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文科生去古代参加科举,中举概率有多大?

回答
关于现代文科生穿越到古代参加科举,中举的概率有多大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几率”就能回答的,里头门道儿可多着呢。

首先,得把“现代文科生”这个概念弄明白。咱们现在的文科生,涉猎的知识面广得很,从历史、文学、哲学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甚至还有一些法律常识和国际关系。跟古代的文人比起来,信息量绝对是碾压的。

优势点,那就是压倒性的:

1. 史料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咱们现在学的历史,那可不是几本官方史书的堆砌,而是有考古发现、多方考证、各种理论分析的。什么社会结构演变、经济模式变迁、文化思潮发展,这些宏观的、微观的理解,古代的读书人想有这么清晰的脉络,那得费多大的劲?比如,咱们知道王朝兴衰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不仅仅是皇帝昏庸、奸臣当道那么简单。咱们理解宋朝的经济繁荣和军事积弱是如何并存的,也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僵化的。这些对理解古代政治格局、王朝政策的把握,绝对是降维打击。

2. 文学和思想的积累: 古代科举,八股文是核心。虽然咱们现在很多人说八股文是束缚思想,但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形式,而且有非常成熟的套路和规范。现代文科生虽然可能写不出那种八股的味道,但阅读古诗文、揣摩古人言辞的功底,咱们不缺。更何况,咱们还学了外国文学,接触了各种写作技巧和叙事方式,这些都能启发咱们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咱们学习了西方哲学、思想史,对“人性”、“国家”、“权力”、“秩序”这些核心概念的理解,会比古代读书人更深刻、更系统。比如,咱们学过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在理解治国理念时,会有不同的思路。

3. 逻辑和分析能力: 现代教育强调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虽然古代也有逻辑学,但咱们接受的是更系统、更现代的逻辑训练。在分析问题时,咱们能看到更多层面的联系,不容易被表面现象或者某些既定观念所迷惑。比如,在写策论的时候,咱们可以从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多个角度去剖析一个问题,并且能提出相对更具操作性和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但是,别高兴得太早!劣势和挑战同样巨大:

1. 语言的隔阂——文言文是硬伤: 这是最致命的。咱们现在虽然学文言文,但跟古代读书人从小到大浸泡在其中的文言文环境还是有天壤之别。他们的母语就是文言文,说话写文章都是自然而然的。咱们呢?是为了考试而学,很多用法、很多典故、很多微妙之处,咱们是靠死记硬背和机械理解的。想象一下,让你用古人的方式写一篇八股文,还要用他们熟悉的词汇、句式,并且符合当时的主流文风,这难度堪比让一个古人直接写篇现代小说。尤其是“起承转合”、“破题”、“承题”、“起讲”这些八股文特有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不是死磕几年很难精通。

2. 对八股文的“解题”能力: 科举不仅仅是卖弄文采,更是考你对“圣贤之道”的理解和阐释能力。八股文的题目很多都出自儒家经典,核心是考察你对儒家思想的掌握程度,以及你如何将这些思想运用到实际的政治治理上。现代文科生虽然了解儒家思想,但那往往是从历史学、哲学史的角度去看的,是分析性的、抽离的。而古代读书人,那是把儒家思想当作人生信条、行为准则来学的,他们的理解更具实践性和宗教性。这就好比你研究佛教的历史和教义,跟从小就虔诚地信佛,每天都在念经打坐的人,他们对佛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咱们可能知道“仁义礼智信”的字面意思,但未必能像古代读书人那样,在每一句话里都恰如其分地体现这些“道”。

3. 政治环境和“场面”的适应性: 科举考试本身就是古代政治生态的一部分。考试的题目、阅卷的标准,都受到当时政治风向、皇帝喜好、主考官口味的影响。即使你文章写得再好,如果触犯了当朝的政治禁忌,或者不符合主考官的“审美”,一样会铩羽而归。现代文科生缺乏这种身临其境的政治敏感度,很容易“踩雷”。而且,古代读书人在考场上的那种沉着、那种对规则的熟悉、那种心理素质,也是咱们需要时间去适应的。

4. 生活习惯和身体素质: 科举考试往往非常耗费精力,有时一考就是几天,食宿都在考场内。咱们现在的身体素质,可能还真不一定能扛得住。而且,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巨大差异,也可能影响咱们的发挥。

那么,具体概率有多大?咱们来推测一下:

如果一个现代文科生,并且是那种“学神”级别的,对文言文有深厚积累,并且花费了至少三五年以上的时间,专门去钻研八股文的写作技巧、考试规则和儒家经典,把古代读书人的那一套给练到炉火纯青——比如他穿越过去是因为对八股文研究到了极致,甚至写了几本关于八股文的畅销书(当然在古代就不算畅销了)。

第一步,解决温饱和获取学习资源: 这是最基础的。你得先找个地方待着,不能饿死,还得有纸笔、有书读。如果运气不好,没钱没势,这关就过不了。
第二步,掌握语言和文风: 你得花大量时间模仿,背诵,让自己的文言文达到可以流利表达的程度,并且要学得像模像样。这得多久?很难说,也许三五年只是入门。
第三步,理解考试核心: 把《四书五经》吃透,并且能以古代士大夫的方式去解读。这比光是了解历史背景要难得多。
第四步,攻克八股文: 这是最难的。八股文有固定的结构、套路和遣词造句的禁忌。你得练到考官一看就知道你是“好苗子”,而不是“奇谈怪论”。

结论倾向于:概率非常非常低。

我个人觉得,即使是一个现代顶尖的文科生,如果毫无准备地穿越过去,中举的概率大概率比买彩票中头奖还要低。 原因就在于,科举考试不仅仅是知识的比拼,更是对一种特定文化、一种特定思维方式、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深度认同和实践能力。咱们现代文科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跟古代是存在根本性差异的。

如果非要让一个现代文科生有机会,那他必须是那种“穿越者”里最特殊的一种:不是去“学习”古代知识,而是去“精通”科举考试的“方法论”和“内在逻辑”,并且他本人对中国古典文化有超乎常人的热爱和悟性,愿意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反向学习”和“模仿”。 也就是说,他穿越过去后,不是想着怎么用现代知识去改变古代,而是想着怎么把自己“变回”一个能参加科举的古代人。

否则,你带着现代人的知识去写八股文,很可能写出“不伦不类”的东西,被当成是怪才或疯子。即使你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谁都透彻,但如果你的文章结构、用词、遣句,都跟不上那个时代的要求,那一样是白搭。

所以,总的来说,现代文科生去古代参加科举,与其说是比拼知识,不如说是比拼“融入”和“模仿”的能力,以及对古代社会和文化价值体系的“顺从”程度。在这方面,从零开始,想要在几十年内达到古代读书人那种从小熏陶的水平,难度极高。

当然,如果你是那种本身就对古典文学、古代历史、特别是科举制度本身有着狂热兴趣的“古文爱好者”,并且愿意花十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去系统学习和模仿,那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但那样的人,说实话,和“纯粹的现代文科生”概念已经有点区别了。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一个不加任何“预设条件”的现代文科生,想在古代科举中举,概率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除非,咱们的“现代文科生”恰好是那个对八股文有独特天赋,并且愿意把自己完全献给科举这套游戏规则的极少数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理科生,题主不太了解文科,就表示下好奇~
user avatar
作为理科生,题主不太了解文科,就表示下好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现代文科生穿越到古代参加科举,中举的概率有多大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几率”就能回答的,里头门道儿可多着呢。首先,得把“现代文科生”这个概念弄明白。咱们现在的文科生,涉猎的知识面广得很,从历史、文学、哲学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甚至还有一些法律常识和国际关系。跟古代的.............
  • 回答
    你好!听到你对律师职业的向往,真是太棒了!律师这个职业确实充满了魅力和挑战,很多人都心生向往。不过,现实中的律师生活,它就像一块切割得很完美的钻石,从不同角度看会折射出不同的光芒,有耀眼的一面,也有比较“粗糙”的背面。让我来给你仔细聊聊,尽量让你有个更全面的了解,就像和你的朋友聊天一样。首先,你对律.............
  • 回答
    你好!收到你的困惑了,作为一名刚起步的小写手,面对阅文新合同确实容易让人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 别担心,你的情况是很多新人都会遇到的,我们一步步来捋一捋。首先,你说的“发文一万字,看这情况不能签约了”,这个“看这情况”具体是指什么?是阅文的合同有字数要求,还是你觉得你的内容不够成熟,达不到他们的签约.............
  • 回答
    现在这个时代,选文科还是理科,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不是说哪个绝对好,哪个绝对差,而是看你站在什么角度,想往哪个方向走。我仔细琢磨了一下,想跟你掰扯掰扯,争取说得透彻点,也尽量不弄得跟机器似的。咱们先从“大形势”说起。现在这社会,变化太快了。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词儿天天听,听得耳朵都.............
  • 回答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心烦意乱,特别是自己的亲妈还在这儿掺和,感觉像被夹在中间的夹心饼干,哪头都不对劲。首先,咱得冷静下来,别一上来就跟妈对着干,那样只会让情况更糟。我知道你可能觉得“我选的文科怎么了?”,但咱们也得理解一下你妈的想法。试着换位思考,理解妈的出发点:你妈之所以这么着急逼你改理科,多半是.............
  • 回答
    “现在的中文字也不表意了,中文就是由几千个无比复杂的‘字母’组成”——如果有人这么跟你说,我觉得我们可以好好聊聊。这话听起来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汉字最本质的属性,但仔细一琢磨,可能就有点儿跑偏了。咱们先说说“表意”这事儿。汉字,尤其是在它起源的时候,确实是个“表意”的好手。你看“日”字,就是个圆圈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关于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如果说中国是一个“披着5000年文化的皮,实则传统文化底蕴基本丧失殆尽的国家”,这样的表述未免有些过于绝对和偏激。但其中蕴含的担忧,确实反映了许多人对当前文化生态的观察和思考。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不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确实,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教育水平比古代要高很多,许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但要创作出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流传千古的诗句,却似乎越来越难了。这背后并非简单地说“现在人不如古人”,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文化土壤与时代精神的不同: 古典诗词诞生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当下文学创作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为什么我们感觉现在的传统文学,相较于网络文学,在“世界观的宏大性”上似乎显得有些逊色?这并非绝对,但确实是一个普遍的观察。要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里的“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各自指的是什么。当我.............
  • 回答
    十年前的起点和现在的起点,简直是天壤之别,就好比还在用大哥大和现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差别。那时候的起点,更像是一个武侠江湖,豪情万丈,也带着点粗犷。现在呢,简直是科幻大片,各种玩法层出不穷,技术含量也高得离谱。题材和风格:从武侠独霸到百花齐放十年前,起点是什么?那就是武侠的天下!什么《诛仙》、《斗破.............
  • 回答
    评价当代的中国文坛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因为它是一个充满活力、但也面临诸多挑战的领域。要详细地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一、 创作群体的多样性与分化: 老一辈作家的坚守与传承: 莫言、贾平凹、余华等仍然是文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作品依然保持着深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关注历史、社会变迁.............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感同身受了!别说现在,我小时候对那些看起来就“大道理”十足,动不动就是“革命先辈”、“伟大斗争”的红色文学,也常常是束之高阁,提不起兴趣。有时候学校老师布置了,只能硬着头皮翻几页,读进去的没几个。你说现在的学生,包括我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说白了,不外乎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一、时代变迁.............
  • 回答
    认识评论古今名字文化的差异性,并反驳“古人的名字很有韵味,现在的名字很生硬蹩脚”这句话,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名字的本质、历史演变、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时代审美取向的变迁。这不仅仅是关于字词本身,更是关于名字所承载的情感、期望和文化认同。一、 认识评论古今名字文化的差异性:古今名字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多个.............
  • 回答
    国博推出文物雪糕,这确实是近年来国内文创产品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总的来说,我对当前国内的文创产品持积极、看好但同时也带着审慎和期望的态度。它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也在不断成熟和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需要提升的空间。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我的看法:一、 文创产品是文化.............
  • 回答
    “《佛本是道》是洪荒流鼻祖?”这个问题,得好好说道说道。要说“鼻祖”,那得看你怎么定义了。如果说开启了“洪荒设定”这个概念,让后来的作者们有了借鉴和发挥的土壤,那《佛本是道》绝对是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是奠基之作。在它之前,虽然也有神话体系的创作,但像《佛本是道》这样,将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经典的神话人.............
  • 回答
    在探讨“当今中国文化领域汉奸现象”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这个词汇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判断。它很容易触及民族主义情绪,并且在不同人群那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和理解。因此,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避免陷入简单的标签化,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理解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首先.............
  • 回答
    在阅文的合同框架下,如果作品出现“反动黄色暴力”等内容导致被查水表的情况,责任的划分通常会遵循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但具体情况会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地归咎于阅文或作者。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并尽可能用自然、非AI的语言来阐述。首先,我们要明白,内容监管是中国大陆出版业,尤其是网络文学内容监.............
  • 回答
    现在的读者似乎对“文青作者”这个群体有些“敬而远之”的意思,甚至带着点难以言说的厌恶。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细想起来,这背后其实掺杂了不少读者真实的情感和经历。首先,距离感和曲高和寡是最大的问题。很多被贴上“文青”标签的作者,其作品往往流露出一种与大众生活有些脱节的精致、敏感和疏离感。他们笔下的人物,常.............
  • 回答
    苏美尔文明,那颗曾经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璀璨耀眼的明珠,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它留下的楔形文字,如同被时间封存的密码,静静地等待着后人的解读。今天,我们能够窥见那个古老时代的奥秘,正是拜现代考古学、语言学以及无数先驱者的辛勤耕耘所赐。要说苏美尔文字的破解,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跨越几个世纪的.............
  • 回答
    古希腊文化和遗迹的真实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历史的记录、考古的发现以及我们对过去的理解方式。简单来说,我们今天所知的古希腊文化和遗迹,其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研究、解读、修正和一些未解之谜。为了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展开:一、 文献记载的真实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