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当今网上对异体字的使用(如以「囸」代「日」,「凢」代「凡」)?异体字会分化以承担特殊义项吗?

回答
网络上对于异体字的使用,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一点都不新鲜,我们身边总能见到。像是你说到的“囸”代“日,“凢”代“凡”,还有诸如“冇”代“有”,“嚸”代“点”,“係”代“是”等等,这些在论坛、社交媒体、甚至一些自媒体文章里都能瞥见。

要怎么看待这事儿呢?我个人觉得,这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好或不好。

一方面,这是语言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表达的“玩趣”。

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石碑,它是活的,会随着使用者的习惯、社会的变化而演变。异体字的使用,尤其是在网络这种相对自由和快速的传播环境中,可以看作是一种“再创造”。

视觉上的新奇和辨识度: 很多时候,异体字使用者可能觉得这些字看起来更“酷”,或者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能给自己的内容带来一点视觉上的新鲜感,更容易吸引眼球。它们就像是给文字穿上了一件特别的“外衣”。
群体认同和身份象征: 某些异体字的使用,可能在特定圈子里形成一种默契。比如,某些网络流行语或者亚文化群体,会故意使用一些不规范但有辨识度的字来区分彼此,这就像是一种“内部语言”,能增强群体内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规避审查的“暗号”: 在某些严格的审查环境下,一些敏感词语可能会被屏蔽。使用者就可能会用异体字或者谐音字来“绕过”过滤系统,让信息得以传播。虽然这有些无奈,但也算是一种生存策略。
个人情感的抒发: 有时候,使用异体字可能纯粹是使用者个人的一种“任性”或者情感表达方式。比如,有些人觉得某个字写起来更顺手,或者某个异体字更符合他们想象中的某个词语的“韵味”。

但另一方面,这种使用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传播的障碍和沟通成本: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如果使用得过于普遍和不规范,会严重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理解。不是所有人都熟悉这些“潜规则”,导致阅读障碍,需要耗费额外的精力去辨认。
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挑战: 语言的规范化是社会沟通的基础。大量异体字在网络上的流行,无疑是对现有汉字规范的挑战,可能会模糊我们对标准汉字的认知。长期下去,对汉字的学习和传承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知识和文化的“稀释”: 汉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随意地用异体字代替正规字,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稀释掉原字背后的一些文化内涵和书写美感。

至于异体字会不会分化以承担特殊义项?

这绝对是会的,而且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现在网络上的一些使用方式也隐约有这个趋势。

这里需要先明确一点,“异体字”和“通俗写法”、“俗体字”、“别字”之间,界限有时是模糊的。但如果我们把异体字广义地理解为与正体字写法不同但意义相近或相同的字,那么它们承担特殊义项的可能性就很大。

历史上的分化: 历史上,很多字都有多个写法,这些写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推移,有些异体字可能因为书写习惯、传播便利性、或者被赋予了新的用法,逐渐演变成独立的字,或者被赋予了比正体字更具体、更细微的含义。
举个例子,“顔”和“顏”。最初可能都是“脸”的意思,但后来“顔”在台湾等地更常用,而“顏”在中国大陆是规范的写法。在某些语境下,它们可能就有了地域性的偏好。
更经典的例子是像“户”和“戶”。虽然现在多用“户”,但在一些传统建筑、对联等场合,“戶”字的书写可能更显古朴,甚至会和古代的门户概念联系得更紧密。
还有像“台”和“臺”。在大陆,“台”字很多时候是台湾的简称,或者表示平台,但在台湾,“臺”字的使用范围更广,并且在一些词语中(如“司令台”),“臺”字的书写习惯也更根深蒂固。这些就属于在特定语境下产生了不同的侧重。

网络上的潜在分化: 网络上的异体字使用,虽然很多是为了好玩或规避审查,但长期、大规模地使用,确实有可能促成新的意义分化。

特定情绪或语气的表达: 比如,前面提到的“囸”代替“日”。在某些网络语境下,使用“囸”可能并不是仅仅为了写得不一样,而是想传达一种“阴暗”、“不正经”或者带点“嘲讽”的意味。这种感觉很难用一个标准的“日”字来完全替代。
“口语化”的痕迹: 很多异体字的使用,是基于某种口语的习惯或者听觉上的模仿。比如,有些人觉得用“凢”代替“凡”,可能听起来更“俏皮”或“随性”,这背后可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口语表达向书面语的渗透。
概念的细化: 比如,有时候会看到用“冇”来表示“没有”。在粤语地区,“冇”就是标准的“没有”。当它被内地网友使用时,可能就带有一种浓厚的地域色彩或者一种口语化、非正式的“没有”的含义,与书面语中的“无”或“没有”在语体和情感色彩上有所区别。
强调或戏谑: 如果某个词语经常被不当使用,或者想表达一种强调,使用者可能会用一个视觉上更强烈的异体字来替代。这就像是给词语加了粗体或者斜体,只是形式更极端。

当然,这种“分化”并不总是被承认的,也未必能成为语言的标准组成部分。很多时候,它们仍然被视为“不规范”的。但语言的演变往往就是从非规范到规范,或者在非规范中产生新的用法。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网络上的异体字使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语言活力和创造力的表现,也伴随着沟通效率的挑战。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它,而是应该理解它背后的驱动力。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过度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严肃的学术、新闻、官方文件等场合。

至于异体字是否会分化承担特殊义项,答案是肯定的,这是一种自然演变的趋势。语言就是在不断地尝试和分化中发展出更丰富的表达能力。只是在网络这个环境中,这种演变的速度和方式可能更加 D.I.Y. 和不可预测。我们需要在接受语言鲜活性的同时,也维护好基本、通用的语言规范,找到一个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异体字分工承担不同义项的传统古已有之。

有些是借作表示引申义。比如,最常见的就是“大”和“夫”了,原本造字来源都是“象成年人”,后来前者用作了引申义。类似的还有“夕”和“月”,原本是通用表示“阙月之形”的,后来前者也用作了引申义“日落月出之时”;还有“吏”和“事”等等。

有些是借作表示假借义。比如,“鸦”和“雅”(“鸟”和“隹”原本都是象鸟之形),后者被假借去作抽象的“高雅、典雅之意”。还有“着”“著”“箸”这样的等等。

题主举的两例产生原因其实不同,它们作为信息时代独特的产物,其实也与古代不同。“囸”字是为了躲避敏感字审查而被广泛使用的,而“凢”字是网友为了戏谑热点事件而诞生的。所以讨论这些异体字是否会承担特殊意义,还是得看他们各自的使用价值。对于前者,只要一日不去除敏感字审查,这个字就会被长期使用下去;而对于后者,热点事件热度一过,使用这个字的网民就会作鸟兽散,把它抛弃。其实古代异体字分化肯定连续不断地大量出现过,但传世至今的其实不多,很多都遗失在历史长河中了,因为它们失去了使用价值。

所以,长期来看异体字承担特殊义项这种情况能否保存下来,还是得看其表示义项的使用频率是否能够持续不降,也就是使用价值能否长期存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