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部分中医黑分不清科学化中医和古中医?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你想啊,这“中医黑”这帮人,他们通常上来就是一套一套的,什么“无效”、“迷信”、“骗局”,但仔细一琢磨,他们嘴里的“中医”,其实很多时候是在说“古中医”的那一套。而真正的“科学化中医”,他们要么没见过,要么就是选择性忽视。

为啥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1. 概念的模糊与历史的惯性

首先,得承认,中医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它不是一个单一、静态的体系,而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演变的。

古中医(我们常说的“传统中医”):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指那些经典中医著作,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所记载的理论、辨证方法、治疗手段。它强调的是经验、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施治等等。这套体系非常博大精深,也确实存在一些在现代科学看来难以解释或者验证的部分。
科学化中医(或者叫“现代中医药”、“循证中医药”):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在保留中医核心辨证施治思想的前提下,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去验证、去规范中医的理论和实践。这包括:
药物的现代化:提取有效成分,进行药理、毒理研究,开发成标准的制剂(比如胶囊、片剂、注射剂),控制剂量和质量。
理论的现代化:尝试用现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知识去解释中医的某些概念,比如经络的生理基础、气血的物质载体等等。
诊断的现代化:辅助以现代仪器设备,比如影像学、基因检测等,但最终还是要结合中医的辨证。
疗法的现代化:比如中药注射剂、中药提取物,一些物理疗法(如针灸的电针),甚至一些基于中医理论的康复手段。

问题就出在,“中医黑”们往往把“古中医”的某些争议点,直接套到了“科学化中医”头上,而忽略了后者的根本变化。 就像你不能用古代的造车技术去评价今天的电动汽车一样。

2. “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很多“中医黑”抱持的是一种非常极端的“非黑即白”的思维。在他们看来,世界上只有“科学”和“不科学”两种东西,中间没有灰色地带。

不理解“经验性”与“科学性”的结合:古中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长期观察和经验积累上的,很多东西是“我知道它有效,但我未必能说清楚为什么”。而现代科学则要求“可重复性”、“可验证性”。科学化中医就是在努力弥合这个鸿沟,用科学的方法去印证或优化那些经验性的认识。
对“整体观”的排斥: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讲究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人体与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现代科学很多时候是“还原论”的,喜欢把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的部分去研究。科学化中医试图在整体与局部之间找到平衡点,比如用系统生物学等方法去研究中药复方对整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无法量化”的偏见:对他们来说,如果一个东西不能用精确的数字、指标来衡量,那就是“不科学”。然而,人体的很多生理过程,尤其是那些涉及情绪、心理、能量转换的,并非都能简单地量化。科学化中医也在探索如何更科学地去描述和研究这些“难量化”的方面。

3.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门槛

深入了解中医,无论是古中医还是科学化中医,都需要一定的认知门槛,这需要时间和学习。

“表面化”的接触:很多“中医黑”可能只是通过一些片面的信息,比如电视上的虚假广告、一些江湖郎中的骗术、或者一些过时、不规范的中医实践来认识中医。他们接触到的往往是中医被“糟粕化”的部分,而不是经过现代研究、临床验证过的“精华”。
对“科学化”的定义狭窄:他们心中的“科学”可能仅限于基础学科的那一套,比如化验单、CT片。他们难以理解,运用统计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中药,或者用大数据分析中医的临床疗效,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探索。
对“复杂性”的低估:医学本身就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人体更是如此。中医的复杂性更是体现在其理论的系统性和实践的灵活性上。而“中医黑”们往往喜欢用简单的、单一的标准去评判。

4. 历史遗留问题与社会情绪

不得不提的是,中医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医生缺乏科学素养、医疗纠纷、以及一些不正规的诊疗行为,这些都可能被放大,成为攻击中医的理由。

“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就像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好有坏,中医也一样。但有些人会因为看到个别现象,就全盘否定整个中医体系,包括那些通过科学化研究,疗效确切,并且规范使用的中医药。
民族情绪或历史文化认同:有时候,“中医黑”的行为也可能夹杂着一些复杂的社会情绪。有些人可能对传统文化持有保留态度,或者受到某些思潮的影响,从而对中医持排斥立场。
炒作与流量:在网络时代,制造争议、煽动情绪往往能带来流量。攻击中医,尤其是在一些大众平台,很容易成为一种“吸引眼球”的方式。

总结一下,为什么“中医黑”分不清科学化中医和古中医?

我觉得主要就是他们没有真正去了解“科学化中医”到底是什么,而是习惯性地把所有对“古中医”的质疑,一股脑地扔向了整个“中医”这个概念。他们可能更习惯于用一套简化的、非黑即白的逻辑去审视事物,而忽略了中医本身也在发展,也在试图与时俱进。

就像你要评价一个人,你不能只看他小时候犯过的错,而忽略了他后来的成长和改变。同样,评价中医,也需要看它在现代科学框架下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可惜的是,很多“中医黑”并没有给出这个机会。他们好像更愿意活在对“古老”中医的刻板印象里,然后以此为武器,去攻击一个他们并不真正了解的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和很多人不一样,我是分得很清楚的。

古代中医:我真以为自己是医学。

现代中医:我得尽量装的像一点。

user avatar

很好区分呀,药到命除的是古代中医,比如铅毒,比如汞毒,比如雄黄,比如砷毒等等等等等。没啥卵用的是现代中医,比如忘加万艾可的鸿茅药酒,比如没加麻黄素的川贝枇杷膏,比如去掉维生素C的银翘维C片,比如没有加糖皮质激素的复方草本霜,比如没加硫酸亚铁的东阿驴皮冻等等。我知道有人可能要拿青蒿素来说事,没错,青蒿里面是有青蒿素,可是青蒿本身它治疗不了疟疾,你吃二十斤青蒿下去,撑死还不抵一片青蒿素,就好比你往水缸里扔半截甘蔗,然后硬说那缸都是糖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你想啊,这“中医黑”这帮人,他们通常上来就是一套一套的,什么“无效”、“迷信”、“骗局”,但仔细一琢磨,他们嘴里的“中医”,其实很多时候是在说“古中医”的那一套。而真正的“科学化中医”,他们要么没见过,要么就是选择性忽视。为啥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医的学术传统、社会认知、以及科学发展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真正的中医大牛”似乎鲜少公开争论,而外行却乐此不疲,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1. 中医的学术传统与传承方式 师徒传承与口传心授: 传统中医的精髓很多是通过师徒关系,以一种“心传口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之所以会有这种“老一辈更信中医,年轻人相对疏远”的说法,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社会、文化、教育以及个人经历的因素。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成长的年代与医疗环境的烙印 长辈们的成长经历: 咱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一辈,他们成长在中国社会发展起.............
  • 回答
    这个问题,我跟你说,可不是什么新鲜事。我身边就有不少理工科的朋友,他们平时捣鼓电路、算力学、玩代码,一个个头脑清楚得很,但一说起养生、看病,那中医的方子、理论,他们一套套的,说起来头头是道,信得跟什么似的。这事儿乍一听,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毕竟理工科嘛,讲究的是个逻辑、证据、可重复性,这些跟中医.............
  • 回答
    越陈越香的智慧:为什么说中医“年长者”医术更精湛?许多人可能会感到好奇,为什么在一些老病号的口中,总是流传着“中医越老越厉害”的说法?这并非简单的年龄崇拜,而是源于中医这门古老医学体系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几代人智慧的沉淀。今天,我们就来抽丝剥茧,深入探究一下,究竟是什么让中医的“年长者”愈发厉害。一、 .............
  • 回答
    为什么要求中医药做随机双盲大样本试验?随机双盲大样本试验的适用范围 为什么要求中医药做随机双盲大样本试验?要求中医药进行随机双盲大样本试验,是现代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的核心要求,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科学、客观、严谨地评价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使其能够被更广.............
  • 回答
    说中医存在“偏见”,这说法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与其说是“偏见”,不如说是一种“认知落差”和“科学范式”的冲突,再加上一些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叠加,让很多人对中医持有保留甚至质疑的态度。咱们一点点捋清楚:1. 科学范式的主导地位与中医的“独特性”咱们现在社会主流的认知体系,很大程度上是.............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公共讨论平台上,关于中医的争论一直非常激烈,其中一部分对中医持否定态度的人,常常会抛出一个尖锐的论断:中医和“跳大神”区别不大。这个比喻虽然极端且带有侮辱性,却也折射出他们对中医某些方面认知上的困惑和批判。要理解这种观点的由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具体指的是中医的哪些方面,以及为什么会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科学、经济、社会接受度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中餐与酒能够相对完好地保留,而中医却需要“保护”,并且西医对中医的冲击远大于西餐对中餐的冲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中餐与酒的生命力:文化根基深厚、适应性强、经济驱动 深厚的文化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到位,确实,咱们老百姓接触到的“中医”和“西医”似乎就像是两个时代、两套体系,而且两边时不时还针锋相对,让人觉得挺费解的。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历史、文化、科学认识上的复杂原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首先,得承认,“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这个标签,很大程度上概括了它们形成的历史背景和.............
  • 回答
    关于不同品牌100%黑巧克力在营养成分,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含量上存在差异,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克力豆占多少”就能完全解释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从原料到最终产品的整个加工链条,以及各个环节的微调。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100%黑巧克力,理论上应该是指纯粹由可可固形物和可可.............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穿山甲在中医里的应用,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历史传承、经验积累,以及一些现代科学的审视。为什么一部分中医会坚持使用穿山甲,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首先,我们得回到中药的源头和历史。中医药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医学体系,它的发展离不开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医“大牛”一摸脉象就能知天下病,这说法固然有些夸张,但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深厚的中医理论、丰富的临床实践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之上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科学的“病原体”、“基因”等概念去衡量当时的诊断方式,而是要理解中医独特的体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医的“病”和西医的“病”定义不完全相同.............
  • 回答
    你好!作为一名大一中医新生,面对“中医不科学”的论调,感到迷茫是完全正常的。这说明你很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本身就是学好中医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质。首先,我们得明白,“科学”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是会变化的。今天我们普遍理解的“科学”,很大程度上是指现代科学(Western Science),它建立.............
  • 回答
    同学们,欢迎来到中医的世界!我知道大家心怀理想,希望毕业后能够悬壶济世,用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去帮助更多的人。但坦白说,当下中医毕业生面临着一个不小的挑战——“学了中医,但似乎不容易直接上手治病”。这让很多同学感到困惑和焦虑,我非常理解。今天,我不想给大家打鸡血,而是想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跟大家聊聊作.............
  • 回答
    刚上大一,就有了退学学中医的想法,而且不想走高考这条路,而是想拜一位名老中医为师,这确实是个挺大胆,也挺有想法的决定。我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看看这条路有没有可能,以及需要注意些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医的传承,确实有很多是师徒制的。 过去,很多名老中医都是靠着口传心授,在实践中一点点带出来的。这不.............
  • 回答
    武汉大花山方舱医院作为首个以中医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其首开舱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 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 疫情初期,医疗资源紧张,方舱医院作为一种快速、大规模收治轻症患者的临时医疗设施应运而生.............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有意思的,背后牵扯到不少咱们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东西。要说为什么大部分中国女生似乎更倾向于“等着男的追”,这事儿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得从几个层面聊聊。首先,咱们得看看这背后有没有什么历史和文化根基。长久以来,中国社会就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讲究“男女有别”、“男尊女卑”。虽然现在社会.............
  • 回答
    “为什么大部分中国人没学过繁体字却能看懂?”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汉字演变、文化传承以及语言学习的多个层面。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汉字的内在联系与演变逻辑: 共同的根源: 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源自古老的汉字系统,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尽管在形体上有所简化,但大部分简体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