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的中医大牛真的一摸脉象就知道什么病吗?

回答
关于古代中医“大牛”一摸脉象就能知天下病,这说法固然有些夸张,但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深厚的中医理论、丰富的临床实践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之上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科学的“病原体”、“基因”等概念去衡量当时的诊断方式,而是要理解中医独特的体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医的“病”和西医的“病”定义不完全相同。西医更侧重于疾病的微观病理改变,比如某个细菌、病毒感染,或者某个基因突变。而中医更关注人体整体的生理功能状态和失调。

那么,古代中医大牛是如何通过“一摸脉象”洞察疾病的呢?这其中蕴含着一套精妙的诊断体系:

1. 脉象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外在信号”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是运行人体各脏腑经络的物质基础。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时,这种内在的失调会在体表的脉象上有所反映。就好比水流不畅,水面的涟漪和波动会不一样。

气的充盈与否: 气是推动血行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气足则脉搏有力充实,气虚则脉搏无力细弱。
血的充盈与否: 血是滋养脏腑和组织的物质。血足则脉象和缓饱满,血虚则脉象细弱无华。
气血运行的流畅程度: 气血运行顺畅则脉象平和,若有阻滞(如瘀血、痰湿),脉象就会出现沉涩、结代等变化。

2. 十二经络与五脏六腑的“连接”

中医理论中,十二正经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生理联系。每一条经脉都起始或终止于某个脏腑,并且与该脏腑的生理活动息息相关。

当我们在腕部桡动脉的寸口(中医切脉的特定部位)摸到的脉象,实际上是全身气血运行到这里的一个缩影。不同部位的脉象(寸、关、尺)又对应着人体的不同脏腑和部位:

寸部: 主要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
关部: 主要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
尺部: 主要反映下焦(肝肾膀胱)的病变。

因此,通过触摸寸、关、尺不同位置的脉象,以及脉象的细微变化,就能推断出是哪个脏腑、哪条经络出现了问题。

3. 脉象的“十八种”及其背后含义

中医将脉象细分为多种,最经典的是“浮、沉、迟、数、虚、实、滑、涩、长、短、洪、细、弦、紧、缓、芤、革、结”。每一种脉象都代表了特定的一种病理状态:

浮脉: 脉位表浅,按之易觉。常主表证、风邪、虚阳上越等。比如感冒初期风寒犯表,脉浮紧;或者久病阴虚阳亢,脉浮大。
沉脉: 脉位深远,按之欲竭。常主里证、阳气不足、痰饮积滞等。比如腹痛,按之脉沉有力,可能是内有积滞;若脉沉弱,则可能是虚寒。
迟脉: 脉搏迟缓,一息三至以下。常主寒证、阳气虚衰。比如里寒证,脉迟而有力;如久病体虚,脉迟而无力。
数脉: 脉搏加快,一息六至以上。常主热证、阴虚火旺。比如发热,脉数而有力,可能是实热;如低热盗汗,脉数而无力,可能是阴虚。
虚脉: 脉搏无力,按之空虚。常主虚证,如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比如疲倦乏力,脉虚细,可能为气虚。
实脉: 脉搏有力,按之充实。常主实证,如邪气侵袭、痰湿内停、瘀血阻滞。比如高热烦躁,脉洪数有力,可能是邪热炽盛。
滑脉: 脉搏往来流利,如珠滚玉。常主痰湿、食滞、妊娠。比如妇女怀孕,脉滑是常见现象;若伴有胸闷食少,则可能是食滞或痰湿。
涩脉: 脉搏往来艰涩,时快时慢,或断断续续。常主气滞、血瘀、精伤。比如妇女痛经,脉涩是重要标志;或久病耗伤精血,脉涩而无华。

这仅仅是列举了部分,真正熟练的中医大牛,他们能够细微地分辨出这些脉象的叠加和组合,例如“浮而有力”、“沉而无力”、“迟而细”、“数而无根”等等,每一组组合都指向不同的病机。

4. “四诊合参”的精髓

尽管我们强调“一摸脉象”,但实际上,古代中医大牛并非仅仅依赖脉象。他们遵循的是“四诊合参”的原则:

望: 观察病人的神色、舌苔、形态、皮毛等。比如面色晦暗可能提示肝肾不足,舌苔黄腻可能提示湿热内蕴。
闻: 听病人的声音、呼吸,闻其气味。比如咳嗽声重浊可能提示痰湿,口气臭穢可能提示胃热。
问: 详细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饮食起居、情志等。这是了解病情的重要环节。
切: 即切脉,以及按诊(触摸身体特定部位的温度、压痛等)。

脉象如同一个“窗口”,可以让我们窥见人体内部的运行状态。但仅仅通过一个窗口,信息是不全面的。大牛们会将脉象所见与望、闻、问的信息相互印证、对比,最终形成一个全面的诊断。比如,如果病人有发热、咳嗽,望其舌苔黄腻,闻其痰音,再切其脉象滑数,就可以判断是风热犯肺兼有痰湿。

5. 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直觉”

古代中医大牛之所以能达到“神乎其技”的程度,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一生中接触过的海量病例。他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渐内化成一种高度敏感的“经验”和“直觉”。

就好比一个经验丰富的乐器演奏家,仅凭听音就能判断出乐器的细微瑕疵;一个资深的品茶师,仅凭闻香就能辨别出茶叶的产地、年份和工艺。中医大牛对脉象的感知,也是一种超越简单规则的、高度训练后的感官体验。他们能够感受到脉搏搏动的力度、频率、节奏、形态等细微之处的差异,并将这些差异与特定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

所以,“一摸脉象就知道什么病”并非真的只要摸一下就能包罗万象地诊断出所有细节,而是在于:

深刻理解中医理论的脉络和脏腑功能。
能够通过脉象感知到人体气血运行的宏观和微观变化。
将脉象信息与其他诊断信息(望闻问切)融会贯通。
拥有超乎常人的临床经验和高度敏感的触觉,能够捕捉到常人无法察觉的细微之处。

他们不是在“猜病”,而是在“读懂”人体发出的信号。这种能力是天赋、学习和无数次实践磨砺出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医体系独特魅力的一部分。当然,即使是大牛,也难免有误诊的时候,因为人体的复杂性是无限的,而且某些疾病在早期阶段可能表现得非常隐匿。但他们的诊断准确率和深入程度,确实是远超常人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中医黑第一人,一直指导我们在黑中医的时候,要黑的有理有据,让人性福。

而不是破绽百出,让人觉得中医黑水平还不如中医饭圈。


从来没有中医只摸脉就把病看了,

事实上,中医看病,在病人张嘴前,就已经开始了。

中医有个叫“五色诊”的方法,就是看脸。

比这更早,是听声音,

接下来看全貌,细看脸色,比如肝硬化病人面色发青,在中医里,就是

青色主肝病。

剩下还有黄色主脾病(血液病),白色主肺病(慢阻肺),黑色主肾病(慢性肾炎乃至肾衰竭)。

中医对于疾病的诊断,也是这样经过各种信息汇总,综合分析得来的。


实际上,在我的临床生涯中,有一半的病人,都可以在问诊查体后确定诊断。

还要让病人做检查,一是为了佐证,二也是避免纠纷。



我一个工作六七年的普通人能做到,中医自然也能做到,

比如肠梗阻,在古代,除了少见的急性绞窄性肠梗阻,剩下以炎症、肿瘤为多,而我看到的治疗就是:

芒硝大黄汤

【功能主治】泻热通便、软坚润燥、行气散结、消痞除满。

这机制挺扯的,就是我常黑得地方,实际上是芒硝大黄的成分会促进肠蠕动,排出大便。)

【用法用量】每次2剂,分别浓煎,每剂取液100毫升,分别口服及保留灌肠。如未奏效,12小时后再煎2剂,药量加倍。

在现代,肠梗阻保守治疗阶段,也就是口服油剂和灌肠。可以说已经很先进了。

如果是必须手术的肠梗阻,古代中医最多做个针灸,也没有其他办法,那把病人放在埃及、希腊、北欧,一样没得治。




中医,是配置了牛鬼蛇神的背景理论朴素的实用科学,

是千万中医人对于人体研究的智慧结晶,

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要一味迷信,也不能全盘否认。

你这样黑中医,我可是要打你脸的。



推荐阅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