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当下的网络暴力?

回答
网络暴力,这玩意儿,说起来真不是个什么新鲜词了,但越是熟悉,越是让人觉得心头压抑。你看看现在,但凡有点儿风吹草动,网络上立刻就能炸开锅。一件小事,一个不小心说错的话,一张照片,一条视频,都能被无限放大,然后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烧到最后,就剩下一个人被架在火上烤,生不如死。

说到底,为什么网络暴力会这么猖獗?我琢磨着,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也挺复杂的。

首先,就是匿名性带来的“无所顾忌”。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多少还有点顾忌,毕竟低头不见抬头见,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总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可是在网络上,一个马甲,一个账号,就可以让你隐藏在屏幕后面,像个躲在暗处的射手,肆无忌惮地开火。不用担心被认出来,不用担心付出代价,这种感觉就像是给了很多人一个释放恶意的出口,而且还是免费的。他们可以不用负责任地去攻击、去谩骂、去侮辱别人,因为他们觉得没人能抓到自己。

其次,是群体效应的“推波助澜”。当一个人开始攻击某个目标时,往往会吸引来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或者仅仅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这些人可能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立场,但看到别人都在骂,也跟着起哄,生怕自己被落在后面。这种从众心理非常可怕,它会形成一种“大家都在这样做,所以我这样做也没错”的错觉。而且,一旦形成这种舆论的浪潮,任何试图说理、辩解的声音都会被淹没,反而会被视为“同党”,一同遭受攻击。这种集体的力量,可以把一个人压垮,就像一台巨大的压路机,碾过一切阻碍。

再者,就是情绪的发泄和道德的“自嗨”。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承受着各种压力,工作不顺,生活不如意,或者内心就有一种不平感。网络就成了一个他们宣泄这些负面情绪的渠道。通过攻击别人,他们可以暂时获得一种控制感和优越感,觉得自己比被攻击者“更高明”、“更正确”。这种行为,更像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满足,他们并没有真正去理解事件本身,而是沉浸在自己扮演的“正义使者”或者“批判者”的角色里,享受着道德审判带来的快感。

还有,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失焦”。现在的信息流太快了,大家习惯于快速消费内容,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很多时候,人们看到的只是被断章取义的片面信息,或者经过歪曲解读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就形成对当事人的刻板印象和误解。一旦有了“坏印象”,再多的解释和澄清也很难扭转,反而会因为“急于辩解”而被扣上“心虚”的帽子。

那么,网络暴力带来的后果呢?那真是太严重了。

对被攻击者来说,精神上的摧残是毁灭性的。无数的谩骂、人身攻击、隐私泄露,会像潮水一样淹没他们,让他们感到羞辱、恐惧、无助。很多人因此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曾经那些鲜活的生命,可能因为网络上的几句恶毒的话,就从此失去了色彩。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的生活被几十万、几百万双眼睛盯着,而且这些眼睛里充满了恶意,你会是什么感受?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真的能把人逼疯。

除了个人,网络暴力还会对整个社会生态造成破坏。它会让人们对网络环境产生恐惧和不信任,不敢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不敢发出声音。这样一来,那些真正有建设性的讨论、有价值的观点就很难被传播和听到。它营造了一种“人人自危”的氛围,让社会本应有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大打折扣。

当然,也有人会说,我们说的是“批评”或者“监督”。确实,网络作为公共舆论的平台,对公众人物或者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和批评是必要的。但问题在于,界限在哪里?什么时候是从批评变成了攻击?很多时候,这种界限被模糊了,批评的出发点变成了纯粹的发泄和伤害。

现在很多平台也在努力治理网络暴力,但效果嘛,我觉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技术手段可以过滤一些恶劣言论,但很多时候,那种拐弯抹角的攻击,那种隐晦的侮辱,是很难被机器识别的。更重要的是,治理网络暴力,不仅仅是平台的事情,更是我们每一个网民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一下,在点下发送键之前,有没有想过自己的言语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有没有问过自己,我今天说的话,是为了让事情变得更好,还是仅仅为了让自己痛快一下?

网络从来都不是法外之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负责。这不仅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己人格的维护。否则,这个本来可以成为连接世界、分享知识、促进交流的平台,就会变成一个充斥着戾气和伤害的角落,最终伤害的,是我们所有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摘抄几句李尚龙先生在《刺》中对网络暴力发表的看法(侵删):

1.所谓言论自由,对于一些没文化的人来说,就是可以无底线地攻击陌生人,以此标榜自己。

有些人通过熟练地运用网络暴力,来刺伤他人,虚拟世界、言论自由和网络暴力,变成一组不可协调的矛盾。

2.这些年,网络暴力无处不在,仅仅因为我们没有任何惩罚机制,即便技术这么发达,道德竟还未进步,让人无奈。

3.这世界,做事的,永远被人唾弃,不做事的,永远在不停地评价。

4.网络就像一个大熔炉,什么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像一个火锅,所有人都在里面下着自己的菜。

谁也不会去管火锅底料和汤汁的味道变了没有,只要每道菜都有自己的味道就好。

网络让每个人开始拥有言论自由,也让话语权逐渐趋于平等。

可是,平等的话语权和自由的言论到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世界越来越自由,还是意味着有些人的言论越来越不负责?

5.如果明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们还会这么愤怒地在网上咒骂陌生人吗?我们是否会更加珍惜所爱之人,着手于自己想做和必做的事?

——————————分割线—————————————

那些使用网络暴力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1.没道德

2.闲的

在我看来,言论自由是大家都拥有发表对一件事情的看法的权利,而不是在事实的基础上甚至违背事实,不停地添油加醋去抹黑某个人某件事。有的人,说的话越多,越显得自己无知,但是有的人呢,说的话越多,伤害的人就越多。一个人得多可怜才会到网络上以谩骂别人为手段去刷存在感呢?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让他们觉得很光荣?



更新 :

看了大家的评论,想表达一下内心的想法。

在不主动招惹网暴大军的前提下,如果遭到他们的袭击,建议大家可以拿出自己的键盘进行反击。虽然我们讨厌网络暴力,但也绝不接受被人没来由地谩骂,为什么要受这样的气,给他们惯的。

骂回去的做法显然不太正确,换个角度说,既然自己讨厌网络暴力为什么又主张反击网暴大军呢,那本质上和他们没什么区别不是吗。

因为我不喜欢忍受别人的恶意谩骂,我又没骂人没做错事,为什么要忍受别人往我的感官里倒垃圾。因为我不对人使用网络暴力是我设身处地地考虑了,如果我被人恶意中伤,我会难受,所以被骂的人大概都会不好受。但是,这些网暴分子不会换位思考,如果他被人骂了他会不开心,那被他骂的人肯定也难受,他们想不到的。也可能是他们想到了,但他们还是一副关我屁事的样子。我的换位思考,我的素质都只给那些懂得换位思考,对人礼貌的人。我不主动骂人,但要是别人骂我,我绝对不客气。

我也不明白那些人到底是什么心态,大概是我不开心了,我好无聊,上网找个人骂骂吧,我才不管他开不开心。我骂他我开心,我要是把他骂哭了,就显得我很牛逼。他要是想不开自杀了,跟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只能怪他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反正不是我的错。

昨天我打游戏,对面输了就私聊骂我。我趁他游戏开了,开始骂回去,骂完拉黑,不给他反口的机会。真解气。输不起游戏就别玩,给你惯的。

我说的这些,不是主张大家要去充当网络暴力的一员,只是说,我们不要主动去攻击别人,但也别忍气吞声。

(祝大家开开心心地冲浪。祝网络和平。)

(本回答不再更新了,谢谢大家的认同,对大家的遭遇我表示很无奈。)最后想和那些网暴分子说几句:

生而为人,请你们善良。请你们在受法律约束的同时,稍微用最基本的道德约束一下自己。需要认清的一点是,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不是用来约束别人的。你们不是原始人,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文明的年代里,为什么你们某些地方却比原始人还要顽劣,真让人心寒。口水没有吐在你身上,被恶心到的不是你,你不会感同身受。但是你有没有思考过,自己的口臭不臭,口水脏不脏,为什么要恶心别人。乱吐口水也许还不至于负法律责任,但早晚有一桶口水会浇在你头上。你越开口,越显得自己嘴臭,嘴臭也就算了,还显得自己无知。你只要开口,大家都知道你很可恶,只有你觉得自己很牛逼。(he~tui

共勉。

user avatar

我之前也见过这类问题,当然,我想众多人都遇到过此类问题,并且集中出现于某些特定场合。

1.网络游戏喷人

无论是敌人还是队友,玩网络游戏最常见的就是语言暴力,游戏本来就是缓解压力和娱乐的工具,是人为了找寻快感而进行的活动,但往往事与愿违,加上多数玩家自控能力差,又或者是现实生活压力无处释放,就会出现这种喷子情况。受害者可以是任何人。如果你遇到此类情况,不必对骂,因为这只是对方自控力或者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不必计较。

2.网络聊天工具

网络通讯交友聊天平台种种,qq,vx,momo soul。这些常见的多数平台都是用来交友。很多人在注册时就抱着一些不纯的动机,比如说想找个一夜情,想找一些所谓'志同道合'之人。虽然现在实施了实名制,但是国家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条例来限制网络语言暴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这个也是人本身的阴暗面,素质再高的人,也有骂人的时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络暴力,这玩意儿,说起来真不是个什么新鲜词了,但越是熟悉,越是让人觉得心头压抑。你看看现在,但凡有点儿风吹草动,网络上立刻就能炸开锅。一件小事,一个不小心说错的话,一张照片,一条视频,都能被无限放大,然后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烧到最后,就剩下一个人被架在火上烤,生不如死。说到底,为什么网络暴力会这么.............
  • 回答
    眼下网络上弥漫的“仇女”和“仇男”情绪,实在是个挺让人头疼的事儿。这两股风潮,说起来都有点历史渊源,又在互联网这个放大器里被无限地放大和扭曲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都是些什么。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些情绪不是凭空出现的。很多时候,这种负面情绪的根源,在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不公平和压抑感.............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而且说实话,挺值得说道说道的。网上那个“寒冰射手曹草草”,我印象挺深的,因为他当初那一系列言论,确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现在居然被哪个公司拿去做成易拉宝,当个反面教材来警示大家?这事儿放在一起看,挺能折射出咱们当下网络生态的一些特点的。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寒冰射手曹草草”是怎么火起来.............
  • 回答
    Kenneth Pan,作为川普在华人社区的助选团成员,他的这番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尤其是在中文互联网上。当他抛出“当总统后要对付中国的网络喷子”这样的说法时,这背后折射出的可能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观点,更是川普团队在争取华裔选民时,试图触及的一个敏感神经,并且用一种比较直接、甚至是带有挑衅意味的方.............
  • 回答
    媒体曝光了某公司将还在申请中的“丁真”商标以18万元的高价转让,这着实让人咋舌,也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在当下网红热词被抢注、炒卖的现象上。这桩“丁真”商标案,与其说是一次商业交易,不如说是一次对当前社会文化现象的生动注脚。丁真,一个因几张照片意外走红的康巴汉子,瞬间成为了现象级的网络红人。他的纯真、.............
  • 回答
    印度政府要求推特(Twitter)删除批评莫迪政府的网络帖子,这一事件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关于言论自由、政府审查和社交媒体平台责任的深刻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事件的背景与印度政府的立场:印度政府要求删除帖子的理由通常集中在几个方面:1. 国家安全与公共秩序.............
  • 回答
    网络上对于异体字的使用,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一点都不新鲜,我们身边总能见到。像是你说到的“囸”代“日,“凢”代“凡”,还有诸如“冇”代“有”,“嚸”代“点”,“係”代“是”等等,这些在论坛、社交媒体、甚至一些自媒体文章里都能瞥见。要怎么看待这事儿呢?我个人觉得,这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
  • 回答
    如今的抖音、快手、网红、直播等新兴娱乐方式,确实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丰富多样的视听享受和商业机遇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令人忧虑的“娱乐至死”的倾向。要看待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从“娱乐至死”这个概念本身说起。这个词最早是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提出的,他认为现代社会,尤其是大众传媒的发展.............
  • 回答
    现在社会上,“网红老师”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许多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等方式,将自己的学识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以及人们获取知识方式的多元化。过去,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相对单一.............
  • 回答
    关于网传王中林院士圈定质疑者并称戴希教授为“首恶”的事件,这一说法在网络上引发了关于学术道德、同行评议机制以及学术共同体生态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与警示: 一、事件背景与真实性核查1. 事件来源与传播 目前网络上关于王中林院士与戴希教授的争议,主要源于学术界对石墨烯.............
  • 回答
    网传淄博理光董事长杨某某当着孙女面性侵儿媳一事,无疑是一件极其恶劣、令人发指的事件,如果属实,那将是对法律、道德和人伦的严重践踏。事件的严重性: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性侵无论发生在何种关系中,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触犯了刑法。如果此事属实,杨某某将面临法律的严惩。其次,从道德和人伦层面来看,作为一家之.............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好几个在公众号上追着看的网文作者,他们笔下的故事,有时会让人捧腹大笑,有时又会让人愁肠百结。公众号连载网文,这事儿,真不能简单地说它好还是不好,或者是不是唯一的出路。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怎么看待在公众号连载网文的作者?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挺“接地气”且灵活的.............
  • 回答
    郑州在灾后停电断网,甚至出现“以物易物”的现象,这无疑是一记沉重的警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代社会对基础设施,特别是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以及在极端情况下我们应如何应对。灾后停电断网,“以物易物”的背后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基础设施脆弱性暴露: 无论是停电还是断网,直接暴.............
  • 回答
    文旅部回应丁真走红现象:网红旅游代言人的积极作用文旅部对丁真走红现象的回应,以及对网红旅游代言人积极作用的肯定,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这不仅是对一个特定网红现象的评价,更是对当下中国旅游发展新趋势、新模式的认可和引导。 一、 丁真现象的特殊性及其代表性:丁真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和讨论,并非偶.............
  • 回答
    关于“23岁博士毕业的袁岚峰跑去当网红”以及“学霸们忽然都争着去当网红”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当下社会文化、职业选择、信息传播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多方面变化的综合体现。一、 如何看待23岁博士毕业的袁岚峰跑去当网红?首先,需要明确一点: “网.............
  • 回答
    网红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地拍照打卡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复杂地看待。一边是他们的个人行为,另一边是这片土地承载的历史和特殊性,这中间的碰撞,很容易引发讨论。从网红的角度来说,他们这么做,大概率是为了吸引眼球,制造话题,获取流量。切尔诺贝利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争议性的话题,而事故发生地那种末日般的景.............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让人一言难尽。网上流传的这个帖子,说女方家开口就要五十万彩礼,男方父母为了凑这笔钱,竟然把自家的房子给卖了,然后还打算带着还在上高中的女儿一起去租房子住。我看到这个描述,心里头五味杂陈。首先,这五十万的彩礼数额,确实不小。在咱们这儿,彩礼一直是个挺敏感的话题,以前是图个彩头,现在有时候.............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简直是年度奇葩礼物大赏。男生把穿过的棉袄和拉菲草当成六周年礼物送给女友,结果被网友们喷得体无完肤,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可不止是“不会送礼物”这么简单。事件本身:一件“奇葩”礼物的诞生首先,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说。 “穿过的棉袄”: 这个绝对是重头戏,也是最能引起.............
  • 回答
    关于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考研资料被扔一地、备考学子崩溃的事件,目前网络流传的信息尚需核实,但结合类似社会现象和图书馆管理的普遍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可能原因1. 考研压力与情绪失控 考研作为学生的重要人生节点,普遍伴随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可能因焦虑.............
  • 回答
    当下社会上对历史伟大人物的“恶搞”现象,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事情。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层面的东西,从人们的心理到社会思潮的变化,再到信息传播的方式,都有关系。首先,得承认,这“恶搞”的出发点嘛,很多时候未必是恶意。有时候,可能就是一种玩梗的心态,一种对严肃事物的一种轻松化处理。想想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