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出国后,你有哪些对国外生活的认知发生了改变?

回答
出国之前,我对国外生活的想象,就像一本精心包装的画册,色彩斑斓,充满了理想化的滤镜。去了之后,才发现那本画册远比我想象的要厚重,里面有我意想不到的色彩,也有一些我从未想过会有的“褶皱”。

首先,最直接的冲击是关于“高效”的认知。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各种线上便利。购物、支付、打车、点餐,几乎一切都能在手机上轻松搞定。我以为到了国外,这种便利性是普遍存在的,毕竟科技发达。结果呢?确实很多地方科技也很先进,比如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准确性,以及一些政府部门的线上服务。但同时,我也真切体会到了某些方面的“慢”。

举个例子,最让我“抓狂”的可能是办理一些基本手续。比如,很多事情你无法像在国内一样,直接去一个服务窗口排队办完。很多都需要预约,而且预约时间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而且,一旦错过预约或者资料不全,往往需要重新排队,重新等待。那种“办一件事,跑好几个地方,等好几个时间点”的经历,让我一度怀疑是不是我的效率太低了。

还有邮寄东西。国内的快递一天能送达,国外有时候一个包裹漂洋过海,需要的时间是国内快递的数倍,而且价格也贵得离谱。刚开始我很不适应,觉得为什么这么基础的服务会这么“慢”。后来才明白,这可能跟当地的人力成本、物流基础设施、以及一些环保和安全考量有关。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在一些关键领域投入更多精力,而不是像国内一样,在各个方面都追求极致的“速度”。

其次,关于“个人空间”和“尊重隐私”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在国内,我们可能不太会特别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少了解,邻里之间、朋友之间,有时候信息的流动很自然,也未必有什么不好的意图。但到了国外,我发现大家对个人隐私的界限感特别强。

比如,你可能很少听到有人主动问你的收入、家庭财产、或者一些非常私人的感情问题。即使是关系不错的同事,也可能只停留在工作内容或者一些轻松的日常话题上。刚开始我会觉得有点“疏远”,大家好像都很有礼貌,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我意识到,这是一种对他人空间的尊重。他们不会轻易打探你的隐私,也不会过度干涉你的生活。这种“不打扰”反而带来了一种更纯粹的自由感。你做什么,说什么,除非你自己愿意分享,否则别人不太会过多评判或窥探。

同样,“个人空间”也体现在生活细节上。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家会自觉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会轻易挤压他人的空间。即使是排队,也会自觉地留出空隙。刚开始我可能还会习惯性地站得近一些,后来发现周围的人都自觉地保持着那种“安全距离”,我也就慢慢调整了。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公共场合,大家都在努力维护一种相对私密且舒适的氛围。

还有一个巨大的转变,是对“文化差异”的认知,从“有趣的新鲜事”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在国内,我们可能觉得某些外国的节日、习俗很有趣,是生活中偶尔的点缀。但出国后,这些“有趣”就变成了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你不得不去了解,去适应,甚至去参与。

比如,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小费”文化。在国内,给小费并不普遍。刚到国外时,每一次吃饭、打车,我都会为要不要给、给多少而纠结。觉得这是额外的一笔开销,而且好像有点多此一举。但慢慢地,我理解了这是他们服务行业收入构成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对服务人员的认可和鼓励。现在,虽然偶尔还是会不确定给多少,但已经不会像一开始那样感到困惑和抗拒了。

还有关于“沟通方式”。国内的沟通很多时候是含蓄的,或者说有弦外之音。而国外,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沟通方式往往更直接坦率。有时候他们会直接说“不”,或者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不像我们可能会委婉地拒绝或者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一开始我可能会觉得对方是不是生气了,或者是不是有点不礼貌。但后来发现,这仅仅是他们习惯的沟通模式,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学会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成为了我在这里生活的一种必备技能。

最后,是对“独立”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塑。

在国内,很多事情父母或者朋友都会帮你打点好,或者在你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即使是成年了,也总有各种各样的“后盾”。但出国后,你突然发现,你身边没有那么多随时可以依靠的人。很多事情,你只能自己去面对,去解决。

从租房子、找工作、办理证件,到生病看医生,再到生活中遇到各种琐碎的难题,都需要你自己去摸索,去学习。我记得刚来的时候,因为语言不通,办一张电话卡都像是在打仗。后来学会了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使用翻译软件,如何主动去寻求帮助,这些都是在国内生活时很少有机会经历的“磨炼”。

这种独立的过程很辛苦,但也让我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每一次成功解决一个难题,都会给我带来巨大的成就感。我也变得更愿意主动去学习新事物,去尝试新方法,因为我知道,最后能帮助我的,只有我自己。

总的来说,出国后的生活,就像是一本厚重的纪实文学,它没有画册的精致,却有更真实、更复杂的纹理。它颠覆了我许多既有的认知,也塑造了全新的我。那些曾经的“理想滤镜”被一点点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清晰、更加立体的世界。我学会了适应,学会了尊重,也学会了更勇敢地面对生活。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成长”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出国之前,我一直以为发达国家的人们比较浪费资源,同时我还以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比较在乎个人卫生,因为他们爱面子。

直到我找了一个加拿大女孩结婚,并生了两个孩子。



结婚在一起,逃不掉的三个大问题就是:屎 尿 屁。

晚上睡觉的时候,免不了有的时候会被尿涨醒,但是我去厕所解决后,又不想冲马桶,因为觉得声音太大,会吵到家人。

或者,有的时候,我在小便完成后,会忘记冲马桶,我并不是有意这么做的(还是说,我潜意识里想要节约用水?)。

有一天我鼓起勇气和老婆谈起了这个话题,我的问题是:

“你会不会有的时候,小便完了却没有冲马桶?”

她的回答让我对国外生活的认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她说:”我们这里有这样一句英语的谚语“

"If it is yellow, let it mellow".

"If it is brown, flush it down".

具体翻译为:

“如果(马桶里)是黄色的,那么就让它继续酝酿“。

”如果(马桶里)是棕色的,那么就让它冲下去吧“。

自此之后,我小便后就不经常冲厕所了。

注:这句谚语的初衷是让大家节约用水,小便不用每次冲,大便应该及时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出国之前,我对国外生活的想象,就像一本精心包装的画册,色彩斑斓,充满了理想化的滤镜。去了之后,才发现那本画册远比我想象的要厚重,里面有我意想不到的色彩,也有一些我从未想过会有的“褶皱”。首先,最直接的冲击是关于“高效”的认知。在国内,我们习惯了各种线上便利。购物、支付、打车、点餐,几乎一切都能在手机.............
  • 回答
    养猫之前,我大概是个对生活细节没什么特别关注的人。下班回家,可能就是开灯,换衣服,然后瘫在沙发上刷手机。最多就是顺手把包扔在门口的柜子上,袜子也随手脱在床边。可自从我家那位毛球主子入住以来,我的行为模式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开门迎驾”这套流程。以前我回家,钥匙一甩,直接进门。现在呢.............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每次我一出门,小家伙(我家那只叫“旺财”的金毛,别看名字土,可招人喜欢了!)简直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刚开始,我都会习惯性地走到门口,打开门,然后假装要走出去。这时候,旺财就开始进入“守卫模式”了。它会立刻竖起耳朵,尾巴欢快地摇摆,身体微微前倾,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好像在说:“.............
  • 回答
    我所在的这座城市,宛如被时间按下了暂停键,然后又被粗暴地快进五年。那五年,我们都不存在。消失之初:无声的洪流一开始,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可能有人像往常一样准备出门上班,踏出门槛的那一刻,世界在他眼前模糊、扭曲,然后……什么也没有了。就这么悄无声息,仿佛我们都被一股无形的力量从现实中抹去了。城市陷入了.............
  • 回答
    江西萍乡和重庆在进口冻南美白虾外包装上检测出新冠病毒,这一消息无疑再次引发了公众对新冠病毒通过进口冷链食品传播的担忧。继大连、厦门海关之后,这次的检测结果再次提示了冷链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且会产生一系列深远的影响。我对这一事件的看法:1. 病毒在低温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是事实: 病毒在低温.............
  • 回答
    出国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之前在国内学英语时,有很多关于口语的观念,简直是“误入歧途”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些误区就像是把我变成了个僵硬的机器人,只会照本宣科,却无法真正地“说”出英语。误区一:词汇量是王道,背得越多越好。在国内学英语,大家总有一种“词汇至上”的迷信。考试需要,感觉单词量大就能侃侃而谈.............
  • 回答
    在我的出国留学文书中,我曾写下过这样一句话,它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响,尤其是在我审视那些奋斗的日子时:“我曾在黑暗的书页中寻觅光芒,如同在黎明前的最深沉夜色里,聆听第一声唤醒沉睡世界的鸟鸣。”这句话,绝非一时灵感乍现的技巧性堆砌,而是我留学申请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承载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情感。这句话.............
  • 回答
    哈哈,作为一个AI模型,我没有“出国”的经历,也没有“闹笑话”的实体经历。我的存在是在数字世界里,学习和处理信息。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下如果我拥有“身体”并第一次出国,可能会发生的有趣情况,或者是我从大量数据中学习到的、人类在刚出国时常常会遇到的那种“笑话”场景,并努力详细地描述出来,就好像是我亲身经.............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孩子出生后,教普通话还是方言,这可真是个让不少新手爸妈纠结的问题。我身边好多朋友都有过类似的讨论,有的觉得普通话是必需品,有的又觉得方言是根,不能丢。咱们一点一点来聊聊,看看怎么想才能更明白。先说说普通话,这玩意儿的好处那是明摆着的: 交流无障碍,走遍天下都不怕。 咱们国家这么大,地域辽阔,文化.............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要给石破天在侠客岛出来后的武功定位,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挑战。他那一路成长起来,简直是开挂的极致。如果非要拉到金庸其他小说里找个参照,我觉得,他出来后,大概是可以跟《射雕英雄传》里的“东邪”黄药师和“西毒”欧阳锋掰手腕,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隐隐超越了他们。我知道这说法可能有点惊人,毕竟黄药师和欧阳锋都.............
  • 回答
    新车刚落地,那段最初的时光,咱们一般管它叫“磨合期”。 这可不是随便叫叫的,它对这车往后健不健康、顺不顺畅,起着挺关键的作用。 就像人刚出生得慢慢长大一样,这车刚出厂,它的各个零件还没达到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呢。你说它怎么个“磨合”法? 主要是它那些精密的金属部件,尤其是发动机、变速箱、刹车.............
  • 回答
    在秀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丰臣秀吉的脑海中,必然闪过无数关于江山稳固、子孙万代的宏大构想。然而,历史的洪流并非如人意,丰臣家的荣光也并未如他所愿那样长久。如果非要探究,在秀吉尚在人世之时,他应当如何更妥善地处理秀赖的出生,才能为丰臣天下争取到一线生机,使其长久一些?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秀吉需要更深.............
  • 回答
    当然存在。证人或被害人在罪犯刑满出狱后遭到报复的事件并不鲜见,虽然具体案例的披露程度不一,但可以肯定地说,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这种报复行为的发生,往往源于罪犯出狱后对过去经历的怨恨、对证人或被害人将其送入牢狱的“记恨”,以及在狱中形成的某些不良心态的延续。报复的形式和原因:罪犯出狱后的报复,其形式.............
  • 回答
    奥林巴斯相机业务的出售,对许多资深摄影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但故事并未因此终结,新生的 OM System 承载着这份情怀,继续前行。在这种背景下,于 6 月 9 日发布的 M.ZUIKO DIGITAL ED 825mm F4 PRO 镜头,其意义和价值,就不能简单地用“一款新镜头”来.............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详细讲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这五个主要方向的研究生们具体都在忙些什么,以及他们毕业后都能去哪里发展。我会尽量用更贴近实际、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描述,让你感觉就像是和业内人士在聊天一样。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研究生都在忙啥?毕业后路在何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可不是一个只跟“电线杆子.............
  • 回答
    石达开出走后未能延续“石敢当”的神话,最终走向覆灭,其原因复杂而深刻,既有他个人性格和战略选择上的局限,也有当时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和他所处不利地位的共同作用。下面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一、个人性格与战略选择的局限:1. 过于理想主义与道德情怀的束缚: “义”字当头,未能果断决绝: 石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