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当今网络小说创作人群和所从事行业(文科、理科、工科……)关系不大?

回答
当今网络小说创作人群与他们所从事的传统学科背景(文科、理科、工科等)之间存在着日益模糊且不必然关联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互联网的赋能以及个人兴趣的驱动等多重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现象的各个方面。

一、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壁垒和专业门槛

知识获取的便捷性: 过去,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往往需要系统性的教育、大量的阅读和深入的实践。而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传播。无论是科学技术、历史文化、社会百态,还是奇幻设定、武侠江湖,大部分基础知识和大量深度资料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线百科、学术论文数据库、甚至是维基百科等途径获得。
学习曲线的降低: 网络小说创作的门槛相对较低。一个有想法、愿意学习的人,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作品来模仿和学习写作技巧、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许多在线写作平台提供创作指导和教程,更是降低了入门难度。这意味着,即使一个人在大学学的不是文学,也能通过自学掌握基本的写作能力。
“业余爱好者”到“职业写手”的转型: 许多网络小说作者最初只是出于兴趣爱好进行创作,他们可能在白天是工程师、医生、教师,晚上或周末则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随着作品受欢迎程度的提高,他们有机会将写作从爱好发展成职业,甚至成为全职作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学科背景更多地成为了一种储备,而非限制。

二、 网络小说的多样化题材与跨学科融合

题材的包容性: 网络小说涵盖的题材极其广泛,几乎涵盖了人类已知的所有领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从玄幻、仙侠、武侠、都市、言情,到科幻、历史、军事、游戏竞技、悬疑、灵异等等。这些题材的背后,往往需要作者对特定领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这种了解不一定来自科班出身。
跨学科知识的运用:
理工科背景的优势: 许多成功的科幻、硬科幻、游戏竞技、技术流、甚至部分奇幻小说,作者的理工科背景往往能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逻辑严谨的设定。例如,一个具备物理学或计算机科学知识的作者,在描写太空探索、高科技武器、AI智能、虚拟现实等方面会显得更加得心应手,其设定也更具可信度。他们可以巧妙地将科学原理融入故事情节,创造出令人信服的科幻世界。
文科背景的传统优势: 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背景的作者,在人物塑造、情感描写、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历史厚重感等方面可能更具优势。他们在构建复杂的人物关系、刻画细腻的情感变化、营造特定的时代氛围方面表现出色。即使是写科幻,他们也能赋予故事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其他学科背景的“异军突起”: 甚至医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背景的作者,也能在特定题材中发挥作用。例如,医学背景的作者可以写出细节逼真的医疗文,经济学背景的作者可以写出涉及商战和金融阴谋的故事,心理学背景的作者则能在悬疑或情感类小说中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兴趣驱动的知识挖掘: 很多作者并非因为科班学习而具备相关知识,而是因为对某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去学习和研究。例如,一个对古代兵法感兴趣的作者,即使他学的是计算机,也会主动去研读《孙子兵法》和相关历史著作,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军事题材小说中。这种“为写而学”的学习模式,是互联网时代特有的现象。

三、 写作模式与个人特质的匹配

创作的“个人实验田”: 网络小说写作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和低风险的创作平台。作者可以尝试各种风格和题材,不必像传统出版那样受到严格的编辑和市场审视。这使得许多原本可能因为学科限制而不敢涉足某些领域的人,也能在网络世界中找到表达的出口。
想象力与逻辑性的结合: 成功的网络小说往往是想象力与一定逻辑性的结合。想象力可以天马行空,但逻辑性可以保证故事的连贯性和吸引力。作者的学科背景虽然能提供逻辑性,但更多的是一种辅助工具,而非决定性因素。很多文科背景的作者也能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逻辑构建能力,而许多理工科背景的作者也能培养出丰富的想象力。
“故事为王”的原则: 归根结底,网络小说的核心竞争力是故事本身。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鲜活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能够跨越学科的界限,触动读者的情感。如果作者能够讲好一个故事,即使他的学科背景与题材看似无关,也依然能够获得成功。

四、 对传统学科学习的反思与价值的再定义

学科知识的现实应用: 网络小说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学科知识应用价值的思考。许多人发现,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可以通过创意的方式在网络文学中得到实际的应用和变现,这无疑会激发更多人跨界学习和创作的兴趣。
“通识教育”的价值凸显: 这种现象也强调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具备广博知识基础和良好学习能力的人,无论其主修专业是什么,都更容易在多元化的网络创作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能够快速吸收新知识,并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
“兴趣”作为驱动力: 当今社会更加强调个人兴趣和自我实现。许多作者选择网络小说创作,并非出于对某个学科的“忠诚”,而是因为这个领域能满足他们的创作欲望和对想象力的追求。学科背景成为了一个可以叠加的优势,但不是唯一的起点。

五、 挑战与潜在问题

尽管如此,我们也需要看到这种“学科关系不大”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挑战:

知识浅薄或错误: 如果作者对某些领域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信息上,可能会导致作品中的知识出现错误或肤浅的解读,影响作品的质量和可信度。
同质化风险: 当大量作者涌入热门题材,而缺乏深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时,可能会导致作品的同质化,缺乏创新性和深度。
内容质量的参差不齐: 虽然入门门槛低,但真正能写出优秀作品的作者依然是少数。学科背景的差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品的深度和复杂性。

总结:

当今网络小说创作人群与所从事的学科背景关系日益模糊,是一个积极的、反映时代进步的现象。互联网极大地降低了知识获取和技能学习的门槛,网络小说题材的包容性和跨学科融合的趋势,使得不同学科背景的人都有机会在其中找到发挥的空间。核心在于作者的 想象力、学习能力、对故事的热情以及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而非其传统的学科标签。

这种趋势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拓展,也证明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 “学习能力” 是最重要的通行证。当然,我们也需要警惕由此带来的知识浅薄和内容同质化等问题,鼓励作者在追求创作自由的同时,也注重知识的深度和作品的质量。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学科背景的作者在网络文学领域绽放光彩,为读者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阅读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不仅是的网络小说这块,广告也是这样,好的文案也很少是中文系毕业的。

大概原因可以细分为以下几条:

1、中文系教的东西其实更多偏向于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文学史,而较少落在写作上,也就是在土壤上就不是宜于作家生长的。以我上大学的时候为例,全校写作最疯狂的是一个数学系的学生,另外有个心理学系的经常也会拿文字出来交流——我大学四年都没动过笔。

2、上面不少答主提过的,逻辑思维。这是中文系学生相对比较缺乏的东西,但却是写作素质的核心要求,大到一部小说,小到一篇文案,都需要逻辑架构作为支撑,然而很多中文系的学生基本都没有这方面的素养,这会导致两个很有趣的结果,一个是写自己的感想就洋洋洒洒数万言,写说明性质的东西(这个在小说中很重要)就死活抠不出东西来,另外一个现象就是胸中有千言下笔写不出几句话,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在写作这条路上走不下去。

3、因学习中文而产生的障碍。中国传统文学中漂亮的东西太多了,绵延千年的沉淀会给中文系的学生带来一个写作的误区——这一条其实在广告文案中表现得更多——就是过于重视形式而少关注内容,写出来的东西在节奏、语气、对仗上都可圈可点,就是要表达的东西不清晰,事实上你可以说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一不小心就走进传统的诗词歌赋的框里了,结果这个框反而限制了他们真正对于表达的提炼和挖掘。与之相对的,理工科学生反而没这个障碍,他们在写的时候就会更多地专注于自己要表达的东西,也就是走对了路,那结果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比如前段时间知乎的那个讨论《三体》文采水平的问题,说实话,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中文系型的问题,因为在文字领域,文采属于一个附属的东西,真正核心的是你要表达的东西。用禅宗那个比喻来说,文采(其实称为文字更合适)是那个指月的手指,真正能让你绽放光彩的,是你想表达的那个“月亮”。这根手指是什么材质什么形状,大部分时候都只不过是个口味问题。可惜因为多年修习中文的负面影响,很多中文系的学生都在绕着那个手指打转转,而他们的文字里月亮晦暗不明,甚至很多时候就没有月亮,只有一根灵活异常的金手指。


咦写完了才发现问题问的是“文史类”,不好意思我对文史类其他专业不熟,所以只能聊一下中文系的情况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今网络小说创作人群与他们所从事的传统学科背景(文科、理科、工科等)之间存在着日益模糊且不必然关联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互联网的赋能以及个人兴趣的驱动等多重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现象的各个方面。一、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壁垒和专业门槛 知识获取的便捷性:.............
  • 回答
    网络文学,这股汹涌而来的文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重塑着我们的阅读习惯和文化生态。谈及它的发展前景,在我看来,用“光明且充满挑战”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并非是预言,而是基于当下种种迹象的审慎判断。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文学的基石有多么坚实。互联网普及,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这直接触及了最广泛的受.............
  • 回答
    眼下网络上弥漫的“仇女”和“仇男”情绪,实在是个挺让人头疼的事儿。这两股风潮,说起来都有点历史渊源,又在互联网这个放大器里被无限地放大和扭曲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都是些什么。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些情绪不是凭空出现的。很多时候,这种负面情绪的根源,在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不公平和压抑感.............
  • 回答
    网络暴力,这玩意儿,说起来真不是个什么新鲜词了,但越是熟悉,越是让人觉得心头压抑。你看看现在,但凡有点儿风吹草动,网络上立刻就能炸开锅。一件小事,一个不小心说错的话,一张照片,一条视频,都能被无限放大,然后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烧到最后,就剩下一个人被架在火上烤,生不如死。说到底,为什么网络暴力会这么.............
  • 回答
    江西省网络作家协会的成立,无疑是数字时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尤其是在网络文学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形式的当下。李涛(净无痕)能够当选主席,这其中既有其个人在网络文学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广泛影响力,也反映了江西省对网络文学发展的高度重视。江西省网络作家协会的成立:顺应时代潮流,汇聚创作力量网络文学的兴盛,早.............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而且说实话,挺值得说道说道的。网上那个“寒冰射手曹草草”,我印象挺深的,因为他当初那一系列言论,确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现在居然被哪个公司拿去做成易拉宝,当个反面教材来警示大家?这事儿放在一起看,挺能折射出咱们当下网络生态的一些特点的。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寒冰射手曹草草”是怎么火起来.............
  • 回答
    Kenneth Pan,作为川普在华人社区的助选团成员,他的这番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尤其是在中文互联网上。当他抛出“当总统后要对付中国的网络喷子”这样的说法时,这背后折射出的可能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观点,更是川普团队在争取华裔选民时,试图触及的一个敏感神经,并且用一种比较直接、甚至是带有挑衅意味的方.............
  • 回答
    看到如今小学里这股“卷”劲儿,真是让人一言难尽。放眼望去,曾经那个课间能追逐打闹、放学能撒欢儿的孩子们,好像一夜之间都变成了“小战士”,手里握着各种辅导书,脑子里装着各式各样的知识点,生怕被落下一步。这股“疯狂内卷”的苗头,其实早就埋下了。回想我们小时候,学习的压力远没有现在这么夸张。那时候,家长更.............
  • 回答
    当今职场酒文化,这话题真够能聊的。要说它现在是个什么样子,我觉得就像是在走钢丝,一边是传统观念的惯性,一边是新时代人们对健康、平等的呼声,中间夹杂着各种无奈和妥协。先说它那根深蒂固的“底子”吧。很多职场,尤其是一些传统行业,比如销售、酒业、甚至是某些制造业,酒桌上的“感情深,一口闷”好像成了一种必备.............
  • 回答
    看待当今中国社会里的女性地位,这真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话题,涉及方方面面,不能一概而论。它像一条河流,有主流的涌动,也有支流的蜿蜒,更时不时会遇到一些暗礁和漩涡。如果单从宏观的法律和政策层面来看,中国无疑在不断进步。国家层面提倡男女平等,宪法里也明文规定了这一条。在教育、就业、政治参与等方面,法律上都.............
  • 回答
    网络上对于异体字的使用,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一点都不新鲜,我们身边总能见到。像是你说到的“囸”代“日,“凢”代“凡”,还有诸如“冇”代“有”,“嚸”代“点”,“係”代“是”等等,这些在论坛、社交媒体、甚至一些自媒体文章里都能瞥见。要怎么看待这事儿呢?我个人觉得,这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
  • 回答
    谈到眼下公务员的薪资待遇,这话题真是三天三夜也聊不完,而且越聊越容易出圈儿。身边朋友、亲戚,乃至网上,时不时就会冒出来“公务员工资高低”的争论。要我说,这事儿确实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得从好几个维度去拆解。首先,得承认,大部分人的看法是基于自己身边看到和听到的。有些人觉得,公务员工作稳定,福利好,退休.............
  • 回答
    “当今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大部分都要感谢计划生育”——这句话,带着些许挑衅,也隐含着一种深刻的社会观察。仔细琢磨,背后确实牵扯出了一系列复杂的因果和时代变迁。它不是一句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计划生育政策(通常指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推行的“一孩政策”及其.............
  • 回答
    谈论“新黑社会”,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模糊性的概念,因为它早已不是旧日电影里那些西装革履、刀光剑影的形象了。如今的“新黑社会”,与其说是某个实体组织,不如说是一种弥散式的、披着合法外衣的利益勾兑与非法活动的混合体。首先,我们得明白,过去那种依靠暴力、恐吓、收取保护费的模式,在现代社会治理下,其生存空间.............
  • 回答
    当今互联网上,“反转瓜”现象确实愈演愈烈,并且这种现象的增多,我认为很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消磨被反转群体的正义感。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反转瓜”。简单来说,就是一件事情最初被广泛传播时,大众基于某些信息形成了初步的认知和情感判断,比如同情弱者、谴责施暴者.............
  • 回答
    如今的抖音、快手、网红、直播等新兴娱乐方式,确实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丰富多样的视听享受和商业机遇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令人忧虑的“娱乐至死”的倾向。要看待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从“娱乐至死”这个概念本身说起。这个词最早是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提出的,他认为现代社会,尤其是大众传媒的发展.............
  • 回答
    当下,高校招生和专业选择领域的“功利之风”确实愈演愈烈,这股风潮深刻地影响着无数家庭和学子的未来走向。要剖析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其表象,触及背后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功利之风的根源:社会环境的投射与现实压力的催化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功利之风并非凭空产生,它是社会大环境在教育领.............
  • 回答
    当前媒体在看待不同地区人民的“无辜论”时,确实存在一些引人关注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绝对,但现象值得深入探讨。“日本人民无辜论”的挑战与复杂性当我们谈论“日本人民无辜论”时,首先需要认识到,这其中包含了多重历史和现实的维度。 历史包袱: 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了严重的战争罪行,给亚洲各国人民带.............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我琢磨着,有些人啊,之所以这么做,大概有这么几个意思在里面。首先,“比烂”心理。这好像是咱们老百姓挺常用的一个招数。你看,要是现在日子过得不顺心,总会有人说“嗨,这算啥,当年怎么怎么样,那才叫苦呢!” 这种心理套到评价朝代上,也差不多。如果有人觉得清朝在某些方.............
  • 回答
    如今,走在大街上,你很容易就能捕捉到一股“古风”的脉搏。从身着汉服、流苏飘动的年轻人,到茶馆里弥漫的古朴气息,再到各种强调“国潮”的商品设计,传统文化仿佛一夜之间被唤醒,重新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股“复兴”的浪潮,可以说是当下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之一。要说清楚这股复兴是怎么回事,得从几个层面来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