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正常了。
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鸡蛋四块钱一斤,鸭腿六块钱一只,质量不错的T恤29.9元两件包邮。在中国,任何一个拥有劳动能力的人,都不存在温饱和基础生存上的问题。说白了,大家追求的都是尊严与自我实现。
真的存在“爱钱”的人吗?钱只是一串数字。很多人热衷于追求钱,本质上追求的也并不是钱,而是通过钱来实现他其他的愿望,比如在大城市买房,立足,获得他人的尊重,实现自己的价值。你看,钱只是一个媒介,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通常情况下,钱确实可以带给人尊重。但在少数情况下钱无法带给人尊重,反而让人沦为笑柄的时候,就会给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这种痛苦甚至比没有钱还要可怕。具体就不举例了。
就赵树鸿本人的选择来说,我觉得太正常了,甚至不需要去刻意理解。要论个人的实际生活质量,去当村官真不见得比在大城市年薪百万低。你每天早晨睁眼望见广袤无垠的田野,跨上破四轮子在没有车的乡野公路上疾驰;和你每天在钢筋水泥丛林中醒来,开着几百万的劳斯莱斯被堵在路上,让我选择一万次,我也会选择前者。更不必说农村工作中的自我实现和价值了。
我并不认为在大城市里赚钱就比别人卑劣,也不认为去当村官就比别人高尚。这只是两种不同,但完全平等的选择罢了。归根结底,大家追求的都一样:身体的舒爽,和精神的愉悦。这就像你爱吃鸡肉,我爱吃鱼肉,有什么高下优劣之分呢?
现在,我们国家的社会思想和群众意识还相对比较落后,即使是念过书的,知识分子,“中产阶级”中,也是如此。所以,当有人做出与小圈子的主流选择略微不同的选择时,大家就会表露出各种惊诧。其实真的没有必要,二十年前公务员辞职当程序员被惊诧,二十年后程序员辞职当村官又被惊诧,有什么好惊诧的?这里面有谁被饿死在街头了吗?不都吃饱穿暖过得好好的。自己认可的好,就是好。
我相信,随着我们国家的社会思想逐渐进步,大家会越来越理解不同人的不同选择。当有人做出不同选择的时候,大家既不会觉得他愚蠢,也不会觉得他高尚,而是会觉得他只不过是个正常人,看都不看。甚至也许在未来,“主流”的思想被淡化,任何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益的选择,任何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都被认为是好的。
随便一写,图一个乐。
这个人叫赵树鸿,90后,2013年放弃百万年薪。
90后,就算1990年出生吧。2020年才30岁。2013年,才23岁。
23岁,就拿到了百万年薪。
如果他是大学本科毕业的话,那基本上相当于校招就年薪百万了。按有的新闻说,他是当年毕业,当年入职,当年辞职回家养猪的。
图片来自于:【一点资讯】从北京返乡的90后村官,和他的猪,一起红了 www.yidianzixun.com
如果我能(当然我 不能)大学毕业就拿到年薪百万。即便我想回老家养猪,至少也会拿到年薪再走,至少我还能有一笔启动资金。
但他毅然决然地辞职走了。
这个心路历程是什么?
我不知道。
附:
1818黄金眼据说是浙江卫视旗下的栏目。
不为流俗所惑,不受旁人干预地选择自己的职业与生活方式,用自己选择的方式去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更是“去西部”。
有这样一则脍炙人口却也让人哭笑不得的笑话。
记者采访一个放羊娃,问他:“你放羊是为了什么呢?”放羊娃答道,“是为了赚钱,娶媳妇,生娃。”
“那生娃又是为了什么呢?”记者又问。
“为了放羊。”放羊娃答道。
这样荒谬的故事曾经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发生过。从小到大,几乎永远有一种声音在你的耳边回荡:你是什么身份,你应该做什么职业,应该在什么城市居住,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有许多人就是迷失在这样一种声音中,变得随波逐流,在别人希望他居住的城市,过上了别人希望他过上的生活。日复一日,变成了那个可怜的“放羊娃”,失去了自己的思想,陷入了毫无意义的,在流俗的定义下追寻自己“人生价值”的循环。
可那就是你想要的人生吗?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也无数次地被这样的声音所干扰:我既然辛辛苦苦考上了清华,那么就应该追求留学、移民美国,从事一个热门专业,进入一个风口公司,赚大钱。
言下之意,如果我不能移民美国、学热门专业,赚“大钱”,我的人生就毫无意义。然而,我能够尊重别人进行这样的人生选择,但却无法认可这成为我自己的人生。我清楚地知道自己人生的追求。我向往的一种有尊严的、有荣誉感的、粗犷的生活方式,美国的热门行业永远无法给我。我,需要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职业发展。
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人并非标准化流水线制造出来的机器,不同人追求的生活方式注定是不同的。有人追求金钱,有人追求荣誉,有人则追求自我的实现与价值。这些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是绝对无法用一个单一的“鄙视链”进行评价的。认为“某种职业必定优于某种职业”,“某个城市必定优于某个城市”,“某种生活方式必定优于某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极端的肤浅。有人焦头烂额、视若猛虎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有人却甘之如饴。任何人都无权为他人决定一生,只有自己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每个人擅长和喜爱的东西都不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西部”,而每个人的“西部”,其实不能、不必、也不应该完全相同。这个“西部”,或许是你真心喜爱的一座城市,或许是鲜有人踏足的一个蓝海行业,或许是一种不同于多数人的人生追求,又或许,就是地理意义上的西部。
你自己的“西部”是什么,只有经过你自己的深入思考才能决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西部”并辛勤耕耘,是属于你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别人帮不上忙;若只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看别人的行业好就盲目追随,看别人的城市好就盲目进入,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害了自己。
把自身的职业选择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把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融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是“去西部”。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其实,国家和社会在某一领域的迫切需要,恰恰意味着这一领域中人才的稀缺,对于个人而言,也意味着宽广的成长空间。顺应国家的需要,往往能在个人发展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我们自己来说,将我们的青春挥洒到到最迫切需要我们贡献才能的地方,远比在一个拥挤的行业永无休止的内部竞争、在无意义的“内卷”当中将其虚掷掉,更有价值。
如今的我们,已经不必去面对先辈曾经必须面对的恶劣环境。但人类的进步永远不会停止,新的边疆永远存在。七十年后,我们是否能像七十年前的先辈们那样,充满自豪地面对我们的后辈,向他们宣告,当年的蛮荒瘴疠之地,被我们这代人建设成了富饶的沃土?
这是我们的使命。
如今的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18岁的少年,只拥有迷茫而纯粹的热情等待挥洒。我已经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西部”,要去将我的青春融进我心心念念的大江大河。
愿你找到属于你的“西部”。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勇敢面对自己内心的热爱。
——————————
内容来源:到属于青年的“西部”去
本文作者: @寒冰射手曹草草
题目有误导性,他可不是这两年看猪肉涨价就去养猪的投机客。
他是真正的高材生回家村官扶贫去了,做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事:放弃优厚待遇,回乡振兴家乡。养猪是脱贫诸多手段中的一个方式。而且不是自己养猪发财,他是带着全村人养猪致富。同时他带着技术,管理理念,互联网营销等多种手段去经营。最后也不乏帮着村民贩售中草药等植物,改善当地经济。
中国有六亿人月收入没过千,打工就可百万年薪甚至比大多数小老板都要过得滋润。在其他行业得到这种工资比登天都难,即使是在IT业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对于一个乡村家庭来走出来的孩子而言,那无疑是鲤鱼跃龙门,奔向财务自由。
大多数人在这样的时刻,看的是自己即将得到少数人才有的机遇。而像他这样的人则回过头来看,“怎么还有那么多人困于贫穷?”
不是所有人都盯着大公司和高工资,也不是所有年轻人就愿意为那高速的上升通道挤破头,更不是所有来到大城市的人都会瞧不起乡土的一草一木。也有人面对家乡的落后,胸臆难平。他们想到有些人还没能过上这样的日子,自己也寝食难安。如果能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他们也变得富有,会有成就感。他们是真的“看不惯”贫穷。
这种“看不惯”,是胸怀天下的“看不惯”,他们选择的不是离开,而是回乡建设。他们所放弃的也不仅仅是钱,而是一整个发展路径。
能让这些年轻人自愿放弃前途无量的发展路径。吸引他们的,不是名,亦非利。而是一种真心愿意投身扶贫事业的使命感。义无反顾的加入时代浪潮的中去。
我们的扶贫事业绝不是简单的慈善之举,不是为了哪位大善人自我感觉很好,也不是为了让谁对施恩者感恩戴德。它是对改革开放红利的一次再分配,它是一种社会主义制度下最基本公平,也是下一次经济腾飞的引擎。没有家电下乡,没有移动互联网普及,农村没有基础建设,哪来的电商热潮?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扶贫也是在扶我们自己。我们看到的“热潮”与“风口”,从未独立于广大群众而存在。只会因为中华民族整体进步而获得巨大红利。
扶贫对于经济发展,从来不是另一个方向上的事业,恰恰相反,他和任何最热的行业都密不可分,只不过从更公平的地方出发,走了另一条更难的路。走上这条艰难之路的人,带着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出发,心中守着重振家乡信念,眼中见不得天下人的“不平”远多于自己。
多年前,若从听说新闻里哪位高材生去卖猪肉搞农业,更多的评价是浪费人才。而现如今,大学生去做村官,更多的是让人佩服。因为做到常人难以做到的事,也因为知晓这个社会真的有越来越的年轻人愿意用自己的青春来弥平发展带来的不公。
1818黄金眼的这期节目里,一个2013年的IT职人赵树鸿与2020年的养猪村官赵树鸿做了一个对比。如果你还有印象,2013年正是IT业的大风口。不少现在的传奇一般的企业和品牌,就是在那段时间诞生的。很多人在这个时间入的行,就改变了一生。不知不觉财务自由的大有人在。有的每个人像是坐在不同的轨道上,不知道命运会把人们带向何方。
他是那年毕业,也是年同年辞职回乡。
带着雄心壮志归来,但也发现现实并不如自己预期那么顺利。
在这七年里,他当过副主任、副支书、第一书记,四个村子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这并不容易。我认识的一些扶贫工作者,他们面对的困难,绝不是坐在学校里能想象出来的。谁不想致富?谁不想改变生活?如果贫穷那么容易消失,如果富足那样唾手可得,乡亲们早就自己动手解决了。我国在2008年全球贫困人口反而增加的情况下,我们逆势减贫,十八大以来完成六年减贫8000万的成绩,成为全世界脱贫效率最高的国家。世界的大环境反而是不利于贫困的,而我国伟大的扶贫事业,靠的是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尤其少不了这些,宁可放弃高薪也要建设家乡的“逆行者”。
他的理由很简单:能不能让乡亲们不为几毛钱跟二道贩子吵,能不能改变这种局面。
扶贫不是一腔热血就能干成的。
即使是从小在这片土地长大,农村的复杂环境还是超出自己的想象。这里的人情世故错综复杂,想办成一点事,书本里的知识大多都用不上。知乎的用户可能对农村的环境不太了解,基础设施的匮乏,制度的不健全,给理想和现实造成相当大的差距。
和我许多基层参与扶贫的朋友,有着相似的抱怨。因为我们学习的环境,都是建设和制度相对健全的大城市。有着太多理所当然的惯性思维。扶贫面对的全是一些具体到不能再具体的问题。而且说句不好听的,如果这个地方和大城市一样处处健全,它用你扶?谁扶谁还不一定呢。
我的一个朋友前几年在基层做扶贫相关的工作,被累的几乎崩溃。在我们哥几个看来他对扶贫最大的“科普”就是,扶贫根本不是钱的事。而是路径的事,如果你不能给他们找到挣钱的路子,贫穷的人存不住钱,甚至会难以阻止得返贫,拿钱去喝酒也不会做事。搞的像我这朋友一样的扶贫工作者非常头疼,一度想要提出辞职。
但事实上这些贫困户并不是那么坏,只是不知道以劳动致富的方法和路径。扶贫扶的是生活方式,让他知道生产什么,怎么和别人谈,告诉他们销路在哪。当贫困户发现这样做自己就可以挣钱,今天比昨天积累的更多,每一天的汗水都有所回报,他就有动力把事做下去了。当他有了这样的生活,整个人的状态也会变得积极起来。
如果扶贫单纯的只是给的钱不够,直接塞钱就好了,何必要派人去呢。我们很感激这些扶贫工作者能告诉我们这些宝贵的信息,让我们不至于误会扶贫的本质。作为扶贫事业的一员,让人了解农村,了解扶贫,这很重要。赵树鸿在头条上的ID是村官小树,他自己学着剪辑视频,发布着关于农村的动态。让人们从一个高材生村官的视角去看农村与扶贫,总会更有吸引力。
老实说,我是做不到他这个程度的。
换了我,我还是会选择年薪百万。我也不会劝谁放弃这份薪水到农村扶贫。
可当真有人这么做了,还做出了成绩,那真叫人不得不佩服。
大多数人在他这样的条件下,都会选择“衣锦还乡”。而他选的是“还乡衣锦”,这份成就感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节目最后再次对比了2013与2020。而赵树鸿七年的坚持也得到了回报。
会川镇从12个贫困村,13504贫困人口,34.38%的贫困率,变成了0。
当初若选择了IT大厂,能完成从无到有的积累,而现在成了一场从有到无的征程。
十七大提出“大学生村官”的战略之后,有很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投入到扶贫事业当中。真的很辛苦。他们不是去撒钱的,他们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走在致富的轨道上,并为此不懈的努力。而取得的何种成果,我们也有目共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