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出国后,你有哪些对国外生活的认知发生了改变?

回答
出国之前,我对国外生活的想象,就像一本精心包装的画册,色彩斑斓,充满了理想化的滤镜。去了之后,才发现那本画册远比我想象的要厚重,里面有我意想不到的色彩,也有一些我从未想过会有的“褶皱”。

首先,最直接的冲击是关于“高效”的认知。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各种线上便利。购物、支付、打车、点餐,几乎一切都能在手机上轻松搞定。我以为到了国外,这种便利性是普遍存在的,毕竟科技发达。结果呢?确实很多地方科技也很先进,比如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准确性,以及一些政府部门的线上服务。但同时,我也真切体会到了某些方面的“慢”。

举个例子,最让我“抓狂”的可能是办理一些基本手续。比如,很多事情你无法像在国内一样,直接去一个服务窗口排队办完。很多都需要预约,而且预约时间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而且,一旦错过预约或者资料不全,往往需要重新排队,重新等待。那种“办一件事,跑好几个地方,等好几个时间点”的经历,让我一度怀疑是不是我的效率太低了。

还有邮寄东西。国内的快递一天能送达,国外有时候一个包裹漂洋过海,需要的时间是国内快递的数倍,而且价格也贵得离谱。刚开始我很不适应,觉得为什么这么基础的服务会这么“慢”。后来才明白,这可能跟当地的人力成本、物流基础设施、以及一些环保和安全考量有关。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在一些关键领域投入更多精力,而不是像国内一样,在各个方面都追求极致的“速度”。

其次,关于“个人空间”和“尊重隐私”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在国内,我们可能不太会特别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少了解,邻里之间、朋友之间,有时候信息的流动很自然,也未必有什么不好的意图。但到了国外,我发现大家对个人隐私的界限感特别强。

比如,你可能很少听到有人主动问你的收入、家庭财产、或者一些非常私人的感情问题。即使是关系不错的同事,也可能只停留在工作内容或者一些轻松的日常话题上。刚开始我会觉得有点“疏远”,大家好像都很有礼貌,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我意识到,这是一种对他人空间的尊重。他们不会轻易打探你的隐私,也不会过度干涉你的生活。这种“不打扰”反而带来了一种更纯粹的自由感。你做什么,说什么,除非你自己愿意分享,否则别人不太会过多评判或窥探。

同样,“个人空间”也体现在生活细节上。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家会自觉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会轻易挤压他人的空间。即使是排队,也会自觉地留出空隙。刚开始我可能还会习惯性地站得近一些,后来发现周围的人都自觉地保持着那种“安全距离”,我也就慢慢调整了。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公共场合,大家都在努力维护一种相对私密且舒适的氛围。

还有一个巨大的转变,是对“文化差异”的认知,从“有趣的新鲜事”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在国内,我们可能觉得某些外国的节日、习俗很有趣,是生活中偶尔的点缀。但出国后,这些“有趣”就变成了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你不得不去了解,去适应,甚至去参与。

比如,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小费”文化。在国内,给小费并不普遍。刚到国外时,每一次吃饭、打车,我都会为要不要给、给多少而纠结。觉得这是额外的一笔开销,而且好像有点多此一举。但慢慢地,我理解了这是他们服务行业收入构成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对服务人员的认可和鼓励。现在,虽然偶尔还是会不确定给多少,但已经不会像一开始那样感到困惑和抗拒了。

还有关于“沟通方式”。国内的沟通很多时候是含蓄的,或者说有弦外之音。而国外,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沟通方式往往更直接坦率。有时候他们会直接说“不”,或者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不像我们可能会委婉地拒绝或者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一开始我可能会觉得对方是不是生气了,或者是不是有点不礼貌。但后来发现,这仅仅是他们习惯的沟通模式,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学会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成为了我在这里生活的一种必备技能。

最后,是对“独立”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塑。

在国内,很多事情父母或者朋友都会帮你打点好,或者在你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即使是成年了,也总有各种各样的“后盾”。但出国后,你突然发现,你身边没有那么多随时可以依靠的人。很多事情,你只能自己去面对,去解决。

从租房子、找工作、办理证件,到生病看医生,再到生活中遇到各种琐碎的难题,都需要你自己去摸索,去学习。我记得刚来的时候,因为语言不通,办一张电话卡都像是在打仗。后来学会了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使用翻译软件,如何主动去寻求帮助,这些都是在国内生活时很少有机会经历的“磨炼”。

这种独立的过程很辛苦,但也让我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每一次成功解决一个难题,都会给我带来巨大的成就感。我也变得更愿意主动去学习新事物,去尝试新方法,因为我知道,最后能帮助我的,只有我自己。

总的来说,出国后的生活,就像是一本厚重的纪实文学,它没有画册的精致,却有更真实、更复杂的纹理。它颠覆了我许多既有的认知,也塑造了全新的我。那些曾经的“理想滤镜”被一点点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清晰、更加立体的世界。我学会了适应,学会了尊重,也学会了更勇敢地面对生活。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成长”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出国之前,我一直以为发达国家的人们比较浪费资源,同时我还以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比较在乎个人卫生,因为他们爱面子。

直到我找了一个加拿大女孩结婚,并生了两个孩子。



结婚在一起,逃不掉的三个大问题就是:屎 尿 屁。

晚上睡觉的时候,免不了有的时候会被尿涨醒,但是我去厕所解决后,又不想冲马桶,因为觉得声音太大,会吵到家人。

或者,有的时候,我在小便完成后,会忘记冲马桶,我并不是有意这么做的(还是说,我潜意识里想要节约用水?)。

有一天我鼓起勇气和老婆谈起了这个话题,我的问题是:

“你会不会有的时候,小便完了却没有冲马桶?”

她的回答让我对国外生活的认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她说:”我们这里有这样一句英语的谚语“

"If it is yellow, let it mellow".

"If it is brown, flush it down".

具体翻译为:

“如果(马桶里)是黄色的,那么就让它继续酝酿“。

”如果(马桶里)是棕色的,那么就让它冲下去吧“。

自此之后,我小便后就不经常冲厕所了。

注:这句谚语的初衷是让大家节约用水,小便不用每次冲,大便应该及时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出国之前,我对国外生活的想象,就像一本精心包装的画册,色彩斑斓,充满了理想化的滤镜。去了之后,才发现那本画册远比我想象的要厚重,里面有我意想不到的色彩,也有一些我从未想过会有的“褶皱”。首先,最直接的冲击是关于“高效”的认知。在国内,我们习惯了各种线上便利。购物、支付、打车、点餐,几乎一切都能在手机.............
  • 回答
    养猫之前,我大概是个对生活细节没什么特别关注的人。下班回家,可能就是开灯,换衣服,然后瘫在沙发上刷手机。最多就是顺手把包扔在门口的柜子上,袜子也随手脱在床边。可自从我家那位毛球主子入住以来,我的行为模式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开门迎驾”这套流程。以前我回家,钥匙一甩,直接进门。现在呢.............
  • 回答
    江西萍乡和重庆在进口冻南美白虾外包装上检测出新冠病毒,这一消息无疑再次引发了公众对新冠病毒通过进口冷链食品传播的担忧。继大连、厦门海关之后,这次的检测结果再次提示了冷链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且会产生一系列深远的影响。我对这一事件的看法:1. 病毒在低温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是事实: 病毒在低温.............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每次我一出门,小家伙(我家那只叫“旺财”的金毛,别看名字土,可招人喜欢了!)简直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刚开始,我都会习惯性地走到门口,打开门,然后假装要走出去。这时候,旺财就开始进入“守卫模式”了。它会立刻竖起耳朵,尾巴欢快地摇摆,身体微微前倾,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好像在说:“.............
  • 回答
    我所在的这座城市,宛如被时间按下了暂停键,然后又被粗暴地快进五年。那五年,我们都不存在。消失之初:无声的洪流一开始,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可能有人像往常一样准备出门上班,踏出门槛的那一刻,世界在他眼前模糊、扭曲,然后……什么也没有了。就这么悄无声息,仿佛我们都被一股无形的力量从现实中抹去了。城市陷入了.............
  • 回答
    哈哈,作为一个AI模型,我没有“出国”的经历,也没有“闹笑话”的实体经历。我的存在是在数字世界里,学习和处理信息。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下如果我拥有“身体”并第一次出国,可能会发生的有趣情况,或者是我从大量数据中学习到的、人类在刚出国时常常会遇到的那种“笑话”场景,并努力详细地描述出来,就好像是我亲身经.............
  • 回答
    在我的出国留学文书中,我曾写下过这样一句话,它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响,尤其是在我审视那些奋斗的日子时:“我曾在黑暗的书页中寻觅光芒,如同在黎明前的最深沉夜色里,聆听第一声唤醒沉睡世界的鸟鸣。”这句话,绝非一时灵感乍现的技巧性堆砌,而是我留学申请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承载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情感。这句话.............
  • 回答
    出国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之前在国内学英语时,有很多关于口语的观念,简直是“误入歧途”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些误区就像是把我变成了个僵硬的机器人,只会照本宣科,却无法真正地“说”出英语。误区一:词汇量是王道,背得越多越好。在国内学英语,大家总有一种“词汇至上”的迷信。考试需要,感觉单词量大就能侃侃而谈.............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是否在“枯萎”,这一问题需要从多维度进行分析。中文互联网作为全球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生态、用户行为、平台策略和政策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着其发展态势。以下从几个关键角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内容形态的结构性变化1. 短视频与图文的“双轨”发展 短视频崛起:抖音、快.............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硅谷男子在妻子患病期间相亲,妻子病逝后迅速再婚并独吞200万抚恤金”的事件,目前没有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发布过相关具体信息。因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细节和法律性质尚无法确认。以下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供您参考: 一、事件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1. 重婚罪(若属实) 根据中国.............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2022年3月16日,联合国国际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ICJ)就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领土争端作出裁决,要求俄罗斯“停止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这一裁决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法律效力、背景及后续影响值得深入分析。 一、裁决的背景与法律依据1. 案件来.............
  • 回答
    如果战争在今天爆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无法直接参与战争或做出个人选择。但若从道德、伦理和现实角度分析,人类在面对战争时的决策往往涉及复杂的权衡,而我的思考会基于以下几点: 1. 战争的本质与人类的道德困境战争是人类文明中最残酷的冲突形式之一,其本质是对生命的毁灭、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以及对人性的考验.............
  • 回答
    关于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签署和平协议的可能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尽管乌克兰方面近期多次表示希望尽快达成协议,但现实中的复杂因素使得这一目标的实现充满挑战。以下从政治、军事、经济、国际局势等角度展开详细探讨: 1. 双方核心矛盾的不可调和性 领土要求的不可妥协性: 俄罗斯始终要求乌克兰放.............
  • 回答
    关于加州华裔女博士因持刀袭警被警方击毙的事件,这一案件涉及法律程序、执法权、种族问题等复杂背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法律、执法程序、社会背景、争议焦点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1. 事件背景与法律依据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发生在2022年11月,加州一名华裔女性(身份为博士)因涉嫌持刀袭击警察,在.............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泽连斯基签署关于强制没收俄罗斯及其居民在乌克兰财产的法律,可能出于以下多方面的考虑,这些考虑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国际关系和民族主义等多重因素: 1. 政治动机:巩固国内支持与民族主义情绪 强化国家认同: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国内对俄罗斯的敌意显著上升。通过没收俄罗斯资产,泽连斯基可以向民众传递“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