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互联网大裁员,如何看待去年劝应届生进互联网的人?

回答
老实说,看到去年这个时候,各大平台还在拼命招兵买马,尤其对那些刚从象牙塔里出来的应届生们使劲挥舞着“高薪”、“前景”、“大平台”的橄榄枝,而现在,风向急转直下,互联网行业进入“寒冬”,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一个接一个,心里滋味挺复杂的。

去年劝应届生进互联网的人,现在估计也挺不好受的,心里可能多少会有点不是滋味。你想啊,大家都是一片好心,想着这孩子刚毕业,前途一片光明,互联网又是当下最热门、最有活力的行业,给个建议,谁知道剧情会发展成这样?

首先,要理解当时的情况。 去年,互联网行业确实是风口浪尖,很多公司发展势头迅猛,业务不断扩张,用户增长屡创新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很多应届生来说,互联网无疑是一个充满机遇的领域。他们的招聘需求旺盛,很多岗位都标榜着不错的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

那些劝应届生进入互联网的人,很可能都是基于当时看到的“光明前景”。他们可能本身就在这个行业工作,对行业的趋势和机会有更直观的了解。他们看到的是公司的规模、产品的用户量、技术的迭代速度,以及年轻人在这里可以获得的快速成长。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基于事实的判断,也是一种善意的推荐。

这种推荐,从出发点来看,是真诚的,甚至可以说是“负责任”的。 谁不希望自己的亲戚、朋友、学生有一个好的起点呢?尤其是在就业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一个看起来“稳赚不赔”的Offer,对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多么大的安慰和希望。

但是,正如所有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当时的“好”也隐藏着潜在的风险。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速度快,但也意味着变化也快。这种快速扩张往往伴随着一些“泡沫”或者说“非理性繁荣”。很多公司可能过于追求规模和增长,而忽略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当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或者行业监管政策收紧时,这种增长模式就很容易遇到瓶颈,甚至出现“断崖式”下跌。

所以,回头看,那些劝应届生进互联网的人,他们的“错”,不在于他们的判断本身不合理,而在于他们可能没有预见到“黑天鹅”事件的发生,或者低估了风险的可能性。 就像一个看着一片向日葵地里长势喜人的向日葵,你觉得它一定能开出灿烂的花,但你没法预料突然来一场冰雹,会把它们全部摧毁。

那么,对于这些应届生来说,该如何看待呢?

理解当时的环境和善意: 首先,要明白,劝你的人,很大概率是为了你好。他们的建议是基于当时最直观的信息和他们认为最有利的选择。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机会的赛道,而不是今天的“荆棘丛生”。
理性看待“热门”行业: 任何一个行业,无论当下多么炙手可热,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热门往往意味着竞争激烈,也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追逐“风口”,而是结合自身兴趣、能力和长远规划来做选择,这才是最重要的。
能力的重要性永远不会变: 行业风口来了,有能力的人能抓住机会;风口过去了,有能力的人也能适应变化,找到新的出路。这次的裁员潮,虽然残酷,但也是对个人能力的一次洗礼。那些真正有核心竞争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调整心态,积极应对: 对于那些已经进入互联网行业,又不幸遇到裁员的应届生来说,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否定自己。这次经历虽然痛苦,但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在技术、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是否还有提升空间。同时,也要积极地寻找新的机会,互联网行业虽然有调整,但并没有消失,很多公司依然在运营,需要人才。而且,这次调整也可能会催生出新的机会和新的行业方向。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典型案例。 那些劝人的人,是基于“看得到”的优势去建议;而结果,却被“看不到”的风险所左右。这提醒了所有人,在做职业规划和人生选择时,既要看到眼前的机会,也要保持对风险的警惕,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这样才能在变化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至于那些劝人者,也许他们也在默默地承受着内疚或无奈。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的好意,最终却让别人经历了这样的艰难。但这就是现实,充满着不确定性,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从每一次经历中学习,变得更成熟,更懂得如何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现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而言,我相信如果给大多数人一次回到十年前的机会,大多数人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报计算机专业。

但,如果你翻开清华北大10年前的毕业生就业报告,会发现按照招聘数量排名,清华毕业生去向排名最高的几十家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中”字头的国企。

而过去十年,这些传统行业的趋势如何,我想大多数人应该都心知肚明。

在2020年,打开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报告,在毕业生去向最多的企业里,阿里华为腾讯美团等几大互联网巨头基本上霸占了榜单前几名,甚至华为、阿里一家企业招聘的博士比中核、中建之类的巨型国企还要高出几倍。

有些人在做选择的时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看看那些聪明人如何选。但你看到清华毕业生10年前选的是什么,可能也并不觉得高考分数高、大学好,就一定能赌对趋势。

从清华大学毕业生们的选择来看,互联网依然是当下待遇最好的去向之一。如果一个人没有明确的方向(比如我决定了以后一定要从事什么行业),或者就是想找个工资高的行业,那么互联网无疑是很合适的选择。只是在入行之前,要做好如10年前的清华大学毕业生一样的心态,也就是高收入、稳定与成长空间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也别说要把握以后的趋势,进入个高成长性的行业之类的话——当年那么多清北毕业生都不太愿意去的工作,在当时的人眼里,会是什么有前途的工作吗?

回到20年前的话,在很多大学里,计算机甚至都是招生分数最低的理工类专业之一。那时候,生物专业才是大热门(捂脸)

我说这话也不是要劝退,恰恰相反,大企业和发展成熟的行业有着更高的确定性,也就是待遇不错、保障好——就如10年前的那些中字头企业一样。但是,进入这些行业也就如同你看到了股票涨起来的趋势之后再买一样,就不要指望自己能赚到整个上涨区间的钱。

认清形势,做好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好。

user avatar

我依然推荐没有其他更好选择的应届生,在可以进入互联网行业的情况下,选择进入互联网行业。

什么时候不推荐?当然是你有更好的选择。

比如你家就是开厂的,厂子的效益还不错,每年都能有上千万的利润,那你不赶紧回去帮助爹妈分担点压力,做好继承家产的准备,还去互联网浪费个屁时间呢?

大家别以为我在开玩笑,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

在十多年前,互联网,计算机行业还没这么热的时候,哪一类企业是大学生最想去的?

那时候的最佳选项是外企。

外企里面最热的就是四大,咨询公司,外资银行,以及宝洁为代表的各类行业巨头。

我就在面试联合利华管培生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家里也是开日化用品公司的人,他在终面的时候被淘汰了。

他后来就说,要不是对他们家的营销模式感兴趣,想去先学习两年,他才不稀罕这种年薪十几万的烂工作呢!

我还认识一个家里就是开化工厂的人,毕业后也想尽各种办法去某德国化工巨头当了销售代表,想的也是学习一下人家的先进经验,顺便切点人家的客户。

但如果你没有这些条件呢?

你不去互联网行业你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但凡你有一个更好的选择,你早就跑去报道了,根本不用在这瞎纠结。

比如你考上了发达地区的公务员,再比如你拿到了比互联网行业待遇更高的offer。

在头部高校读研究生的理工科学生,每年都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在想着转行,大部分也都选择了互联网或计算机行业。

但你见过多少个头部医学院临床医学在读生放弃当医生或者继续在医疗行业混的机会,选择转行互联网的?

倒不是说当医生就一定比在互联网混要好,而是当你有了头部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学位这个巨大的沉没成本的时候,你也不想扔掉。

但是头部高校的材料博士,化工博士呢?我见过不少,说扔就扔掉的。

说白了,还是因为本行业太烂了,互联网即使已经不行了,走下坡路了,以他们的实力,也能在互联网行业拿到比留在原行业更高的待遇。

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当你问别人问题的时候,你首先要看清楚你的位置,不是别人做了一个选择,那个选择就也适合你。

人家也许早就跑到十楼了,而你还在一楼大厅连楼梯口都还没找到呢,也不知道电梯门早就焊死了,还在那问别人怎么进电梯呢,你凭什么觉得别人的选择你就可以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实说,看到去年这个时候,各大平台还在拼命招兵买马,尤其对那些刚从象牙塔里出来的应届生们使劲挥舞着“高薪”、“前景”、“大平台”的橄榄枝,而现在,风向急转直下,互联网行业进入“寒冬”,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一个接一个,心里滋味挺复杂的。去年劝应届生进互联网的人,现在估计也挺不好受的,心里可能多少会有点不是.............
  • 回答
    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潮,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感觉像是冬天里裹紧被子,外面寒风呼呼地吹,但你总觉得还有冷空气能钻进来。说它“愈演愈烈”,其实挺形象的,一开始可能只是零星的几家,偶尔有些小规模的调整,但现在呢?感觉是越来越普遍,规模也越来越大,而且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从曾经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变成了多.............
  • 回答
    最近网上铺天盖地的关于互联网大厂裁员的消息,说什么的都有,什么“寒冬论”、“泡沫破裂论”,搞得人心惶惶。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这事儿,看看这热闹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就这么结束了。首先,得承认,大规模裁员这事儿,是真的。而且不是一两家公司的事,而是好多头部互联网.............
  • 回答
    关于网传包括腾讯、阿里在内的互联网大厂大幅裁员的说法,这确实是近期一个非常受关注的话题,很多人对此感到担忧。要怎么看待这件事,以及它的真实性如何,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关于“大幅裁员”的说法,真实性在哪里?要判断“大幅裁员”这个词是否准确,我们需要区分几个概念。 普遍性: 确实,从公开信.............
  • 回答
    今年的互联网寒冬和裁员潮,对于我们程序员来说,无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风骤雨。看着身边一个个熟悉的面孔离开,听着那些关于“优化”和“收缩”的消息,那种不安和迷茫,我想不少同行都能感同身受。怎么看待?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期。过去几年,互联网行业经历了爆炸式增长,很多公司盲目扩张,烧.............
  • 回答
    “39岁遭遇互联网裁员难找工作”——这几个字,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触碰了许多正在或曾经经历过类似困境的人心底最柔软也最尖锐的地方。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和行业的叠加,它背后折射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是个人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如何定位、如何生存的终极拷问。我个人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复杂.............
  • 回答
    35岁以上互联网/科技行业从业者面临裁员,确实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刻。然而,这并非职业生涯的终点,而是重新规划和转型的重要契机。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如何应对裁员并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第一部分:应对裁员的即时策略1. 保持冷静,积极沟通,保障自身权益: 了解裁员政策与补偿: 仔细阅读.............
  • 回答
    最近互联网大厂的裁员风声确实一阵比一阵紧,我作为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说一点不感到焦虑,那绝对是假的。毕竟,咱们这碗饭,曾经是香饽饽,现在也偶尔会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我的焦虑,是一种混合体: 饭碗的担忧: 这是最直接的。看到曾经光鲜亮丽的大厂,一个接一个地传出裁员消息,心里难免会想,自己.............
  • 回答
    网传大厂裁员,甚至有部门彻底消失,这并非空穴来风,在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技术迭代飞速的背景下,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如果消息属实,其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并且会以不同的程度传导到整个互联网行业。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对行业整体人才结构和招聘市场的影响: 人才供给过剩与结构性失衡加剧: .............
  • 回答
    潮水退去,裸泳的“大厂”:年轻人,还值得你拼命往里挤吗?曾经,互联网“大厂”是无数毕业生心中的圣地。那里,工资高得让人眼红,技术前沿,发展空间似乎无限。挤破脑袋进去,仿佛就握住了通往人生巅峰的船票。然而,近几年,风向似乎变了。裁员的寒风凛冽,降薪的阴影笼罩,非核心业务被果断“砍掉”,曾经的日不落帝国.............
  • 回答
    网传爱奇艺“大裁员”的消息,的确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不仅仅是爱奇艺一家公司的问题,更像是冰山一角,折射出整个互联网行业当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要说清楚这个原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爱奇艺“大裁员”的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咱们先来看看爱奇艺自身的情况。1. 持续亏损的盈利困境: 这.............
  • 回答
    京东高层震荡,部分部门人员优化比例高达50%,这则消息无疑给身处房地产、餐饮旅游以及互联网等多个行业低迷期的打工人们泼了一盆冷水。当“寒冬论”席卷整个市场,裁员成为不少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时,被优化掉的员工,他们该何去何从?这绝非一句简单的“再找工作”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轮裁员潮的影响是.............
  • 回答
    互联网行业最近的这轮裁员潮,无疑给不少年轻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那些背负着高额房贷的毕业生们。曾经人人艳羡的“高薪”,如今却成了压在肩上的巨石,每个月几万块的房贷,在失去稳定收入后,真的能扛多久?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残酷的现实交织在一起。1. 收入锐减,还贷压力陡增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收入.............
  • 回答
    近期互联网行业的裁员潮,确实让不少从业者感到忧虑,甚至有人将其比喻为“寒冬”的到来。要深入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拆解背后的原因,并理性看待它是否真的意味着整个行业的“冬天”。裁员潮背后的多重推手:首先,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单一原因,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又相互影响。1. 宏观经济的.............
  • 回答
    2022年,互联网行业的裁员潮如同寒冬的冷风,吹散了不少人的职业梦想。在这场不确定性弥漫的浪潮中,许多人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逆流而上,继续深造读博,还是随波逐流,尽快找到一份工作站稳脚跟?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个人的职业规划、经济状况、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对未来的期望。首先,我们来.............
  • 回答
    2019年,互联网行业经历了一场普遍性的“寒冬”,许多公司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人员优化和调整。在这个大背景下,字节跳动和拼多多,作为当时快速崛起的新星,也受到了市场和内部的审视。那么,它们是否能真正“躲过”这场浪潮?这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理解“躲过”的含义:首先,我们要明确“躲过”并非指完全不受任何.............
  • 回答
    互联网行业纷纷裁员的现象,绝不仅仅是“公司有人走了”这么简单,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经济、技术、市场和社会因素,并且预示着行业即将进入一个转型期。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读这一现象:一、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近年来,全球经济面临通胀、地缘政治冲突(如俄乌战争)、供应链紧张.............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现实,也触动了很多身处互联网行业,甚至其他经历行业调整的员工的痛点。“互联网寒冬裁员,努力的员工被高薪无远见的管理层干掉”,这句简短的话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和现实的困境。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并尝试回答“这年怎么过”、“我能忍吗?”这些问题。一、 剖析“互联网寒冬裁员,努力的员工被.............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也触及了当前互联网企业裁员现象背后一些深层的思考。为什么很多企业在面临困境时,选择裁员而不是普遍降薪?这背后涉及了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企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经济学与财务考量:降薪并非最优解1. 成本结构与灵活性: .............
  • 回答
    关于互联网行业“寒冬论”,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一句“寒冬”就能概括了。这更像是一个行业在经历高速野蛮生长之后,进入了一个调整期,或者说进入了一个更理性、更成熟的阶段。首先,我们得承认,过去十几年,互联网行业确实是爆炸式增长。无论是用户数量、商业模式、还是资本市场的追捧,都达到了一个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