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评价现在的中国文坛?

回答
评价当代的中国文坛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因为它是一个充满活力、但也面临诸多挑战的领域。要详细地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

一、 创作群体的多样性与分化:

老一辈作家的坚守与传承: 莫言、贾平凹、余华等仍然是文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作品依然保持着深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关注历史、社会变迁和个体命运,为后辈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他们的风格成熟,语言老练,对现实的洞察力依然敏锐。
“70后”、“80后”作家的崛起与担当: 这一代作家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成长,他们关注的议题更加多元,包括都市生活、情感困境、社会转型期的焦虑、身份认同等。许多作家擅长驾驭更现代、更具实验性的叙事手法,语言也更加灵活多变。例如,一些作家开始深入挖掘当下社会现实中的细节和普遍性问题,引起广泛共鸣。
“90后”、“00后”新锐力量的萌芽: 随着网络文学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年轻一代的写作主体和表达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的作品可能更加贴近流行文化,使用更加碎片化、网络化的语言,关注当下最新的社会现象和年轻人的生活体验。虽然一些作品可能显得稚嫩,但其中不乏有创意和潜力的声音,为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类型文学的繁荣与融合: 科幻、悬疑、奇幻、历史等类型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迅猛,涌现出刘慈欣、雷米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家。类型文学不仅吸引了大量读者,也开始与其他严肃文学进行对话和融合,拓宽了文学的表现空间和主题范围。

二、 创作主题的多元与演变:

现实主义的回归与深化: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反思文学”和“先锋文学”之后,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再次成为许多作家重要的创作方向。但这种现实主义不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更深入地挖掘社会转型期带来的阵痛、人性的复杂以及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挣扎。
历史叙事的重塑与反思: 许多作家依然在回溯历史,但他们的视角更加多元,不再局限于宏大叙事,而是更关注历史中的个体命运、被遮蔽的角落和被遗忘的记忆。这种对历史的重写和反思,也反映了当下社会对自身定位的思考。
关注个体经验与内心世界: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个体的情感、心理困境、身份认同以及与世界的连接与疏离,成为许多作家关注的焦点。他们试图捕捉当下人的精神状态,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存在的意义。
对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的思考: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些作家也开始关注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如何保持和重塑自身的文化认同。

三、 文学批评的生态与挑战:

批评的边缘化与专业性: 相较于创作的活跃,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和影响力似乎有所下降。一些批评文章更多地流于口号式、标签式,缺乏深入的文本分析和思想辨析。专业批评家的声音相对稀缺,很多时候文学批评被大众媒体和网络评论所裹挟。
网络评论的兴起与争议: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大量的网络评论,这些评论往往更具参与性和话题性,能够快速形成舆论焦点。然而,网络评论的非专业性、情绪化和碎片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容易导致对作品的片面解读和过度解读。
批评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力量对文学创作和评论的影响日益增强,一些评论可能受到商业利益的驱动,导致批评的独立性受到挑战。

四、 文学传播与接受的变化:

新媒体的赋能与挑战: 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极大地拓宽了文学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许多作家和文学机构利用新媒体进行推广和互动,但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浅阅读等问题,对深度阅读造成一定的冲击。
文学奖项的影响力: 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传统文学奖项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但近年来,一些市场化的文学奖项和网络文学平台的排行榜也逐渐崭露头角,影响着读者的阅读选择。
读者群体的变化: 随着社会结构和阅读习惯的改变,读者群体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年轻读者的崛起,对文学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期待,但也可能对传统文学的审美趣味构成一定的挑战。

五、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流量”与“深度”的博弈: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平衡文学的艺术价值、思想深度与市场的吸引力,是当前中国文坛面临的一大挑战。一些作品可能过于追求“流量”和话题性,而忽视了艺术的打磨和思想的深度。
原创性的困境与突破: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文学的原创性,避免过度模仿和套路化,是所有国家文学都面临的课题。中国文学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叙事方式、新的思想维度,才能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发出独特的声音。
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文学创作需要有更大的自由空间,才能反映真实的社会面貌,触及敏感的社会问题。但同时,文学也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如何在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持续的课题。
海外传播与国际对话: 尽管已有莫言等作家在国际上获奖,但中国文学整体的海外传播和国际对话仍然有待加强。如何让更多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被世界理解和接受,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总结来说,当前的中国文坛是一个充满生机勃勃但也面临深刻变革的时代。

优势在于: 创作群体日益年轻化和多元化,涌现出大量关注现实、探索内心、融合类型的优秀作品。新媒体的介入也为文学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
挑战在于: 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和深度需要加强,市场对文学的影响需要审慎对待,“流量”的诱惑与艺术的坚守之间存在张力,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发展原创性。

评价一个时代的文学,需要时间和历史的沉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正在经历转型和探索的中国文坛,它既有过去的辉煌传承,也有未来的无限可能。关键在于,作家们能否坚持独立的思考和艺术的追求,评论家能否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而整个社会能否为文学创造一个更加健康、自由、包容的生态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总体来说,中国的主流作家——也就是现在做鞋这一批人,功底有,思想也有深度,但是题材普遍不主流,所以很难流行起来。

列举一个,刘醒龙。

看过他的《凤凰琴》《秋风醉了》《天行者》,你会发现,如果大刘有他一半的谋篇能力和表达水准,《三体》得诺贝尔文学奖将毫无悬念。

问题是,这位工人作家的创作背景不是乡村就是小县城,真的很难形成流量。

你说转型吧,人家都一把年纪了,到哪里去补那些科学课,时尚课呢?

这是一个普遍断层。

老一代掌握传统技法和深度,新一代掌握信息和公共话语权,不屑于这些东西,只求满足表达的欲望。

于是各说各话,就这样了。

私下里也是一样。新一代不屑于听老一代的说教(实话说,大部分人的大部分话也都是屁话)。

老一代也固步自封反正写什么都有国家出版,回头圈里互相吹捧一下面子上都过得去就好。

总之,所谓的文坛早就分裂了,大家互相不承认对方的东西是文学。

user avatar

因为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严肃文学变现太慢了。

一是装逼,择偶上的。我们太想让知道别人知道自己在读书了。而“在东京倒时差”成本太高。当身边有个鸡血少年拿着“罗辑思维”的“毕业证书”给你看,会觉得大家想表达自己内在的欲望太强烈了,而严肃文学,不具备这个特质。

曾几何时,当一位姑娘知道你在读《商州》,可能会对你很倾心。李银河看到《绿毛水怪》,就觉得一定会跟王小波发生故事,尽管波哥长相不可描述,依然开始了交往。

二是实际的经济层面的,呕心沥血四五年写几篇优秀的散文,卖10万本就算不错了。但是把这四五年用来搞个自媒体,每天挂掉八卦,写一些“**震惊”,“**翻车,***尴尬了”,所获得的可能远远超过前者。再不济搞个修仙搞怪穿越玛丽苏网络小说,收益也颇丰。

而目前这些可以称作“文坛”的创作者不是杂志编辑,就是大学教师,他们生存于体制内,“文坛”也只是那么大,文学奖评选成为同事们之间的互捧。他们衣食无忧,都不懂我们的焦虑。


我94年生。打小家境贫困,家里没什么文学书籍。三四年级(2003年)看的都是我姐的作文素材。比如《智慧背囊》,《高考话题作文》,《高中语文读本》。最喜欢《语文读本》,里面有什么《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狂人日记》,《受戒》,《断魂枪》《小二黑结婚》,《哦,香雪》。那时的我除了鲁迅老舍,我不认识也懒得认识作家的名字和文学地位。曾阴差阳错花三块钱得到一本94版本、书皮破烂的《平凡的世界》,在我读完这部书三年后,才知道是一部“矛盾文学奖璀璨的明珠”。10年后,这本我无意间读到的小说居然成了社会各阶层的装逼利器。。。。。。这些作品的阅读经历也导致中学后对阅读书籍文笔要求很高,打眼一看文笔臭不可闻直接不看。初二初三阅读了截至25岁所有80%的文学著作,现在跟人玩读书装逼都是初二初三的底子,之后与文学绝缘。也奇了,那时什么巴金老舍,都看得进去。

以前看书讲究内容不挑作者,现在看书先瞅作者再看内容。不火的不看,太火的也不看。你们人手一本莫言,我还看个什么劲。那种“广泛而又小众”的书,给自己立个flag,最好了。

2013年,我大二,学长给我一本二手《人民文学》,此时的我大概已经两三年没读类似的文学期刊了。回到宿舍,直接翻到短篇部分,读了几篇。就这么安静地阅读,不是装逼,真的,真的太爽了,当你读惯了UC的“奥巴马震惊了”和知乎“本人末流985,讲一下输入与输出”,突然捧着《人民文学》里的散文与小说,好比突然从城市到草原。


然而只有这么一晚,长篇没读,诗歌直接放弃掉了。那本书还放在我的窗台上,用来垫笔记本电脑了。

知乎发帖已经五个月了,才不到1000关注。现在窗前的是《经济学思维》和《中国近代史》,读完了,就能在某些斯逼板块刚一会了,可能还会增加几个关注。。。。。。。

关注走一波了啊。

user avatar

据说,这是一个全民写作,无人阅读的时代。

但我一直认为,不热爱阅读的人,很难写出好作品。

中国文学的现状就是,批评界销声匿迹,变成互相吹捧,一小撮作协官员把持文坛,作品无甚新意,有些甚至自我重复,传统期刊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发掘捧红青年作家。

自媒体看似盛宴,实则也削减了创作欲望。盗版横行,抄袭成风,写作廉价,作者的劳动成果得不到尊重。一部呕心沥血的著作,网络上到处可看。

各类文学奖项成了少数人的自娱。

中国文学与现实发展脱节,乡土与农村依然是主流,仿佛只有那些才值得写,全然不顾当下社会正发生的巨变。

微博、公众号、网络小说,多虚假的煽情、廉价的鸡汤和低级的意淫,无人真正关心当下年轻人的苦闷,作品自然难以引起共鸣。

纯文学的自命清高,大众文学趋于恶俗,无数幸运儿捉襟见肘地维持名声,真正的好作品泥牛入海,无人问津,极大打消了创作的积极性。

青年作家的名气与实力多不相符,个别的,甚至有以色相或人设卖书之嫌。

伪非虚构大行其道,只求速度,不求质量。

但凡有名,皆可出书,各类自传充斥图书市场,盲目崇拜外国文学。

多少年了,中国没有一部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尤其是虚构作品。

别说什么文学从来小众,这种说法无非自我安慰。八十年代的文学很具备文学性,并不妨碍其为人所知。民国一些作家,由于群众识字率低,可能并不畅销,但他们在社会的影响力在。鲁迅的作品没有张恨水畅销,但他去世,万人送行,学生、精英、社会名流皆来吊唁。他们所思所想,因有深度,因有影响,所以才能至今仍被谈及。

反观今日,我们在关注些什么?所以,中国文坛之所以如此破败,不仅与作者、编辑和各媒体有关,而是与每个热爱文学的人有关。

要记住,卡夫卡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经典,在当时就有相当的影响力,或至少是“影响了有影响的人”。

一小撮无人知晓的精英,并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乔伊斯算是精英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虽小众,但影响巨大。

有答主翻出几个照虎画猫、名不见经传又无影响力的作家,以此佐证当今中国文学很优秀,实在可疑。

文学就是从大众中来的,所谓精英文学,无非近百年来才出现。翻看世界文学名著,朗朗上口的,当年都很畅销。即便目不识丁,口耳相传,也可传播。

传统文学式微,是大趋势,全世界都一样,但仍有一席之地。

文学自然不会死,它会融进电影、视频、音乐,甚至游戏里,换一种形式存在,就像史诗从吟游变成书籍,再由书籍变成电影。可即便如此,依然需要更好的内容。而今日中国的许多文字,别说经受时间的洗礼,前一天看的,恐怕第二天就没印象了。

情深至切,呜呼痛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