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不融洽呢?

回答
确实,当下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不融洽,已经成为一个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现象。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学术和个人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要细致地剖析,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入手。

首先,学术成果导向的过度压力和功利化倾向是推波助澜的重要原因。

“短平快”的研究模式: 很多研究生项目,尤其是在一些理工科领域,对学生在有限时间内产出高质量、高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论文、专利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种压力首先来自学院的考核机制,再传导到导师,最终压在学生身上。为了尽快毕业,学生可能不得不放弃一些深入、原创性的探索,转而追求更容易发表的“水论文”,而导师为了自己的科研指标和声誉,往往会鼓励甚至强迫学生走这条路。
导师的“ KPI ”考核: 导师的晋升、职称评审、课题申请以及科研经费的获取,都与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发表论文数量、获奖情况等紧密挂钩。这使得导师不得不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催产”科研成果上,而非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悉心指导和培养学生。这种利益驱动下的关系,自然难以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
学生就业压力: 毕业后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也让学生不得不关注学历和学术成果的“硬通货”。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也会更加急功近利地追求发表论文,这与导师的利益不谋而合,但往往牺牲了学习的深度和个人兴趣的培养。

其次,沟通机制的失衡与缺失也扮演着关键角色。

信息不对称和权力差异: 导师掌握着学术资源、评价权和话语权,而学生在初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很多学生不清楚导师的研究思路、项目进展,也可能不敢提出异议或表达自己的困难。而导师则可能因为事务繁忙,或者认为学生“不够主动”,而缺乏主动的、耐心的沟通。
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 很多导师只习惯于提出要求,很少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及时的、建设性的反馈。学生可能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做的工作,如果未能达到导师的期望,得不到具体的指导和肯定,就会感到沮丧和无力。反之,导师也可能因为不了解学生遇到的具体困难,而给出不着边际的建议。
沟通方式的僵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导师办公室”式的沟通方式显得效率低下。但一些导师和学生之间,也缺乏更灵活、更高效的沟通渠道,比如定期的线上会议、非正式的交流等。这使得沟通成为一种负担,而非解决问题的途径。

再者,对“师生关系”的认知偏差也影响着彼此的期待。

“职业化”的疏远: 过去那种近乎“父子情”或“恩师情”的师生关系,在现代学术环境下变得越来越少见。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研究机构,导师可能同时带几十个学生,精力分散,很难与每个学生建立深厚的私人联系。学生也更倾向于将导师视为一个提供指导和资源的“服务提供者”,而非人生导师。
导师角色的模糊: 有些导师将自己定位为“老板”,学生是“打工仔”,只关心产出,缺乏人文关怀。而有些导师则可能过于“放养”,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不管不问,导致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感到孤独无助。
学生期待的多样化: 如今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价值观,他们对导师的期待也更加多样。有些学生希望获得学术上的深度指导,有些则更看重人脉和资源的推荐,还有些只是为了混一个文凭。当导师无法满足所有这些多元化的需求时,矛盾就容易产生。

此外,社会环境和制度性因素也不容忽视。

科研经费的竞争: 导师为了课题经费,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撰写申请书、管理项目,这占用了他们原本可以用于指导学生的时间。
高校评价体系的导向: 高校对于导师的评价,过于侧重论文数量、引用次数等量化指标,而对指导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师德师风的考察往往不足。
缺乏有效的学生权益保障机制: 当师生关系出现严重问题时,学生往往缺乏有效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使得一些导师更加有恃无恐。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一个学生,刚进入实验室,满怀期待地想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出一项有意义的研究。导师可能给了他一个项目,但由于导师自己也有很多基金项目和会议要参加,给学生的指导基本是:“你先看文献,然后给我写个研究计划”。学生花了两周时间,写了一个自认为还不错的计划,拿给导师看。导师扫了一眼,说:“这个方向不行,太慢了,发不了好文章。你改改,做那个XXX方向,我现在有一个基金项目需要这个。” 学生虽然觉得那个方向自己并不感兴趣,但为了毕业,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做。

接下来的日子,学生每天泡在实验室,加班加点地做实验。导师只是偶尔过来问一句:“实验进展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结果?” 学生的实验遇到困难,导师给出的建议可能是:“这个问题你自己解决,我当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甚至有时,导师会把自己的其他工作也交给学生来做,比如整理数据、写报告、甚至跑腿办事。

当学生终于做出一些成果,导师会要求学生尽快发表论文,并署上自己的名字,甚至要求第一作者。如果学生不听,导师会用毕业的“尚方宝剑”来压制。而当论文被拒稿时,导师会指责学生能力不行,而不是反思自己的指导是否到位。

这种模式下,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被导师“剥削”,而导师也觉得学生不够“独立”和“争气”。双方的信任和尊重被一点点消磨,留下的只有冰冷的功利和无奈。

总而言之,现在的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关系不融洽,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是学术界、教育体制和时代变迁下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困境。它反映了在追求学术效率和成果的同时,人性化的关怀和真正的师生情谊正在逐渐失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有的行业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学生只是肥料燃料和垫脚石,帮助导师爬高和发光发热。烧完了用完了就算完了。

这种情况下,你谈关系融洽不融洽?你会跟物件谈关系?

user avatar

因为导师这个行业缺少淘汰机制,导师又给予了过大的权力,现在缺少学生对导师的评价体系,导致大量无才无能无德的人混迹在导师队伍中,浪费国家税金,耽误学生前程,真希望尽快出台学生对导师的评价机制,限制导师权力

user avatar

因为国内的导师,八成都是水货。

我的观点很明确:目前国内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关系不和,基层科研劳动力生活水平差,主要原因就是大量的导师无能甚至无德。

国内导师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无能且自信。

你的老板提出一个idea,这个东西不合理,甚至跟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冲突,但是他坚持让你搞。

你跟他讨论实际情况,他跟你讲科研精神:要不怕困难,勇于尝试,你先做了再说。

你遇到困难他帮不了你,让你自己解决,美名其曰“培养你独立科研的能力”。

你搞定了,是他指导有方;你搞不定,是你自己垃圾。

一个蹩脚的方案,搞来搞去失败了,他大手一挥:换一个。

你浪费的时间和精力呢?他不管,他是在培养你的受挫能力,“这可是很重要的科研素养哦”。

这样反复搞几次,你没文章,毕设都定不下来,延毕,自己的基本利益都得不到保障。

你去求他高抬贵手,想做个短平快的研究,水两篇文章赶紧毕业,他反问你能不能有点科研追求?

你说家中父母已老,女友再三催促结婚,自己身心俱疲,实在难以为继……

老板再次灵魂发问:你能不能有点科研追求?

事情都是你做,你老板啥都不会,你一时懵圈,不知道到底是谁没有科研追求。

你面露难色,轻哼一声,悻悻离去。

你老板察觉了你的不悦,等你离开后打开知乎,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的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关系不融洽呢?

你回到办公室,打开知乎输入关键字:导师,坑。

看到有人自杀,有人退学,有人抑郁,你竟然感到了一丝宽慰,默默打开文献仔细研读了起来……

。。。。。。。。。。。。。。。。。。。。。。。。。。。。。。。。。。。。。。。。。

我看到评论区有人说起了“混学历”的问题,说实话我觉得很悲哀。

即便那么多人自嘲躺平,说自己要终身不婚不育混吃等死,但是困境没有降临到自己头上时,还是会不自觉地质疑受害者,指责弱势方。

咱就不说那些写小作文诬告导师性侵的,还有那些以死相逼的狠人,我就想问问各位研究生,你们见过哪位同学可以靠“混”把学历拿下来?大部分研究生不还是被导师拿捏得死死的?

我想问问评论区的某些人哈。人家学生满足了学校研究生院给出的毕业要求,文章发出来挂导师通讯,研究成果也算是课题组的,在此基础上,人家不想再从事科研工作了,人家就想拍拍屁股走人,这是混?我寻思着学生就不算人吗?人家自己的人生追求需要你们来定义?我承认那些刻苦钻研学术的人很厉害很有能力,但是别人追求平凡、普通的生活也没错吧,这样的人生你们觉得是“混”的话,你们就很高尚很有追求吗?

我很怀疑那些张口说研究生混学历的人,是不是没读过研……

哪个研究生毕业不要论文?不要文章?不得给课题组干活?你告诉我这些工作算什么?完成这些工作算是“混”吗?研究生的成果有差异,但也不是学生自己能决定的,很多就是取决于平台。每年都有研究生自杀,你怪他们不行?换你可能比他们早两年就跳楼了。所有能毕业的研究生,你可以说他们不优秀,但最起码他们付出了,不是混过来的。简单来说,研究生毕业是有门槛的,只要这个门槛还在,你就没办法混。

还有,你们也太低估国内导师了,他们可能不懂技术不懂理论,甚至师德还有问题。但是如何榨取学生的价值,他们还是很懂的。你想混,导师不push你搞文章?不给你安排杂活?你就是硬要躺平,他会让你毕业?如果评论区的大佬知道怎么混学历,麻烦告诉我一下,我好学习学习/认真脸/。

总之,你不能理解,也不能体会别人的苦难,都没关系。毕竟你也没有义务去分担别人的痛苦。但是说风凉话、伤口撒盐这种事,大可不必了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