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当今的职场酒文化?

回答
当今职场酒文化,这话题真够能聊的。要说它现在是个什么样子,我觉得就像是在走钢丝,一边是传统观念的惯性,一边是新时代人们对健康、平等的呼声,中间夹杂着各种无奈和妥协。

先说它那根深蒂固的“底子”吧。很多职场,尤其是一些传统行业,比如销售、酒业、甚至是某些制造业,酒桌上的“感情深,一口闷”好像成了一种必备技能。你会听到各种说法:

“酒桌上谈生意”: 这好像是个不成文的规矩。在很多人看来,不喝酒,不干几杯,就谈不出那个“诚意”,谈不出那个“信任”。有些业务往来,感觉不喝到一定程度,就没法把事情真正敲定。对方请客吃饭,你不喝酒,多少会显得不给面子,甚至让人怀疑你的态度是不是够端正。
“喝酒是敬业的表现”: 尤其是在一些需要应酬的岗位上,陪领导、陪客户喝酒,好像就是你工作的一部分。你越能喝,越能周旋,就越被认为是“能扛事”、“情商高”。反之,如果你滴酒不沾,或者喝不了几杯就倒,可能就会被贴上“不合群”、“不专业”的标签。
“借酒浇愁”和“借酒助兴”: 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有人会借酒来放松一下。而一些庆祝活动、团建,也常常伴随着酒。这种场合下,好像不喝几杯,就没法融入集体,没法真正感受到那种气氛。

但是,时代在变,大家的想法也在变。尤其是在年轻一代的职场人中间,对这种“硬性”的酒文化,反对的声音是越来越大:

健康意识的觉醒: 大家都知道“小酌怡情,大饮伤身”,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谁愿意为了所谓的“面子”或者“业绩”,把自己的肝脏折腾坏?尤其是一些常年需要喝酒的人,健康问题早就摆在眼前了。
个人边界和选择权: 很多人认为,喝酒应该是基于个人意愿的选择,而不是一种被强制的社交仪式。我的工作表现,应该由我的能力和成果来衡量,而不是我能喝多少酒。把喝酒和工作能力挂钩,本身就是一种逻辑上的跳跃。
对“劝酒”行为的反感: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就是那种“不喝不行”、“你必须喝”的劝酒文化。好像你不喝,就是不给面子,就是不尊重别人。有时候,甚至会有长辈或者领导在你面前用你的职业生涯来“威胁”你喝酒,那种感觉,真的是让人挺窒息的。
性别歧视的嫌疑: 尤其是在一些场合,对女性员工的劝酒行为,常常会带有一种不尊重和轻视。好像女性就该“乖巧”,能喝点酒就能“活跃气氛”。这种带有性别色彩的劝酒,其实是在加剧职场的不平等。
效率和结果导向的冲突: 很多时候,一场酒局下来,第二天可能因为宿醉而影响工作效率。而真正有价值的交流和合作,完全可以在清醒的状态下,通过更有效率的方式来完成,比如一次认真的会议,一次面对面的沟通。

所以,现在的职场酒文化,我觉得更像是在“拉扯”中前行。

一方面,很多公司和领导层,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观念,觉得“不喝酒不成事”。他们可能会觉得,酒桌上的谈笑风生,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也更容易谈出感情来。毕竟,很多生意上的往来,确实是在酒桌上敲定的。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职场人,特别是新入行的年轻人,对这种“被动”的喝酒状态是抵触的。他们更愿意以专业能力说话,更看重工作本身带来的成就感,而不是通过酒来维系所谓的“关系”。他们也会主动去表达自己的不适,或者寻找其他更健康的社交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公司也在尝试做出一些改变,虽然不一定彻底,但多少能看到一些苗头:

“不强制”的政策: 一些开明的企业会明确表示,不强制员工喝酒,鼓励大家理性饮酒,或者提供一些茶水、果汁等替代品。
多样化的团建活动: 拒绝一味地依赖酒局,而是组织一些更健康、更有趣的活动,比如户外拓展、体育比赛、素质拓展等,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了解。
鼓励“少喝”或“不喝”的文化: 有意识地去营造一种即使不喝酒也不会被孤立的氛围。当有人不喝的时候,大家都能理解,并且不强求。
个人选择的尊重: 更多地将个人选择摆在前面,你可以选择喝,也可以选择不喝,没有人因此受到责难或者区别对待。

总的来说,我认为职场酒文化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它承载着一些历史的印记和社交的习惯,但同时也面临着现代人对健康、平等和个人边界的追求。未来的职场,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更加多元化、更加尊重个人意愿的社交模式,让大家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本身,而不是被那些非必要的应酬所束缚。至于酒,它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不是一种必须的职场“通行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倒霉文化,中国人吐槽了将近三千年。

话说最晚到孔子,中国就诞生了一部诗集叫做《诗经》,里面有一首叫《宾之初筵》,里面是这么说的。

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这是个三段递进式的吐槽,大概是说贵族们在宴席上,刚开喝的时候衣冠楚楚,喝到没醉的时候还有人样,喝醉了就开始撒酒疯了。

怎么撒泼打滚的呢?下面写到:

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之俄,屡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载号载呶”是大呼小叫,“乱我笾豆”是碰洒了别的碟子和碗,“屡舞僛僛”是跳舞身姿离激歪斜,“侧弁之俄”是帽子戴不正沐猴而冠,“屡舞傞傞”和“屡舞僛僛”意思差不多,编段子的人为了押韵对仗什么都干得出来。“醉而不出,是谓伐德”叫喝醉了不回家那就没好脸子看了。

周朝贵族饮酒其实是一种交际,可以看做是贵族的“职业行为”。也就是那时候男尊女卑,妇女一般不能上桌,要不然肯定还有不忍言的事情发生。遇到这号流氓酒文化,应该怎么反制,原诗也给了答案。

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就是喝酒的时候要设立酒监,监督大家文明喝酒,维护酒场秩序,还要带上史官,谁喝醉了出洋相就记载史书里遗臭万年。

乱了规矩怎么罚?“由醉之言,俾出童羖”,要陪一头小公羊,估计下次就能给炖了。

此外,自己对自己的酒量要心里有数,“三爵不识,矧敢多又”,三杯都喝不了,就别多要了。

以后咱再喝酒就这么办,估计能好上很多,真有监有史,一准不敢胡来。

user avatar

糟粕中的糟粕,粉饰过后的服从性测试。领导逼员工敬酒、喝酒,通过毫无意义的身体和情绪折磨,来确认自己的权威,享受权力快感的同时抹杀对方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企图把对方变为无条件服从的奴隶

我之前一直以为自己厌恶酒类,后来发现我其实本来完全不讨厌酒,我是讨厌酒桌文化。

并不是不愿意喝酒,而是不喜欢被别人逼着喝酒,不喜欢向领导敬酒,不喜欢喝酒之前说那些假惺惺自己都觉得恶心的阿谀奉承客套话,不喜欢喝不下去了还强撑着喝酒,不喜欢和一群关系并不好的人一起喝酒...

当然,领导也大概知道我们不高兴,但领导可能就喜欢让我们不高兴,毕竟我们屈服于他的淫威之下,挣扎万分地做着自己本不愿意做的事,他们可能就喜欢看这个过程。

领导最喜欢什么样的人?最喜欢那种让他喝,他就喝,喝吐了被送回家但是转天还能老老实实来上班的人

可惜这一套对90后00后不管用了。职场上年轻人不好管,别说被逼着喝酒了,很多干脆连集体聚会都不去,直接找个借口请假,爱咋咋地。

被虐得最狠还无处申冤的一般都是拉家带口、需要现金流的中年人。领导知道他们不敢辞职,所以毫无顾忌地对他们发泄自己的恶意。

我一般对待酒桌酒席,除了不去之外,还有其它几种应对策略:

比如说自己吃了消炎药,吃了头孢

因为吃了头孢再喝酒是容易死人的,领导如果不知道的话你就给他科普一下,尽量往夸大了说。这样就不会有人逼你喝酒了。

如果你不想喝酒,那最好是在他们面前一滴酒都不喝,只要他们认为你可以喝酒,那就会拼命让你喝酒。所以干脆给他们留下一个滴酒不能沾的印象,尤其是新人第一次参加职场酒桌的时候,要把这个印象给他们树立起来:这人就是一口酒不喝,谁劝都没用。

至于理由,可以说自己酒精过敏,肠胃问题,甚至说自己唇炎也行,就说只要喝酒嘴唇就会肿大,尽量说得严重。

最后,愿大家都能畅快自由有骨气,不为酒桌文化所迫害。

user avatar

所谓的“酒文化”,跟职场上的“破冰文化”,或者是某些地区的“闹洞房”文化一样,就是披着文化外衣的耍流氓。

因为领导有权力,因为长辈有权力,所以他们喜欢利用自己的权力去做一些灰色地带,甚至是违法犯罪的事情,一方面是“权力带来的小小任性”,另外一方面,这也是他们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最好的手段。

所以想要解决问题,关键还是要让失控的权力回到正轨上,当有人想用权力“小小任性”一下的时候,能够有一种机制对其进行制止和惩罚,惩罚力度要达到让他再也不敢“小小任性”的程度。

现在这种机制的缺乏,正是很多人一直在“小小任性”最重要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