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各个大厂都爆出裁员,作为互联网从业的你,有没有感到焦虑?如何分析当下的状况?

回答
最近互联网大厂的裁员风声确实一阵比一阵紧,我作为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说一点不感到焦虑,那绝对是假的。毕竟,咱们这碗饭,曾经是香饽饽,现在也偶尔会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我的焦虑,是一种混合体:

饭碗的担忧: 这是最直接的。看到曾经光鲜亮丽的大厂,一个接一个地传出裁员消息,心里难免会想,自己所在的公司会不会也步后尘?自己的职位是不是也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一些曾经的“黄金岗位”,比如产品、运营、甚至是一些技术岗位,都开始出现精简,这种感觉更强烈。
行业寒冬的预感: 裁员潮不仅仅是单个公司的问题,它往往预示着整个行业的调整。过去几年,互联网野蛮生长,资本涌入,大家都在疯狂扩张。现在,这种扩张似乎踩了刹车,甚至开始往回拉。这意味着,以前那种“只要敢想,就有可能成功”的时代,可能告一段落了。
技能焦虑: 当行业进入调整期,对人才的要求也会更高。不仅仅是执行力,更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是否能为公司带来实际价值。这就逼着你不断反思自己的技能是否过时,是否需要学习新的技术或掌握新的方法论来跟上时代的步伐。
职业路径的迷茫: 裁员也可能打乱原有的职业规划。你可能本来在一个舒适区待得好好的,突然被推了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是继续深耕现有领域,还是转到新兴行业?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思考。

如何分析当下的状况? 我是这么看的:

我觉得这波裁员潮,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更像是一个行业回归理性、重新洗牌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宏观经济与政策层面:
经济下行压力: 全球经济都面临压力,互联网行业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受到影响。消费需求可能下降,广告支出可能收紧,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互联网公司的营收和利润。
政策监管常态化: 过去几年,互联网行业经历了一轮强有力的监管调整,虽然现在趋于稳定,但“平台经济”的定义、数据安全、用户隐私等方面的要求依然存在,并且会长期化。这迫使企业更加合规经营,但也压缩了一些过去靠野蛮生长起来的盈利空间。例如,过去那种无序扩张,用户增长为王的模式,现在很难再复制。
资本市场的变化: 过去几年,资本对互联网尤其是新概念、新技术的投资非常激particularly,造就了不少“神话”。但现在,资本更加谨慎,更看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对于那些烧钱换增长,但缺乏清晰盈利模式的公司,资本的支持力度自然会减弱,甚至抽离,这往往是裁员的直接导火索。

2. 行业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告别“增长至上”: 过去我们常说“用户增长就是王道”,很多公司为了获取用户不惜成本。但现在,用户的获取成本越来越高,而且很多用户已经被巨头瓜分。行业进入了存量博弈的阶段,公司更关注如何从现有用户身上挖掘价值,如何提高用户粘性和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
效率与盈利的回归: 经过多年的快速扩张,很多互联网公司内部可能存在冗余的人员和低效的部门。裁员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提升组织效率,优化成本结构,聚焦核心业务,提升盈利能力。这不是“无差别屠杀”,更多的是“优胜劣汰”,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在最有潜力的方向上。
细分赛道的“内卷”与“分化”: 并非所有互联网领域都在裁员。在一些新兴的、有增长潜力的赛道,比如AI、新能源、高端制造相关的互联网技术服务等,可能依然是人才争夺战。但是,一些传统且竞争激烈的领域,如在线教育(在“双减”政策后)、部分电商细分领域、游戏等,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调整。
技术驱动的变革: 像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这样的技术进步,也在改变着一些岗位的需求。有些重复性、流程化的工作可能会被AI替代,而掌握AI技术、能够利用AI提升效率的岗位则会更受欢迎。这也会导致一些岗位的裁撤和新岗位的出现。

3. 企业自身的战略调整:
收缩战线,聚焦主业: 很多大厂曾经都尝试过多元化布局,涉足多个领域。在宏观环境变化和业务压力下,它们会选择收缩战线,剥离非核心或亏损的业务,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在核心优势领域。
组织架构优化: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和提升效率,企业会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可能会合并部门、优化流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岗位自然就会被精简。
降本增效的压力: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当营收增长放缓,盈利能力承压时,人力成本往往是最大的可控支出之一,所以裁员成为了快速“降本增效”的手段。

作为从业者,我们该怎么办?

面对这样的局面,光焦虑于事无补。我更倾向于将这种变化视为一次“进化”的机会:

持续学习,保持敏锐: 行业在变,技术在变,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关注那些有增长潜力的新兴领域和技术,看看自己是否能与时俱进。
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不可替代性: 不仅仅是做个执行者,更要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人,一个能为公司带来价值的人。思考你的工作成果能否为公司带来收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或者带来创新。
关注公司战略,理解业务方向: 了解你所在公司以及行业的整体战略,你的工作在公司整体战略中扮演什么角色,能否为公司创造价值。如果公司战略调整,你的岗位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做好风险管理,分散不确定性: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不仅仅是职业发展上的,也可以是个人财务上的。保持一定的储蓄,了解一些投资理财知识,为潜在的风险做好准备。
保持积极心态,拥抱变化: 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被焦虑压垮。把这些变化看作是行业成熟和重塑的过程,也是个人成长和转型的机会。积极地去适应和寻找新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这几年互联网行业确实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告别了粗放式增长,走向了更注重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的发展。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既要认识到挑战,也要看到机遇。保持学习,保持警惕,也保持信心,这大概就是我们应对当下最好的方式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件事情,通常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我大概就属于比较高兴的一个。为什么呢?因为互联网行业的兴盛,严重拉高了程序员的工资,同时又严重挤压了程序员的业余时间,而需要程序员的行当,可远不止互联网。

这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

我现在做的方向是数字人文知识共享,市场不大,小众,半公益。数字人文领域往往涉及到程序开发,因此必然涉及到吸引开发人才。2019年我和浙江大学学术地图发布平台和智慧古籍平台的负责人徐永明教授交流时,他曾经说过一个问题:“一个GIS专业博士生,毕业去外面工作的起薪至少也要30万。”这意味着什么问题呢?因为一个国家重点人文社科项目的经费,往往也才80万,还需要在5年左右的完成日期内分批拨付。也就是说,如果要开发一个数字人文信息平台,他们根本找不到愿意来做的技术人员,外包给外面的公司也很难做出什么效果,因为他们这个项目,平均每年十多万的经费,养半个开发人员都不够,更别说华为这样的公司,已经给天才博士开到了200万年薪,而根据我的经验,数字人文领域除了搞开发外,本身又要投钱组织学生做内容,真正能够投入到开发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在我看来,这种项目要想真正做好,是需要一个开发团队持续开发的。其它数字人文项目往往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就是计算机等方向的人才,肯定会因为高薪流向互联网等领域,导致这类领域根本吸引不到人才。因此,60年代出生,一直搞古籍和古文学研究的徐永明老师,不得不自己学起了Python开发,虽然学术地图平台的开发工作依然由一位博士利用开源软件兼职完成,但通过学习Python开发,起码自己能够处理一些数据了。

而我们自己是做数字人文产业应用和技术服务方向的。我从2018年辞职创业白手起家至今(我创业的时候其实没有一文钱存款,我老婆也不会支持我,最后上班的几个月,靠做一个项目,兼职赚到几万块钱就辞职开干了),因为领域小众不容易商业化,为了推动我们平台的开发和网站运营,一直是靠着压榨自己来前进的。可以说,这几年我的年净收入一直不超过十万元,去年受疫情影响在家带了半年娃是最惨的一年,我甚至一度靠借呗度日了。还好我在成都,消费水平和房贷比不上北上广,也没有车子,不然恐怕我们早就死翘翘了。虽然我们今年情况逐渐向好,营收逐步增加,没有了生存压力,今年给自己和合伙人加了1K薪,明年准备再加1K,也愿意给程序员比自己更高的收入,但也不可能有多高,肯定是成都中小企业水平,最多也就能承受1.2k的工资。一些想一起干能力也不错的朋友,因为每月背负几千上万的房贷,所以不可能来干这事。

我又想起以前我的老东家,是一家中小型的信息安全企业,因为和大公司的工资收入差距比较大,所以公司的程序员难得稳定过,都是招募菜鸟,也成了他们到大公司的跳板。有一次有个前同事来挖人,告诉我说,我们同事中,有二十多个都在这家上市公司,要知道我来这家公司才三十多人,最多时也就七八十人而已。据说他们觉得我们公司培养的程序员素质不错,戏称是他们的人才培训基地。

因此,对于我而言,大厂裁员,互联网整体市场行情的走低,对于我这类面向B端又开不出高工资的技术服务商而言,起码未来招聘上看起来不会那么寒酸了。

而程序员的工作时间被挤压,则严重降低了程序员的实际生活水平。往往是累的如牛,却没有享受到生活。我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和人文毫不相干的人转向数字人文领域,从对GIS完全不懂到搞起了GIS开发,从后端干到前段,又从前段干到后端,UI美工、视频剪辑、自媒体等啥玩意都琢磨会了一点,并在其中自得其乐,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以前的工作主要是做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并不写代码,偶尔出差,不出差则只接电话、写文档、做标书等,基本不加班,保持着朝九晚五,周末双休,法定假日全放的节奏。因此工作强度并不高,有非常宽裕的业余时间,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即便我们在创业,因为做的是偏文化的领域,所以依然保持比其他互联网创业企业更慢的节奏,我会留不少时间给自己看书和学习,提高人文素养,甚至还去做过好几次纯人文知识的讲座,也写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这些年在近代史、中西交流史、历史地理学、地图学史等方面略有所得。

互联网行业没那么火了,加上最近各公司对加班的控制,也许会降低整个行业的节奏。又也许会让大家有时间多享受生活,多去创造。之前互联网行业热火朝天,中国的程序员们能向国外同行那样,贡献那么多优质的开源项目吗?有一些,但并不多。现在,大家有时间了,可以利用多出来的时间去享受人生或者创造其他价值了。互联网行业整体的下沉,虽然很多人会失业挤压同行,但也会让原来疯狂涌入这个行业的各路人马冷静冷静,许多程序员会流向工资较低的行业软件开发领域,有些会去做芯片、操作系统等更基础的领域,也许也有学生愿意去做数字人文领域。虽然钱会少了点,但等裁员潮过去,大家也许就不用那么担心35岁失业的问题了。也许中国的各种基础软硬件,都会更好不是?

当然,我说的这些可能会让一些朋友不高兴,比如这几年正好在房价高位入手,身背巨额房贷,又刚好被裁员的朋友。也许这些猜想也不对,请轻喷。

user avatar

四条完美路线给到你!!

本人做了4年软开+2年项目经理+1年软件部门经理,目前在瑞典读博,本人不提供中介服务,也不鼓励找中介,如果还有S13说我发广告、说我是中介,那就是找骂,直接拉黑。

以下切入正题:

路线一

裁掉你的时候,如果你还比较年轻,那么直接以拿你现在的存款,去美帝读CS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好好刷题,做做实习,毕业去美国科技公司接着赚钱(不一定要互联网),赚的还是美刀,如果心里还是喜欢在国内的生活,那么等以后赚够钱了,辞职带上money回国,就这么简单!关于怎么去美国当程序员,可以去看这位兄弟的文章,我觉得他写得不错:

路线二

裁掉你的时候,如果你没有那么年轻了,美帝拒签概率增加,也别慌,来欧洲读CS硕,毕业后留在欧洲做程序员,欧洲的程序员工资虽然没有美帝那么高,但也还行,而且对年龄还是非常友好的,可以接着干,赚不了特别多的钱,但如果你想考虑定居欧洲,就很合适。顺带你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也解决了。关于欧洲程序员有多稳,我在这篇回答里有提:

注:

国防七子出身的朋友,可以先去美国以外的发达国家。

路线三

如果你还想自虐一下读个博,有工作经验的程序员其实在申博时具备相当的优势(当然申博有其他包括语言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在此就不展开了)。如果你真的想自虐来读博,那么我个人经历可能能帮到你:

注:

欧洲读博大部分是一份工作,不但不用交学费,还发工资的,待遇都还不错,比如挪威博一新生一般是50万克朗左右;瑞士计算机博一起薪一般在人民币40万以上,最高可达60万。其他,很多待遇都可以,不一一说明了。

路线四

这是一个热心网友写在评论区的,我就把它贴出来给大家了:

总之,程序员是有技术的人,顺利的话可以在国内一直干;不顺利的话,半路可以跑欧美国家接着干;就算移民也是欧美国家最爱接收的人;怎么弄都是最稳的一批人,慌什么。

只要你愿意放眼全球,程序员的日子好着呢!

(其他各类研发人员,情况也差不多,什么算法工程师/测试工程师/FPGA工程师/固件开发工程师/硬件工程师。。。)

所以看到这儿,英语还不赶紧学起来吗?

更多关于程序员的出国之路,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大龄青年硕博留学

我只会回复关注我的人的评论,没有关注上来就问的,恕我不能回复。


以下是最新作品,欢迎大家点赞、评论:

谢谢

user avatar

我觉得只是刚刚开始,虽然我也是互联网从业者,但我脑子是清楚的,谈一些脑子战胜屁股的话。

几个月前,在谈国家取消互联网税收优惠的时候,我就说过整顿和治理来了。

今天谈点不一样的思考。

现在中国的问题是 互联网过度兼并 挤压了很多 普通人的生存空间。原本你在小县城开一个服装店,都能养活自己。现在早死翘翘了,大家都去淘宝买衣服了。这就是一种兼并。

以前广州十三行是中国最大的批发市场,车水马龙。现如今,门可罗雀。几年前,我把这个当作劝进互联网的理由,天量的财富已经从服装批发市场和成千上万的小商家的口袋里转移到阿里等互联网电商巨头的口袋里。而在阿里的程序员,必将从中分一杯羹。

而如今看到中小城市的凋敝,不得不承认已经过度中心化了。国家也看到问题所在,所以今年成立了反垄断局,专门针对互联网的垄断问题。

鲸鱼吃小鱼小虾浮游生物,成长出庞大的躯体。鲸鱼死后落到海底,又会滋养出一个新的生态圈。一鲸落,万物生,才是自然之理,才是循环之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