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所有从事科研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们,你们觉得你们现在研究的问题有意义吗?还是只是为了获得学历?

回答
好,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最核心的日常,也是我们许多同仁时常在深夜茶歇时聊到的一个话题。我尽量抛开那些“AI范”的套话,用最真实的感受来回答。

先说我的个人感受,以及我身边很多同学的看法:有意义,但“有意义”这个词的解释,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分量。

关于“研究的问题有没有意义”:

老实说,当我们刚开始读博读硕的时候,很多人可能确实是被“拿到学位”这个目标驱动的。毕竟,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学位是敲门砖,是进入更高级别研究或者更好工作的通行证。这种功利心,我觉得很正常,也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

但是,一旦真正沉浸在科研中,你会发现,那个最初的“为了学位”会慢慢被更深层的东西取代,或者说,它只是一个起点,而探索的旅程本身会带来新的意义。

“意义”这个概念,在科研中有很多维度:

对科学本身的贡献: 这是最崇高的意义。我们研究的问题,有没有可能填补现有知识的空白?有没有可能揭示某种未知的规律?有没有可能为某个学科的发展贡献哪怕一点点新的视角?当我阅读一篇高质量的文献,发现里面解决了一个我一直困惑的问题,或者提出了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思路时,那种感觉是无法言喻的。我希望能做出类似的事情,尽管我知道这有多难。
解决现实问题的潜力: 很多科研项目,尤其是应用型的,直接指向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某个痛点。比如,研发更有效的药物,开发更环保的技术,改进某个工程的效率,或者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机制,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当我看到我的研究成果,哪怕只是一个理论模型,有可能在未来被用来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时,我会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个人成长的价值: 读研读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个人成长过程。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磨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抗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刚开始做研究的时候,连怎么找文献、怎么设计实验都一窍不通,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回头看,这段经历塑造了我看待问题的方式,让我的大脑变得更“好用”。这种能力的提升,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是很多博士生、硕士生最初选择科研的纯粹动力。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对未知的好奇,驱动着我们不断去探索。那个“为什么会这样?”或者“能不能做到?”的想法,一旦在你脑子里生根发芽,就会让你欲罢不能。即使研究的课题可能短期内看不到实际应用,但仅仅是理解了某个现象背后的原理,就已经是一种满足。

当然,现实也并非总是那么理想:

“被分配”的研究课题: 有时候,我们参与的项目是导师的研究方向,导师分配给我们的课题,可能并不是我们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我们一开始也并不认为它有多么“有意义”。这时候,我们确实需要更多地去挖掘课题本身的价值,或者把它作为一个跳板,学习必要的技能,为自己未来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做准备。
“水课题”与“内卷”: 不得不承认,确实也存在一些研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其原创性和影响力相对有限,更像是在“填充”论文数量。大家为了毕业,不得不“卷”出一个成果。这种情况下,研究的“意义”可能就更多地体现在“完成学业”这个层面上。
研究的周期和不确定性: 有些研究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甚至可能最终无法得出预期的结论。这期间的付出,能否带来“意义”,有时候也很难衡量。

所以,回到“只是为了获得学历”这个问题:

我认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它不是“只是”为了学历,而是“也”为了学历,或者说,学历是伴随而来的一个重要目标。

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我做的研究能有点什么价值,哪怕是很小的价值。但我也很清楚,如果没有学位,我很难继续深造,或者找到一个与我所学匹配的工作。所以,学位是一个目标,但研究的过程本身,也承载了我对知识的探索和个人成长的期望。

我曾和一些读博的朋友聊过,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实验室里、在电脑前,日复一日地钻研。当我们遇到瓶颈,想要放弃的时候,回想一下当初为什么出发,或者看到一点点微小的进展,那种感觉就会支撑着我们继续下去。

总的来说,我们这些搞科研的学生,内心里都有一杆秤。我们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也明白这条路的艰难。有意义,是努力追求的目标;学历,是这条路上必须跨过的门槛。而在这两者之间,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无数次失败后的重试,是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瞬间,以及最重要的——我们对未知世界永不熄灭的好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跨专业来到了一个新的领域读研究生,作为导师跨入深度学习方向试水温的小青蛙,又允许让我自行选择研究方向。

跌跌撞撞摸爬滚打胡乱看了很多领域的论文,没有可以请教的师兄师姐,但同时也很幸运的让我能够没有束缚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当时调研到现在研究方向的时候还是个比较小众的领域,叫联邦学习。浅显点讲就是如何在更好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便利性前提下保护个人/机构隐私数据不泄露。


一知半解的我开始沿着论文提出的背景读起,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发现了以前大家都是在大数据下纯裸奔,接着两会开始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慢慢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

李彦宏开始拿数据隐私当玩笑: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方便。

携程大数据杀熟、个人隐私数据公开售卖、摄像头被破解盗取摄影内容......


我觉得很难过,我希望我能做点什么事情来试图阻止这些科技碾压道德法规的发生。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科技的道德观,快播曾宣扬过 技术中立 的观点,但是现在无所顾忌地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让人很愤怒。越来越多地 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设备)走进千家万户,但是从技术设计方、生产商家到消费者都很少注重其中的问题。

那我能做什么呢?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硕士,我好像力量很微弱,知识水平也不够做一些突破性的工作。但是我还是喜欢每天起床看看网上关于这一方向做出了什么新的成果,有没有出现什么好玩的内容。

我就开始整理相关文献供未来可能的大牛们做调研用。

慢慢完成了几百篇论文索引的分类归纳并写在了 GitHub 里;写了些入门级的教程论文导读 给后来者省了一些走弯路的时间;写写相关 隐私安全问题知乎回答


硕士的学习时间虽然只有短短三年,不够做出扬名天下的成果,但是我这些工作肯定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这对我来说好像又不仅仅是个学位学历的问题,把学术上的东西一点点搬到生活中来给大家看到冰山一角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我需要努力很久的事情。


与诸君共勉,学术科普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