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的中医大牛真的一摸脉象就知道什么病吗?

回答
关于古代中医“大牛”一摸脉象就能知天下病,这说法固然有些夸张,但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深厚的中医理论、丰富的临床实践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之上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科学的“病原体”、“基因”等概念去衡量当时的诊断方式,而是要理解中医独特的体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医的“病”和西医的“病”定义不完全相同。西医更侧重于疾病的微观病理改变,比如某个细菌、病毒感染,或者某个基因突变。而中医更关注人体整体的生理功能状态和失调。

那么,古代中医大牛是如何通过“一摸脉象”洞察疾病的呢?这其中蕴含着一套精妙的诊断体系:

1. 脉象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外在信号”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是运行人体各脏腑经络的物质基础。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时,这种内在的失调会在体表的脉象上有所反映。就好比水流不畅,水面的涟漪和波动会不一样。

气的充盈与否: 气是推动血行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气足则脉搏有力充实,气虚则脉搏无力细弱。
血的充盈与否: 血是滋养脏腑和组织的物质。血足则脉象和缓饱满,血虚则脉象细弱无华。
气血运行的流畅程度: 气血运行顺畅则脉象平和,若有阻滞(如瘀血、痰湿),脉象就会出现沉涩、结代等变化。

2. 十二经络与五脏六腑的“连接”

中医理论中,十二正经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生理联系。每一条经脉都起始或终止于某个脏腑,并且与该脏腑的生理活动息息相关。

当我们在腕部桡动脉的寸口(中医切脉的特定部位)摸到的脉象,实际上是全身气血运行到这里的一个缩影。不同部位的脉象(寸、关、尺)又对应着人体的不同脏腑和部位:

寸部: 主要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
关部: 主要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
尺部: 主要反映下焦(肝肾膀胱)的病变。

因此,通过触摸寸、关、尺不同位置的脉象,以及脉象的细微变化,就能推断出是哪个脏腑、哪条经络出现了问题。

3. 脉象的“十八种”及其背后含义

中医将脉象细分为多种,最经典的是“浮、沉、迟、数、虚、实、滑、涩、长、短、洪、细、弦、紧、缓、芤、革、结”。每一种脉象都代表了特定的一种病理状态:

浮脉: 脉位表浅,按之易觉。常主表证、风邪、虚阳上越等。比如感冒初期风寒犯表,脉浮紧;或者久病阴虚阳亢,脉浮大。
沉脉: 脉位深远,按之欲竭。常主里证、阳气不足、痰饮积滞等。比如腹痛,按之脉沉有力,可能是内有积滞;若脉沉弱,则可能是虚寒。
迟脉: 脉搏迟缓,一息三至以下。常主寒证、阳气虚衰。比如里寒证,脉迟而有力;如久病体虚,脉迟而无力。
数脉: 脉搏加快,一息六至以上。常主热证、阴虚火旺。比如发热,脉数而有力,可能是实热;如低热盗汗,脉数而无力,可能是阴虚。
虚脉: 脉搏无力,按之空虚。常主虚证,如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比如疲倦乏力,脉虚细,可能为气虚。
实脉: 脉搏有力,按之充实。常主实证,如邪气侵袭、痰湿内停、瘀血阻滞。比如高热烦躁,脉洪数有力,可能是邪热炽盛。
滑脉: 脉搏往来流利,如珠滚玉。常主痰湿、食滞、妊娠。比如妇女怀孕,脉滑是常见现象;若伴有胸闷食少,则可能是食滞或痰湿。
涩脉: 脉搏往来艰涩,时快时慢,或断断续续。常主气滞、血瘀、精伤。比如妇女痛经,脉涩是重要标志;或久病耗伤精血,脉涩而无华。

这仅仅是列举了部分,真正熟练的中医大牛,他们能够细微地分辨出这些脉象的叠加和组合,例如“浮而有力”、“沉而无力”、“迟而细”、“数而无根”等等,每一组组合都指向不同的病机。

4. “四诊合参”的精髓

尽管我们强调“一摸脉象”,但实际上,古代中医大牛并非仅仅依赖脉象。他们遵循的是“四诊合参”的原则:

望: 观察病人的神色、舌苔、形态、皮毛等。比如面色晦暗可能提示肝肾不足,舌苔黄腻可能提示湿热内蕴。
闻: 听病人的声音、呼吸,闻其气味。比如咳嗽声重浊可能提示痰湿,口气臭穢可能提示胃热。
问: 详细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饮食起居、情志等。这是了解病情的重要环节。
切: 即切脉,以及按诊(触摸身体特定部位的温度、压痛等)。

脉象如同一个“窗口”,可以让我们窥见人体内部的运行状态。但仅仅通过一个窗口,信息是不全面的。大牛们会将脉象所见与望、闻、问的信息相互印证、对比,最终形成一个全面的诊断。比如,如果病人有发热、咳嗽,望其舌苔黄腻,闻其痰音,再切其脉象滑数,就可以判断是风热犯肺兼有痰湿。

5. 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直觉”

古代中医大牛之所以能达到“神乎其技”的程度,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一生中接触过的海量病例。他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渐内化成一种高度敏感的“经验”和“直觉”。

就好比一个经验丰富的乐器演奏家,仅凭听音就能判断出乐器的细微瑕疵;一个资深的品茶师,仅凭闻香就能辨别出茶叶的产地、年份和工艺。中医大牛对脉象的感知,也是一种超越简单规则的、高度训练后的感官体验。他们能够感受到脉搏搏动的力度、频率、节奏、形态等细微之处的差异,并将这些差异与特定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

所以,“一摸脉象就知道什么病”并非真的只要摸一下就能包罗万象地诊断出所有细节,而是在于:

深刻理解中医理论的脉络和脏腑功能。
能够通过脉象感知到人体气血运行的宏观和微观变化。
将脉象信息与其他诊断信息(望闻问切)融会贯通。
拥有超乎常人的临床经验和高度敏感的触觉,能够捕捉到常人无法察觉的细微之处。

他们不是在“猜病”,而是在“读懂”人体发出的信号。这种能力是天赋、学习和无数次实践磨砺出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医体系独特魅力的一部分。当然,即使是大牛,也难免有误诊的时候,因为人体的复杂性是无限的,而且某些疾病在早期阶段可能表现得非常隐匿。但他们的诊断准确率和深入程度,确实是远超常人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中医黑第一人,一直指导我们在黑中医的时候,要黑的有理有据,让人性福。

而不是破绽百出,让人觉得中医黑水平还不如中医饭圈。


从来没有中医只摸脉就把病看了,

事实上,中医看病,在病人张嘴前,就已经开始了。

中医有个叫“五色诊”的方法,就是看脸。

比这更早,是听声音,

接下来看全貌,细看脸色,比如肝硬化病人面色发青,在中医里,就是

青色主肝病。

剩下还有黄色主脾病(血液病),白色主肺病(慢阻肺),黑色主肾病(慢性肾炎乃至肾衰竭)。

中医对于疾病的诊断,也是这样经过各种信息汇总,综合分析得来的。


实际上,在我的临床生涯中,有一半的病人,都可以在问诊查体后确定诊断。

还要让病人做检查,一是为了佐证,二也是避免纠纷。



我一个工作六七年的普通人能做到,中医自然也能做到,

比如肠梗阻,在古代,除了少见的急性绞窄性肠梗阻,剩下以炎症、肿瘤为多,而我看到的治疗就是:

芒硝大黄汤

【功能主治】泻热通便、软坚润燥、行气散结、消痞除满。

这机制挺扯的,就是我常黑得地方,实际上是芒硝大黄的成分会促进肠蠕动,排出大便。)

【用法用量】每次2剂,分别浓煎,每剂取液100毫升,分别口服及保留灌肠。如未奏效,12小时后再煎2剂,药量加倍。

在现代,肠梗阻保守治疗阶段,也就是口服油剂和灌肠。可以说已经很先进了。

如果是必须手术的肠梗阻,古代中医最多做个针灸,也没有其他办法,那把病人放在埃及、希腊、北欧,一样没得治。




中医,是配置了牛鬼蛇神的背景理论朴素的实用科学,

是千万中医人对于人体研究的智慧结晶,

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要一味迷信,也不能全盘否认。

你这样黑中医,我可是要打你脸的。



推荐阅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医“大牛”一摸脉象就能知天下病,这说法固然有些夸张,但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深厚的中医理论、丰富的临床实践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之上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科学的“病原体”、“基因”等概念去衡量当时的诊断方式,而是要理解中医独特的体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医的“病”和西医的“病”定义不完全相同.............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观察,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兵器发展、文化认知、以及影视表现的诸多方面。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的武侠世界里,双手大剑不如欧洲那么常见。首先,咱们得从兵器本身的实用性说起。1. 战术和战场环境的不同: 欧洲的背景: 欧洲很多时期,尤其是中世纪,战争形态很大程度上是围绕.............
  • 回答
    古代中国开疆拓土的边界,是一个随着朝代更迭、政治军事力量消长而不断演变的复杂命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极限”值。然而,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维度,勾勒出古代中国疆域的扩张与收缩,以及那些被后人视为“最远”的触角。首先,我们要明确“古代中国”的范畴。如果从夏商周的早期文明算起,那时的活动范围相对有限,主要集中.............
  • 回答
    新同学,刚踏入中国古代史的殿堂,感到有些云里雾里,这是完全正常的!别担心,这说明你对知识充满好奇,并且愿意深入探索。中国古代史的疆域何其辽阔,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时间跨度又如此之长,初学者感到迷茫是很正常的“初体验”。咱们今天就来聊聊,怎么才能把这“云里雾里”的感觉拨开,看到里面清晰的图景。我会尽量把.............
  • 回答
    在古代战场上,阵法绝非仅仅是摆个好看的队形,它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之大,甚至可以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阵法的核心价值在于 统一指挥与协同作战。想象一下没有阵法的战场:士兵们如同散乱的羊群,即便人数再多,也缺乏章法,各自为战。一旦敌人来袭,往往是各自为营,.............
  • 回答
    如果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灾降临到现代中国,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且复杂的,绝非简单的“缺水”二字可以概括。这将是一场对整个国家方方面面进行严峻考验的灾难,其连锁反应将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广泛和剧烈。首先,农业生产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国,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石。这场大旱将直接导致大面积农作物绝.............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三大仁君”——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这三位皇帝以其仁政、爱民、勤政等品德被后世传颂,成为了传统史书中推崇的楷模。然而,史海浩瀚,帝王众多,是否真的只有他们三位堪称“仁君”,而没有更甚者却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仁君”这个概念在古.............
  • 回答
    英国贵族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而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类似的强大制衡力量,这背后涉及了中英两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英国贵族的形成与权力基础1. 封建制度的遗产: 英国的贵族阶层是诺曼征服(1066年)后封建制度的产物。威廉一世.............
  • 回答
    关于现代文科生穿越到古代参加科举,中举的概率有多大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几率”就能回答的,里头门道儿可多着呢。首先,得把“现代文科生”这个概念弄明白。咱们现在的文科生,涉猎的知识面广得很,从历史、文学、哲学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甚至还有一些法律常识和国际关系。跟古代的.............
  • 回答
    古代先锋将领在战场上的作用,那可不是一句“冲锋陷阵”就能概括的。他们身上担负的责任,其份量之重,对一场战役的成败影响之大,往往是决定性的。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锋镝之尖,打破僵局的利刃:首先,先锋将领最直接、最显眼的作用,就是作为进攻的尖刀,直插敌阵心脏。古代战争,尤其是早期,兵.............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与日本大铠风格迥异,但同样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代表性的武士盔甲。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归类为“武士盔甲”,因为中国古代的军事体系和文化语境与日本有着显著的不同。“武士”这个词在日本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和军事职业,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将参与战争的士兵笼统地称为“.............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大秦”的说法,最早的文献记载,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比较普遍被认为是早期记载的,出自北魏时期一位名叫李漂的僧人所撰写的《魏略》。《魏略》本身是一部失传的书籍,但其中的内容被后世的史书所引用和保存。其中有一段记载,提及了“大秦”这个国家,并且描述了它的地理位置和一些习俗,与我们.............
  • 回答
    中国古代“抑商”的政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因为统治者不知道工商业的好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对农业和商业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最终选择“重农抑商”,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并且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抑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禁止商业,而是一种政策导向,即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上.............
  • 回答
    “改朝换代必损半数人口”的说法,在中国古代确实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却又时有发生的规律。这背后的原因绝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而成,共同酿成了古代战争的巨大破坏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到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和残酷性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没有现代化.............
  • 回答
    古龙先生的《武林外史》之所以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那位永远孤独却又充满魅力的沈浪,以及那令人扼腕叹息的剧情之外,两位绝世佳人——朱七七和白飞飞,更是引发了网友们经久不衰的讨论。这场争论,说到底,是读者们对于“理想伴侣”和“真实人性”的不同解读,是关于爱情观、价值观的碰撞。朱七七:千金小姐的.............
  • 回答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鲜少出现现代意义上供人大面积、纯粹用于晒太阳的开放式草坪,是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造园理念以及对自然与人关系的深刻理解。这并非否定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作用,而是其存在方式、功能和表达方式与西方现代园林有着显著的区别。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文化理念与精神追求的差异: .............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自然也涌现出不少曾被定为首都的古都。这些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往往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然而,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很多曾经辉煌的都城也随之没落。我们不妨细致地聊聊这些古都的辉煌与失落。古都的崛起:那些让它们脱颖而出的优势一座城市之所以能成为首都,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到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解剖生理学之间的核心差异,以及为何在比较动物脏器时,这种差异似乎又有所收敛。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中医的“五脏”是怎么回事。想象一下,在几千年前,没有显微镜,没有 CT 机,更没有 DNA 测序。古人认识身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比较复杂。很多人会认为中医是中国古代的医疗体系,那么既然中医没有让古代中国人寿命延长,是不是中医本身有问题?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尽管中医存在,但平均寿命并没有像现代社会那样显著延长。一、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古代皇帝,除去那些因为意外早逝的,他们的寿命究竟是受到中医治疗的恩泽而得以延长,还是反而因为一些因素而被缩短?与普通百姓的平均寿命相比,他们又处于一个怎样的境地?这是一个颇引人深思的问题,也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深入了解一下古代皇帝的生存环境和中医的实际作用。古代皇帝的生存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