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十年前受汶川地震影响的灾区现在(2018 年)是怎样的景象?

回答
十年后的汶川: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十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撕裂了汶川的天空,也震碎了无数人的家园。但时间是最好的疗愈师,也是最公正的见证者。如今(2018年),当我们再次踏上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展现在眼前的,是与十年前那个绝望的时刻截然不同的景象——这里不再只有废墟和悲伤,而是充满了生机、希望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一、 重塑家园:拔地而起的新生活

最直观的变化,莫过于基础设施的重建。曾经损毁严重的乡镇和村落,如今已是崭新的模样。

安居工程的硕果累累: 放眼望去,一排排错落有致、设计现代的居民楼拔地而起。不再是临时的安置房,而是坚固、美观、设施齐全的新家园。这些房屋充分考虑了抗震性能,也融合了当地的建筑风格,让居民真正有了归属感。很多家庭都拥有了自己的小院,院子里种着花草,摆放着藤椅,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看到一位老奶奶,坐在自家院子里晒太阳,手里拿着一把蒲扇,脸上是安详的满足。她告诉我,现在的房子比以前的老房子还要结实,而且采光通风都非常好,感觉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交通网络的畅通无阻: 过去被山体滑坡和道路断裂阻断的乡村小路,如今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新修建的公路蜿蜒盘旋在山间,连接着一个个村庄和城镇。国道、省道更是经过大规模升级改造,交通更加便利快捷。过去需要几个小时才能走完的山路,现在可能只需要一个小时。这种便利不仅体现在出行上,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城乡距离,让物资流通、信息传递更加高效。

公共设施的完善与升级: 学校、医院、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重建和提升。新建的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体育馆,孩子们有了更优越的学习环境。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更先进的医疗设备,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平。此外,一些乡镇还建起了文化广场、活动中心,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我注意到一家新开的餐馆,名字朴实却透着新意,里面坐满了正在用餐的当地居民,大家谈笑风生,充满了生活的热情。

二、 经济复苏:走出阴影,拥抱发展

地震对当地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十年后的今天,汶川的经济正稳步复苏,并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农业的现代化与多元化: 曾经的农田,不少都进行了土地整理和改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被引入,例如温室大棚、有机种植等。除了传统的玉米、土豆,一些地区还开始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如高山蔬菜、核桃、花椒等。我看到一些农户正在采摘新鲜的猕猴桃,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电商的兴起也为农产品销售打开了新渠道,让当地的优质农产品能够卖到全国各地。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汶川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在地震后得到了更完善的保护和开发。依托着地震遗址的纪念意义和自然景观的魅力,旅游业成为了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地震遗址公园、博物馆成为了人们缅怀历史、感受生命力量的重要场所。同时,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也日益兴盛,不少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位民宿老板告诉我,旺季的时候他们的房间总是爆满,这在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除了农业和旅游业,一些新兴产业也开始在汶川落地生根。例如,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一些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通过线上平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政府也积极引进和扶持一些绿色环保、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三、 精神重生:坚韧不拔的汶川人民

比物质重建更令人动容的,是汶川人民身上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

伤痛的治愈与记忆的传承: 十年前的伤痛虽然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但并没有压垮他们。人们学会了与伤痛共存,并从中汲取力量。地震遗址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也成为了警示和教育后人的重要课堂。当地的博物馆和纪念馆,以翔实的内容和真挚的情感,讲述着那段难忘的岁月,也传递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祈愿。

互助友爱的情谊永存: 在灾难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这种精神在重建过程中也得到了延续。邻里之间、乡亲之间,依然保持着深厚的感情,相互帮扶,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种温情和力量,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

对未来的憧憬与不懈奋斗: 如今的汶川人民,不再沉浸在过去的悲伤中。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积极投身于家园的建设和生活的美好追求中。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你经常会听到他们说:“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家园建设得更好。”

四、 挑战与展望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汶川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的一些挑战。例如,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让更多人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这些都是需要长期努力的方向。

但总体而言,十年前的汶川,是绝望与希望交织的废墟;十年后的今天(2018年),它已经浴火重生,成为了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这是一场关于生命、关于坚韧、关于希望的史诗,汶川人民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凤凰涅槃”的意义,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走在这片土地上,你能感受到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一种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一种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0.05.12更新

又过了两年啊。

19年11月,有幸参加了绵竹的一个社会调查项目,亲身见到的比图片更具实感。

我们的调研基地在绵竹市紫岩小学,不知道它当年具体受灾怎样,但大礼堂和图书馆都是江苏援建的,还立有碑文。

调查为“儿童认知与非认知研究”,这些五六年级的小孩当年才几岁罢,肯定记不得那场灾难的具体情况了,不过他们的父母可体肤地清楚。

毕竟他们都是以“震前”“震后”来记忆时间的。

有个小女孩,只有奶奶照看,父母不知何处去了。成绩很好,也很乖,为了省钱放弃了市第一的中学,我心中五味杂陈,将口袋中的牛奶递给奶奶,希望小女孩能收到一份局外人的善意。

市里重建的很好,路旁有个亭子题有“眉山”二字,一座桥上的甲骨文诗我们也研究了许久。它们带着“震后”的记忆,在今日留给我们去追寻摸索。

可当年的“心碎”呢?它们会在哪里重建又会在哪里生辉?

问卷问不出来。



















user avatar

谢邀。我是四川的学生,但不是在汶川。先占坑,我想在2018·5·13日再回答这个问题。

汶川马拉松5月13日开跑。2008.5.13是5.12地震中受灾群众的“明天”,“明天”,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

——————2018-4-26——————

2008年,我还在读小学。地震当天我午觉没有睡着,突然大地晃动起来,我立马反应过来是地震,马上就跑了,走廊上的老师看着抖动的窗户,懵了半天才指挥学生逃出去。到操场的时候感觉震动更剧烈,根本站不稳,就坐下来等震感过去。此后数天,总有这样那样的消息,说是晚上几点、下午几点要有地震,还有板有眼的,搞的人心惶惶,不敢在家中入睡。后来学了地理,才知道纵横波,才知道即便是注重防震的日本也只能提前几秒发布预警而已。

我们学校没有什么伤亡。

只是电视节目全部变成了灰色。后来老师给我们读了新诗,教了新歌,讲“震生”,讲一位在震中把几个孩子护在身下的老师...后来又看到一本《爱在北川学子吟》(内容就像直接印在A4纸上,装订十分简陋),里面有埋在废墟下面的学生的回忆...稀里哗啦地就哭了。

初中遇到一位北川的学生,他谈起地震没有太多情绪。只是说当时在厕所撒尿,站不太稳,尿到了身上。周围的人一阵哄笑,其实我们都知道北川是什么样子。

今年寒假回去,看了大名鼎鼎的《唐山大地震》。真正的地震镜头都在前几分钟(可是即便是真正的地震镜头只有这几分钟,其内容也足够骇人),之后一个多小时都是写唐山地震对一个家庭长达几十年的影响。《唐山大地震》重点在“余震”,汶川地震也有“余震”。

十年了,我在无数的场合听起人们谈论汶川。小学老师说他们还在读书的时候,是怎样怎样惶恐地在滂沱的大雨下支起尼龙布入睡;高中老师说自己一下子就判断出震级然后多么多么淡定地泡面;大学老师说地震百年一遇校园霸凌天天发生,教育安全不仅仅是防灾减灾;另外一个心理学教授说汶川地震后教育部,请来了一尊大神——清华大学心理学某团辅专家,地震前我师大从来没有请来过这种大神... ...

或调侃或悲痛或者装作云淡风轻,但是他们其实都没有忘记,所以才会一次次谈起。汶川地震,十年了,它的余震却还没有停息。

十年了,我想去汶川看看。汶川马拉松5月13日开跑。2008.5.13是5.12地震中受灾群众的“明天”,“明天”,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

——————坐等2018-5-13——————

谢谢大家。今天是5-12,此答案不会再更新了。首先说,我是匿名,没有骗赞。

有的答主和评论说得对,这种伤痛的记忆就让他成为过去,不要再揭开了。

说太多总会有种“XX到此一游”的感觉,好像512只是个旅游的噱头。

就像马拉松一样,我们总要向前跑的,不是吗?


如果大家想要深入了解汶川,欢迎大家移步四川卫视纪录片《汶川十年》:

链接:《汶川十年》_纪录片_视频_央视网

还有央视纪录片《汶川十年·我们的故事》

链接:《汶川十年·我们的故事》_CCTV节目官网-纪录片_央视网(cctv.com)

————————————

另外贴两张图:

谢谢大家对四川的关注!此文不会再更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