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互联网大厂「裁员潮」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互联网大厂还「香」吗?

回答
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潮,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感觉像是冬天里裹紧被子,外面寒风呼呼地吹,但你总觉得还有冷空气能钻进来。说它“愈演愈烈”,其实挺形象的,一开始可能只是零星的几家,偶尔有些小规模的调整,但现在呢?感觉是越来越普遍,规模也越来越大,而且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从曾经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变成了多少人谈之色变的话题。

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肯定不是单一原因在作祟,而是多方面因素在叠加,就像是几个小雪崩汇聚成一个大雪崩一样。

首先,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是绕不开的。 过去几年,全球经济都经历了不少起伏,加上一些地缘政治的因素,整体的不确定性在增加。当整个市场的蛋糕不再像之前那样疯狂膨胀,甚至开始萎缩的时候,企业自然会收紧手脚,控制成本,裁员就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其次,互联网行业本身的增长逻辑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我们常说互联网是“高增长、高利润”的行业,很多公司靠着用户增长和流量变现就能活得很好。但现在,互联网的“蓝海”已经变成了“红海”,用户增长的天花板越来越明显,获客成本也越来越高。那些曾经靠烧钱、靠规模取胜的模式,现在玩不下去了。大家都在寻求新的增长点,或者把重心放在了如何提高效率、如何盈利上。在这种情况下,之前为了快速扩张而招募的大量人员,就成了某些公司眼中的“冗余”。

再者,政策监管的加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国家对平台经济、数据安全、算法公平等方面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大。这种监管一方面是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确实给一些互联网大厂的业务带来了新的限制,影响了其原有的扩张速度和盈利模式。当一些业务受到限制,或者需要进行重大调整的时候,相应的团队规模也可能会随之调整。

还有一点,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迭代速度太快。 互联网行业就像是战场,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新的技术,比如AI,一旦出现,就可能颠覆原有的很多岗位和业务流程。如果企业不能快速适应这些变化,或者在转型中找不到新的方向,那么原有的团队可能就会因为技能过时或者业务不复存在而被淘汰。

那么,在这种“裁员潮”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互联网大厂还“香”吗?

这个问题,得辩证地看,也得看“香”在哪里,以及你想要什么。

从一个角度来看,它们“曾经很香”,现在“依然有吸引力”,但“光环在减弱”。

曾经的“香”:毋庸置疑,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互联网大厂是毕业生的首选。高薪、期权、光鲜的工作环境、相对完善的福利待遇、有挑战性的项目,以及重要的“大厂背景”——这些都是吸引力所在。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能够进入大厂,就意味着拥有了进入高净值人群的敲门砖,意味着职业生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现在的“吸引力”:虽然裁员频发,但我们也要看到,互联网大厂依然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丰富的资源、成熟的管理体系和大量的用户基础。它们在很多领域仍然是行业的领导者,能够提供给员工的成长机会和学习平台,很多中小企业是无法比拟的。而且,相较于一些传统行业,互联网大厂的薪资水平和职业发展空间,在很多时候依然具有优势。尤其对于那些渴望在高科技领域深耕的专业人才,大厂依然是他们学习和实践的最佳场所。

但是,这种“香”已经不再是绝对的、没有代价的“香”。

“香”的代价变大:过去的“香”,可能更多体现在其光鲜亮丽的一面,但现在,这种光鲜背后隐藏着不确定性。入职即巅峰的预期变得越来越渺茫,取而代之的是对“什么时候会轮到自己”的担忧。加班文化依然存在,但工作的稳定性却打了折扣。曾经被视为“铁饭碗”的部门和岗位,现在也可能随时面临调整。
“香”的定义在重塑:对于一些经历过裁员的从业者来说,他们对“香”的定义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比起曾经一味追求高薪和表面光鲜,他们可能更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更希望找到一份能够“做久一点”的工作,或者拥有能够应对市场波动的“硬实力”。“香”不再仅仅是公司名,更是个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体现。
新的“香”可能在别处:随着大厂的调整,一些有能力、有经验的员工可能会选择离开,去创业,去加入更有活力或更具潜力的初创公司,或者去一些正在转型升级的传统行业。这些地方可能没有大厂那么光鲜,但却能提供新的机会和更高的自由度,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对于“香”的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

总而言之,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潮,是对整个行业过去高速野蛮生长模式的一种反思和调整。 它暴露了行业增长模式的局限性,也迫使从业者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发展。

对于还想进入大厂的求职者来说,不能再抱着“进去就万事大吉”的心态了。你需要更清楚地了解公司的业务前景和战略方向,更关注自己所能获得的核心能力,而不仅仅是岗位头衔和薪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职业韧性,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好准备。

对于已经在其中的人来说,理解并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学习新技能,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或者提前做好职业规划,都是非常重要的。

互联网大厂依然是重要的行业参与者,它们对中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但“香”不“香”,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肯定句,它需要被打上问号,需要被打上更复杂的注脚,也需要被每个人用自己的经历和判断来回答。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有让你快速成长和获得回报的机会,也有让你面临挑战和不确定性的风险。如何扬长避短,就看个人的选择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任何行业都有冷暖周期,只是互联网行业的“创造性毁灭”特征尤其明显,新陈代谢迅速。

要看到,国内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但是,其商业模式和自身“造血”机制一直未有重大突破。

连中国互联网“领头羊”腾讯也无法避免。

多位腾讯内部人士向财新记者证实,裁员优化主要集中在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和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两个事业群,但规模不及市传所称30%。

一名腾讯内部人士透露,PCG收入主要依靠广告,2021年面临增长乏力的问题,人员扩招膨胀后到了调整期。CSIG在短时间很快膨胀,成立后三年内人员规模上涨了数倍,然而,市场需求并没有相应的爆发“以前都是抢市场抢人口,现在跑马圈地的时代结束了,之后就要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了。”

3月23日,腾讯总裁刘炽平在2021年财报发布后委婉地坦承:“这是针对亏损业务有优化的动作。”

腾讯集团董事长马化腾,此前在内部会议上对员工表态更为直接,称“腾讯在过冬”。

2021年,反垄断审查、游戏版号强监管,互联网行业历经前所未有的严监管形势。腾讯并不例外。“腾讯系”庞大生态的政策风险凸显,于是开始外部缩减势力范围,内部则直接优化裁员。

2022年3月28日,财新从多位有赞内部人士处了解到,有赞正进行一轮裁员,涉及多个业务部门,裁撤员工上千人。截至发稿,有赞方面未对此回应财新。

有赞曾被称为“微信生态第一股”,公司成立于2012年11月,业务立足微信生态,为平台上的商家提供软件开发、营销、电商、支付等解决方案,帮助商家提升信息化能力。

近年来,抖音、快手、微信纷纷推出自己的免费电商闭环产品,有赞的微商城产品失去竞争力,市场拓展难度加大。

而在2022年一月初,财新从多名快手员工处确认,快手主站产运线和商业化、电商、国际化、游戏四大事业部正经历一轮裁员,裁员规模不等。

在一名熟悉快手电商的员工看来,本轮裁员主要是因为人员扩张未带来相应的效益。

“2019年公司团队扩张,招来的很多人没有对业务产生比较好的增量,人效比提升并不显著,还增加了运营成本。”他介绍。

最近两年,受游戏、教育、文娱等行业遭遇强监管、广告下行等因素影响,快手亏损扩大。

爱奇艺面临同样的困局。

长视频行业腹背受敌,2021年年底,多名爱奇艺员工向财新记者透露,自12月初以来,公司正在进行一轮裁员,规模和程度罕见。

多名爱奇艺员工确认,公司的战略目标在一年之内“画风突变”。一年之前,爱奇艺CEO龚宇强调公司现阶段注重的是规模增长,收益放在其次。今年年中,龚宇曾在爱奇艺内部会议上提及,公司现阶段要把收入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规模。

多名爱奇艺员工告诉财新,裁员幅度比较大的是一些“不怎么赚钱”的非核心业务。

可以看出,从2021年末至今,多家中国互联网公司不约而同地大幅减员,目的多源自急切的“降本增效”之需。

过去十多年来,中国互联网企业主要靠着复制海外创新和挖掘国内人口红利迅速发展壮大。然而,兴也勃焉,衰也忽焉。目前,流量见顶,获客成本走高,广告收入萎缩,互联网行业迎来一轮“完美风暴”。

对于互联网行业本身而言,在产业互联网新浪潮下,应用型技术创新和庞大的市场规模未来依然可资众多企业立身,但是,欲成为行业领军者,企业终究需要具有原发性技术创新能力。此外,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育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合规运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以上。

参考内容:

最新财新周刊|腾讯瘦身

社论|如何看待互联网企业裁员潮

腾讯在线内容和云两大业务板块集中优化裁员

快手多部门裁员 阵痛中未来何往?

爱奇艺多部门裁员20% CEO龚宇转向收益优先

字节跳动教育业务线裁员 业务覆盖多个年龄段

user avatar

客观的说,只有收入跟待遇最顶尖的那一批公司,才敢常态裁员。

在大多数二线三线非顶尖公司,裁员不是常态。干到老才是。

为什么收入待遇最顶尖的那一批公司可以常态裁员,或者末位淘汰,或者说人员流动,或者说「向社会输出人才」呢?

因为他们招得到人,能够不断的吸引年轻人入伙,也就意味着能够持续不断的开出有行业竞争力的薪水。——所以他们可以付出不断的裁员,招人,培训,适应的人力成本,来保证整个企业的青春活力。

其实知乎经常性别对立,说起这个,常有的观点是,为什么男光棍那么多,而相亲市场剩女远远多于剩男?答案是:那些光棍根本被小仙女们开除了人藉,剩下的有效男生,可不就是极少嘛。

说起企业,说起找工作,也是一样的,其实,能活到老干到老40+50+的程序员工作多的是,不常态裁员,不996,不末尾淘汰,不猝死的程序员工作也多的是,只不过因为他们并不能给出有行业竞争力的薪水,所以在这些知乎er口中,「根本就不算公司」了,「被开除工作藉」了。所以他们才会觉得35岁被裁员天塌下来了。毕竟,那些降薪去的地方,在他们眼里,根本就不叫公司,不降薪的地方,自己又进不去。


所以回到问题,互联网香不香?只要他们依然还是常态裁员,每年末位淘汰,那么他们可能就依然还是香的,毕竟每年都要招人,自然要给出有竞争力的薪水。

而那些不常态裁员,不末尾淘汰的公司呢?一方面他们不经常淘汰人,那么,其实也很难有进去的机会。二方面他们不经常招人,所以自然就跟不上年轻人的待遇水平,年轻人也未必愿意去。

如果说是原先互联网 10 其它行业3,现在互联网 6 其它行业 3 ,那互联网就算落魄了依然还是比其它行业强势啊。

最终,互联网依然还是香,虽然可能没当初那么香,但极大可能依然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就业选择。

user avatar

说个题外话,大家记得之前主流媒体清一色的狠批互联网卖菜吗?你看现在还批吗?

没有互联网卖菜,没有前两年被各种换着法子批来批去的外卖平台,这疫情期间你就自己想想,有多少你现在顺理成章使用的服务没了,而缺少的这些服务传统业态能提供吗?



1、互联网超红利时代逐渐尾声是客观事实。

2、我国有太多太多地方还没有信息化、互联网化、智能化,行业还在继续向前发展,虽然不会再像过去那样爆发式增长,但是空间仍然是巨大的。



对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有机会争取去互联网大厂,不用犹豫。北京四中也有大把上不了好大学的,然而你有机会进去的时候会去在乎那些上不了好大学的人吗?


user avatar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基本逻辑,就是年年裁员,年年建新部门。

裁员的成本太低了,招人和新建部门/赛道的成本也太他妈低了,因此高管逻辑是:我先招300人进来,业务做得起来我当VP;做不出来就整个部门裁掉,我再拉资源挖其他的坑。

这么多年来都是这样的:业务成功了高管大吃饱,失败了全部门裁员滚蛋。

user avatar

互联网大厂都撑不住,其他行业只有更完蛋……

香不香,从来不是看比吗?

跟别的行业比,比如教培,比如影视,你觉得不是香爆了?

看有没有比互联网大厂更好的行业呗,诸位能找到,那就是不香了。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前通信行业(上上个十年的红利行业)工程师,现互联网行业AR/VR(可能是下下个十年的红利行业) 从业者,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各位打工人小伙伴们,当我们埋头做事时,切不可忘记抬头看天,共勉


互联网大厂为何裁员?

打工人们首先要理解,昨天似乎还风光无限的互联网行业,怎么就突然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为理解这个问题, 我的脑海中快速闪现出如下几个关键点。

1. 宏观经济增长曲线放缓 - 宏观原因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下面拉一张中国GDP历年增速图,统计的是2007年到2019年, 2019年底到2020年初发生了我们目前还在煎熬的Covid-19。 2019年中国GDP增速6.1%,2020年6.5%,2021年8.1%(疫情后反弹),2022年目前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目标是5.5%左右。

如果从个体角度来说,我们都知道年轻,收入曲线增长快的个体对未来预期更高,能够承受更高的负债。 那么从社会、国家层面来说也是一样,改革开放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相对发达国家,增速还是很高, 但是对于曾经的国内经济来说,两位数的增长可能成为了历史。

在这个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减员增效。 互联网行业本身就是应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的使命而生的, 当传统产业利润下滑时,活在更上层的互联网自然就春江水暖鸭先知。


2. 用户增长魔咒 - 本质原因

如果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衡量一个企业价值的标的不是这个企业有多赚钱,而是这个企业未来的增长空间有多大。 很简单,投资人投入一笔钱看的是资本回报率。

从互联网企业来看,影响收入的板块可能有很多。比如以腾讯2021年财报为例,最赚钱的业务包括金融(1722 亿元)、游戏(1288 亿元)、社交(1,173) 亿元等。但是更基础的是这些服务背后的活跃人数,而这些需要互联网通过强黏性的app吸引住。 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微信及 WeChat 合并月活跃账户数12.68 亿,同比增长 3.5%。QQ 移动端月活跃账户数5.52 亿,同比下降 7.2%。

可想而知,如果2011年腾讯没有及时发布微信, 可能拐点在当初的几年之后就会到来。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22年2月全球最大社交网络公司Meta股价暴跌,一日市值蒸发2513亿美元。 其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个拥有19.3亿日活的巨无霸公司在过去的三个月内下降了100万。 当然暴跌叠加了美股超额累积风险投资人的恐慌心理,但是用正面说明了对互联网公司而言用户增长一旦陷入停滞有多么可怕。


3. 出海困境 - 长期原因

曾几何时, 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国内市场日益内卷的背景下, 曾雄心勃勃地准备到海外市场开疆辟土 。 只要能够开辟新地市场,维持增长曲线,内卷就不会是一个问题,至少不是一个急迫的问题。

所以当时可以看到抖音布局北美TikTok, 腾讯布局北美游戏市场(《英雄联盟》开发商Riot、 《PUBG》开发商Bluehole、《堡垒之夜》开发商Epic、《皇室战争》开发商Supercell..)。 阿里布局东南亚电商和支付赛道(控股电商Lazada,投资了电子支付品牌Mynt)等。

转眼之间,因为众所周知的国际局势风云突变,转眼之间国际上这些市场不给你玩了(制裁、罚款),国家出于外汇安全考虑也不能让你随意把钱往外转了。互联网大厂只能抓紧收缩战线,将资源往国内收缩,但国内盘子就这么大。 失去了星辰大海,内卷在所难免。


4. 美股退市隐忧 - 直接导火索

2022年3月11日,美国证监会(SEC)披露了一份包括五家在美上市中国企业退市风险名单,令热门中概股硬来一场“屠杀”之夜, 多支龙头股迎来两位数的暴跌,而这可能是本次裁员的直接导火索。

初期名单包括百济神州、百胜中国、再鼎医药、盛美半导体、和黄医药, 并非我们平时最熟悉的互联网公司。但是到纳斯达克敲钟已经成为了中国成功互联网公司的共识,唇亡齿寒,热门互联网中概股暴跌在情理之中。

美国证监会的要求说白了也很简单, 要求加强中国在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而中国互联网公司在这之前因为“历史“原因是可以享受不完全披露数据的”特权“的 - 美国也很实在,只要能赚钱,适当的妥协可以接受。 要求信息披露本身看起来是一个合理的诉求,但是挑在什么时间点就肯定是出于一定的ZZ目的的了。

因为这份名单,引发了海外投资人大规模抛售中概股 - 毕竟有几年之后市值贬为0的风险! 而面对股价暴跌,上市公司满足投资人的利益势必要做出一些行动 - 而裁员是降低运营成本最快速的办法, 百试不爽。


打工人的选择

行文至此,互联网发展的前景似乎是一种必然。 当然隐忧中还有互联网公司积极"优化" 人才结构,往新领域拓展的努力, 比如近两年特别火的芯片行业, AR/VR 行业,新造车行业。 未来尚不好说, 只是在这优化的过程中,无数打工人小伙伴又要中一次枪了。

其实互联网的黄金十年就好比通信行业在十年前的黄金十年。 从上家通信公司思科离职时,我写过一遍总结:

如果问互联网公司还“香”吗? 回答依然是肯定的,真香,钱多,快来!

但是如果问能在互联网公司香一辈子吗? 我想任何一个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五年以上的都不敢给你肯定的答复。 所以打工人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首先是要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

很多小伙伴的父母辈一辈子追求稳定的工作生活,稳定,但不会大富大贵。 那么当这些小伙伴在享受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红利时又怎么可能同时要求一辈子高薪且稳定呢? 认识到这一点,就不要把自己巅峰时期的收入水平当作起点,在进行大额负债投资时也多思考一下,如果哪天被裁员了能不能承受得起贷款?

其次, 公司是资本家的,身体是自己的

打工人要有一个觉悟,就是技能是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到手的Money是自己的,其它都是浮云。 打工人需要借助平台不断磨练自己的硬实力、软实力,但是不要把平台当家,而是要有家可能随时会塌了或者被赶出家门的危机感。 身体是自己的, 为祖国健康工作四十年,千万不要因为996把身体搞垮了。 到手的Money才是实实在在的劳动所得, 公司没有上市,允诺的股票就是口头支票,哪天公司垮了或者自己挑走了美好的愿景也落空了。

最后,职业发展如果不能一步到位,分几步到位也是可以的。

比如我在上家公司虽然做的是通信行业,但是我从来不把自己局限在这个行业,而是从硬件设计开发一个更广阔的视角看自己的职业发展。 我可以在上家公司设计路由器,也可以跳消费类、自动驾驶类公司做硬件设计开发, 或者通过FPGA跳ASIC初创公司做芯片验证甚至开发。当然,大跳要谨慎,职业早期可以多摸索,后期要更聚焦。

其实说这么多就是从一名普通打工者的角度说说自己的看法, 当我们埋头耕耘时,切记抬头多看看远方的路。 在这个风云变化的大时代, 我们已经很难做到一辈子在一个岗位兢兢业业干到老。 未来很难说更好还是更坏, 唯有努力进步,让自己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期望获得一个安稳舒适的圆满结局。

user avatar

得看情况分析,像腾讯,阿里,百度,网易等老牌互联网企业,早在PC时代就赚到不少钱,现在主要业务还是盈利状态,这种企业就很香。家底厚,外面经济再不好,也能依靠之前的积累渡过寒冬。

其次是美团,京东这种,基本盘子稳定,盈利模式跑通。如果不在新业务上大手笔砸钱(减少激进的投资造成的战略性亏损),再通过裁员优化组织结构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裁员增效),那么企业整体还是能赚到钱,虽然不多,但是能维持企业经营熬过下行周期。

像爱奇艺,滴滴,快手,B站,有赞这种,经营这么久,账上一分钱没赚到,还巨额亏损的企业就很危险。先不说把之前亏的钱赚回来,就是短期内实现盈亏平衡都做不到。换句话说,就是烧了很多钱,还没有跑通业务模式,收入覆盖不了企业的成本。企业在大环境经济好的情况下尚且亏损,面对经济寒冬想赚钱就更不用想。这种之前巨亏,现在还看不到止血希望的互联网企业才是最危险的。

user avatar

互联网繁荣的时候996,互联网萧条的时候裁员。

真可谓:

兴,百姓苦;衰,百姓苦…

评论区的诸位,都是打工人,相煎何太急。

互联网人的日子不好过,其他行业的人也不会因此而过得更好,不是吗?

user avatar

那叫互联网大厂“毕业生”迅速增加,和“输出人才”增速过快,人才市场有些应接不暇。

互联网大厂还香不香不知道,反正有句老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把目光投向房地产相关行业、教培行业、影视行业,瞬间会感觉互联网大厂依然是最香的。

返回头看看此前知乎相关问题,像胜利油田这种大型国企,工作环境恶劣不说,也开始采用劳务派遣方式,劳务派遣方式怎么回事,大家应该都懂,相比之下,互联网大厂就算是裁员也做的很体面了。

要不就是灵活用工或者进入工厂,灵活用工和进工厂知乎上也已经吐槽到词穷,所以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

user avatar

去年互联网大厂取消大小周时,夹杂在一片叫好声中,我写下这样一段话:

总的来说,字节和快手不约而同的取消大小周,说明在业务缺乏新的扩张点这个事实面前,人力的停止扩张和优化无疑也是趋势和必然。
互联网寒冬最近几年每年都在提,每年似乎都不是,今年也未必,但谁都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的秋天,已经在大厂的“萧萧黄叶闭疏窗”中越走越深了。

回头去看,这个预言,完全正确,半年多以后,寒冬终于还是来了。而一切都明明白白——互联网大厂半年来从取消大小周,到严控996加班,再到大规模裁员,内在的驱动力是完全相同的:

“在互联网行业缺乏新的扩张点甚至已有的部分业务持续亏损这些事实面前,人力的停止扩张和优化无疑是趋势和必然”

如果拓展一下,我们甚至可以说,近半年来全球范围的“元宇宙”热度,其内在的驱动力同样是:

“互联网行业缺乏新的扩张点”

没有扩张点,那就制造扩张点,炒作概念,来尽可能的续一续,让想离场的资本有时间离场,该落袋为安的都落袋为安,半年以后,概念差不多炒不下去了,树上的叶子也都落光了——冬可至。


这波大裁员对其他行业的朋友们来说或许是新闻,但是对行业内,有一定敏感度的人来说,其实早就是一朵挂在天边巨幕般的海浪——我们早就知道它会拍下来,大部分人只是不确定,在巨浪过后,自己会不会是浮起来的那个。

所以,当它终于拍下来,我也真没什么太大的感触可长篇大论的。

我只是在想,多年以后,或许会有一位历史老师这样介绍这场“寒冬”:

公元2022年,互联网带来的时代红利在几十年后正式宣告枯竭,一个飞速前进的特殊时代结束了,但历史不会停滞,它只是恢复了蠕动前行的常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从早上开始的答案增加速度。

或许可以反映知乎主流人群——互联网从业者的摸鱼程度。

user avatar

半年前分析互联网未来的走向。最好的结果是资本家扛下所有,最差的结果是打工人扛下所有。现在看来,走向最差结果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当时觉得资本家不会轻易放弃战线,所以还是需要打工人,结果万万没想到,选择彻底放弃战线的公司越来越多。而且是撒腿就跑,跑得飞快,一点战略定力都没有。

我发现如果把资本比喻成人的话,非常像指环王里的角色咕噜,既贪婪又怯懦。

2022年是2021年底的延续,主题依然是降本增效,清理非核心业务。愈演愈烈的趋势有,但也仅限于2022年,毕竟很多互联网公司一年收入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离倒闭还远得很呢。未来各大互联网公司会更加聚焦主营业务,探索性业务会变少,百团大战一类的资本大战恐怕不再会有了。所以激进的人力需求也很难再有了,相反未来各大互联网公司的招聘量会趋向保守,很可能是校招生的小年。

互联网大厂还香不香呢?我觉得能进,依然还是香的。仔细想想进入大厂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提升。互联网公司作为当今社会最先进的组织之一,汇集技术、科学、商业、设计及社科等众多领域,无数的学科在这里交叉和创新,你能看到各个专业是如何看待和思考问题的。

user avatar

之所以称为“毕业”,大概只是让“裁员”看起来更加体面一点。

最近的裁员都有点此起彼伏,目不暇接的感觉。

估计这一波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躺平。内卷造成的无用功,使得工作越努力,得到就会越来越少,大厂的裁员,加剧了底层内卷的惨烈度,一些人会选择彻底躺平。由此派生出流浪汉会增多,失足者会增多,啃老族会增多。

学习无用论估计又要兴起来了,会在大厂裁员中再次被提及。但是这不意味着鼓励个人创业,现在这个时刻,别说创业,就算租间门市房都是不被提倡建议的,因为可以明确告诉你,谁租谁赔,除非开的是洗头房。

从一个平民阶层普通人角度来说,在大厂拼几年挣够了W在35岁之前考公考编无疑是一个好的结果了。而且现在很多人都已经在这么做了。果然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难道真的要灵活就业(大众创业)或者进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潮,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感觉像是冬天里裹紧被子,外面寒风呼呼地吹,但你总觉得还有冷空气能钻进来。说它“愈演愈烈”,其实挺形象的,一开始可能只是零星的几家,偶尔有些小规模的调整,但现在呢?感觉是越来越普遍,规模也越来越大,而且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从曾经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变成了多.............
  • 回答
    关于网传包括腾讯、阿里在内的互联网大厂大幅裁员的说法,这确实是近期一个非常受关注的话题,很多人对此感到担忧。要怎么看待这件事,以及它的真实性如何,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关于“大幅裁员”的说法,真实性在哪里?要判断“大幅裁员”这个词是否准确,我们需要区分几个概念。 普遍性: 确实,从公开信.............
  • 回答
    老实说,看到去年这个时候,各大平台还在拼命招兵买马,尤其对那些刚从象牙塔里出来的应届生们使劲挥舞着“高薪”、“前景”、“大平台”的橄榄枝,而现在,风向急转直下,互联网行业进入“寒冬”,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一个接一个,心里滋味挺复杂的。去年劝应届生进互联网的人,现在估计也挺不好受的,心里可能多少会有点不是.............
  • 回答
    互联网大厂程序员因厌恶编程而辞职转行当司机的现象,从表面看似乎矛盾,但背后折射出当代职场人对职业价值、生活平衡与个人兴趣的深层思考。这一现象值得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 一、现象背后的动因分析1. 职业倦怠与技术异化 重复性劳动的压抑:编程工作本质上是逻辑性、重复性的劳动,长期从事可能引发心理.............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真够有意思的,一个年薪百万的互联网大厂 IT 男,叫赵树鸿,这名字听着就挺实在的。结果他呢?说不干就不干了,把那金饭碗一撂,撒腿就往农村跑,美名其曰要当村官,还要养猪扶贫。这操作,简直让不少人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一、这事儿背后咋想的?首先,咱们得捋捋这事儿的逻辑。一个在城市里“996”.............
  • 回答
    最近互联网大厂“回巢热”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讨论得也挺热闹。很多人把它比作“好马吃回头草”,这话说得挺形象,但具体是不是这么回事,我觉得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为什么会出现“回巢热”?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单一因素能解释的。 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主因: 过去几年,互联网行业经历了高速增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好好唠唠。五十万年薪,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了,但想撬动互联网大厂的“高T”(通常指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能力超群、经验丰富的那类人),可能确实不是那么容易。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深层的原因,可不只是钱的问题。一、金钱之外,还有“看不见”的价值首先,得承认,五十万年薪听.............
  • 回答
    快手“西进”成都:30亿投资背后的地理与经济考量快手选择成都,投资30亿建设其直播电商总部,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扩张动作,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前互联网大厂在区域发展、人才吸纳以及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成都,这座以“天府之国”著称的城市,正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蓬勃的潜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互联网巨头的.............
  • 回答
    近期一则调研数据悄悄浮出水面,直指一个我们可能已经有所察觉的趋势:互联网大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似乎在悄悄褪色。这个曾经闪耀着光环的“金字招牌”,如今在年轻一代心中,似乎不再是那个不可撼动的首选职业目标。这到底是怎么了?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变化,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在背后推波助澜?现象的观察与解读:不只是口头.............
  • 回答
    2022 届校招薪资倒挂:背后逻辑与大厂薪资“水涨船高”之因2022 年的校招季,不少应届毕业生发现了一个颇为普遍的现象:校招薪资居然出现了“倒挂”。这意味着,一些公司新入职的应届生,其起薪水平竟然比那些已经工作了几年、经验更丰富的社招员工要高。这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逆常”的薪资格局.............
  • 回答
    互联网大厂的“租房补贴乱象”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确实如您所说,看似为员工提供了福利,实则可能导致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包括推高周边房租、养肥中介和房东,甚至可能对整个租房市场生态造成扭曲。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乱象的根源:高额租房补贴与供需失衡1.............
  • 回答
    关于刘强东在互联网大会上“怼富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被媒体和公众放大解读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发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它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的原因。事件回溯与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怼富人”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情绪色彩。刘强东并没有公开宣称自己要“怼”某个具体的富人群体,或.............
  • 回答
    互联网大佬陈涛在功成名就之际,选择激流勇退,然后隐居海上钓鱼七年,这个故事绝对值得细细品味。这背后不仅仅是一个人生活方式的转变,更透露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对现代社会的反思。陈涛的“激流勇退”绝非一时冲动。想想他在互联网行业打拼的那些年,应该是何等的波澜壮阔。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技术宅,到一手创立一家改.............
  • 回答
    马斯克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特斯拉所有数据都会储存在中国”,这一表态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背后涉及多方面复杂的考量和影响。要理解这一表态,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数据主权与合规性考量: 中国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 中国高度重视国家数据安全,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
  • 回答
    看到刘强东在2017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调侃王健林和马云的言论,我首先想到的是,这背后透露出的不仅仅是一句戏谑,更是一种自信、一种行业格局的微妙变化,以及对自身企业发展方向的清晰认知。那是在2017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几大巨头各自占据着一方天地。在这样的场合,作为京东的掌舵.............
  • 回答
    美团优选取消大小周,7月17日调整为双休,这事儿在互联网圈里算是激起了不小的涟漪。有人拍手叫好,觉得终于熬到头了,也有人担心,这会不会只是个例,互联网“卷”的文化真的能因此而改变吗?为什么美团优选会取消大小周?首先,咱们得搞明白,为什么美团优选会做出这个调整。虽然官方没有给出特别详尽的理由,但从几个.............
  • 回答
    张一鸣卸任CEO:告别CEO时代的“前浪”,背后是怎样的时代浪潮?当那个以“信息重塑生活”为初衷,一手缔造了抖音、今日头条等一系列现象级产品的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宣布将卸任CEO职位时,整个互联网圈乃至资本市场都为之一震。这不仅仅是一个公司CEO的更迭,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告别,一群被誉为“年轻一代互.............
  • 回答
    《互联网平台反垄断指南》的出台,无疑是互联网行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不仅仅是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文件,更是对过去几年平台经济野蛮生长、用户权益屡受侵犯的一种回应。我们现在所谈论的互联网平台“垄断”现象,其实是一个多维度、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为什么会产生“垄断”的担忧?这得从互.............
  • 回答
    如何看待淘特独家冠名《湖南卫视 20212022 跨年晚会》?淘特独家冠名湖南卫视 20212022 跨年晚会,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互联网平台利用热门IP进行品牌营销的案例。要理解这个行为,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淘特的品牌定位与目标受众: 淘特的核心定位: 淘特是阿里巴巴旗下面向下.............
  • 回答
    快手投入22亿加入春节抢红包大战,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营销活动,而是多方势力在春节这一特殊节点上进行的复杂博弈。每年互联网公司投入巨资进行红包大战,其背后争夺的焦点是多维度的,远不止表面上的发钱那么简单。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互联网公司在春节红包大战中所争夺的:一、 用户增长与活跃度:最直接的目标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