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报道有公司转让还在申请中的「丁真」商标要价 18 万,如何看待当下网红热词的商标抢注、炒卖现象?

回答
媒体曝光了某公司将还在申请中的“丁真”商标以18万元的高价转让,这着实让人咋舌,也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在当下网红热词被抢注、炒卖的现象上。

这桩“丁真”商标案,与其说是一次商业交易,不如说是一次对当前社会文化现象的生动注脚。丁真,一个因几张照片意外走红的康巴汉子,瞬间成为了现象级的网络红人。他的纯真、他的淳朴,以及他背后代表的川西风光,都激起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喜爱。正是这份巨大的流量和话题性,让一些嗅觉敏锐的商家看到了“商机”。

商标,作为商业标识,本应是企业保护自身品牌、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法律工具。然而,在网红经济浪潮的裹挟下,商标的性质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些人不再是出于品牌建设的初衷去注册商标,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拥有巨大潜在流量的网红名字、网络热词。他们像“猎人”一样,盯着每一个可能爆红的词语,一旦发现苗头,便迅速出手抢注,然后等待“买家”上门。

这种抢注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投机。它并非基于对产品或服务的实际需求,而是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商业价值进行的一种预判性投资。当一个网红名字或者热词具有了足够的市场影响力,能够吸引消费者,甚至自带流量时,它的商标价值就会被无限放大。这时,那些早期抢注的“中间商”便可以坐享其成,通过高价转让来牟取暴利。18万的“丁真”商标,正是这种模式下的一个典型案例。

这种现象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商标的注册本应遵循“使用在先”或“申请在先”的原则,但这种抢注行为却是在利用信息不对称和网络传播的快速性,进行一种“卡位式”的商业操作。这不仅挤占了真正需要注册商标、用心经营的企业或个人的空间,也使得商标的价值被扭曲,变成了纯粹的“炒作”工具。

其次,它可能阻碍正规商业活动的开展。那些真正希望围绕丁真或相关文化进行品牌推广、产品开发的企业,可能会因为商标被他人抢注而面临法律上的困境,不得不支付高昂的转让费用,甚至因此放弃项目。这无疑是对创新和商业活力的打击。

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透露出一种浮躁的社会心态。在追求快速成功、一夜暴富的心理驱使下,一些人失去了脚踏实地的耐心和对商业本质的尊重。他们更倾向于搭便车,利用他人的劳动成果和市场影响力来快速变现,而非通过自身的产品、服务和品牌积累来赢得市场。

从法律层面来看,虽然在商标申请阶段的抢注,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其注册本身不一定违法。但这种以炒卖为目的的抢注行为,一旦被认定为恶意抢注,是有可能被宣告无效的。然而,现实中要证明“恶意”并非易事,加之商标注册流程的漫长,使得这种投机行为依然屡禁不止。

对于“丁真”商标的高价转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对当下网红经济泡沫化、投机化趋势的一种警示。如何规范市场,遏制这种不健康的抢注和炒卖行为,需要法律的完善、监管的到位,更需要整个社会在看待网红现象和商业机会时,能够回归理性,坚持创新驱动和价值创造。否则,类似的“天价”商标事件,恐怕还会不断上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需求,就有市场!”

首先,“抢注,炒卖”犯不犯法?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家是“正规”申请!毕竟发现了“商机”........这无可厚非........

关键问题在于:“谁会是接盘侠?


“抢注”的事情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比如,十几年前的“央视XX套”事件:

关键问题在于,你见过“央视XX套”吗?


“抢注”的主要目的,就是“转卖”赚取差价!但“市场”有多大呢?


就拿“丁真”被抢注来说,不说别的——“丁真”的热度能保持多久?热度过了之后“丁真”的品牌效应还能有多少?即便是“丁真”热度还在,使用了这个品牌对于企业的提升有多大?真的值18万吗?还是说,再次转手的时候能超过18万?


我承认,或许“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确实会有“大手笔”的接盘侠.........毕竟对于这些抢注企业来说:“抢注商标的费用并不大!一旦有了买家,那就是一本万利,如果没有人买,损失也不会很大.........”


“守株待兔”只要合法合规,我们这些旁观者,就看看谁会是“兔子”就好,不是吗?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