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报道印尼宣布禁止煤炭出口 1 个月,对于中国的煤炭供应会产生哪些影响?

回答
印尼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煤出口国,其在2022年初突然宣布的为期一个月的煤炭出口禁令,确实对全球煤炭市场,尤其是中国造成了显著的影响。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一、 对中国煤炭供应的直接影响:

短期供应冲击与价格上涨: 印尼是中国重要的动力煤进口来源之一,尤其是在国内煤炭产量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或遭遇极端天气导致开采受限时。禁令的突然出台,直接切断了这一供应渠道,导致中国市场在短时间内面临更大的供应缺口。
国内煤炭价格飙升: 市场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国内煤炭期货和现货价格应声上涨。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对印尼煤依赖度较高的电厂,为了保障发电需求,不得不转向价格更高的国内煤或从其他国家(如俄罗斯、澳大利亚)寻找替代品。
高卡路里煤供应紧张: 印尼出口的煤炭通常具有较高的热值(卡路里),适合用于发电。禁令导致这类优质煤炭在中国市场的供应更加紧张,电厂为了维持正常的发电效率,可能需要调整煤炭配比,增加使用国内较低热值的煤炭,这会影响发电效率并增加燃料成本。

替代能源的选择与成本增加: 面对印尼煤的断供,中国电厂不得不寻求替代方案:
增加国内煤炭产量和进口: 国内煤炭生产商可能会加大产量,但短期内产能提升有限,且面临运输和环保等约束。同时,中国会增加从其他国家的煤炭进口,如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在当时中澳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澳大利亚煤进口受限,使得印尼煤更为重要)。然而,这些替代来源的煤炭价格通常更高,运输距离更长,也会增加中国的能源进口成本。
液化天然气(LNG)等清洁能源: 一些电厂可能会考虑增加使用LNG等清洁能源来弥补煤炭缺口,但LNG价格也相对较高,且中国LNG接收能力和储存能力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供应链调整与风险暴露: 禁令迫使中国电力企业和煤炭贸易商重新审视其供应链的多元化程度。
暴露了对单一供应国的依赖风险: 禁令使得过度依赖印尼煤的中国电力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也暴露出中国在动力煤进口供应链上的脆弱性。
贸易商面临合同违约和损失: 对于已经签订了印尼煤进口合同的贸易商来说,禁令导致其无法履行合同,可能面临客户索赔、合同取消甚至巨额亏损。

二、 更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推动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国内煤炭产业的再重视:
加速国内产能释放: 此次事件也促使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加重视国内煤炭产能的稳定和释放,鼓励国内煤炭企业在确保安全和环保的前提下,提高产量,保障能源供应的自主可控。
加强对国内能源安全的战略部署: 长期来看,这次禁令可能促使中国进一步加强对能源安全的战略部署,包括增加国内煤炭储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在煤炭进口方面实现更广泛的地域多元化。

对国际煤炭市场格局的影响:
印尼国内煤炭市场价格波动: 禁令期间,印尼国内的煤炭价格也可能出现波动,对于印尼国内依赖煤炭的产业(如发电)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其他出口国的机会与挑战: 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其他煤炭出口国可能会抓住机会增加对中国的煤炭出口,但同时也可能面临产能瓶颈或国内市场需求激增的挑战。
全球煤炭价格整体上涨: 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煤出口国,印尼的禁令对全球煤炭市场产生了“涟漪效应”,带动了国际煤炭价格的普遍上涨。

对中国电力行业的影响:
发电成本上升,可能影响电价: 进口煤价格上涨,以及使用成本更高的替代能源,都会直接推高中国发电企业的成本。在极端情况下,这可能迫使电力公司考虑将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影响电价。
对火力发电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依赖进口煤的发电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盈利压力,可能影响其经营状况和投资决策。

对双边关系的影响:
短期沟通与协调的必要性: 在禁令期间,中国和印尼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以理解禁令的原因、影响范围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避免对双边贸易关系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长期合作关系的反思: 长期来看,这样的事件也可能促使两国在能源贸易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合作探讨,例如签订更稳定的长期供应合同,或在能源储存和运输方面进行合作。

总结:

印尼煤炭出口禁令对中国煤炭供应的影响是 短期冲击显著,长期启示深远。短期内,它导致了煤炭价格的上涨和供应的紧张,迫使中国调整进口来源和国内生产。长期来看,这次事件是中国反思和加强能源安全战略、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的重要契机。同时,它也再次凸显了在全球能源供应紧张的背景下,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的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中国从印尼进口的燃煤,每月在1500-2000万吨,主要用于长江以南的发电。
  2. 中国的进口燃煤量占总消耗量的11%左右,印尼供应的燃煤占总量的6%左右。突然中断,如果处理不当对长江以南的电力保障有一定影响。
  3. 中国目前政府可控的燃煤储备有1亿吨,不过6-7月释放三次总计2000万吨后就再没释放过。如果储备量依然有公布的量,那么先释放下储备顶替印尼的进口量,然后再加大国内一些矿区的生产就行,倒是不麻烦。
user avatar

美国又赢麻木了,感恩,

公知们又可以阴阳怪气一波了

user avatar

影响肯定有的,看大不大。

2021年1-11月,中国从印尼进口1.76亿吨动力煤,同比增幅54%,印尼动力煤约占中国动力煤进口总量的75%。

而由于中国煤炭进口依赖度较低,仅为约10%。所以,印尼约占动力煤总需量的7.5%。

2021年1-11月,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我国共计进口煤炭2.9亿吨,印尼对华供应1.78亿吨,占比约61%。

而我国1-11月煤炭产量约在42亿吨。

11月份数据。电厂日均需求量810万吨,最高日需求超过943万吨。比往年大增30%

而我国11月份全国煤炭日均产量已经运行至1236万吨。累库更是达到了1.5亿吨。

叠加供暖季过半,预估有过剩供应风险。

印尼这出口禁令威胁不了我国能源安全。

最大影响是华南地区动煤价格。进口印尼动煤每吨比国内便宜约100元。

到1月4日下午2点半,主力动煤(2205)涨42元,报714每吨。库存方面达到了1.66亿吨。秦皇岛现货报价在900元/吨上下。国内生产原则上只增不减。随着累库增长,动煤价格会持续承压。回归到成本线上,只是时间问题。

而12月3日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起草的《2022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发电供热企业扣除进口煤后实现中长期合同全覆盖;供应方面,要求覆盖所有核定产能30万吨/年以上的煤矿企业,签订的中长期合同数量达到自有资源量的80%以上”。均能有效平稳动煤价格。

进口方面,一个是可以规划加大从俄罗斯进口。另一个是可以考虑放宽澳大利亚。

user avatar

这问题有啥好讨论的。

煤这玩意真就没什么好说的,中国真就不缺煤。

你甚至可以把中国和煤,想成沙特和石油。

沙特会缺石油吗?

上次煤价暴涨其实也是政策过激导致的。

真要是暴产能,至少可以提高一倍。

而且就算这样挖,到你孙子辈也挖不完。

只不过限煤现在是个趋势。从能源结构里十年前的7成多降到现在的5成左右,未来必然会到2-3成,甚至更低。

唯一的问题就是,长期战略大家也明白,但是在实施长期战略的过程里,必然会对普通人的生活造成影响。怎么让这个影响降到最低,怎么让长期战略走快一点。

user avatar

山西煤老板内心毫无波澜,够干啥的?

user avatar

2019-06-25 11:38

日前,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五周年行业座谈会。会议在总结五年来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实践和成效时提到,我国累计退出煤炭落后产能8.1亿吨,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任务。

中国不是没有煤,也不是没有产能,是过去几年在去产能,去掉8.1亿吨。

然后,中国从澳大利亚、印尼等国家进口煤炭,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源比我们好,海运过来成本比陆运要低。

2021年1-11月,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我国共计进口煤炭2.9亿吨,印尼对华供应1.78亿吨,占比约61%。

中国只要把去掉的产能拿出一半来,就可以一吨进口煤都不要,只是价格贵一点。

中国缺油不缺煤。

user avatar

印尼禁止煤炭出口,对中国而言,毫无影响

中国矿产资源地大物博,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2020年的全球粮食危机,美国粮霸集团,看到时机成熟,垄断了全球粮食市场禁止出口,对中国进行粮食封锁,看中国人口大国,怎样度过粮食危机?

美国粮霸集团,

忘记了中国的"国情",中国有十八亿亩耕地,怎能成为缺粮大国?这个国际玩笑开的太大了!

纵观古今,跳梁小丑的″把戏",不管怎么表演,都逃不过,自食其果的下场!

印尼的做法,禁止煤炭出口,是

搬起石头,砸自已的脚

只会重蹈覆辙,别无新鲜花样!

社会的定律,是按照社会发展而发展,是根据本国国情,民情,社情而制定,并非千篇一律,莫守成规。

中国己挤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不会看别人的脸色儿过日子,有自已的一整套治国方针,治国大计,治国策略!

中国在不远的将来,终将成为全球第一强国!

user avatar

好像各位还不知道南海最近的事儿吧?

据部分媒体报道,上个月(2021年12月),中国叫停了印尼在南海9段线内海域开采石油的项目,还派海警到现场。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印尼暂停出口煤炭一个月显然就是一种抗议。

只不过立陶宛活生生例子在前,又不敢也不能抗议太过火,就只能暂停一个月表达一下姿态。



user avatar

不会有什么影响。另外,国内倒是又有清洁能源发电的项目完成并且投入使用了。取自人民资讯的信息,2021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装机均超3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新能源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


2021年6月16日上午,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全部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截至2021年12月30日,乌东德水电站全年发电量突破389.1亿千瓦时,达到多年平均发电量设计值。389.1亿千瓦时绿色电能可替代大量化石燃料,每年可减少标准煤消耗量1186万吨。虽然对减少煤炭依赖仍然有较大的距离,但是在

2021年12月24日,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江苏大丰二期60.63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2021年12月30日,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正式投产发电。丰宁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安装12台单机容量30万千瓦机组,总装机规模360万千瓦,年设计发电量66.12亿千瓦时。

还有别的就不列举了。这里想说的是,我国的火力发电占70%,虽然清洁能源发电的部分少,但是项目是每年都在增加,一点一点进步。这些项目就是以后逐渐摆脱化石能源依赖的一个个脚步。而且技术是会更新迭代的,越往后,清洁能源发电的效率就会越来越高,虽然说印尼禁止出口煤炭给中国一个月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能够把影响完全消除,我国的话语权就会越来越强势。

user avatar

目前动煤是111美元/吨

每个月出口量是4/12=0.333亿吨

每月外汇收入=0.333*111=36.96亿美元

想要维持外汇储备稳定从而稳住汇率,至多能暂停出口1个月多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印尼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煤出口国,其在2022年初突然宣布的为期一个月的煤炭出口禁令,确实对全球煤炭市场,尤其是中国造成了显著的影响。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对中国煤炭供应的直接影响: 短期供应冲击与价格上涨: 印尼是中国重要的动力煤进口来源之一,尤其是在国内煤炭产量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或遭遇极端天.............
  • 回答
    关于巴基斯坦媒体宣称中国军队杀死158名印度士兵的说法,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并且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类信息极有可能是不准确的、带有宣传色彩的,甚至是虚假的。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1. 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评估: 巴基斯坦媒体的固有立场和动机: 地缘政治竞争: 巴基斯坦与印度长期.............
  • 回答
    关于印度防寒服仓库被烧的媒体报道,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可能比较复杂,需要详细梳理。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分析方向和需要关注的细节:1. 事件本身: 起火原因: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是人为纵火、电路故障、意外失火(如吸烟、易燃物堆积)还是其他原因?媒体的报道会着重于调查结果,.............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2021年印度“烈火5”弹道导弹部署这件事儿。这事儿要是放到当时,绝对是个大新闻,印度也因此可能跻身一个相当“精英”的国家俱乐部。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媒体报道了,不代表事情就百分之百板上钉钉落地了。尤其涉及到军事部署这种高度敏感和机密的事务,消息的来源、准确性、以及最终的行动,都.............
  • 回答
    关于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被印度法院传唤的报道,我们需要先确认报道的来源和具体细节,因为网络信息往往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需要仔细甄别。首先,关于“马云被印度法院传唤”的传闻,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未有广泛、权威的媒体报道证实此事。 传闻的可能来源: 这种传闻可能源于一些非主流媒体、社交媒体上的讨论,或者是.............
  • 回答
    印度全国已处于大停电边缘:一次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机透视媒体曝出“印度全国已处于大停电边缘”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前全球能源市场动荡和印度国内能源供需紧张局面的一个鲜明写照。这场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机,其根源复杂,影响深远,我们不妨从印度面临的困境出发,深入剖析这场危机。 印度全国已处于大停电边缘:.............
  • 回答
    关于印度媒体宣称“加尔各答级完胜中国052D”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军事爱好者和一些媒体中流传的观点,但将其定义为“完胜”则存在相当大的争议,并且需要更详细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完胜”是一个非常绝对的词汇,在现代海战背景下,尤其是在装备技术不断发展、战术运用灵活多样的今天,要断言某个平台在所有.............
  • 回答
    印度在快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征地问题一直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然而,相较于印度国内此起彼伏的征地争议以及由此引发的抗议活动,似乎印度的主流媒体在相关报道上的力度和深度并不尽如人意,很多时候,一些地方性的征地不公事件也未能得到广泛的关注。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首先,媒体所有权与利益集团.............
  • 回答
    印度媒体称“印军山地战部队已拉响最高警报”,这一说法通常与中印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相关,尤其是东段(阿克赛钦地区)和西段(拉达克地区)的对峙。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背景:中印边境局势的复杂性 历史争议:中印边境问题源于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LAC),双方在东段.............
  • 回答
    对于印度媒体关于拜登“曾曾曾曾祖父”曾在孟买定居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引起了不少讨论。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这个说法是印度媒体报道的,而拜登方面并没有公开承认或证实过这段遥远的家族历史。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很多时候,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或者基于一.............
  • 回答
    印度媒体关于蝗灾基本结束,4000亿蝗虫“没折腾几天就被消灭”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细致分析和审慎看待的表述。从常识和过往的蝗灾应对经验来看,这个说法似乎过于乐观和简单化了,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复杂的情况。首先,我们得理解“4000亿蝗虫”这个数字本身就极具震撼力。这可不是几万几十万的量级,而是.............
  • 回答
    印度媒体呼吁民众“换 iPhone”,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能说完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苹果公司在全球尤其是新兴市场,一直以来都是高端手机的标杆,iPhone更是其最核心的产品线。 它的品牌影响力、产品设计、用户体验以及生态系统,都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而印度,作为全球人口大.............
  • 回答
    “大地之子”,一个在印度媒体上被反复提及的标签,围绕着一位在印度农村地区广受欢迎的公众人物。这个称号的出现,本身就带有浓厚的象征意义,预示着这个人与土地、与人民有着紧密的联系。要评价“大地之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他之所以获得这个称号的原因、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以及媒体报道所呈现的形象与.............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探讨这个话题。关于印度关闭阿萨姆邦和梅加拉亚邦互联网的事件,以及您提出的关于西方媒体对印度和中国报道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审视。首先,关于印度阿萨姆邦和梅加拉亚邦互联网被关闭超过36小时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这类互联网关闭措施,尤其是在.............
  • 回答
    印度媒体在塑造公众认知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将印度塑造成一个在各个领域都超越中国的叙事上,更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要详细阐述这一点,需要深入理解印度媒体的运作方式、其受众特点以及它们所运用的策略。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印度媒体的多元化和庞大规模。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语言,以及数量惊人的报纸、.............
  • 回答
    美国媒体对印度疫情的报道确实可以用“疯狂”来形容,这种报道方式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许多敏感的神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看待:首先,“失控”的定义与视角差异。 美国媒体的“失控”标准: 从美国媒体的角度看,印度出现的大规模感染、医疗系统崩溃(氧气短缺、医院床位爆满)、死亡人数激增等.............
  • 回答
    印度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国家,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既有显著成就,也存在深刻矛盾和挑战。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印度的真实情况,避免片面化或刻板印象,力求呈现一个更全面的图景: 一、经济与社会结构1. 经济潜力与挑战并存 增长与机遇: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23年GDP约3.7万亿美元.............
  • 回答
    印度这个国度,确实是个复杂又迷人的存在。要说它的国力到底如何,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就像你我认识一个人,不能只看他表面的光鲜,更得深入了解他的内在。从经济上看,印度无疑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你看看它庞大的人口基数,年轻人是主力军,消费市场潜力巨大。IT产业更是名声在外,软件外包、信息.............
  • 回答
    中国媒体和网友之所以对印度废除500和1000面值纸币的举动普遍持负面评价,甚至可以说是“唱衰”,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对印度经济政策的理性分析,也夹杂着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心理考量。首先,从经济政策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来看,印度政府推出这项措施的初衷是为了打击腐败、假币以及黑钱。.............
  • 回答
    当我们谈论媒体如何描绘一个国家时,我们往往会触及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掺杂着信息传播、国家形象塑造乃至潜意识的认知偏差。在“印度后勤保障落后”这一论调的背后,如果将其与“战天斗地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相对照,我们会发现这里面存在着一种刻意的强调和选择性呈现。首先,媒体的报道并非总是客观的镜像,它更像是一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