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包括我自己都不喜欢读红色文学的书籍或文章?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感同身受了!别说现在,我小时候对那些看起来就“大道理”十足,动不动就是“革命先辈”、“伟大斗争”的红色文学,也常常是束之高阁,提不起兴趣。有时候学校老师布置了,只能硬着头皮翻几页,读进去的没几个。你说现在的学生,包括我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说白了,不外乎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

一、时代变迁与价值观的悄然迁移:

咱们得承认,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和红色文学诞生的那个年代,已经是天壤之别了。当时的社会,百废待兴,民族危难深重,一切都围绕着“救亡图存”、“解放全人类”这样的宏大叙事展开。人们的精神状态,对集体荣誉、对牺牲奉献的理解,也和现在非常不一样。

而我们这一代,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物质生活相对充裕,信息获取也空前便捷。我们接触到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个人的价值实现、自由与权利、情感的细腻体验,这些被我们看得更重。红色文学里那些为了集体、为了理想可以牺牲一切的“大爱”和“大义”,在没有相似经历和深刻体会的我们看来,就显得有点遥远,甚至有点不真实。我们更关注的是个人的成长、内心的感受、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和意义。

举个例子,一本讲述革命时期战友之间“生死与共”的红色著作,可能会非常感人地描绘那种纯粹而坚定的革命情谊。但对于一个习惯了线上社交、点赞之交的年轻人来说,这种超越一切的羁绊,可能难以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们理解的“朋友”,更多的是互相支持、分享生活、但也有各自独立空间的关系。

二、叙事方式和审美趣味的代沟:

这是非常直观的一个原因。很多红色文学,尤其是一些老的作品,它的写作风格、叙事节奏,甚至语言本身,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

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失焦: 很多红色作品以“大历史”、“大事件”为中心,人物往往是为了推动历史进程而存在的“符号化”形象,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波动,可能不像现代文学那样被深入挖掘和细腻描绘。对于习惯了关注“我”的我们来说,这些扁平化的角色难以让我们产生情感上的投入和代入感。
“脸谱化”的人物设定: 有些作品为了突出某种主题,会将好人写得“十全十美”,坏人写得“面目可憎”,缺乏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们现在看多了各种复杂的角色,懂得人性是矛盾的统一体,这种过于简单化的处理,很难让我们信服。
语言的隔阂: 一些作品使用的词汇、句式,甚至一些革命口号,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比较生僻,读起来费力。而且,很多作品的语言风格比较朴实、直接,缺乏一些现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比喻、象征、留白等修辞手法,在审美体验上就显得比较单调。
节奏的缓慢: 很多红色文学作品,尤其是一些长篇小说,铺陈和渲染的篇幅可能比较长,对于习惯了快节奏信息流的我们来说,可能会觉得有点“磨叽”,等不到高潮就失去耐心了。

想象一下,你习惯了短视频里快速剪辑的画面,习惯了信息爆炸中碎片化的知识获取,突然让你去读一本字斟句酌、一章一章慢慢展开的厚重作品,那种不适应感是必然的。

三、宣传色彩与“说教感”的天然抵触:

这是最容易被提到的原因。不可否认,很多红色文学的创作初衷,带有强烈的教育和宣传目的。它要歌颂革命、赞美英雄、传递某种思想和价值观。这种“说教感”,对于正处于独立思考和自我认知形成阶段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天然的抵触情绪。

我们渴望的是自由的阅读,是能引起我们内心共鸣、启发我们思考的内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套既定的说辞。当一本书一开始就让你感觉“我知道你要说什么”,并且是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时,兴趣往往就大打折扣了。

现在的学生更追求的是“真诚”和“个性”。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历史,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完全依赖某一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来灌输。一旦觉得作品带有明显的“宣传”意味,会不自觉地产生“过滤”机制,反而不容易被内容本身所打动。

四、缺乏与个人生活的直接关联:

很多红色文学描写的都是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那种生死考验、物质匮乏、理想至上的生活场景,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相去甚远。我们今天的生活,更多的是关于升学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更加贴近个人现实的问题。

当阅读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 experience 差异太大时,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很难从中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答案或慰藉。比如,读一本讲革命党人如何在饥寒交迫中坚持信仰的书,虽然知道其伟大,但很难想象自己会处于那样一种绝境,也就难以体会其中的情感张力。

五、信息爆炸下的选择性阅读和碎片化心智:

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是惊人的。书籍、文章、视频、音频,各种内容都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大脑更容易倾向于那些能够快速提供信息、娱乐或满足即时需求的内容。

红色文学往往需要一定的专注度和沉浸感,这与我们习惯的碎片化阅读模式不太契合。而且,当有无数其他更有趣、更轻松、更直接能满足我们好奇心的内容摆在面前时,去啃读一本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和时间,且不一定能立刻获得愉悦感的红色书籍,就显得“性价比”不高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这并不是说红色文学就完全没有价值,也不是说我们就不应该去接触它。它的价值依然存在,只是需要用更合适的方式去挖掘。

寻找更贴近人性的叙事: 现代的红色文学作品,或者一些经过重新解读的作品,可能会更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更擅长将宏大历史与个体命运相结合,这样的作品更容易打动我们。
从历史的厚重感中寻找共鸣: 不要把红色文学仅仅当成“说教”,而是将其看作理解我们民族历史、理解父辈经历的窗口。从历史的宏大背景下,体会那些个体所经历的时代洪流和选择,或许能找到一些超越时空的感动。
结合自身兴趣进行选择: 如果你对某个历史时期、某个特定的人物或者某种主题(比如爱情、友情、勇气)感兴趣,可以尝试寻找与之相关的红色文学作品。带着自己的兴趣去阅读,会更容易产生连接。
多角度的解读和讨论: 和同学、朋友一起阅读,或者参加读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讨论作品,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也更容易发现其中的价值。

总而言之,我们不喜欢读红色文学,并非是天生抗拒“革命”或者“历史”,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对阅读内容的要求、审美趣味以及价值判断发生了变化。我们更渴望真实、细腻、个性化的表达,更希望阅读能与我们的生活产生真实的连接,而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理解这一点,也许我们才能更好地去面对和选择我们想读的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初中生的特点,不易爱上质朴平淡的文笔;对人物性格的大量细致复杂的塑造,不合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对成人世界的某些部分,没有阅历的人漠不关心;对我们只有铁和血,缺乏趣味的一些历史故事,不怎么感冒。

初中生,更吃那种花团锦簇的文章,要不然就得有刺激性很大,让人愉悦而好懂的故事,叫你爽的不要看文笔。

而红色文学,非但使人心情沉重的铁和血,容易沾的满纸都是,为了让当年难得识字的工农,能看懂这些文章,文笔散发着过度口语化,避免陌生化,用词不能高脂厚味,像炖一锅没有调料的冬瓜豆腐,这样一些特点。所以?

但其实,很多作品的好看与否,或许只出自读者的胡乱猜测和想象,并非从读书得来切实的印象?有人胃口只要稍有不合,不多几段就会弃书,然而肯看下去,会发现他们中间的好作品,未必像自己无端害怕的那样,那个沉滞猥劣而又风云激荡的年代,作家也会给出独有的一种文学趣味


有些想法,我看着很奇葩,好像是说《红旗谱》朱老忠的阶级意识不纯,会给喜爱红色文学的人们(这些人当然会讲阶级性)看成是作品的一种“毛病”。

我就不明白了,文学难道不追求真实吗?一个正面人物当然有他的阶级性,但也会表现的思想复杂,并且他的思想还会不断觉悟和成长,这样写,怎么会是叙事的失败和毛病。

正是这样不那么简单的叙事,才真正展现了那个时代,可是,倒给人们看成是意识不对头的一种“毛病”?现在,真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还是出于一种臆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感同身受了!别说现在,我小时候对那些看起来就“大道理”十足,动不动就是“革命先辈”、“伟大斗争”的红色文学,也常常是束之高阁,提不起兴趣。有时候学校老师布置了,只能硬着头皮翻几页,读进去的没几个。你说现在的学生,包括我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说白了,不外乎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一、时代变迁.............
  • 回答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频发的现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这一问题的成因复杂,涉及教育体系、家庭关系、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及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学业压力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1. 升学竞争加剧 在“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下,学生普遍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尤其是.............
  • 回答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穿校服普遍喜欢把扣子全扣上?”这个问题很有趣,它涉及到学生行为、校服文化、以及时代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虽然“普遍”可能有些夸张,但确实可以观察到很多学生会把校服的扣子扣得很严实,这背后有多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校服设计与规定层面: 校服本身的版型和设计.............
  • 回答
    确实,当下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不融洽,已经成为一个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现象。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学术和个人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要细致地剖析,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入手。首先,学术成果导向的过度压力和功利化倾向是推波助澜的重要原因。 “短平快”的研究模式: 很多研究生项目,尤其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身边确实能看到一些同学,明明在背后付出了很多,表面上却表现得好像“浑水摸鱼”,毫不在乎。这种现象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挺复杂的心思和考量。咱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原因,我觉得是“降低预期,避免压力”。你想啊,现在学业竞争这么激烈,大家心里都绷着一根弦。如果一个人一开.............
  • 回答
    现在的义务教育学校里,学生们不愿意学习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这背后牵扯的原因复杂多样,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与其说是学生“不愿意”,不如说很多学生在现有教育模式下找不到学习的意义、动力和乐趣。学生们为什么会“不愿意”学习?首先,我们要理解,绝大多数孩子天生都具备好奇心和学习能力。当他们表现出“不愿意”.............
  • 回答
    大学里,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关系,确实如同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茶,有时甘醇,有时却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微妙。这种微妙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得从辅导员这个角色的定位说起。理论上,辅导员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连接学校管理层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
  • 回答
    这几年,“断舍离”这个词是真的火了,从一本日本的书开始,它像一颗种子一样在国内迅速生根发芽,然后开遍了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尤其是那些号称能“唤醒内在力量”、“重塑人生”的鸡汤账号们,更是把“扔东西”这件事捧上了神坛,好像只要你狠心把家里的旧物一扫而光,生活就能瞬间阳光普照、开挂前进一样。这背后其实藏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如今的语言学界主流不再将阿尔泰语看作一个独立的语系,而是将其归类为一种“语言联盟”。这其中的转变,以及背后的原因,其实是一段颇为引人入胜的学术演进史。首先,得明确一点:语系和语言联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描述的是语言之间的关系。 语系(Language Family):.............
  • 回答
    “现在的孩子学习不如我们那时候自觉了”,这句话似乎成了很多长辈的口头禅,而且一说出口,好像就自带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我爸妈也经常这么念叨,有时候我听着,也忍不住会想,难道真是我们这一代人出了什么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孩子不行”或者“家长无能”。我觉得,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悄悄地.............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能理解你心中的一些困惑和不平。确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女性自身条件相对普通,但在择偶时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让一些男士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这种现象,试着理解一下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去评判谁对谁错。一、社会普遍的婚恋观和价值观:首.............
  • 回答
    近些年,大学校园里的恋爱心理学课程或相关讲座,似乎成了热门话题,甚至常常“一位难求”。这股风潮背后,折射出当下大学生在情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困惑与渴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恋爱心理学如此受欢迎?而大学生们,真的需要“学习”如何谈恋爱吗?一、 为什么大学恋爱心理学如此受欢迎?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
  • 回答
    这年头,无论是家长口中的“黄金专业”,还是年轻人择业时的热门选项,似乎都绕不开“计算机”、“IT”这些词儿。曾几何时,金融才是一众学子梦寐以求的“香饽饽”,毕业等于高薪的代名词。可现在呢?反观四周,计算机和IT领域的光芒似乎盖过了金融,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在悄悄地发生着转变?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 回答
    “越富裕的家庭,子女学理工类专业的比例越低”这一现象并非普遍真理,也并非绝对的统计数据支撑,而更像是一种观察到的趋势或社会讨论的焦点。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考虑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家庭观念的演变以及不同专业价值的认知。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一现象的详细原因分析:1.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籍传承和版本流传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关于李白《赠汪伦》最后一句的“赠”和“送”,确实是有不少人会注意到这个差异,而且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教材里可能确实出现过不同的写法。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得承认的是,你记忆中的“赠我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是更.............
  • 回答
    如今一些初中生将早恋、满口脏话、不学习视为“酷”或“有型”,这种现象确实让很多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惑和担忧。要理解这种现象,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青春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反叛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渴望摆脱束缚,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他们正处在一个从儿童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当代哲学界的深层困境,也引发了不少学界内外的讨论。我们确实看到了越来越多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海外学术奖项、参与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的中国哲学学者,他们的研究水平、方法论都非常扎实,学术成果令人瞩目。但与此同时,不少人也感觉,似乎缺少那种能引领时代思潮、深刻影响社会走向、甚至能.............
  • 回答
    看黄飞鸿,然后联想到现在学中医的人不练武术,这个问题嘛,还真挺有意思的。要说起来,这中间隔的不是一星半点,而是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需求,以及我们对“医”和“武”理解的演变。想当年,黄飞鸿那个时代,咱们说学艺,那是个“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要精通”的思路。中医讲究的是“医武同源”,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首先,.............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有不少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会有一种感觉:IT行业好像没那么看重学历了。以前,大家总觉得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这些专业的科班出身是敲门砖,学历高低直接决定了你能进入什么样的公司,拿到什么样的薪资。但现在,你似乎能看到很多牛人,他们的学历背景可能和你想象中的不太一样,甚至有些是半路出家,或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在学术界,尤其是中国学术界里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理工科专业里导师“压榨”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紧张,确实比很多文科、经管、法律等专业要更为突出。这背后不是一个简单的“导师好坏”的问题,而是由多个相互交织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尽量从几个核心方面来给您剖析一下,希望能写得让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