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现在网上认为《寄生虫》不配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评论?

回答
关于“《寄生虫》不配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评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类观点并非主流,但确实存在,并且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因素和考量。要理解这些评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对电影本身的理解与期望差异

类型片的审视标准不同: 《寄生虫》虽然有很强的社会议题,但其叙事上融合了黑色喜剧、惊悚、剧情等多种类型元素。一些习惯于传统奥斯卡偏爱的大格局、宏大叙事、或情感细腻的“正剧”的观众,可能会觉得《寄生虫》的某些情节过于极端、暴力,或者故事的转折过于“狗血”,不符合他们心中“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庄重感和艺术高度。
文化隔阂与理解深度: 电影的核心是韩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固化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但韩国社会特有的文化背景、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特定阶层之间的互动方式,可能需要一定的文化敏感度和背景知识才能完全领会其深层含义。一些评论者可能因为未能 fully grasp 电影的文化语境,而对其主题的表达方式产生质疑。
个人口味与观影偏好: 电影的艺术性和好坏,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感受。有人可能就是不喜欢《寄生虫》的叙事节奏、黑色幽默的尺度,或者影片的结局处理。而“奥斯卡最佳影片”又是一个高度集中的焦点,很容易让个人的偏好被放大,并转化为对奖项结果的“不满”。

二、 奥斯卡评奖机制与政治考量

奥斯卡“黑历史”与对“政治正确”的警惕: 奥斯卡奖项的评选一直以来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业内部的偏好、政治气候、以及对“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追求。
过往的“偏见”: 长久以来,奥斯卡在最佳影片的评选中,非英语片获得殊荣是极其罕见的。因此,当《寄生虫》以压倒性优势获奖时,一些习惯了美国本土电影垄断的观众,可能会感到意外甚至“不服气”。
对“政治正确”的批评: 有一部分评论会认为,奥斯卡将最佳影片颁给《寄生虫》,是出于对“少数族裔”和“非英语片”的“政治正确”的考量,而不是纯粹基于电影本身的艺术成就。他们认为,这是在迎合当下的社会思潮,而非真正认可其艺术价值。这种观点往往会忽视影片本身的出色之处,而将其归结为外部因素。
行业内部的“游戏规则”: 电影行业有其自身的运作逻辑。奥斯卡颁奖不仅仅是电影的艺术比拼,也是行业影响力、宣传营销、甚至“友情票”的综合体现。一些评论可能会从这个角度去解读,认为《寄生虫》的获奖并非“实至名归”,而是“时机”和“策略”的胜利。
美国本土电影产业的“护犊情结”: 尽管奥斯卡是国际性的电影奖项,但其评审团主体仍然是美国电影行业的从业者。当一部非美国电影,而且是来自“东方”的电影,能够打破长久以来的格局,夺走美国本土电影最 the highest 荣誉时,难免会引起一些美国电影人或影评人的“不适应”或“质疑”。他们可能会认为,美国本土电影在技术、叙事、明星阵容等方面仍然具有优势,不应该被一部外国电影轻易超越。

三、 对影片“社会议题”的解读与争议

对阶级问题的看法差异: 《寄生虫》深刻地探讨了阶级固化、贫富差距、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的心理隔阂和人性扭曲。不同的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程度和解决方案的看法不同。
过于悲观或负面? 有人认为,《寄生虫》对社会问题的描绘过于极端、黑暗,甚至缺乏希望。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看到一些能够带来积极启示或温情治愈的作品。
对“寄生”比喻的理解: 影片中的“寄生”比喻,有人觉得尖锐地揭示了社会现实,有人则可能觉得过于简化或有失偏颇,认为这种比喻过于标签化和负面。
对影片“信息量”的取舍: 《寄生虫》的信息量非常大,涉及了多个社会层面。一些观众可能更希望看到一部专注于某一个社会问题的电影,而不是像《寄生虫》这样,将多个议题融为一炉,让一些观众觉得“信息过载”或“主题不够聚焦”。
对“社会写实”和“艺术虚构”的界限模糊: 影片在写实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黑色幽默和戏剧化的情节。一些评论者可能认为,过于戏剧化的处理削弱了其社会写实的力度,或者觉得某些情节设计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显得“不真实”。

四、 评论者自身的立场与动机

民族主义情绪: 一部分不认可《寄生虫》的评论,可能带有一定的民族主义情绪,认为奥斯卡应该更青睐美国本土的优秀作品。
对主流叙事的“反叛”: 也有一些评论者,可能出于一种“反主流”的心理,对大众所推崇的事物持有怀疑态度,无论其多么出色。
对艺术评价标准的固化: 长期以来,某些特定的电影风格和叙事方式被认为是“奥斯卡级”的。当《寄生虫》打破了这些既定印象时,一些习惯于按旧标准衡量电影的人,会觉得不适应。
对影评行业的“内卷”: 有些评论可能是为了吸引眼球,或者在影评圈制造话题,而发表一些与主流意见相悖的观点。

总结来说,“《寄生虫》不配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评论,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主观的艺术品味和文化背景差异。
对奥斯卡评奖机制的质疑,包括对“政治正确”和行业内部运作的解读。
对影片所探讨的社会议题的不同理解和评价。
评论者自身的立场、动机和对艺术评价标准的固化认知。

需要强调的是,《寄生虫》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它标志着全球电影文化在世界最高电影奖项中的影响力提升,也证明了优秀电影作品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这类质疑声音的存在,恰恰说明了艺术评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电影、奖项以及社会现象的契机。但从影片本身的艺术成就、叙事技巧、导演功力、以及社会议题的深刻性来看,《寄生虫》无疑是一部大师级的作品,其获奖是得到了全球大部分专业人士和观众的认可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也觉得配不上。这部电影只是用近乎无厘头喜剧的方式描述了一个悲剧。仅此而已。内容虽有出人意料之处,但也并非神来之笔。仅靠这一点获奖,实在是差强人意。

这部作品大量篇幅用于推进一个离奇故事,这个故事却好像是两三个人茶酒间起了兴致,你一言我一语地杜撰,之后发现漏洞百出又打了许多补丁而成。为了制造惊奇感而将情节割裂,牺牲了故事整体的协调,导致全片的观感更像是许多集拼凑在一起的连续剧。

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剧情没有核心主旨,少了灵魂。这个硬伤其实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许多观影评论会忍不住附会一些所谓的“贫富都是寄生虫“这类的十分牵强的“深意”。但实际上,这部片子我是真的看不出任何意义。

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角色塑造的苍白。剧中人物的对话与行为主要服务于情节的推进而非内心世界的展现,导致了人物行为的动机不明,甚至前后矛盾。里面的穷人的不勤劳也不懒惰、不狡猾也不愚昧、不勤俭也不奢侈、没有大志向也没有小目标。而里面的富人也是没有同情但也不冷酷,没有俗气但也不是很有品味,不笨但也不怎么聪明。对,就是这么苍白无力。

这些木偶一样的人物,巧合碰撞在一处,产生了一系列彼此割裂的戏剧冲突。但这一系列事件既不是人物性格的驱使也不是社会环境的必然,这样的碰撞与冲突没有任何意义,什么都不是。

整个观影体验近乎于猎奇,就好似西方曾经流行的那种“百科惊奇展”,里面充满了奇形怪状的物件、畸形的动物、甚至残疾的人。乍一看令人惊讶,但很快很美疲劳,以至于最后冲突的集中爆发都令人索然无味,甚至觉得幼稚可笑。

话说回来,西方大众电影这几年真的是在走下坡。反观过去20年的最佳影片奖,我觉得好看的也就六部:green book, spotlight, birdman, argo, king's speech, crash, and lord of the rings

再看1990-2000的获奖作品,除了最后两年被维斯坦把持以后出的幺蛾子意外,头几年都是轰头的大作:与狼共舞、沉默的羔羊、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英国病人、泰坦尼克号。

学院奖的没落与胖子维斯坦的潜规则不无关系,但追求风险回报的资本才是背后推波助澜的主要原因。迪士尼的收购了一大串儿的制片公司,把院线变成了乐园的大号灯箱广告。回忆当年坐在imax里看完了指环王的时候,谁能想到未来的二十年是哈利波特和钢铁侠的天下,又有谁能想到二十年以后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居然是蝙蝠侠里大反派的外传,几个老戏骨也只能跻身于Netflix冗长而沉闷的爱尔兰人旗下,昆丁还是没能走出他低俗小说的阴影,整整一年下来引起共鸣的作品竟然是讲勒芒赛车的急速车王。

也无怪乎前几个月名导演马丁大声疾呼 “电影已死”


看了一些影评,许多深入解读,我觉得有几处有说服力的:

1)贫困的基泽一家虽然贫穷无耻如蟑螂一般令人厌恶,但他们一家人亲密无间,相互十分熟悉,有好处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彼此。而朴社长一家在富有的善良下却是相互冷漠和疏远的。社长作为家主的威严令自己的妻子感到害怕(老管家咳血一场戏);母亲显然不理解自己的子女,不理解儿子的画上的那个人实际上就是家中地下室藏着的“魔鬼”;同样的一双儿女并不亲近自己的父母,相互还不怎么买账。

但导演对这些细节的呈现十分碎片化,打散在一个急急推进的寄生情节中且对这个情节的推进没有特别大的意义,若不是获奖,很容易被观众忽略。

2)朴社长表面偏偏君子,处事讲究分寸和界限,但在那个雨夜, 藏在沙发下的基泽一家却听到了社长完全不同的一面:他很在意基泽机身上的气味,并用“公共交通上可以闻到“来表达这是下层人身上的特殊味道,这对结尾处社长捏着鼻子表示对这个气味的厌恶时,基泽暴起杀人做了铺垫。另外一个夫妻二人在沙发上做爱的情节,我开始以为是用这个尴尬的情节来增加喜剧效果,但导演其实另有它意:社长平日里对自己的妻子并不亲密,这次与她做爱却是因为想着妻子穿着那条廉价内裤。沙发下的基泽知道这条内裤是自己女儿的,因此在他看来,这无异于社长在沙发强奸自己的女儿。而自己却只能躲在沙发下静静地听着,导演故意把这段性爱情节演出来,实际上是希望观众在感受到这个侮辱的冗长难熬。

但导演虽然给了基泽和基宇在沙发下的镜头,却把主要情绪立足在怕被发现的紧张上,若不是获奖,很容易被观众忽略。所以也让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何基泽最后杀死朴社长的动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