理论之后,写了一篇阐述佛理的《灭惑论》然后毅然出家。这些,都是儒道释开始发生融合的证明。

接下来隋末大儒王通、中唐道学韩愈在重儒治的背景下开始对佛教有所反驳,反驳即是有影响之明证。联系唐代重道教、喜佛教、用儒治的历史环境,我认为,三家思想的融合已经在外部条件上有所保证。唐代崇道毁道,崇佛毁佛的事件发生无数次,而这种事情发生,即使是两教不愿意,但在无形中开始相互学习,相互模仿,这却是不争的事实。儒家作为夹杂其中受影响的学说,这时候却能够有无限的生命力,被我们看成是儒士的诸如孔颖达、柳宗元等或多或少都无意识的实用两教的一些理论,更遑论更大意义上作为文人而存在李白、孟浩然、王维之辈。这是预示融合的先声。

接下来说融合。

融合的先声始于唐代,而成于宋代,首先就是北宋五子,张载,邵雍,周敦颐,程颐,程颢,他们一方面在传统上继承儒学,一方面在对易,对人生大道,对天命,对太极的阐述上由王弼的玄学易注发展,吸纳当时两教的一些形上见解,首创出别具一格的理性之说。然后关学、洛学、涑学、蜀学、闽学相自独立争鸣。这个前期随着北宋政治的崩塌而结束。

后期的朱熹,开始采用陈抟的太极图说,融合北宋前期五子的理论,创立理学。而陆九渊也在同时,将佛教的道理引入解释儒家经典,创立心学,自此,初步融合已经完成。而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两宋政治对于道教的推崇,这也不容忽视。

元明时代,心学理学就像唐代道教佛教相互争斗那样,不自觉中逐渐走到一起,而我们不得不提王阳明这位后期心学代表。王阳明的心学是在对理学失去信任之后发展出来的,本质上说,王阳明还不是真正的融合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批判理学的时候,总是在不自觉的融合心学和理学。这种状况直到李贽出现,个人认为,标志着后期的完全融合。而这种融合,所历时间不长,便遭受了清兵入关和明朝的毁灭。

这种毁灭迫使这些专研心学理学的士人们认识到,空谈是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于是以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为代表的这些明代遗民清朝异己一方面辩证的批判理学心学的矛盾,一方面转变研究方法,加上清廷的政治变动,朴学开始作为上溯汉代训诂的重实物考证的对立宋学的汉学接替心学理学的历史地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清儒不谈心学理学,他们还是谈的。

在中国走向帝制的黄昏的时候,朴学到达巅峰,外族的破坏,自身的孱弱迫使朴学开始转变,一些人开始不再从事这种繁琐的章句考证,而是利用西学中哲学论,逻辑论反思整个理学心学发展历程,并出现了新儒家一派,这些新儒家们,不仅讲儒学讲心学理学,更讲佛学,例如熊十力,马一浮,章太炎,牟宗三诸先生均是涉足佛学理论的大家宿儒。

而反观于民间,以通俗文学代表的戏剧小说,在追求艺术性和文学性的同时,将民间信奉的神祗或者是信仰,或多或少融入到故事里面,这从侧面证明了儒释道在民间的融合。

质言之,首先中国文化本身是一种极具吸纳力的东西,其原因在于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善于包容,士人层面上是追求个人的完满,民间层面上是追求俗世的幸福,国家层面上是追求统治的安稳,这些向我们已有文化进行诉求,待文化反馈之后,又重新哺育这些文化,而就在这紧密的一来一往间,思想浑然一体,和光同尘,既作为文化本身,也作为文化体现,潜藏在文化的血脉里,等待发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儒道释三教合一:华夏文化深处的奇妙融合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一种独特而深邃的文化现象悄然兴起,最终形成了一种被后人称之为“三教合一”的文化奇迹。这并非是某种刻意的政治操弄,而是在社会变迁、思想碰撞、个体心灵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催化下,自然而然地生发出的华夏文明特有的生命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论神话底蕴,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可比很多西方奇幻要扎实多了,什么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精卫填海,还有西游记、封神演义里的种种神仙妖魔,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撑起一部大作。可奇怪的是,直到现在,我们好像还没见到一款真正意义上以“上古神话”为核心,并且口碑炸裂的独立游戏。这.............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古中国没有像古埃及那样宏伟的金字塔,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牵扯到历史、文化、地理以及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我来仔细跟你聊聊,希望能让你觉得这不是一篇冷冰冰的AI文章,而是带着些许思考和探究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金字塔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最直观的就是它巨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古代中国人在天文学、农业以及文化上的深层考量。明明掌握了可以相对精确地反映太阳运行规律的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最终选择的却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阴阳合历(也常被俗称为“农历”),而不是像西方那样纯粹的阳历呢?这背后并不是因为古人“不知道”阳历的好处,而是他们有更切实的需要和更全面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触及了我们如何理解和称呼历史文明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你注意到,在谈论早期文明时,我们常常会听到“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等说法,但似乎很少有人会专门说“古中国”。这背后隐藏着一些原因,涉及到历史学界的命名习惯、文明的连续性以及我们对“古”这个概念的理解.............
  • 回答
    同样是封建主义社会,古代中国和古欧洲在军事、政治和社会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中国未能发展出与欧洲骑士荣耀相类似的制度和文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对比:一、 军事结构与士兵构成: 欧洲骑士: 欧洲骑士制度的核心在于其军事角色。骑士是身披重甲、骑乘战马、使用长.............
  • 回答
    在《斗破苍穹》的宏大叙事中,陀舍古帝玉的重要性无疑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线索之一。它不仅是开启古帝洞府的钥匙,更是集齐了上古八大帝炎,是成就斗帝的关键。然而,书中魂族作为曾经的至强者,拥有覆灭万族的实力,为何不在萧炎尚未成长起来,甚至还在弱小时,就派斗圣强者直接出手,将他身边的陀舍古帝玉夺取?这个问题,确.............
  • 回答
    古九州中的兖州和青州,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理和文化地位,却并未直接演化为今天山东省的地级市名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变迁、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地方名称的演变等多重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理、行政制度的演进以及地方名称的传承三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古九州的地理概念与历史演变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你想啊,这“中医黑”这帮人,他们通常上来就是一套一套的,什么“无效”、“迷信”、“骗局”,但仔细一琢磨,他们嘴里的“中医”,其实很多时候是在说“古中医”的那一套。而真正的“科学化中医”,他们要么没见过,要么就是选择性忽视。为啥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医学发展和分类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我们会把医学划分为“中医”和“西医”,而不是“古医”和“今医”呢?这背后隐藏着医学体系形成、科学范式转变以及文化传承等诸多因素。1. 历史的节点:并非一条线性的进步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古医”和“今医”的划分,虽然听起来像是对时间轴的简单.............
  • 回答
    中医为何“崇古”?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事儿,它背后牵扯着历史、文化、思想,还有一些现实的无奈。要说清楚,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说说“古”对中医意味着什么。在很多人看来,“古”就是老掉牙、过时,但对中医来说,这“古”可不光是年代久远,它更代表着一种积累、沉淀和经验的传承。你想啊.............
  • 回答
    想探究埃及中王国、新王国时期为何未能再现古王国时期那般宏伟的金字塔,咱们得从头说起,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儿。这可不是随便什么原因造成的,里面涉及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政治格局乃至于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古王国时期:金字塔的黄金年代,是什么让它如此璀璨?首先得明白,古王国(约公元前2686年公元.............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娄烨电影《颐和园》里周伟和李缇之间那段纠葛的关系。要说周伟和李缇怎么会走到一起,这得从他们在大学里的相遇说起。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年轻人的思想也充满了躁动和探索。周伟和李缇都属于那个时代里相对敏感、有思想的一群人。周伟,像很多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内心有着对未来的迷茫.............
  • 回答
    山西,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黄土地,她的名字本身就如同穿越千年的一声低语——“晋”。而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唯独山西,她的省名能如此直接地与一个古老国度紧密相连,并且在她的众多城市名字中,我们也常常能窥见“晋”的痕迹?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的长河拉回到遥远的春秋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说古丝绸之路在奥斯曼帝国阻断后,“不从莫斯科走”,这其实是一个基于历史事实的观察,但背后原因的详细阐述,才能真正理解当时的世界格局和商业运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古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单一、固定的线路,而是一个庞大的、由多条陆路和海路组成的贸.............
  • 回答
    雷古勒斯·布莱克在用假的挂坠盒替换了伏地魔的魂器之后,之所以没有和克利切回家,原因非常复杂,涉及了他当时的处境、心理状态以及他对家族和伏地魔的态度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任务的危险性和保密性: 魂器是极其危险的物品: 雷古勒斯深知伏地魔魂器的力量和保护机制。即使他成功替.............
  • 回答
    嗯,关于古剑奇谭三和古剑奇谭二的剧情,我确实听到不少声音觉得三代不如二代。这在我自己玩完之后,也确实能理解这种感受。首先,来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三代不如二代”的观感。 叙事节奏和侧重点的差异: 古剑2: 感觉上,古剑2的剧情推进,特别是前期,是非常稳扎稳打的。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铺陈每.............
  • 回答
    《古畑任三郎》之所以好看并成为经典,其魅力是多方面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发现它在叙事方式、人物塑造、剧情设计、幽默感以及对观众智力的挑战等方面都做到了极致。 一、 创新的叙事结构:“逆转”的魅力《古畑任三郎》最核心的创新之处在于其“逆转”的叙事结构。与传统的刑侦剧不同,观众在每一集的一开始就知道了凶.............
  • 回答
    南京作为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作为六朝古都的城市,其古老的地名不胜枚举。这些地名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历史的变迁以及无数传奇故事。下面我将为您介绍几个南京一直沿用至今的古地名,并详细讲述它们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一、 钟山 (中山陵) 地名由来: 钟山,又称紫金山,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名.............
  • 回答
    在武侠小说爱好者的社群里,金庸的名字确实如雷贯顶,讨论的热度常常能压倒古龙、梁羽生、温瑞安这三位大家。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金庸的“群众基础”:大众的认同与情感连接首先,得承认金庸作品的受众之广,几乎是“通杀”。他不像古龙那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