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东西就跟各大电商的会员一样,没有会员的人不知道它有多香,有会员的人才知道,是真的香。
由于家里住得离银泰百货比较近,周末偶尔会去逛一逛买点东西。
媳妇之前找代购买化妆品买过2次假货之后就再也不敢买代购的了,一般咱俩都会去银泰专柜看看。
双十一我媳妇去银泰买什么拉面还是啥神仙水的护肤品,加上365会员各种换算下来,直接打了五六折,还给了很多小样,给媳妇高兴坏了。
我自己其实没啥大的消费欲望,媳妇喜欢逛街,就会陪她去逛一逛,平时各自都上班,周末难得陪陪她就多陪陪。然后一年到头我自己也会买几身衣服几双鞋子,总体感受下来,有会员卡跟没会员卡相比,差距还是蛮大的。
1、购物优惠
首先是折上9折,这一点我媳妇买个1000块的东西,有时候门店柜姐给她打了8折,咱们再用365会员打个9折,相当于72折,直接720到手,这里就相当于额外省了80了。
我媳妇一年少说各种日用品护肤品化妆品消费个一两万的,打折下来少说是1000多,这里就几乎可以买三四个365会员了。
不过u1s1,我媳妇这俩月确实有点败家,不过也确实双十一买挺多。
2、餐饮优惠
然后是吃东西,我一般去银泰店里吃东西都会先看一下365会员中心有啥优惠券,比如最近双十二,海底捞啊、谭鸭血啊这些火锅店也可能有优惠券的,如果有看到什么50抵100团购券啊大家也记得兑换一下,然后奶茶买一送一券啊都挺多的。还有的促销活动的时候,能多赠你一道菜品啥的。
算了一下,差不多全年去银泰消费个20次左右,每次都会吃点东西,平均每次都有个20到50的优惠,这里就是400~1000块钱的羊毛,最低400也直接能cover住365会员成本价。
3、停车优惠
停车的话,办完会员直接送了好几张停车券,一般是2个小时的停车券,然后用完了的话还可以享受会员9折,有时候赶上每个月前几天,好像是1到8号,会有免费停车的一些活动。
4、APP优惠
这个我媳妇会用,可以线上购买包邮到家,也可以去门店自提,买东西还会返一些其他优惠券啥的,银泰百货是阿里系嘛,所以他们家喵街也基本跟天猫看齐,但主要还是线上线下结合这一点打得蛮好的,停车费啥的也可以直接在APP上付。
5、其他优惠
还有洗车洗衣服这些优惠券,每个月都有那个1元洗车、1元洗衣券啥的可以领取,其实我跟我媳妇老会忘记,记性好的朋友们可以冲,也是赤裸裸的羊毛可以薅。
哦,对,最后一点,就是平时消费会有小金库的金币积累,我还特别看了一下规则,基本是按照消费的10%返,但有些品牌不一定有返,不包含餐饮消费,线上线下消费都算进去的累计金币的,可以到兑换中心里去兑换一些优惠券啊、电影票啊、水果奶茶啥的。、
另外我媳妇还会经常上各种喵街的车,然后买到的东西转手闲鱼还能再赚一笔差价,这个我不太懂,某瓣上经常有这种车,感兴趣朋友可以自己研究一下。
我稍微总结梳理了一下上面这些,其实对我和我媳妇来说,银泰365会员一天也就一块钱,而且我俩一年到头线上线下消费个几次就回来了,剩下都是薅羊毛,像山姆啥的会员六七百的还真有可能消费不回来。
不要老是觉得人家会员制坑消费者还是把消费者固定在这里消费啥的,我跟我媳妇是真的平时会去这样消费的,所以才会去办这个会员,当然也确实觉得真香。
最后还是劝大家理性消费哈,千万不要超出自身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以上。
其实啊,国内第一个付费会员制商超叫普尔斯马特,2000年左右的时候就200块钱一年的会员费,会员主要权益是享受全场九折。
虽然已经倒闭十几年了,但当初在北京真是有钱人聚集的地方。
甲方乙方就在这里拍了明星隐退的外景。
付费会员最大的好处就是用户筛选和忠诚度。
这年头免费的会员遍地都是,不少地方还是注册会员倒找钱,只要填个信息就给小礼物。所以主动交现钱办会员的人就是不在乎这几百块钱的。
我勤工俭学的时候在这个超市做过系统维护,看到后台的会员记录都惊了,这么多有钱人都是从哪儿冒出来的?赶紧关了数据库,怕看到眼睛里拔不出来。
第二就是忠诚度非常高,筛选过用户之后就可以完全根据这部分用户打造环境。无论是服务人员的培训还是店面装修,都非常符合这部分人的喜好。精准定位再加上预支费用的期待,会员到店率和客单价就会非常高。
但这种会员制最难的其实是在保证特殊性,毕竟这年头直接购买纯身份服务的还是很少,大量身份服务都是搭配着产品卖的。当一个人直接购买某种身份的时候,就要求这种身份能给自己足够特殊的待遇。把这个做好了才算是真把会员搞定。
付费会员制不是什么新玩儿法,从上个世纪起就开始在美国发展了。之前咱们国家之前流行过一段时间,但是不适合当时的消费者预期和购物模式,所以基本就淡出市场了。
但是近几年,各大商场、超市都在推广自家的付费会员制,这就很值得好好的看一下原因了。就像是《阿甘正传》一样,看似讲了一个人的故事,却是以这个为线索贯穿了一个更宏大的视角,我觉得“付费会员制”就有类似的功效,可以让我们看看中国消费者和零售业模式在过去二十多年里面的转变。
要讲清楚一个老模式的新应用,就要看看当时这个模式是怎么诞生的。
大家都知道美国当年有多豪横,人手一个小洋房,家里都有小汽车,于是产生了很有特色的集中采买模式,周末一家人开车去买,一次就买一堆东西回来,很多美国家庭对冰箱的需求,都不是一个冰箱就能满足的。
这也就导致了美国人的购买量大,次数低,也就自然而然的对价格敏感性比较高。
你想,咱们国家这种走到哪里都有超市小卖部,一瓶可乐是卖3块钱还是3块五,咱们往往觉得不太有所谓。
但是你一次就买一箱呢?还搭配上一星期吃的牛排、蔬菜、水果,这零零散散的加起来,很小的差价也会被拉大。
再加上,那时候油价是真心便宜,所以哪怕多开个5公里也无所谓,于是那时候的美国商超就都开始争夺客户,来的人都按照「大」客户对待。
这 种美国式内卷发展到后面,其实商超的营业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就是会员费在营收里面的占比越来越高。
传统意义上,商超赚的就是进货出货的差价,但是让利到一定程度,以Costco和山姆为首的商超觉得,那还不如直接把价差压倒最低,我就赚个会员费,自己角色定位发生转变,从中间商变成分发商。
比如Costco现在会员收入占到了营业收入的70%左右,要比2000年时候的50%多一点提高了很多。
商超的这种会员模式对虽说压低了自己赚取差价利润的空间,但是好处也很直白,那就是不断鼓励消费者来自己这里买东西,我也不给你整花活,拿出来就是「全网最低价」。
消费者一旦办了会员卡,一般就不会再去其他地方购买,从而流量得到了大大的集中,反复购买中顾客粘性也就构建起来,从而实现了良性循环。
所以美国商超培育起来了美国人的会员习惯,教育了市场,这种付费会员制后面也影响了很多美国其他行业的商业模式,最开始是在航空公司、酒店行业形成了会员积分奖励体系。
后面到了互联网时代奈飞也提供了订阅式会员制,在亚马逊上也有付费会员制享受折扣福利模式,其实归根溯源,都是从商超开始的。
后面随着中国市场活跃起来,老百姓手里开始有钱了,这种模式也进入了中国。
1996年深圳开了第一家山姆会员店,只有付费会员能进;同样是1996年,上海开了第一家麦德龙,也是付费会员制,而且主要针对企业用户。
那个时候咱们国家很多家庭依然是采用的少量多次购物模式,而且对于会员费这种新模式还是有点陌生,所以除了山姆是一直在做会员,到2010年,麦德龙就取消了会员制,大家都能去了,还有普尔斯马特,直接就在2005年退出了中国市场。
这就是模式创新走早了,出现了水土不服。
不过中国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迭代的速度特别快。
首先就是汽车普及率起来了,大家购物的时候每次选择的批量也越来越大,不会存在太大的运输难题;其次就是大城市里菜市场越来越少,完成了消费者从市场到商超的日常购物模式转变。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走了一个和美国反向的过程,我们是先在互联网上习惯了会员制,然后开始接受商超的会员模式。
现在不论是各种视频网站还是网购平台,都推出了自己的会员模式,大家也会算账,如果自己购买频次高,每年购买的量达到一定限额,办会员的确是有实打实的优惠,于是这个顾客认知就形成了。
一般人聊起来都在说现在各种探店做的很火的中国山姆,我觉得没意思,其实咱们可以换个思路,看看另外一种在美国不太多但是在中国很常见的模式。
那就是购物综合体型的百货。
我们都知道,一二三线城市最近这些年形成了一种周末文化,就是一家人去一个购物中心或者商业百货,里面不光是买东西这一项活动,还能吃,还能玩,甚至还能看场电影。
这里面比较有牌面的就是银泰百货,银泰在2017年做了业内首个付费会员,那时候喊的口号是「一天一元钱,折上再9折买遍全国银泰」。
这套很明显就适应水土了,到2021年初,银泰全国的会员人数就超过2000万。
而到今年12月12日,银泰又进行了会员升级。
其实细看这些列出来的条款,大家就知道这种有本土特色的商超付费会员制是在做什么。
购物折扣这个不用多说,是用价格优惠来吸引客户,而餐饮折扣、月月领福利、会员洗车洗衣5折,这些都是在鼓励消费者对银泰提供的整个服务体系进行尝试,也就是构建生活模式。
而停车和租借充电宝储物柜这些,也就是让大家能更顺心的待在里面。
说到底,就是要承包会员的一整天,然后通过「让利」和「服务」两个层面来提高客户粘性。
从整体来说,我个人觉得商超付费会员制未来在中国会更加广泛的流行起来。
不光是大型超市类的商超,也会有越来越多购物中心类的加入,本质很简单,大家都希望在这个消费者日益理性的时候通过服务和价格来吸引客户。
会员制不光是一种客户粘性的正循环,还能和自己的线上体系进行配合,从而重构人、货、场这三大零售核心,进而打破业态同质化的难题。
商超付费会员制虽然在国内已经火热了好几年,不过依然是处在早期扩展阶段,这时候核心重点都还是放在通过会员制上的优惠条件和会员权益吸引更多的人加入。
到了后期,可以预见,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商超付费会员制就需要在特色产品,特色服务上下功夫了。
不论怎么说,最后收益的,也还是有商超购物习惯的消费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