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认识评论古今名字文化的差异性?如何反驳「古人的名字很有韵味,现在的名字很生硬蹩脚」这句话?

回答
认识评论古今名字文化的差异性,并反驳“古人的名字很有韵味,现在的名字很生硬蹩脚”这句话,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名字的本质、历史演变、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时代审美取向的变迁。这不仅仅是关于字词本身,更是关于名字所承载的情感、期望和文化认同。

一、 认识评论古今名字文化的差异性:

古今名字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命名思想与文化背景的差异:
古代:
宗法与家族传承: 许多名字带有明显的家族延续、宗族荣耀的寓意。比如,字辈的出现,就是为了标识家族成员的辈分和身份。家族中的长子、嫡子往往寄托着家族兴旺的希望。
等级与身份象征: 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名字也可能反映社会地位。贵族的名字可能更注重典雅、庄重,甚至有特殊的赐名制度。普通人的名字则可能更朴实,与职业、出生地相关。
期望与寄托: 名字是父母对孩子最直接的期望。古人给孩子取名,常常寄托对他们健康成长、学业有成、品德高尚、仕途顺利等美好愿望。例如,“国强”、“建业”、“思齐”、“仁德”等。
避讳与敬畏: 为了避免触犯君王、长辈或神灵,姓名中有避讳的现象。例如,皇帝的名字,臣子和百姓的名字中不能出现相同的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字词的选择。
占卜与五行: 受到阴阳五行、命理学说影响,许多名字会考虑字的五行属性,以求达到五行平衡,带来好运。例如,“金”、“木”、“水”、“火”、“土”等字的运用。
文学与典故: 古代文人阶层普遍较高,对古典文化有较深理解,因此很多名字出自经典诗文、历史典故,如“子墨”、“景行”、“思源”、“子安”等。这些名字自带文化底蕴,显得有“韵味”。
现代:
个人主义与自我表达: 随着社会发展,个人主义思潮兴起,名字更多地被视为个体身份的标识,也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独立人格和独特性的期望。
时代精神与社会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名字也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政治气候。例如,带有“建国”、“卫红”、“跃进”、“解放”等字的名字,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
开放与多元的文化影响: 现代社会信息流通更广,受西方文化、影视、文学等影响,名字的选择更加多元和开放。一些父母会选择一些较为新颖、甚至音译自外语的名字,或者组合更自由。
音形义的考量更综合: 除了寓意,现代父母更注重名字的音韵美(读起来顺口,响亮)、字形美(写起来好看,笔画不复杂)以及是否容易被误解或产生负面联想。
纪念与情感: 父母可能会选择对他们有特殊意义的字词,例如纪念祖辈、纪念某个重要时刻或某个对他们有启发的意象。

2. 审美取向的变迁:
“韵味”的理解: 古人推崇的“韵味”往往与古典、庄重、雅致、有内涵相关。这种韵味更多地来源于古典诗词、历史典故、传统文化中的意象和情感。例如,用“之”、“于”、“兮”、“子”等字词,或者取材于《诗经》、《楚辞》等。
现代的审美倾向: 现代审美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美,也追求新颖、独特、简洁、现代感。一些父母认为过于古典或复杂的字词在现代社会反而显得不合时宜,不易书写,甚至产生距离感。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朗朗上口、寓意积极、又不失个性的名字。

3. 词语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语言是活的,词语的含义和使用频率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一些在古代常用的字词,在现代可能已经不再常用,或者其意境已经被新的词语所取代。将古代常用的字词强行赋予现代的“韵味”,有时反而会显得刻意。
反之,一些在古代不常用的字词,在现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或因其独特性而受到青睐。

二、 如何反驳“古人的名字很有韵味,现在的名字很生硬蹩脚”这句话?

这句话是一种以偏概全、简单化的判断,忽略了古今名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驳:

1. “韵味”是主观且变化的,不能一概而论:
什么是“韵味”? “韵味”本身是一个模糊且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概念。一个人觉得有韵味,另一个人可能觉得陈旧。古人的名字并非都充满“韵味”,也有很多朴实、甚至普通的名字。同样,现代的名字也并非都“生硬蹩脚”,许多名字同样考究字词、寓意和音韵,甚至比古人的名字更具创意和时代感。
时代滤镜: 我们今天评论古人的名字,是站在现代的视角,滤去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和不便之处。我们往往只看到了那些流传下来、被文化精英所推崇的名字,而忽略了普通民众的名字可能更接近生活化的表达。这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2. 举证说明古今名字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反驳“古人名字都有韵味”:
举例: 列举一些古代普通人可能使用的名字,例如,根据职业取名(“铁匠”、“木匠”的后代可能名字带有“铁”、“木”等),或者简单的叠字名(“阿牛”、“小花”),甚至是一些没有太多特别含义的名字。这些名字同样不乏“生硬”之感,或者说,与我们今天理解的“韵味”相去甚远。
文人与平民的差异: 古代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如文人、士大夫)确实会更注重名字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性,因此他们的名字可能更容易体现出“韵味”。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其名字更朴实,更贴近生活。将这部分精英的名字代表所有古人的名字,是不公平的。
反驳“现代名字很生硬蹩脚”:
举例: 列举一些现代父母为孩子取的、寓意美好、音韵优美、富有新意且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名字。例如:
意境开阔的: 沐辰、语桐、星河、子衿、泽远、溪月。
寓意美好的: 嘉禾、瑾瑜、安然、欣然、乐桐。
现代感的: 梓涵、雨萱、浩宇、子轩、若曦、欣怡。
结合了传统与现代: 很多现代名字会巧妙地结合古诗词的意境和现代人易于接受的字词,例如,取自诗句的“思如”、“念予”,或者寓意吉祥的“瑞霖”、“嘉泽”。这些名字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感。
分析现代名字的优点: 现代名字的优势在于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多样性。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对音韵的偏好、对字形的审美,以及对未来社会环境的考量,自由组合。这种多样性恰恰是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而不是“生硬蹩脚”。

3. 从“实用性”和“时代适应性”角度分析:
古代名字的局限性: 一些古名,虽然有“韵味”,但在现代社会可能面临书写困难(如笔画繁多)、容易重名(一些常用字)、甚至带有某些时代印记而显得不够普适。例如,一些带有政治口号色彩的名字,在今天看来就显得格格不入。
现代名字的适应性: 现代名字更注重易读、易写、易记,也更符合现代社会的文化语境和审美习惯。父母在选择名字时,会考虑到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交和发展。

4. 名字的本质是承载期望和身份: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父母在为孩子取名时,都倾注了爱与期望。名字的价值,更多地在于它所承载的情感和意义,而不是仅仅在于其字词本身是否“古典”。
“生硬蹩脚”可能是对一些现代名字选择的片面批评,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父母对孩子美好的祝愿。

5. 区分“优秀”与“普遍”:
我们评价古人的名字时,往往是挑出了那些最经典、最有代表性的名字来作为标准。但如果我们将古人的名字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同样的道理,现代名字也存在优秀和普通之分。
“生硬蹩脚”的评价,可能仅仅是对一些现代名字潮流的刻板印象,或者对某些不那么成功的名字的简单否定。

总结一下反驳的思路:

承认差异但拒绝否定: 古今名字文化确实存在差异,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这种差异不代表优劣。
“韵味”的主观性与时代性: 古人所谓的“韵味”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取向,并非绝对标准,且容易受到“时代滤镜”的影响。
古今名字的多样性: 古代有名有韵的,也有朴实平常的;现代也有新颖有致的,也有普通不过的。一概而论是不公平的。
现代名字的合理性与进步性: 现代名字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更加注重个性化、易读易写,并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父母新的期望。
避免以精英代表大众: 将古代文人的名字作为全部古人名字的代表,是不准确的。
聚焦名字的本质: 名字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情感寄托和身份标识,而非简单的字面“韵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评论古今名字文化的差异性是一个需要细致考察的问题,而将现代名字一概而论为“生硬蹩脚”则是一种缺乏依据的偏见。我们应该以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去理解不同时代名字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让我慢慢翻开我的恶趣味笔记本,我们今天来好好谈一谈古人的有趣姓名

南朝宋有一员大将被人称为“万人敌”,勇不可挡,他叫撸爽,不,是鲁爽,字女生。。。。。我靠。。。。。。当年看到这段我不幸喷了出来,遂被语文老师罚站。

明朝大将汤和,朱元璋小时候一起放牛的伙伴,也是明朝为数不多获得善终的开国将领,他的曾祖父叫"五一",祖父叫"六一",父亲叫"七一"。一家子凑齐了劳动节,儿童节,建党节。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五五,父亲叫常六六。

汉桓帝第二任皇后叫邓猛女,魏文帝曹丕的老婆叫郭女王,子桓,你怎么了!晋安帝安僖皇后叫王神爱,她的祖父是王羲之,父亲是王献之。王献之有个哥哥叫王操之,不过网上流传的“陈献女请王操之,王操之不悦”是伪古文。

春秋时卫懿公的庶长子,齐桓公的宠臣叫开方,全名姬开方,他老爹数学一定不错。修纂《明史》的总裁叫宁完我,霸道总裁您玩我,不好意思,我脑洞大开。

明朝有很多蒙古族将领,李贤原名丑驴,来投奔朱元璋的时被赐名,老朱都看不下去了。另一个吴成,原名买驴。。。。。。。这两啥关系啊!投奔朱元璋的还有个叫戚斌,原名北斗。。。。。明英宗时期有个二品大将马克顺,原名皮儿马黑麻,读着好带感。脱脱大家都知道,英宗手下还有个陈守忠原名叫“恰恰”,他的同僚丁顺原名“顶住驴”,后来我还看到了史上最有节奏感的名字,都督佥事“米朵朵来”。明末两个榆林的蒙古族将领一个叫虎大威,一个叫猛如虎,两人均在河南战死。朱棣手下有个蒙古将领叫曲伦台,取了个汉名,叫夏贵。。。。。。。。下跪?

皋陶是上古时期的贤臣,他的儿子叫伯益,是秦国和赵国的祖先,这位由于老爹太有名,也被人称为“皋子”。坏就坏在通假字上,不知道从谁开始把他写成了“睪子”这一不能描写的人体部位,于是有“睪子生五岁而赞禹”和“睪子赞禹,甘生相秦。”

春秋时晋国一支贵族被封到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羊舌村一带,于是姓羊舌,虽然姓氏奇怪了一点,不过一度成为大族。后来羊舌氏有个孩子出生的时候被长辈说成“是豺狼之声也,狼子野心。非是,莫丧羊舌氏矣。”那个孩子叫杨食我,这名字略霸气,看上去真的很好吃的样子。。。。。。他之所以被叫成杨食我是因为他的食邑在杨,之后果然害得羊舌氏被灭族。对了,这孩子的外婆是春秋时期有名的荡妇夏姬,“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而他的外公楚国贵族屈巫为了泡夏姬导致被灭族,愤然投奔晋国并出使吴国,一手促成了吴国的开化与强大。屈巫和屈原还是是同族。

曲沃还有个名人,叫尸佼,是商鞅的老师,人称尸子。

晋成公叫黑臀,周定公的曾孙叫黑肩,人称周公黑肩,是周公姬旦的后代,楚共王有个儿子叫黑肱(上文的屈巫就是楚共王的臣子),鲁成公叫姬黑肱,郑庄公叫寤生(难产),古人起名也任性啊。不过论黑的话,包拯的小名叫“三黑”,没人黑的过他。

楚共王叫熊审,即位的儿子是楚康王,叫熊招,一个审一个招,真配合啊。

姓姬的朋友,高能预警请回避

卫懿公和曹釐公都叫姬赤(鸡翅?),郑厉公叫姬突(激凸?),郑桓公叫姬友(基友?),郑国第七任君主没谥号,叫姬婴(基因?),晋哀侯叫姬光(激光?)

田氏代齐时被赶跑的国君晏儒子叫姜茶,话说我也感冒了,弄点姜茶喝喝。晋穆帝司马聃,我怀疑他的耳朵很大,因为聃的意思是耳朵又大又长,而他娘叫 褚蒜子,褚麻麻还真是接地气啊。算了,把调味品凑一起吧,三国东吴尚书叫卫旌(味精?),“三人成虎”的原创者是战国时魏国大将庞葱,杀死名将李牧的赵将叫赵葱,东汉清河王叫刘蒜,这就是吃货民族啊!

陈文帝叫 陈蒨,这是个男的,他叔叔叫陈霸先。后来我看到了这条新闻

南京疑现陈文帝和其男皇后墓 或为千年同性之恋

,我感受到了一丝恶意。

战国末期著名恐怖分子荆轲的专属武器制造商徐夫人,是个男的。

唐朝有个高丽王族的汉名叫 泉男产,这负责翻译的哥们是不是该拖出去砍了;有个诗人叫 刘眘(shèn)虚,读起来就是“肾虚”。米芾的儿子叫米友仁,米有人啊。。。。

传说中春秋时期秦国有个名医叫医缓

志怪小说《汉武故事》里提到汉武帝小名叫“刘彘”,“彘”是猪的意思不过这条可信度不高,权威史书都没有采纳这种说法。汉武帝的姑母兼岳母叫刘嫖,不过这里不是嫖娼的嫖,应该是通假字,通骠,即身体迅捷。

北魏名将杨大眼,我在我的图库里面找到了这张

不过我有三国魏殿中校尉尹大目可战之,楚国有个大将叫成大心。

在遥远的夏朝,山东西部有个有穷氏(开始没注意,漏了有字,感谢小伙伴的指正),领袖后羿趁夏天子昏庸,夺取了夏朝的政权,史称“太康失国”,而后他又被宰相寒浞所杀,寒浞的老婆来自纯狐氏,《楚辞·天问》:“浞娶纯狐,眩妻爰谋。”这个姓纯狐的妹子果然是狐性本色,和自己的老公合谋杀死了后羿。

@黑狐 @青狐 @赤狐

,你的下一个ID用这个吧(ps:居然到紫狐了)。在给你们这些膜蛤党补一个,害死元朝名臣脱脱的人叫哈麻(蛤蟆?)

齐桓公叫姜小白,北魏辽东公叫翟黑子,挺配的。

晋文公之舅叫狐毛,为晋军大将,他的儿子是文公的表弟,叫狐射姑,狐毛的老爸叫狐突(糊涂?)

齐桓公的堂兄弟叫公孙无知。推荐陈平给刘邦的是一个叫魏无知的人,刘邦部下还有个叫曹无伤的司马,可惜吃里扒外,刘邦逃出鸿门宴之后“立诛曹无伤”,可见名字虽好,不如人好。

战国时秦宣太后有个非常帅的男宠,叫魏丑夫。

评论里有人质疑魏丑夫是不是真的叫这个名字,还是繁简转化中出了问题,本来是没啥事的,不过你这态度我很不喜欢

我很不爽你造吗,整个帖子我尽我的可能进行了考证,比如汉武帝小名叫刘彘之类,力求不失真实,这种评论你负责么?

参考

《戰國策》:卷四 秦策二

,拉到底,电子版来自台湾星光出版社

合着你喷人之前自己也没查过资料?呵呵呵,打扰你这种有文化的人了。

敢给皇帝戴绿帽,北魏孝文幽皇后冯润的情人叫高菩萨。

两个伤害唐朝的人,武卫大将军李尽忠起兵反唐,后梁太祖朱全忠,本名朱温(猪瘟?),归降唐廷后被唐僖宗赐名全忠,结果篡夺了唐朝。这两一点也不忠啊。

孔子的儿子叫孔鲤,正好知乎也有个叫

@孔鲤

的大神,这其实没啥,但是巧合的是孔子夸赞为“直哉史鱼”的卫国史官叫史鳅,都是鱼类啊。

隋朝有个草头天子叫操天成,因为他的祖先善于操琴而姓操。同在隋朝,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叫李虎,他有个同事叫韩擒虎,后来唐朝史官在编纂《隋书》的时候不敢写”韩擒虎“,只能写”韩擒“之后空一格,好想@委员长。

五胡乱华时有个仇池国,开国君主叫杨茂搜,养父叫杨飞龙,后面国君还有叫叫杨辟邪,杨智慧的。

"豨"指巨大的野猪,似乎是古代山东的方言,夏侯渊在山东砍过一个昌豨的泰山群寇,刘邦则有个叫陈豨的部将,也是山东人。

古人的小名也很有趣

晋献公小名“虿”,蝎子之意;唐寿昌公主小名“虫娘”;司马相如小名“犬子”,并且成为了典故。

白居易的四弟白幼美,小名金刚奴,而三弟白行简写过《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是著名色情作家,白居易还有个侄子小名叫“阿龟”,“有侄始六岁,字之为阿龟。”,可能当时龟还没有某种意思;著名美男子,西晋文学家潘安的小名为檀奴,于是檀奴成了心上人的代名词。

《后汉书》作者范晔小名为“砖儿”,他出生时额头被一块砖头磕伤,遂以“砖”为其小名。还有他是在厕所出生的。。。。。。。原来如此。。。。。

北宋王安石出生之时,突然有一只獾闯入产房,因此小名叫“獾郎”。

北宋时彦在出生前家里的母狗生出了九条小狗都是黑色的,因为他有九个“黑狗哥哥”,所以小名为“十狗”。后来时彦高中状元,只存词一首,我甚喜之,

青门饮·寄宠人

“头”字军团开到,后燕皇帝慕容云小名“秃头”,北魏房法寿小字“乌头”,后魏卢景裕乳名“白头”,北魏游雅小名“黄头”,出生的时候也不能乱了发型。

南齐名将张敬儿,小名"狗儿",他弟弟小名"猪儿"。

东晋黄门郎王彭之,小名"虎豚",他弟弟是东晋尚书令王彪之,小名"虎犊"。

金代转运使田特秀,住的村子叫“半十”,排行第五,五月五日生,二十五岁乡、府、省、御试俱中第五,年五十五,八月十五日卒。没错,他的小名叫“五儿”。

宋废帝刘子业,小名"法师"。北周宇文泰,小名"黑獭"。

后唐最后一个皇帝李从珂,正月二十三出生,所以小名二十三,因此又被叫做阿三。。。。。印度人躺枪

成吉思汗长子的术赤在蒙古语中意为"客人",因为他娘不幸被人掳走了九个月,被成吉思汗抢回来后生下了术赤,成吉思汗到底绿没绿不知道,不过术赤从战斗力上看真的是亲生的。

穆黄花,这名字一看就是一个村姑,可她是北齐末代皇后。她的婆婆也是北齐太后,胡太后,这两在北齐灭亡之后居然在长安城里开了青楼接客。主要原因是胡太后欲求不满。。。。。

数字化姓名

唐朝“以行第系于名者”,“行第”就是兄弟中的排行,不过这是以同曾祖兄弟的排行为序,不是同父所生的兄弟。李白的小名叫“李十二”,杜甫的小名“杜二”。白居易兄弟四人,但照行第所起的数字名是“白二十二”。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一的人称为“大”,所以岑参给王昌龄写的是《送王大昌龄赴江宁》。韩愈叫韩十八,刘禹锡叫刘二十八。宋朝这种取名依旧很流行,苏辙的小名“苏二”,秦少游的小名“秦七”,欧阳修的小名“欧阳九”,被人简称为欧九,黄庭坚也排行第九,被人称为黄九,与秦少游并称秦七黄九。女子则是以其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顺序,叫做“某某娘”,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韩愈的《祭周氏二十娘子文》都是这种命名。

再说个少数民族的,完颜宗翰,又名粘罕,岳飞的对手之一,小名鸟家奴。。。。这位虽然残暴,但倒是个非常鲠直的人,金太宗完颜吴乞买违金太祖的誓约,即国库的财富只能作战时动用。这老头五十多岁了,还带着游牧民族的朴实单纯,居然穷得没钱买酒,于是从国库偷了点钱喝酒。粘罕带着一帮大臣决定处罚这个皇帝,噼里啪啦打了皇帝二十大板。。。。。。。不过打完之后君臣又开始把酒言欢。

最后还有化学老师的最爱

金属:朱公锡 朱慎镭 朱同铬 朱同铌 朱安汞 朱在钠 朱均铁 朱成钴 朱成钯 朱恩钠 朱恩铜 朱恩铈 朱恩钾 朱帅锌 朱寘镧 朱帅钾 朱徵钋 朱效钛 朱效锂 朱诠铍 朱效钯 朱弥镉 朱諟钒 朱翊铕 朱翊铬

盐类:朱成鏻(PH4+)

有机物:朱勤烷 朱孟烷 朱悦烯 朱定烷 朱琼烃 朱颙炔 朱厚烷 朱厚烃

以上全是明代藩王,感谢大明为化学做出的贡献。

============================================

貌似又跑偏了,我真不是故意的。古人真正的姓名我觉得可以参考古代的判决,《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从中可以看出南宋人的名字究竟长什么样,而且从判决中可以推测出当事人的阶级背景。其中既有“罗谦生子三人,长曰岊,次曰崈,三曰仚”这样正常的名字,也有“曾千钧亲生二女,兆一娘、兆二娘”“高五二乃五一亲弟”这样的编号名字。我看到最悲剧的一个,“出嫁董三二,而生董三八”,这姑娘的名字。。。。。。

另外一个笑点,这本书借鉴了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先生。。。。。后街男孩的翻版咩。。。。。。

======无奈的分割线================

做个负责任的段子手还真不容易

某位老兄,你贴的那博客,不是我说,翻译的很一般,也没有任何的可信度。

哦,我代表珞珈山某文学社感谢你告诉我这么重要的知识,另,我学计算机的会翻不了墙?

各位小伙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打脸打对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战国策》

懂礼貌这破事还要强调多少遍,真是何必呢。

算了,补个花絮,知乎躺枪,另一个世界也有知乎咩!

user avatar

幸存者偏差,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翻遍二十四史,能够留下在史书中留下名字的无非四种人——王侯将相。至于其他人能够在青史中留个完整姓名,那属于中彩票一样的小概率事件。像太史公司马迁一样在史记中专门写一个《刺客列传》和《滑稽列传》,让一些底层人民也能留下名字的的史官,真是难得的厚道人啊。


所以,我们现代看到的绝大多数古人,都属于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文化水平自然比普通百姓要高上几个档次,尤其是那些考科举上来的文官。什么宗元、仲淹、安石、嗣昌、象昇、传庭等等名字,搁在现代都属于有文化的好听名字。


哪怕名字不好听,比如东汉三国时期盛行单字名,什么张飞赵云马超统统一个字。可是人家的“字”能取出花样啊,什么孟起、景升、本初、公瑾,一个比一个好听。到了宋明时期,取字就更有文化,子瞻、伯雅、建斗、亨九,等等,甩老百姓几十条街。


但是,这些人毫无例外都是位高权重的统治阶级,他们的名字一般是由他们位高权重的爹起的,要么是自己发达以后自己改的。总之,跟当时的老百姓是不一样的。


而古代的老百姓呢?朱元璋,名字挺好听吧?可是他在老家叫朱八八,大哥叫朱初一,老爹叫朱五四。


之所以要把名字起成数字家族,是因为元朝规定,老百姓的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日期为名。不过可以想象的是,哪怕元朝没有这种规定,朱元璋家应该也起不出什么好名字,随便叫个朱拴柱、朱狗剩就对付了。


至于真正的名字,那不是连字都不会写的老百姓应该拥有的。


如果朱元璋不成为皇帝,你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在历史上还有人叫“八八”、“初一”。提起那几百年,你还以为每个人都有像“廷和”、“居正”一样的好名字。


然后你拿自己的名字对比一下古代统治阶级的名字,痛恨传统文化的缺失。


这很正常,幸存者偏差是普遍存在的,因为能被记录下来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故事。就像现在很多国粉认为民国男人都是徐志摩,女人都是林徽因,回到民国就是家家小洋楼大师遍地走一样。


毕竟河南倒毙路边的饿殍不能留下半句遗言,上海冻死在弄堂里的路倒没法让人记住自己的名字,花园口洪水下淹死的农民的故事肯定也不如那些民国大师的日记有趣。国粉们看完民国风范之后,痛恨一声——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大师了?为什么我不能住洋房坐专车了?社会真是倒退啊。


请记住,不要和古人做跨阶级的对比,统治阶级和平民的差距即使通过科技也是无法完全弥补的。现代外卖这么发达,谁吃的有贾母的伙食好?现代纺织品这么便宜,谁像薛宝钗一样嫁个人都有一百二十套礼服?贵族永远是贵族,统治阶级对资源的垄断程度,是百姓无法想象的。


如果真正跟古代百姓相比,你就发现相比于“八八”、“初一”这样的名字,现代人的名字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的。

user avatar

说起有韵味的古人名,确实不少,但就凭这个说现代人名字不好,有点牵强。

金屋藏娇的阿娇,她妈,就是馆陶公主,叫做刘嫖,和朴一生同好;周公旦,叫姬旦,一听就特别有营养;秦武王,叫嬴荡,生活作风可能不好;齐桓公,叫小白,刚刚从宠物市场过来;晋文公,叫重耳,大概是耳朵上褶子比较多;晋成公,叫黑臀,额……这些名字听起来真的有韵味吗?

王阳明,就是王守仁,我在另一篇答案里说了,这在东北就是“王手淫”。评论区里小伙伴考证了,他弟弟肯定得叫王守义,一股十三香的味道。

汉代大将霍去病,宋代词人辛弃疾,名字豪迈无匹,不过我们现代人也不遑多让,我们有“何弃疗”啊。

马超、张飞、关羽、赵云、黄忠、关平、关兴……这些名字拿到今天扔到人堆里都找不到好吗?只有诸葛亮、司马懿的名字挺亮眼,但是那完全是仰赖两位的姓氏少见,换成张亮、王懿,就又找不到了。

郑成功和王胜利有区别吗?曾巩真的就比冯巩更雅致?王勃比黄渤更有韵味?李白这个名字比李红更有文化吗?你知道局座有多么不高兴吗?

说完古代人,咱说说现代人。要说现代人名字生硬蹩脚,我觉得你也是以偏概全。周星驰名字雅不雅?陈佩斯这名字是不是洋溢着东欧文艺范?XX来两口子的名字取得够不够有文化?马化腾、李开复、黄光裕、潘石屹这些名字你仔细品一品,取得还相当不错吧?

厚古薄今这种事情往往缺乏事实依据,取名字这种事情有的人特别郑重,有的人就随随便便,古今一理,不宜厚此薄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