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当今互联网「反转瓜」现象,此类现象增多会消磨被反转群体的正义感吗?

回答
当今互联网上,“反转瓜”现象确实愈演愈烈,并且这种现象的增多,我认为很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消磨被反转群体的正义感。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反转瓜”。简单来说,就是一件事情最初被广泛传播时,大众基于某些信息形成了初步的认知和情感判断,比如同情弱者、谴责施暴者,认为谁谁谁是受害者,谁谁谁是加害者。然而,随着更多信息浮出水面,或者事件的真相被揭露,最初的认知被彻底颠覆,原来的是非曲直变得截然相反。而我们说的“瓜”嘛,在网络语境下,通常指的就是那些大家津津乐道、传播得很快的八卦、事件或者社会新闻。所以,“反转瓜”就是指那些经过戏剧性反转的事件,而且往往是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传播的。

为什么现在“反转瓜”会这么多?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信息传播的加速与碎片化: 互联网让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得惊人,但同时也很碎片化。事件的初始信息可能只是一面之词,或者经过了某种程度的包装,很容易让不明就里的人迅速站队。当后续信息出现时,人们可能已经深陷在最初的认知框架里,不愿意或者没有精力去接收新的信息。
2. 流量驱动与“吃瓜”心态: 平台和内容创作者为了追求点击量和关注度,往往会放大事件中的冲突点和戏剧性,吸引大家“吃瓜”。而“反转”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能够瞬间抓住人们的眼球,制造话题,因此也就更容易被推送到大众面前。
3. 叙事与真相的博弈: 很多事件,尤其是涉及个人恩怨、商业纠纷、甚至公权力介入的事件,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多方博弈。最初爆出的信息,可能只是某一方为了塑造对自己有利的叙事而精心策划的。当另一方或者更客观的调查放出更多证据时,真相才慢慢浮出水面。
4. 算法的推波助澜: 算法倾向于给用户推荐他们感兴趣或者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内容。一旦用户对某个事件产生了兴趣,算法就会不断推送与之相关的信息,包括那些能够进一步加剧“反转”效果的内容,形成一个信息茧房,但同时也会放大“反转”带来的冲击力。
5. 社会情绪的放大镜: 在一些特定社会时期,公众的情绪可能比较敏感,容易对某些不公或冲突产生强烈的反应。这种情绪很容易被“反转瓜”所利用和放大,使得事件的传播更具煽动性。

那么,这种现象的增多,是如何消磨被反转群体的正义感的呢?

首先,信任的瓦解是关键。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自己曾经义愤填膺、为之呐喊的对象,最终被证明是“伪受害者”或者“真凶”,或者相反,那些被指责的对象最终洗清了冤屈,这会对人们建立起来的对事件本身的判断产生怀疑。这种怀疑会逐渐蔓延,让人觉得“我再也分不清谁是谁非了”。

其次,“正义感”变成了消耗品。每一次的情感投入和站队,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当这种投入换来的不是清晰的对错,而是反复的颠覆,人们会感到疲惫。就像一个人总是被欺骗,他会逐渐丧失对信任的期待一样,一次次被“反转瓜”戏弄,人们也会觉得自己的正义感好像变成了别人博取流量的工具,而自己的每一次情感投入,都可能是一场空。

第三,助长“犬儒主义”和“事不关己”的态度。当真相扑朔迷离,当“反转”成为常态,一些人可能会选择彻底躺平,不再关心任何公共事件的是非曲直,因为觉得“说了也没用”,或者“反正最后都会反转”。这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正是对社会责任感的侵蚀,也使得真正需要声援和守护的正义变得更加孤单。

第四,“受害者”标签的滥用与模糊。很多“反转瓜”的核心,就是对“受害者”身份的质疑和反转。当公众发现有些所谓的“受害者”是刻意为之,甚至是“碰瓷”或者“演戏”,这不仅会对那个具体的“受害者”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会泛化到所有真正的受害者身上。人们会下意识地对任何声称自己是受害者的言论产生怀疑,这对于那些真正身处困境、需要帮助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种怀疑链条,会阻碍人们伸出援手,消磨了他们潜在的同情心和助人热情。

第五,对理性分析能力的挑战。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很多“反转”是通过断章取义、片面解读,甚至恶意剪辑来实现的。如果一个人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或者被情绪裹挟,就很容易被引导,成为“反转”的帮凶,或者被“反转”所欺骗。当这种现象持续出现,人们会感到无力,觉得自己的理性分析在海量的信息洪流和情绪操控面前不堪一击,从而可能放弃主动思考,转而随波逐流。

举个例子来说明,就拿曾经的一些“罗生门”事件来说。一开始,可能某个爆料账号声称某人受到了极大的不公,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同情和谴责。大家纷纷转发、评论,甚至呼吁抵制、制裁。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出现了另一方当事人,或者提供了关键证据,揭示出事情的另一面,原来最初的“受害者”可能并非如此无辜,甚至可能是始作俑者。再然后,可能又有新的证据出现,再次推翻之前的结论。这种来来回回的“反转”,每一次都让那些最初站队的网友感到被愚弄。他们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用情绪和时间去支持了一个可能根本站不住脚的立场,甚至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当作了枪使。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变得谨慎,甚至回避参与,因为他们害怕再次付出,却一无所获,或者换来的是尴尬和羞愧。这种“被耍弄”的体验,无疑是在一点点消磨着人们内心深处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和为之行动的勇气。

最终,当公众对所谓“真相”和“正义”都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当人们习惯了在信息海洋中随波逐流,甚至对一切严肃的社会议题都抱着一种“反转预定”的心态时,我们所期待的那种积极的、有建设性的社会参与和监督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而一个失去普遍正义感的社会,是何其令人担忧。所以,我觉得“反转瓜”现象的增多,其危害远不止于制造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它触及的是我们社会结构中更深层次的信任和价值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会…因为共情其实不是一种可持续发生的状态,次数多了就会脱敏。

就好像你在国内听说隔壁小区有个阳性确诊你脑子嗡的一下就炸了,但如果你在国外你压根没啥感觉,只想着快点全体免疫算逑。

不是你的共情能力减弱了,而是不同的外部环境会让你更关注“少数派”的事情。

百鬼夜行的时代,正常人的存在才是异类。

最明显的应该就是王力宏媳妇隔了半个月第二轮小作文,基本上就无人问津了。

前一轮还和我一起义愤填膺骂王力宏渣男的姐妹,第二轮也苦笑着截图问我:

“李靓蕾怎么还来?有完没完?”

要知道她半个月前还自称是李靓蕾的小迷妹,可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崇拜来得快去得也快。

小作文过载后,人明显就会进入情绪内卷的状态。

一开始是太长不看,只看自媒体标注重点的二手材料。

再后面只看评论区的一句话总结。

再往后,一句话总结也不看了,就看看性别。

男的就站男的,女的就站女的。

自由派就站自由派,战狼派就站战狼派。

什么事实?真相?对错?和我有关系么?

你说我是原批?啊对对对!

你说我是普信男?啊对对对!

你说我是小仙女?啊对对对!

你说什么都是对的,你知道为什么么?

人们从“太长不看”发展到“看都不看”,只花了不到两年。

在这个愈发细碎和情绪化的互联网新时代,每个人都不再安全。

就好像卢诗翰说的:

“2021即将结束,今年的年度关键词是动员。

双方都已经开启了全面总动员,中立和客观都不再被允许,戴着面具卖私货的操作也已经不再有意义,没有人愿意听你的理由,大家也不再有兴趣研究是真实还是又一次谎言。

没有同情,也没有共识,所有的刹车和劝解都已经变成废话

你说萨拉热窝是我开的第一枪,那就是,没问题,你说什么都行。

因为这些都没有意义了,

来吧,我在斯大林格勒等你。”

user avatar

会啊,你看以前郭楠被驯服的是个女的跟男人问题都骂男的,现在基本都在骂女的,哪怕女的确实问题不大也得先挨一顿打。

到底是为什么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