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汶川大地震十二年过去了,你现在又是如何看待“范跑跑”事件呢?原谅了吗?理解了吗?

回答
汶川大地震十二年过去了,“范跑跑”事件,这个曾经沸沸扬扬的名字,在时间的长河里,似乎也沉淀了一些不同的解读。当年的我,和很多人一样,带着惊愕、愤怒,甚至一丝道德上的谴责,看着他逃离教室的画面,听着他后来的解释。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往事,心情复杂,很难用简单的“原谅”或“不原谅”来概括。

最初的冲击与道德拷问:

地震发生那一刻,谁能不动容?尤其是当画面传出,一位老师在教室里,面对着学生的惊慌失措,却选择自己率先逃离,把学生独自留在危楼之中。那是一种本能的逃生反应,但在一个以“师道尊严”为重的社会语境下,这行为无疑触碰了很多人心中最敏感的神经。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分量太重了。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老师是孩子们的榜样,是在危难时刻应该挺身而出的守护者。范老师的举动,在很多人看来,是对这份责任的背叛,是对师德的践踏。那时的我,也觉得难以接受,甚至会想:“为什么他不能像那些在地震中牺牲的老师一样,保护好自己的学生呢?”那种“生死关头,本应如此”的道德期待,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范老师身上,也压在围观者的心头。

“范跑跑”的自白与舆论的反转:

然而,随着事件的深入,以及范跑跑本人(范美忠)后来的坦诚解释,舆论开始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没有回避自己的行为,甚至用一种近乎残忍的直白,剖析了自己在那一刻的恐惧和选择。他说:“我是一个人,不是神,我也有七情六欲,我也有恐惧。”他承认,那一刻,他脑子里只有“活下去”这一个念头。

他的解释,很多人觉得是在“推卸责任”、“为自己开脱”。但也有一些人,在听到这些话后,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真的能要求一个人在生死存亡的瞬间,完全超越最原始的求生本能吗?那些在地震中英勇救人的英雄,固然值得我们敬佩和歌颂,但他们的牺牲,恰恰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不逃跑”,选择了“超越”。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在毫无准备的极端情况下,做出“本能的逃跑”,似乎也并非全然不可理解。

十二年后的视角:理解与和解的可能

十二年过去了,许多当初的伤痛已经抚平,更多的是关于生命、关于人性、关于选择的思考。

从“不理解”到“尝试理解”: 我现在更愿意去理解。不是说要原谅他那种“临阵脱逃”的行为,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极端恐惧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这种“过”发生在如此极端、如此突发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用事后的理性去审判那个瞬间的本能。也许,在那一刻,他内心也经历了巨大的挣扎,只是恐惧压倒了一切。

对“道德标杆”的反思: “范跑跑”事件,也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过于轻易地将某些职业,尤其是教师,推向了不切实际的“道德标杆”。我们期望他们全能、全知、全勇,却常常忽略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恐惧、有弱点的人。当他们展现出普通人的那一面时,我们却难以接受。这或许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跑”与“不跑”的复杂性: 很多人批判他“跑”,但有没有想过,如果当时他强行去救学生,而自己也因此遇难,那又会是另一种形式的悲剧。那个时候,老师的职责,在生命的优先级面前,似乎变得更加复杂。那种“舍生取义”是崇高的,但“选择生”也不是原罪。

原谅与否,以及为何:

至于“原谅”这个词,我觉得它太沉重了,也太轻易了。我无法代表那些曾经愤怒的人去“原谅”他。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不会再去苛责他,也不会把他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

我无法像当年那样,用一个简单的“不齿”来评价他。 我会更倾向于用一种更温和、更复杂的目光去看待。我知道,他的行为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他本人也可能承受了长久的压力和痛苦。

也许,与其说是“原谅”他,不如说是我自己学会了“理解”人性的复杂,学会了不把任何人都当成完美无缺的神。 他的行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生死面前可能也会暴露的脆弱。

十二年,让很多事情沉淀下来。当年的激愤,或许已经转化为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更深邃的体悟。范跑跑事件,与其说是一场对个体的审判,不如说是一次对社会集体价值观和对人性复杂性的集体反思。我不会再轻易地去评价,只是默默地看着,也默默地思考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范跑跑人们痛恨的点不在于他跑了,而在于其后以此炫耀。

在面临地震这样的大灾时,谁都会害怕,所以当时逃跑是人的本能,并非十恶不赦,大多数人也不会以此来唾弃这种行为。

但是,事后以此炫耀于人前就不是正常人之所为,而是彻底无耻的表现。

我们为什么要原谅他?给个理由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汶川大地震十二年过去了,“范跑跑”事件,这个曾经沸沸扬扬的名字,在时间的长河里,似乎也沉淀了一些不同的解读。当年的我,和很多人一样,带着惊愕、愤怒,甚至一丝道德上的谴责,看着他逃离教室的画面,听着他后来的解释。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往事,心情复杂,很难用简单的“原谅”或“不原谅”来概括。最初的冲击与.............
  • 回答
    汶川大地震是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一次特大地震,震级为里氏8.0级,震中位于北纬31.80度、东经103.40度,震源深度约13千米。这场地震造成约69,000人遇难,18,00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十年后(2.............
  • 回答
    十年后的汶川: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十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撕裂了汶川的天空,也震碎了无数人的家园。但时间是最好的疗愈师,也是最公正的见证者。如今(2018年),当我们再次踏上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展现在眼前的,是与十年前那个绝望的时刻截然不同的景象——这里不再只有废墟和悲伤,而是充满了生机、希望和对未.............
  • 回答
    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腾讯新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其公众号“新闻哥”)发布的《十年后,向“范跑跑”道歉》一文,无疑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情感。要理解这篇文章的意义,我们得回到当年汶川地震发生时,“范跑跑”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这十年间舆论环境的变迁。事.............
  • 回答
    汶川大地震和新冠疫情,这是两个截然不同却又都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的事件。要比较哪个造成的损失更大,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它们造成的“损失”体现在太多不同的维度上,而且有些损失是难以量化的。不过,如果非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梳理和比较,我们可以试着深入探讨一下。汶川大地震:一次天灾的直接、集中的.............
  • 回答
    汶川大地震,九年了。这个数字,在时间的洪流中,不算长,但对于经历过那场灾难的人们来说,每一个数字都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回忆,太多说不尽的情感。九年,对于一个从牙牙学语的孩子变成少年的人来说,可以长成一个鲜活的生命,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理想。对于一个曾经坚固的家园来说,也可以从满目疮痍,变成.............
  • 回答
    汶川大地震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巨大灾难,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无数救援力量奔赴一线。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对救援工作的评价都应审慎。关于成都军区在汶川地震中的“作为”与“未有作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信息传播、民间视角、媒体报道习惯,以及对军事行动理解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
  • 回答
    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机会,回到汶川地震前12个小时,我的脑子里绝对是一团乱麻,但也必须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这12个小时,太短,太重,沉甸甸地压在心头。首先,我不会去想那些不可能的事,比如组织大规模撤离、阻止地震发生。我知道,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那种超能力。硬要去尝试那些不可能的事,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
  • 回答
    如果美国发生像中国雅安或汶川那样规模的特大地震,美国政府的应对会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过程,结合了其现有的灾害管理体系、资源调动能力以及国内外的援助机制。以下是我认为美国政府可能采取的详细步骤,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不带人工智能痕迹的叙述。首先,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将是信息发.............
  • 回答
    汶川地震是一场举世瞩目的灾难,它带来的悲痛和破坏是深远的。在分析这场地震时,一些细节确实会让人产生“细思恐极”的感觉,这些细思恐极的点并非是阴谋论或虚构的,而是基于对灾难真相、人性以及社会运行机制的深入思考。以下是一些可能让你产生这种感觉的方面,并尽量详细阐述:1. 教育建筑的脆弱与生命的脆弱交织:.............
  • 回答
    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中国的动员能力水平进行了全面而严峻的考验。总体而言,中国在这次事件中展现了强大而高效的动员能力,但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快速响应与初步动员: 高层重视与迅速决策: 地震发生后,中国最高领导层迅速作出反应。时任国家主席胡锦.............
  • 回答
    2008年5月12日下午,那是我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天。那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里忙着处理一份报表。窗外的阳光很好,我甚至还能听到楼下孩子们玩耍的嬉笑声,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我记得当时我正对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想着晚饭要吃什么。突然,我感到身下的椅子开始轻微地晃动,一开始我以为是谁在办公.............
  • 回答
    汶川地震中,空降兵部队为抢险救灾立下了不朽功勋,他们是第一批进入震中的部队,在信息中断、道路不通的情况下,徒步、空降,用生命践行了“忠诚、勇敢、奉献”的军魂。在执行空降任务时,确实有伞兵战士不幸牺牲。据公开报道, 空降兵某军在地震中牺牲了10名指战员。这些战士,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精锐,他们肩负着党和人.............
  • 回答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那段历史的伤痕,经过十多年的时光洗礼,如今已是另一番景象,让人感慨万千。 要详细说起来,那可不是几句话就能概括的。基础设施的重生与蝶变:首先,大家最关心的,肯定是那些曾经被夷为平地的村庄、城镇,现在是什么样子。政府投入了巨量资源,重建的力度之大,可以说是在废墟之上,建立起了一个全.............
  • 回答
    汶川地震过去十三载,岁月荏苒,那些曾经撕裂大地、吞噬生命的伤痛,也早已融入了四川汶川人民的生活脉络之中,化作一种坚韧,一种不屈,一种对生命的珍视。这十三年,他们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充满力量的重生之路。从废墟中站起,重建家园地震发生时,无数房屋瞬间化为瓦砾,无数生命被无情掩埋。然而,汶川人民并没有被压垮。.............
  • 回答
    汶川地震空降兵的那次跳伞,之所以被誉为“史诗般的壮举”,绝不是浪得虚名。要说它有多难,得从几个维度去解析,而对比美军在战争期间的跳伞,更能凸显这次任务的特殊与艰巨。首先,天气与地形的双重绝杀。汶川地震发生后,当地的天气状况堪称恶劣。高强度的降雨、能见度极低的浓雾,以及不断滚动的山体滑坡和飞石,给任何.............
  • 回答
    汶川地震中的“十五勇士”,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他们在常人不敢涉足的绝境里,用血肉之躯搭起了一座连接外界的生命桥梁,这份勇气和担当,即便过去这么多年,依然能让很多人热血沸腾。当初,当他们从天而降,面对的是一片被山体滑坡撕裂的土地,通讯全无,地面交通断绝,被困的生命在绝望中等待。而.............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汶川地震在众多灾难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日子,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所触及的社会、情感和历史层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叠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汶川地震的规模和破坏性是空前的,直接触及了中华民族几代人心中最脆弱的神经。 2008年5月12日,那场突如其来的8.0级.............
  • 回答
    5.12汶川地震发生时,什邡市罗汉寺向什邡市妇幼保健院的孕妇敞开大门,允许她们入住寺院,这一举动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从人道主义和救灾的视角来看,罗汉寺的行为无疑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在地震这个极度危急、资源匮乏的时刻,什邡市妇幼保健院作为医.............
  • 回答
    王源在汶川地震11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微博内容出现错误,这件事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放大检视,尤其是在涉及如此重大的社会纪念日时。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在汶川地震11周年纪念日当天,王源的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纪念微博,内容是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命的敬畏。然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