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加到獐子岛,直线距离9400公里,中间扇贝要躲避海岛什么的,来一趟一万多公里是要的
扇贝3天就能到,差不多72小时
扇贝平均每小时时速150公里以上,全程水下游泳,差不多100节。
目前最先进的核潜艇也就这个速度的三分之一
而且一万公里跨海长途突袭,不依靠卫星、长波、地形、水文等导航,能够准确到达14平方公里的小岛,精度堪比早期弹道导弹。
这是一项重大国防科技创新的机会
国家应该要求獐子岛集团加大研发力度,将所有资金全部用于研发扇贝高速海洋突击技术
力争十年之内扇贝仿生型先进战略潜艇,并战备值班
所以,应该强制性要求獐子岛集团将所有资金全部用于研发此技术
高管带头不拿工资,全员转职研发人员
这么高大上的科技,獐子岛的领导们要是不能产业化
耽搁了国家强军目标的实现
到时候军法从事,对于高管们该枪毙的绝不姑息。
过两天反手请杨笠代言,这样通算股价不涨不跌,但高管可赚麻了!
汤加火山爆发,a股当日大涨
贵州茅台:汤加火山爆发导致大规模人员伤亡,汤加人民红白喜事大增,茅台酒需求大涨,收益或将增长100%+
海天味业:汤加火山爆发释放硫化物导致全球范围大气成分变化,嗅觉味觉等人类感官敏锐程度可能有所退化,调味品需求大涨,收益或将增长100%+
格力电器:汤加火山爆发释放高强度低声波脉冲,亚太地区电器损耗报废严重,许多地区冬日空调供不应求,格力产品需求大涨,收益或将增长100%+
爱尔眼科:汤加火山爆发火山灰遮天蔽日,环太平洋地区受到影响,长期缺乏阳光直射将大幅度增加近视患病人数,眼科医疗需求大涨,收益或将增长100%+
要是愿意,马达加斯加两个斑马打架我都能分析出利好茅台
如果要评选『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
不是大猩猩,也不是海豚,这个桂冠一定非獐子岛扇贝莫属。
獐子岛是大连的一家海产品养殖公司,主营业务是养殖虾夷扇贝和海参。尤其是扇贝,在整个公司的资产的比重约为30%,也就是说,扇贝的数量跟公司的市值强挂钩。
2014年10月,獐子岛集团宣布,因为北黄海的水温异常冰冷,所以导致他们价值10亿人民币的扇贝,全都跑了。
2015年的6月1獐子岛宣称,进行一次扇贝抽测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扇贝的数量『尚不存在减值的风险』,投资者们一脸懵逼,『难道是扇贝游回来了?』
稍微熟悉一点炒股规则的同学有可能知道,根据深交所的规定:『中小板企业连续两年亏损被ST,连续3年亏损被暂上市,连续亏损四年将被终止上市』。
不得不让人怀疑,公司的扇贝已经具有与公司共进退的信念,『两年亏损,一年赚』,14年需要亏损的时候就跑掉,15年需要盈利的时候就赶紧游回来,走位何止是精准,简直就是精准。
汤加火山爆发。
有媒体称,由于汤加火山喷发和海啸,大量太平洋扇贝涌入獐子岛,预计今年收益将增长100%以上。
且不说中国和汤加的距离,可是这火山才爆发没两天啊,大量扇贝已经从太平洋涌入了獐子岛,如果按速度计算的话,这个速度估计能在『海底游泳大赛』中勇夺第一,并且第二隔着十万八千里。因为这速度比火山灰还要快,甚至也要快过大多数的人类航海器。
由此看来,扇贝不仅聪明,而且还有良好的体格,因为獐子岛扇贝既会炒股,跑得的又比潜艇都快,掌握了金融和军事,若是之后说獐子岛扇贝统治地球,也不是不可能。
不管你信还是不信,反正獐子岛盘中涨停。
如果奇迹存在,那么一定在A股。
和水产圈疏远的有点久了,昨晚接到了两个媒体采访才听到这个传言,联系了某岛的朋友,也是一头雾水,结合其官方最后的回应,应该可以判断这只是网友对某岛的一次调侃罢了。
火山喷发会不会导致距离很远的地区的海洋生物分布范围变化呢?其实是可能的。
火山喷发不可避免的会将大量火山灰和含硫化合物释放到大气中,一些火山的喷发方式足够猛烈(比如普林尼型),可以将尘埃和含硫化合物直接喷到对流层高度。但和这几天的一些“自媒体”宣扬的不同,火山灰的影响其实是很有限的,因为因为重力原因,大部分火山灰会在几天到几个月的时间里沉降到地面,真正的威胁其实是含硫化合物。由于平流层缺乏降雨这样的净化过程,含硫化合物能长期的稳定漂浮,在阳光和水汽作用下,二氧化硫等气体会形成硫酸气溶胶,气溶胶不断扩散甚至覆盖全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由此导气温降低。这个影响是否能波及很远(甚至影响全球),它能带来哪种程度的气候变化,完全取决于它的喷发强度和喷发出的含硫化合物的量,历史上的1600年的秘鲁Huaynaputina火山喷发、1815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喷发、1883年的印尼喀拉喀托火山都曾带来这样显著地、波及全球的气候变化,甚至一些火山的喷发方式并不猛烈,但规模很大,持续时间也很长,给大气带来的含硫化合物总量足够多,也可能带来全球性的影响,典型的就是930-941年持续喷发的冰岛埃尔加火山,它喷出的含硫化合物并没有全部进入平流层,反而大量集中在对流层顶部,按理说是会被降雨不断冲刷减少的,但你架不住人家喷发量实在太大了(今天的估算认为,这次喷发至少产生了4.5亿吨硫酸气溶胶,其中1.85亿吨被带到了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下部),所以也带来了显著地全球影响。在世界各地的文献记载中,不难找到和上述这些火山喷发时间点吻合的异常降温、降雨的记录,这些异常气象通常也会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甚至由此引发社会动荡和人口变迁。
而反应在海洋生物身上,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1600年的秘鲁Huaynaputina火山喷发后,朝鲜半岛和我国山东黄海沿海都出现了突然地海洋捕捞鱼类变化。在这些地区原本基本见不到、或者捕捞量算不上主流的黄海鲱(青鱼)突然爆发旺产,一跃成为最重要(没有之一)的海产品,朝鲜全罗、庆尚、咸镜道“商船云集,无数捉得”,沿海各地甚至开始征收“青鱼税”。我国山东沿海的日照、诸城、胶州、即墨、莱阳、威海、福山县志中也开始大量出现黄海鲱的身影,结合同期的内陆农作物歉收、饥荒,山东沿海密集性的出现了由大量外来人口迁入形成的渔业村庄,在今天的许多沿海居民家谱、沿海渔村村志里,还有当年先祖来山东“赶青鱼”建村的描述。而被鲱鱼吸引而来的不仅仅是人,同时代的当地县志里,也频繁出现了“巨鱼……长数十丈”,“海鱼之最大者”,“最大者鳅,人不能取,潮退自失水者,骨可为梁,鳞可为箕,须可为筯”的记载,显然是须鲸频繁出现的表现,一些描述甚至详尽到可以确定鲸种,譬如《日照县志》中的“出海,身有黄点”,就非常符合蓝鲸腹部被寄生物影响产生黄斑的特征。
但汤加的火山会和XX岛的扇贝产生联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比如我们看上边那个例子:秘鲁火山喷发事件为1600年2月19日,而不管是朝鲜还是中国的记录,黄海鲱大规模爆发的时间点都是1603年,两者之间有一个明显滞后的间隔。这一方面是因为气溶胶的形成和扩散到全球需要一个过程,一般认为至少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这种全球性影响才会成型;另一方面,和火山喷发导致气溶胶影响太阳辐射-影响气温-影响陆地农业的“短平快”不同,火山喷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更复杂,有研究认为,不同海区的海气系统会受到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季节的火山喷发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结果,譬如赤道附近的火山喷发产生的气凝胶如果在冬季对热带太平洋产生影响,就会显著增加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频率和强度,进而出现部分海区升温的情况,但也有一些火山喷发完全不会对南方涛动带来任何影响(即便它对陆地上的农业带来的影响非常明显),而对红海地区的一篇研究发现,虽然火山同样影响了北大西洋的北方涛动系统,但和由此带来的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相比,红海地区的深层海水的交换速率的变化显得更剧烈。
此外,海洋生物的分布区域扩散,其实反应的是食物链的整体分布范围变化,水温、光照之类的变化会先反应在浮游植物身上,继而影响浮游动物,继而影响以此为生的滤食性鱼类,继而影响掠食性鱼类,这个链条环环相扣,而每一级之间的相互影响又会产生滞后性。所以我们看到1600年爆发的火山在第二年就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的种植农业,但反倒是在陆地农业已经逐渐恢复的1603年,海洋生物的变化才开始引人注目。而这次火山喷发对陆地农业的影响只持续了两三年时间,但对黄海鲱的分布区域影响,却足足持续到了至少30年。
我们再来看看2022年1月15日的汤加火山喷发,这次喷发虽然剧烈,但喷发出的含硫化合物总量并不大(约40万吨),从这个角度看,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应当是比较小的。当然,谁也不敢说它后续是否还会有更猛烈的喷发,但就目前来看,1月15日的这次喷发,没有足够的能力对中国黄海北部的长海县XX岛扇贝底播海域带来显著的气候变化,即便是有,也不可能在短短三四天内就形成。
即便我们假设,有一座超强的火山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已经蔓延到了长海县XX岛扇贝底播海域周围,那么,周边的扇贝就真的会跑过来,带来“100%增产”的效果吗?
很遗憾,也不会。
扇贝的养殖技术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最早的方式是用浮漂吊着多层的吊笼,把扇贝“关起来养”,但这样的方式容易因为吊笼的网上附身海藻或者沾染泥沙,导致吊笼内缺氧;也可能导致扇贝的排泄物也无法及时排出滋生疾病;或者因为吊笼投放的海域浮游生物不足,扇贝吃不饱导致个头不大;以及吊笼内空间有限导致扇贝互相磕碰,甚至互相咬合在一起带来损伤。
此后的扇贝养殖又有了浮筏吊耳养殖的新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在扇贝壳上打个孔,然后用塑料做的“针”把扇贝串起来掉在绳子上,挂在浮筏上。它的效果的确比吊笼要好很多——没有吊笼的阻碍(自然也就不会有附着物了),扇贝的采食非常自由,也避免了互相磕碰的风险,也尽量多的减少了分苗换笼的麻烦。这种方式在现在的日本一些产区颇为流行,尤其是陆奥湾、喷火湾一带,是最主要的养殖方式。我国曾进行过多次试点,普遍结果都比吊笼养殖更好,但因为很费人工,所以始终没有大规模的推广开来。
所以,在1934年日本人开始用吊笼养殖虾夷扇贝的同时,在北海道北侧也开始了底播养殖的尝试。
所谓的底播,就是我们更为熟悉的“增殖放流”,简单说,就是人工或野外获取的扇贝苗,养到一定程度之后,均匀的撒播到海里,任由它们自由生长,等到它们长大后,再从野外捕捞回来的养殖方式。套用一个时兴的词,这就是海洋牧场的概念——从圈养,转变为放牧。
海洋生物要采取底播的方式,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我播出去,得能收的回来。现在常见的底播海洋水产品就是鲍鱼和海参。这两者的移动能力都很有限,尤其是鲍鱼,由于身体结构的原因,鲍鱼必须生活在干净的硬质海底上——一旦踏入泥沙海底,它的鳃部就很容易被沾染,活活窒息而死。虽然这显然会导致它们采收变得很困难——鲍鱼死死贴在硬质礁石海底,是没法使用拖网的,而海参身体太柔软,拖网辖区怕是要直接搅碎了,但这两者的经济价值是在太高,派潜水员下去捉也是很划得来的。
但是扇贝似乎不同,扇贝确实是有一定的运动能力的,它会不会存在跑的无影无踪的情况呢?实际上这几乎不可能,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底播虾夷扇贝以来,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虾夷扇贝拥有长距离迁徙逃跑的能力(对,我很清楚自己在说什么)。1993年长岛水产研究所进行的底播实验表明,在18个月的底播周期过后,近一半的扇贝还是在底播面积的158%范围内活动。
所以,如果真的发生了火山喷发带来的水温变化,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带来扇贝的迅速暴增,因为扇贝的运动能力并不支持这种增加。当然,如果这个水温变化的时间足够久(比如数十年甚至更久),这些扇贝或许会不断地扩散到新的环境中,但这和我们讨论的问题无关。
由此可见,"汤加火山爆发致扇贝涌入XX岛"只是一句玩笑,我们不必太过当真。
但为什么这样的玩笑会“看起来很合理的”被安排在XX岛身上,却是个必须较真的问题。
毫无疑问,我国是水产养殖第一大国、水产消费第一大国,但和其他许多行业一样,“大而不强”的问题一样笼罩在水产行业中。时至今日,我国的许多水产养殖品类依然存在附加值不高,品牌化非常初级,甚至养殖的种苗研发、疫苗、饲料的核心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大量利润被别人拿走的情况。迄今为止,我们既没有孕育出加拿大北极虾、挪威三文鱼这样畅销全球的拳头品类,也没有产生挪威美威这样的水产养殖头部企业。
曾几何时,大连XXX,烟台XXXX,它们在不同的水产养殖领域都有过自己的高光时刻,那段岁月甚至让人产生幻想,幻想它们可以承载让中国水产走向世界的厚望,但为什么近些年来它们却彻底蜕变为闹剧的代名词?成为玩笑的主角?
诚然,我们起步晚,底子薄,但大连XXX不断掀起股市闹剧的时候,烟台XXXX彻底放弃了自己立下的“破局中国XX鱼养殖产业难题”的雄心壮志,把XX鱼资产完全剥离,然后愉快的继续投身于房地产市场的时候,难道它们就真的是无辜的吗?
作为一家公司,在面对名誉受损时,当然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权益”。
但一家公司想赢得别人的尊重,所需要做的绝非只有这些。
这就是中国股市,能挣钱的都不是一般人啊……
扇贝不具备长距离迁徙能力,这一点 @一个男人在流浪 老师在回答中做了详细的科普:
谈谈另外一个角度:
庄家真的相信扇贝能千里奔袭神兵天降吗?未必,但庄家或许会相信总有傻子会相信这则消息是真的。
相信这则消息的人是傻子吗?未必,但他们或许会相信獐子岛公司真有可能放出这种利好信号。
相信这是利好信号的人真的是傻子吗?未必,但他们或许会相信这样神奇的理由在 A 股市场真的能引发共识。
那么,是谁助长了这种共识呢?龟玉毁椟,谁人之过?
当年,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通过虚假陈述欺骗投资者的惩罚力度还是低了些,让在成熟金融市场中可能要被罚款上千万、蹲十几年大牢的严肃问题,成为了新媒体平台上的段子,甚至有可能吸引部分投资者真的动了炒作旅行扇贝概念的念头。
关于旅行扇贝的问题,獐子岛有过被实锤的劣迹:证监会调查表明,獐子岛曾经在 2016 年「利用海底库存及采捕情况难发现、难调查、难核实的特点,不以实际采捕海域为依据进行成本结转,导致财务报告严重失真」,并在 2017 年「将以前年度已采捕海域列入核销海域或减值海域,夸大亏损幅度。」
用大白话说,就是利用扇贝不好数的特点,随意编造扇贝逃跑了或者游回来的消息进行数据造假。
老财朋友们看到这估计就要乐了:多么简单直接、粗糙到让人失笑的假账啊,粗糙到了上世纪的水平,和经典的蓝田假账案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利用池塘里的鱼、鸭子和藕难以盘点开始胡编,一个是利用扇贝在水底下不好数清楚,一会说游走了一会说游回来。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决定哪一年盈利哪一年亏损。
而对于这种严重伤害投资者利益、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公司仅仅被处以 60 万元罚款,15 名责任人最多一人被罚了 30 万。(这难道不应该定个反革命拿人民当傻缺罪吗,如果有的话。)
想起同样是进行财务造假试图割资本主义韭菜的瑞幸,足足花了 1.8 亿美元给美国证监会作为罚款,以换取对方放弃会计欺诈指控、避免牢狱之灾。
相反地,如果一个企业睁眼说瞎话却没有承受足够的代价,就有可能继续忽悠投资者;如果企业可以低成本忽悠投资者,就会有一些「大聪明」动了歪心思,以为自己可以和大忽悠并肩作战一起割韭菜,赌自己总能找到被忽悠瘸了的人接盘。
其实,中国这几年也在加大对于财务造假的惩罚力度了,刚说的瑞幸,连同帮助进行虚假宣传的 43 家公司,去年也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开出了 6100 万人民币的罚单,有些该做的功课,市场监管部门也在补。
但终归有一些历史上欠的债,还是在影响着这个市场的秩序,任重而道远。
感觉现在A股的一些公司已经成为了娱乐股:
川普当选时候的川大智胜,以及跟所有玄学相关的獐子岛……
感觉大家也无所谓亏钱赚钱,就是图个乐~
我觉得也不必把韭菜想的过于傻X。真的相信这个国际玩笑然后纷纷买入。不可否认A股韭菜确实多,但是还不至于傻到这份上。
实际上獐子岛现在市值一共就30亿,实际流通交易的更少。这种小市值的票,历来就是各种杀猪盘和庄股的最爱。拉涨停很简单,几百万就够了,方便操作。
而且正因为这股臭名远扬,股价也是跌无可跌。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个所谓的安全边际,买入时心理压力反而小。
我感觉这事情的本质就是游资借着这个热点,坐庄开赌,吸引赌性重的散户来打板炒妖股,玩谁来接最后一棒的游戏。这玩意就是纯粹的传销式,赌博式炒股。
就跟最近的九安大帝一样,两个月涨了14倍,几十个涨停板。这时候谁还捧着资料研究基本面那就是来搞笑了,就是赌,赌自己不是最后一棒,赌有人来接枪站岗。
我要如何看待《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这其实就是獐子岛的股民调侃獐子岛的。因为从2014年起, “獐子岛的扇贝去哪儿了”, 一度成为最离奇的资本市场闹剧。
獐子岛是大连长海县的一家海产品养殖公司。2006年,獐子岛以水产第一股的身份上市,股价曾一路上涨。当时,獐子岛虾夷扇贝底播增殖面积和产量已经达到全国首位,此后养殖海域面积由上市时的65.63万亩上涨至230余万亩。
獐子岛的第一大资产是存货。主要就是播撒在茫茫海底的虾夷扇贝、海参等,它们在獐子岛集团资产中的比重约为30%。
但2014年起,神奇的一幕出现了。
2014年10月30日间,獐子岛发布公告称,因北黄海遭到几十年一遇异常的冷水团,公司在2011年和部分2012年播撒的100多万亩即将进入收获期的虾夷扇贝都跑了。此事件又称为“獐子岛扇贝劫”、“獐子岛事件”。
受此影响,獐子岛巨亏11.89亿元。
事实上,2014年7月20日,长海县政府官网刊文称,小长山乡虾夷扇贝的养殖进入收获期,没有听到有养殖户因冷水团受灾的信息。
2018年1月,獐子岛又公告说,因为海洋牧场遭受重大灾害,扇贝被“饿死”了。獐子岛再度巨亏7.23亿元。
2019年4月,獐子岛公告,底播虾夷扇贝受灾,扇贝又跑了。公司2019年一季度亏损4314万元。
2020年4月,獐子岛发布2019年年报,全年亏损3.92亿元,理由依旧为“底播虾夷扇贝发生大规模死亡灾害”。
几年间,獐子岛的扇贝已经离奇出逃了4次。
但真相可以从獐子岛神奇跳跃的财报数据看出。翻看獐子岛财报,公司自2014年出现“扇贝跑路”事件之后的业绩,呈现出一年亏损一年盈利的特点。2015-2019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3亿元、7959万元、-7.23亿元、3211万元、-3.99亿元。
根据深交所规定,中小板企业连续两年亏损被ST,连续3年亏损被暂上市,连续亏损四年将被终止上市。獐子岛却利用“逃跑的扇贝”,完美避开了这一点。
网友们说,獐子岛的扇贝们极有可能具备金融行业背景,并已考取注册会计师资质,非常熟悉上市公司审计的相关工作。在需要亏损的时候就集体出逃,需要盈利的时候又集体返乡。
历经2年4个月的调查,2020年6月,獐子岛“扇贝之谜”案终于揭开谜底。经证监会查明,獐子岛存在多项违法事实:一、獐子岛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其披露的2016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二、獐子岛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其披露的2017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三、獐子岛公司披露的《关于2017年秋季底播虾夷扇贝抽测结果的公告》存在虚假记载;四、獐子岛公司披露的《年终盘点公告》和《核销公告》存在虚假记载;五、獐子岛公司未及时进行信息披露。
证监会对獐子岛公司处以60万元罚款,对15名责任人员处以3万元至30万元不等罚款,对4名主要责任人采取5年至终身市场禁入。
不过这样的处罚被很多股民认为处罚太轻了。闹剧背后,是资本市场的乱象。獐子岛这种堂而皇之的财务造假侵犯的可是股民的集体利益。
每年一度的獐子岛扇贝又来了!
假如这事是真的话,那他们家的扇贝肯定不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
但一定是世界上最听话,最聪明的!
从技术角度,用简洁的语言讨论一下扇贝到底能不能跑。(以及旅行扇贝下一集能不能实现xd)
獐子岛的扇贝品种主要是虾夷扇贝,但它更为人所知的名字其实是帆立贝。
毕竟大家见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往往是这个样子的。
扇贝一般是以半人工养殖的方式养的,每年人们权衡经济效益(以及省事),会直接跳过上图的前两个阶段,从附着稚贝阶段开始将它们捕捞上来。
这个阶段的附着稚贝死亡率很高,于是人们会将附着稚贝捞上来,放到育苗场里养到三厘米左右再放回大海养殖,这时候有三种养殖方式。
1.耳吊式
耳吊式就是在扇贝侧面穿个孔,拿线把它们像烤串一样穿起来垂在海里养。
2.笼养式
和前面唯一的不同就是不穿了,直接把扇贝放笼子里面养。
3.放流
这个就更简单粗暴了,直接把这些稚贝们往海里扔,放养。
獐子岛采用的是第三种方式,为什么?
因为便宜啊。
前两种方式,一个是把扇贝穿起来需要人工费,第二个是笼养的笼子有成本。而獐子岛把附近的海域全包了,上面那张图是日本人的放流方式。獐子岛的规模比这个大多了。他们家的放流是直接在船上开小孔一边开一边撒的....放养扇贝相当于是零成本。 不需要有任何食物上的开支。 算上放养的天敌损耗和自然损耗,在成本上依旧比前两种方式低。最关键的是放养的产出是这三种方式中最高的。日本采用放养的方式养殖扇贝已经有将近八十年的历史了。技术方面已经非常成熟。
有人看到这里就会问了,放养的话,扇贝们不会逃逸吗?
好问题,这个疑问来自于网上的一张动图,就是扇贝躲避天敌时的快速运动。也就是下面这张。
但其实这样快速的游泳并不持久,撑死了这么游个十几秒扇贝就萎了。随后它们需要回复数个小时才能再有快速游泳的能力,而且它们只有在躲避天敌的时候才会快速游走,其实平时它们更喜欢待在一个地方不动的....
实验表明在原底播面积是400平方米时,在收获的时候面积变为634平方米。原底播面积扩大约60%,再加上在獐子岛,一年半后就把帆立贝收获了,这么短的时间它们也实在跑不了太远.....
于是等到收获季,拖网一拖,扇贝们纷纷打出了GG.
天高任鸟飞,随便你跑,你能跑走了算我输。
-
下面是一本道时间:
至于为什么扇贝还会跑,我有两种猜测。
第一是在放流季放下去的稚贝数量本来不足,导致收获季歉收,而放流这种事情又特别容易弄虚作假。
第二是这些帆立贝们突然得到了超自然的运动能力,突然开始了匪夷所思的迁徙....
我们可以把这种扇贝称呼为魔法扇贝。
至于为什么叫魔法扇贝呢?因为它们总是会在恰当的时候消失,在恰当的时候回来。
你说神奇不神奇。
------
▶加入我的动物宠物社群,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远夏的动物园,并点击加群
▶知乎专栏 : 遠夏的动物园 ,跟我一起逛各个动物园吧!
▶哔哩哔哩bilibili:远夏的动物园 (我的视频内容全部在此)
我就很好奇这个票真的还有人敢玩吗,老股民谁没听过扇贝的传说
智商税呀。
扇贝不是信天翁,就算移动也移动不了那么快。
我不是生物学家都能想明白这个问题。
怪不得网民说:“此地扇贝多,速来。”
扇贝简称SB。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