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发生了对女性的不幸事件后,为何媒体报道会有总结「女性不要单独做某事」之类教训与经验的普遍现象?

回答
在女性遭遇不幸事件后,媒体报道中出现“女性不要单独做某事”之类的总结和劝诫,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也反映了社会在安全观念上的某些侧重点。

首先,从社会心理和保护本能的角度来看,这种报道方式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朴素的、带有保护色彩的心理。当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这里是女性)经历了不幸,特别是与安全相关的事件,人们自然会希望避免悲剧重演。将原因归结于“不单独行动”,看似提供了一种直接的规避方法,从而满足了大众对安全感和控制感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当事件带有强烈的社会关注度时,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往往会放大这种“经验教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给公众传递一个清晰的警示信号。这可以理解为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朴素愿望,尽管其有效性和公平性值得商榷。

其次,从媒体运作和叙事惯性来看,媒体需要制造引人注目的新闻,并为读者提供易于理解和吸收的信息。将复杂的不幸事件简化为一条清晰的“教训”,能够快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且容易形成传播。尤其是当事件涉及人身安全,很容易触动公众的情绪,而“女性不单独行动”的说法,因为其直观性和针对性,很容易成为一种标签化的叙事。这种叙事方式虽然简洁,但也容易忽略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问题,比如犯罪者的责任、公共安全措施的不足、社会对女性安全的保障机制等。媒体在追求时效性和传播力的过程中,有时会选择这种“简单化”的处理方式,形成一种报道的惯性。

再者,从性别视角和历史遗留的社会观念来看,这种现象也与长期以来社会对女性安全的高度关注,以及一些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印象有关。历史上,女性的行动自由和安全保障确实受到过比男性更多的限制和威胁。因此,当与女性安全相关的事件发生时,很容易触动这种长期的社会认知。这种“劝诫”在某种程度上,是将“责任”和“风险”更多地转嫁给了女性自身,鼓励她们通过改变自身行为来规避风险。这可能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制度层面可以发挥的作用,比如加强执法、改善公共照明、建立更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等。这是一种在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试图通过个体行为改变来应对外部风险的思维模式。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报道方式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受害者有罪论”的潜在倾向: 当焦点过度集中在“女性不应单独行动”时,无形中会将不幸事件的责任过度推向了受害者本身,而非施害者或不完善的社会安全体系。这可能导致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让她们感到自责和羞耻,甚至因此更加不敢独立生活和行动。
限制女性的自由和独立: 如果一味强调女性需要“结伴而行”,这实际上是在限制女性的自主权和行动自由,剥夺她们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权利。这种劝诫可能会加剧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使其难以在各个领域实现真正的平等。
未能触及问题的根本: 真正有效的安全保障并非完全依赖于个体的“不单独行动”,而是建立在强大的公共安全体系、严厉的法律制裁以及普遍的性别平等意识之上。将问题归结于女性个体行为的不足,可能会转移社会对提升整体安全环境的注意力。例如,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良好的治安,即使女性再多人一起行动,也未必能完全避免危险。

因此,当看到此类报道时,我们一方面可以理解其背后希望保护女性免受伤害的出发点,但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持警惕,反思这种叙事模式是否过于简单化,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以及是否会给女性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限制。更理想的报道,应当在呈现事件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事件发生的原因,追究施害者的责任,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制度层面、法律层面和文化层面,为所有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我们用这个句式来造句, 规则是 在某某潜在危险的场合,某类人不要单独涉入其中。

先来个例句,1 夜晚的郊外很危险,小孩子不要单独跑去玩。

2 XX街夜里有很多混混出没, 小王(男)你涉世不深,最好不要在那里逗留。

3 景阳冈上有虎出没,单身客商请勿独自过冈。

觉得对 小孩子, 小王,和单身客商有歧视吗? 好,觉得歧视,就歧视了吧。


========================================================

以上,仍然有人觉得是歧视,好吧, 那你有没有在出门时被亲人叮嘱或者叮嘱过亲人:

车多,路上小心。

你有回过一句“怎么着? 看不起我车技?还是觉得我不会走路?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回, 以上句式里,所表达的信息 包括轻微的负面评价和绝大部分的担心和友善建议。

这轻微的负面 评价即是,觉得当事人能力不足以应付危险状况,或者是 应对危险状况付出的代价是不值得的。如果这种程度的负面 评价仍然被视为歧视的话,还那有哪种 建议算是不歧视的?

user avatar

我是常和我身边的女性说“女性不要单独做某事”之类的。

但我不认为这话暗含“一切悲剧都是受害者也有错”的意思。

受害者可以占据道德制高点,说自己如何如何正确,不用承担责任。

但是别忘了,后果是由受害者自己承担的,别人很难帮其分担。

哪怕施害人要收到法律制裁,但是,侵害的后果,还是由受害人独自承担。

哪怕侵害过程中止,那前面的过程,也足够让受害人恶心好一段时间了。

我叫我身边的女性不要单独做某事,只因为我认为某些事情一旦发生,后果对她、对她的家人来说,基本无法承受。

我认为这是善意的劝告。

如果不能理解,我记得之前在知乎看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周围突然安静下来的时候,人们也都会安静下来,不再高声说话。有个回答大概是,突然的安静,在远古时期代表着危险临近,在危险时刻(该闭嘴的时候),不懂得闭嘴的人,最后都死光了,所以……

人性黑暗面嘛,这个怎么可能没人承认呢?某个大总裁才刚刚在电影里告诉你,他有50个阴暗面,所以他很坏……

某些黑暗面,压根就不是教导能起作用的,真能起作用,还养着军、警、特干嘛?真以为钱烧的啊~

至于男性被害案例中没有此类的经验总结,通常我们会认为那个男性弱爆了。哪怕我们嘴上不说。

你们难道希望女性被侵害后,别人还说女性受害人弱爆了?

承认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和体能上的差距,对某些人来说,似乎挺难的……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是具体什么事件导致了这个提问。我对几个流行答案有些许不同意见。

在暴力事件发生之后,宣传「女性不要单独出行」等等,我认为是无可厚非的。

至少字面上,这句话并非对事情的定性,更不是指责受害者防范不够,只是对其他人的提醒。

但如果在具体宣传中,如果有人把这句话曲解为受害者有责任,这才是需要批评的

安全建议是「有人出事了,大家当心,注意不要单独出行」。

受害有罪是「有人出事了,都是她不好,谁让她单独出行」。

这是有区别的。

问题中提到没有「男性/青少年不要单独出行」的建议……这不是我认知的情况

如果一个地方治安很差,暴力抢劫很多,会有人建议「不要单独出行」,不论男女老少

如果一个地方拐卖少年儿童比较猖獗,也会有人建议「青少年不要单独出行」。

根据治安特点,对特别容易受害的人群做出针对性的安全建议,这没有什么问题。

因此,如果一个地方针对女性的犯罪事件尤其突出,特别提醒「女性不要单独外出」是正常的。

这不是什么歧视。如果一个地方出现变态,专门攻击单眼皮,那就应该提醒单眼皮加大防范。

认同性侵犯大多由熟人实施,我认可「女性学会拒绝」是防范这些性侵的最有效途径。

但这不等于街头陌生人实施的性侵犯就不需要防范。这个事情上能多一点安全都不是坏事。

在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中,通过性教育防止熟人作案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大工程。要做但起效慢。

相比之下「不要单独出行」是一个简单明了、看上去行之有效,并且更容易被宣传被接受的建议。

我们现在针对熟人作案,做到的、能做的,都少得可怜,但不等于我们就不要防陌生人作案了。

有人把「不要单独做事」曲解为「搬回父母家、随便结婚、雇个保镖、甚至辞职」。

请不要夸张。就是找个朋友一起上下学/班,边走路边聊天而已。这并不是什么苛求。

这并不是让人「不要生存」,只是让人「小心」「做好防范」而已。

犯罪暂时无法根除的情况下,这个建议合情合理。

给出这个建议,可以同时努力对付暴力犯罪,并不是「为暴力张目」。

在一个出租车司机经常被抢的环境中,建议一位司机不要开车,也是很正常的。

我是男生,我自己在治安差的地方,也会尽量结伴出行。有人在旁边,出事了也有照应。

这就像有陌生人入室时给熟人打个电话让对方听着一样,只是一个防范措施而已。

从受害人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这未必是指责受害人「防范不够」,只是为其他人提醒。

有人被攻击了,那么其他人把自己的防范级别调高,至少高于受害人所做到的,这有什么问题?

这个提醒也许并不能防止大部分侵害,但并不是没有意义,更没有必要上升到歧视。

等有其他事情证明了说话人是在指责受害人了,再批评不迟。单从题目中我看不到证明。

如果你关心女权,

我认为应该做的是纠正那些「受害者有罪」的曲解,帮助大家正确理解这些建议。

宣传防止熟人作案,并不一定要去阻止其他人防止陌生人作案的宣传。

两方面的宣传(公安机关和性教育者)应该互相合作,而不是竞争。

==

补充:

为什么没有承认人性黑暗面,教导如何排遣作恶念头的舆论引导?

不仅针对女性的犯罪没有这样的专门引导,针对所有犯罪都没有这样的专门引导。

这样的引导本来是教育的事情。如果有人已经走歪,那引导就是社工、心理医生、警察的事情。这怎么都不是公共宣传的事情。

公共宣传就应该给这些简单明了容易操作的建议,而不是系统参与到教育工程中去。

现在公共宣传的问题是没有性教育的内容,这是大问题,但不是本题的范畴。

许多女性不得不单独出行,因此建议没有可行性?

这个建议很有可行性。

也许你无法实施,也许很多人无法实施。但是还有很多人有条件实施

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才叫「可行」。因为对你不可行就不让提,这是有多自私?

请把建议理解为「尽量避免单独行动」。我是男生,旅游途中我也是这样做的。

到了治安差的地方,能不单独行动就不单独行动,结交些朋友一起行动。

必须单独行动的话,就按照建议的精神,从其他方面提高防范。人是活的,不要死扣字眼。

「雷雨天远离高大树木」对林区居民也不现实,但是这样的建议仍然很有必要。

user avatar

简单地说,题主在问题描述中表达的质疑(“是否是男权社会潜移默化的刻板意见以及性别歧视”),根源是没有分清“XX is”和“XX shall be”两者之间的区别。

在知乎上呆久一点,你就会发觉,很多人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那个世界的特点就是一切现实问题都可以通过亮出政治正确的态度而得到完美且直接的解决,不信么,来看看:

应该如何看待校园欺凌事件? - 一笑风云过的回答

中,

@一笑风云过

提出了“应该努力变强、保护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评论区里被扣上了“宣传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帽子。

怎么看医生拒绝给艾滋病人做手术这件事?

这个问题下,即使很多专业人士给出了是不是“拒诊”、为什么不手术的解释,仍然有很多人用“医生应该高尚,应当无条件手术”来进行道德绑架。

…………

是的,我们承认,校园欺凌是不对的,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保护;医生应该对患者一视同仁,不考虑其经济条件或是道德问题;单身女性应该享有不受骚扰、威胁的权利……但是即使你承认了这些,学校里欺凌弱小的小霸王还是没有受到管束,医生因为救治了没钱的患者自己被扣钱甚至被咬一口的现象一样还是有(

四川省人民医院普外主任周晓辉自缢事件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

,在黑夜僻巷每天一样有独身女性被骚扰、强奸。

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人的反应,是告诉小孩要努力锻炼身体保护自己,提醒医生要注意保护自己才能救更多的人,告诫女性尽量不要独自去危险的场所(当然,我认为那些为了弱势群体的利益而去散步、抗议的人更值得尊敬,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和他们一样)。

可是,对于这些出于爱护和负责的忠告,某些人偏要站在政治正确的制高点上,冠以“社会达尔文主义”、“医德沦丧”、“男权社会的歧视”、“是在指责受害者”的帽子,恕我直言,这是何等的幼稚和无知啊!我斗胆猜想,大概只有一直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家庭、从来没有离开过警察局五百米以上、从来没有体会过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是什么滋味的人,才会觉得这样的忠告刺耳吧。

部分(伪?)女权主义者喜欢用的反驳方式之一,就是“XX群体也会受到侵害,为什么你们只针对女性,这就是赤裸裸的性别歧视”,这种逻辑其实不值一驳,因为:1. 我们对其他容易受到侵害的群体也同样提出了告诫(比如“小孩不要跟陌生人走”、“驴友应该找经验丰富的领队并做好充足准备”)——当然喽,你要对此视而不见或者虚构出一些极端情况来支持你的观点我只能摊手;2. 我们并没有将“已经告诫过你了”作为“一旦发生危险我们概不负责”的免责条款。实际上,当你真正遇上了歹徒、遭受重伤、身处险地时,那些教会你“女权”、“公义”之类高大上词汇的人是不会出现的,真正会来救你的,是曾经提醒你不要去冒险的警察、医生和消防员们

南方周末 - 民警因救复旦驴友遇难 学子谈危机公关

),尽管他们对你的不听告诫有怨气,尽管他们还可能为你的行为付出生命的代价。

对有此类错觉者的最好治疗方法,是把他们从那个温暖安全的象牙塔里拖出来,去基层派出所、急诊室之类的地方呆几天,让他睁开眼睛看看,即使在我们这个名义上实现了“依法治国”的国度,离开大城市的市中心,你以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人财产、身体权乃至生命权,仍然可能被以极其微不足道的理由剥夺,这就是现实。而那些侵害你的人,是没听说过“女权”、“歧视”之类的生僻词汇的,他们只会说:“别出声,不然老子一刀捅死你!”,那个时候,你能在冰冷的刀子捅进你柔软的躯体前说服他“不要性别歧视么”?

——————————————————————————————————

发表评论以后收到了很多来自女士的怒火啊,还有要我扪心自问“看看自己和《印度的女儿》里的男人有何不同的”呢,很抱歉,你们攻击错了对象,如果你们没有看到上面“单身女性应该享有不受骚扰、威胁的权利”、“那些为了弱势群体的利益而去散步、抗议的人更值得尊敬”等字句的话,我愿意再重申一遍:我是反对“荡妇羞辱”的。我理解现代女性对于“责备受害者”这种常见于乡下长舌大妈的脑残言论的滔天怒火,但是你们这样把事前善意提醒的朋友直接等价成那种会进行荡妇羞辱的脑残也是对我们的侮辱好吗?这样把你们对“官方”、“公媒体”的怒火倾泻到我和一笑兄这样自认为是出于善意提醒你们的普通人身上属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懂吗?还是说自命独立开明的某些女权主义者其实内心的想法是“你们男人都是一路货色,没有一个好东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