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某网友当众下跪祭祀崇祯帝?

回答
近日,网络上流传着一段视频,内容是一位网友在某公开场合当众向崇祯帝行跪拜大礼,表达祭祀之情。这一举动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人们对于这种行为的看法褒贬不一,观点也相当多元。

首先,从历史情感和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这位网友的行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怀念。崇祯帝作为明朝的末代皇帝,其命运多舛,最终以身殉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于一些对明朝历史有着深厚感情,或者对“忠君报国”等传统价值观抱有认同感的人来说,他们的行为可能是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同身受,是对一种精神的追溯和寄托。他们可能认为,崇祯帝虽然亡国,但在最后的时刻展现了皇帝的尊严和责任感,这种精神值得肯定和纪念。这种祭祀行为,或许是他们表达对历史人物的一种特殊情感连接,也可能是对当下某些社会现象的一种隐晦的对照或不满。

其次,从个人自由和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权利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和观点。这位网友选择在公共场合以跪拜的方式祭祀崇祯帝,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表达,只要不触犯法律,不构成对他人权益的侵害,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视为一种个人自由的体现。支持者可能会认为,这是公民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权利,是一种“行为艺术”或者“政治表态”,不应被过度解读或压制。他们可能会强调,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应该容忍和尊重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然而,也有许多人对这种行为表示不理解和质疑。
一方面,从历史的复杂性和现实的视角来看,将崇祯帝视为值得跪拜的“圣君”或“英雄”,可能过于简单化了历史。历史人物及其功过是非往往是复杂的,崇祯帝的统治时期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将他神化或者过度美化,可能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另一方面,时空的错位和现实的考量也是重要的因素。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一个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公然进行祭祀封建帝王的仪式,会被一些人视为一种复古思潮的体现,甚至可能被解读为对现有政治体制的不满或否定。这种行为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适,认为它与当下的社会价值观和政治语境不符。尤其是选择在公共场合进行,其行为的公开性和象征性,更容易被放大和解读。

更进一步说,这种行为也触及了公共空间的使用和行为的边界问题。在公共场合进行带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活动,尤其是在一个可能包含不同历史观和价值观的人群中,其影响会比较广泛。如何平衡个人表达自由与公共秩序、社会观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即使是表达情感,也应该选择更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或者以更符合当下社会的方式进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或误解。

总的来说,看待这位网友当众下跪祭祀崇祯帝的行为,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它既可以被看作是个人对历史情感的表达,也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溯;但同时,它也引发了关于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时空错位以及公共行为边界的讨论。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历史认知和当下感受,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反映了社会在面对历史传承、文化认同以及个人表达自由时,所存在的多元观点和持续的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机会的话,我想去西湖岳庙前上一炷香,去北京无名烈士碑前献一朵花,去定军山武侯墓前伫立半晌。一个现代人,面对前辈英雄的遗迹而思接千载、意动神驰,那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话又说回来,凭吊古人,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思绪,适当的的表达即可,何至于到跪拜的地步?

也不怕辱没了自己的身份?

这昂藏八尺之躯,有什么东西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屈膝的?——或者再请问一句,那些愿意跪崇祯的朋友们,你们可曾向自己的父母下跪过?

我看到这个问题下面有一个回答,真是吓了我一跳。那位朋友去凭吊崇祯,想跪拜而没好意思,然后写了一首诗:

读了这首诗,我很想说的一句话是:“大哥,大明已经亡了。”

这并不是在正常凭吊古人啊,这是把自己摆在了臣隶的位置上,以那种腐朽陈旧、散发着腐尸气味的君臣尊卑的观念,去朝觐主人去了。那种情况下,自然是需要跪拜的,——可是我仍然想说:“大哥,明朝已经亡了啊”。

而且共和已经106年了。

辜鸿铭说:“我的辫子在头上,你们的辫子在心里。”别以为明粉就没有辫子。

另外,就象 @潭柘寺的松 说的,崇祯他配吗?

“恩德久”?什么恩德?是观音土的恩德?是人相食的恩德?是借脑袋献功的恩德?“老天爷,你不会作天,你塌了吧”,何异于“汝日曷丧”?那么,明粉口中的这位“先皇”,又和桀纣有什么区别?

跪拜?他也配。

@潭柘寺的松 说得好啊,要跪,为什么不会跪李定国呢?为什么不去跪夏完淳呢?为什么不去跪张煌言呢?明末那么多烈烈大丈夫,非要挑这么一个器小量狭、无功无德的人来跪?

user avatar

崇祯爱民

崇祯朝,中原大饥,人相食。

大臣马懋才上书崇祯,现翻译如下:

“臣家乡延安府,去年一年没有下雨,草木都枯萎了。八九月间,百姓争相采集山间的蓬草为食,蓬草的种子好像糠皮一样,味道苦而且涩,吃了它仅能延续生命。到了十月份以后,蓬草也都吃净了,就剥取树皮吃,各种树木中,只有榆树皮稍微好一些,掺杂着其他树皮来食用 ,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等到十二月年终,树皮也已经被吃干净了,就只能挖掘山中的白石块来吃,这种石头性质寒冷味道微腥,少吃一点就会饱胀,不过数日之后就会腹胀下坠而死。


百姓中有不甘心吃石头而死的,就开始聚众做强盗,家中稍微有一点积蓄的就会被他们劫掠到一无所有。官府也不能禁止,偶尔有捕获的,也不以为是,说到:“吃石头是死,做强盗也是死,死于饥饿和死于做贼是一样的,做强盗还能做个饱死鬼呢!” 最可怜的是,如安塞城西有粪池,每天一定会有一两个孩子被抛弃其中,有嚎哭的,有喊叫父母的,有吃粪土的。到了第二天清晨,被抛弃的孩子们都死了, 可又会有新的孩子被抛弃。更有甚者,小孩子或者孤身行走的人,只要一出城门就没有踪影了,而后有人见到城门外有人用人骨头做柴禾煮人肉为食,才知道以前失踪的人都被他们吃掉了。可是就算是这些吃人的人,也难以生存下去,过不了几天就会面目红肿,内热发作而死。


就这样死去的人多的难以计数,臭气熏天。在城外挖掘几个大坑,每个坑可以装下几百人,用来掩埋死尸,臣回京之时,已经填满了三个大坑了,还有剩余的死尸。离城数里以外死了来不及掩埋的人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崇祯的回应是

崇祯三年亩征九里之外,再加三厘。

同时江南商税平静如常

同时辽东形式一片大好

这一做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崇祯三年,山西从起义军的人为十之一,六七月间为十之三,入冬至十之五六。

陕北那个人吃人的地方

有个地方叫米脂

出了一个姓李名自成的前驿站小卒。

他自称西夏大帝李元昊的子孙。李元昊不是汉人,党项人

在某些人眼里,认一个异族人当祖宗,已经是很不要脸了。

可惜百姓们不是皇汉,百姓赢粮影从。丝毫不去考虑李自成认异族祖宗的无耻性

李自成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崇祯慌了,擒李自成来献者赏银一万两,封通侯;能擒张献忠者赏银五千两,官极品,世袭锦衣卫指挥。

李自成身边的将士都应该知道这个价钱,不为所动。

因为崇祯底下的杨嗣清曾经写诗骂过他们:你们为什么不去饿死,反而要造反?

呸!

有明一代,藩王宗室开支达到了总支出的37%,生一个王子王孙就能从皇帝那里领津贴,于是王爷在王府内拼命造人,一个王爷最生了一百多个儿子。

王子王孙吃山珍海味越吃越胖,农夫只能吃观音土,吃完即倒毙。

这些农民军将士们看的已经太多了。在他们眼里 万两白银和通侯的地位,无非就是一堵朽墙上面的王冠,朽墙一推就倒,王冠也会落地,无人拾取。

崇祯慌了

某些人嘴里捍卫中华文明的他开始相信了天主教的教义,为了避天主的讳,开始让朝中名字带“天”的大臣把天字改掉了。

某些人嘴里不割地不和亲的他开始派陈新甲向后金议和,事情败露,崇祯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把陈新甲推出去咔嚓了。

但是有用么?没有用。

李自成从西安出发,浩浩荡荡,沿途明朝官兵已经忘了他们是该死的饿殍,几乎纷纷开城头像,没几个月,李自成进军至北京城下。

崇祯真的慌了。

某些人嘴里坚贞不屈的他开始谋划逃跑,可惜安定门的门栓太重,开不了门。

他屈服了,只好上吊自杀。

他可怜吗?算是个可怜虫,因为他能比入关之后烧杀抢掠的清兵可爱一点。

但是他值得去跪拜吗?

丝毫不值得。

因为他是被人民抛弃的可怜虫,

或许没有那么可恨,但是远远没有到需要跪下来的程度。

他不求和是因为求和的事情被爆出来了,他杀了主和大臣背黑锅。

他死社稷是因为安定门打不开,他除了死只能当俘虏。

他的判断是对的,明代重臣魏藻德被起义军严刑拷打,在夹断他的手指之后,起义军得到了魏藻德供述出来的白花花的白银。

崇祯是民族英雄?搞笑!灭亡崇祯的是李自成,是人民,和满清无关,满清的好和坏不能证明他什么,人民反抗他,抛弃他,才能真正说明他是什么成色的人!

你跪崇祯,置中原饿死的饥民于何地?

三百多年后,一群农民的军队同样抛弃了看似很努力的统治者开进了首都。

他们的领袖高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六十多年后,他们的子孙开始跪下了,跪给了那些抛弃他们祖先的人。

user avatar

我也在崇祯汗那里磕头过。

只不过,我没这么大张旗鼓,我是偷偷钻进老歪脖子树后面的小树林里,简单为崇祯皇帝做了一个代祷和忏悔,做了一次领拜,然后上了点祭品,全程很简洁,也没人看见。信教群众么,不能在十字路口祷告。

那是2016年三月,我在北京考博之后,在上火车之前,专门买了一小瓶红星二锅头,买了一包玉米肠作为祭品。在现场,我给崇祯皇帝倒了三口酒,分了三根烤肠,觉得有点寒酸,而兜里再也没有啥值钱的东西,便又掏出鼻烟壶,撒了三勺鼻烟。

在出发之前,我专门通报了一下我们满语圈的朋友,许多朋友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别忘了再给王承恩公公分点祭品,虽然是宦官,作为忠臣他也应该有份的。于是我又给王公公倒了一口酒,匀了一根香肠,撒了一勺鼻烟。

作为基督徒,是否应该给世俗君主游坟呢?这确实是有违背教法的嫌疑。但在我看来,在崇祯皇帝的殉难地做一次礼拜,并不是为个人获得多少倍的回赐,单单只是为了缅怀一种精神。这里面,教法和民俗不应该有冲突。韩国传教士无节制地要求尊经革俗,凭经立教(不好意思,经拿错了),其实也何尝不是一种中二。

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放在崇祯皇帝身上,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话,我那时研读崇祯朝的历史,深知他打了七家冷酷,能坚持十七年,已经非常值得尊敬了。又有道是“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王承恩舍生取义,所报虽非明主,也可谓“身死为国殇”。时人于国家危亡之际,前仆后继,九死未悔,这样的历史,确实激发了我内心里的敬意。

因此,我所拜的并不是崇祯皇帝这个人,乃是一个“义”字,崇祯皇帝不过是这个精神的一个人形载体,而且他也并不是一直都是义气的承载者,这个精神只是体现在他临死前的那个瞬间。给崇祯皇帝游坟的那一年,我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崇祯皇帝及他的时代,我在文章里,该炮轰的地方,也是丝毫不节省火力的。礼敬崇祯皇帝,不妨碍我们实事求是地承认一点——崇祯皇帝对于国家的崩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也不是全部责任,打七家冷酷的烂摊子毕竟是前朝就给他的。

至于如何评价问题里提到的这个人呢?我作为“过来人”还是尊重他的这个举动的,毕竟“凡事都可做,只是不见得都有益”,这属于每个人的内心自由。

要说有什么批评呢,那就是,不要把这个行为搞成行为艺术,一来虽说人不中二枉少年,可它仍然是个中二的行为,包括我个人在内,我也不否认我的中二。二来呢,要敬重亡者,就要放在心里默念知感,要注重内心的参悟和自省,而不是用庸俗的仪式把它搞成一个娱乐俗人耳目的汉服表演秀,否则则是舍本逐末,南辕北辙。

要说对后来人有什么期望呢,那就是:不要把崇祯皇帝作为实现你个人意识形态和政治见解的工具。要永远提醒自己,崇祯皇帝只是一个凡人,也确实十分不完美,他承受不了后人强加在他身上的标签,与其兴师动众用虚礼去拜他,不如与崇祯皇帝共处五分钟安静的时光,仔细思考思考,人生天地之间,应该对天地和家国履行怎样的使命。


user avatar

谢邀。对文丞相,三鞠躬,尽礼而还。

岳于双少保,半跪之礼。

华夏世界,没哪个帝王值得我跪。满天神佛,各路仙长,基督先知,我都行儒家之礼,抱拳以示敬意,这些人不管祂是啥,起码尊重还是有的。

能让我跪拜的,只有老师和长辈。

男儿膝下有黄金,别没事一次性支付给昏君

user avatar

作为皇帝的崇祯帝朱由检并不完美,但在满清黑暗统治二百多年里,以身殉国死于社稷的崇祯皇帝,早已在天下亿万大明遗民心目被神格化,激励了不知多少仁人志士的爱国热情,奋不顾身地投身到反清事业。

崇祯皇帝本非昏聩之主,他在位期间,勤政节俭,不耽声色,不贪欢娱,屡下“罪己诏”,愿将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一力承担,诏书歉疚深重,感自肺腑。

一直到城破自尽时,崇祯皇帝仍心念黎民百姓身陷水火之困,他的遗书字字血泪,骂奸臣,怨天命,同时更充满自责,却对大明子民负疚极深,所以自去冠冕,以发覆面,只求闯军勿伤百姓一人。

纵然崇祯皇帝为君施政时,确有许多缺失和可议之处,论其本身才干,也算不上英明神武的明君圣主,无力挽回明末体制的种种弊端,然而他以身殉国时,尚能一心挂念百姓安危,加上其私德严谨而无可挑剔,即使是敌人也难泼脏水,当然赢得了当时后世的无限同情。

甚至和明王朝不共戴天的农民义军首领李自成,同样布告天下「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皇帝并非昏庸,而是身边大臣尽皆结党谋私,公忠体国者太少。)

从阎应元到夏完淳,从张同敞到张煌言,从李定国到郑成功,当时众多华夏人杰英雄,无不是在“大明崇祯烈皇”的英灵下誓死奋战,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日月亡!

最终,也正是一群把崇祯皇帝的英灵奉为神祇的英雄志士,那些在饱学之士眼里盲目、愚昧、片面、无知的学生会党们,一次次如飞蛾扑火般的攻击,吓得那些尸位素餐的满清权贵们惶惶不可终日,才让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僚精英也迫于情势,转变立场,站在了主体民族这边,

终于:龙椅推倒了,皇冠砸碎了,辫子革掉了,满清灭亡了!

辛亥革命时,许多地方的革命党人臂扎白巾冲锋陷阵,在大众百姓眼里,这正是在“为崇祯皇帝戴孝”。(鲁迅先生《阿q正传》)

生为皇帝,朱由检能力不足举措失当,难以挽救大明。

死为神祇,烈皇帝鼓舞万千英杰志士,重开华夏之天。

所以,作为华夏民族不屈精神象征的崇祯皇帝,具有极重要的历史地位与象征意义,当不当得起后世华夏子孙一拜?

当拜!

只不过目前锦绣山上所谓"思陵"之碑,实为沐猴而冠的满清胡虏,将崇祯帝灵柩草草安置于原田妃墓中,并以所谓‘胜国不称宗’,贬煌煌大明之毅宗烈皇帝、孝节烈皇后位号,变成不伦不类的“庄烈愍皇帝、庄烈愍皇后”,这羞辱的不止是崇祯帝和周皇后,更是我亿万华夏子民!

【烈皇帝殡于田妃墓,国耻未雪,不谓之攒宫不可也!以陵称不可也!以思称尤不可也!】——《帝陵图说》

所以,待得重修思陵之日,废满清之碑,正烈皇之名,方值得每个心念华夏的炎黄子孙去推金山、倒玉柱、理正衣冠,肃容叩首。

user avatar
@司马懿

感谢宣王邀我回答这个问题,然鹅我一个ID都对思宗烈皇帝饱含恶意的人,来答这个真的好吗……嗯,我保证我尽量答得温和友善一些(不过估计思宗粉丝团还是不会满意的)。

祭拜思宗是一种个人自由,我可以理解,但不太客气的说,能对思宗有好感的,多半也就是不读书的铁杆皇汉、初级明粉,或者只看见思宗有多么操劳国事的少女粉丝团了。

说起来前些年我是一个无脑明粉的时候,对思宗感觉还算可以,第一,这位比起他那些千奇百怪的祖宗,实在是好了不要太多。崇祯元年的时候,大部分老臣经历过不上朝的懒虫皇帝、自己把自己作死的红丸皇帝、纵容手下疯狗乱咬人的木匠皇帝,看新皇帝一副五讲四美的样子,所有人都是满怀希望的(过几年就变成失望乃至绝望了)。第二,比起之前那些躲井里的、肉袒出降的、拿妃嫔公主抵债的亡国之君们,思宗的气节确实可圈可点。

然而后来我长(读)了(了)脑(些)子(书),就发现思宗可以说是被严重过誉了。这种过誉的根源,是在乙酉(1645年)之后,剃发易服对南方遗民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伤害,于是在历史叙述和书写中,明遗民更强调对清朝的仇恨,并将明亡与剃发易服联系在一起。在这种语境下,崇祯越来越被神化(如南方沿海地区托名朱天菩萨祭奠思宗的活动),而士大夫关于明亡的反思中,也很少有人直接批判皇帝,多数把眼光集中在宦官专权、朝廷党争、武将军阀化等方面。

但客观地说,无论思宗的气节和私德有多么值得赞誉,作为皇帝的思宗很明显是不合格的。由于缺乏政治素养,他的许多举措都与目标完全背离,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思宗厌恶党争,他本人也看见了天启党争酿成的后果,但崇祯元年他坚持彻底追查阉党(当时被称为东林,在魏忠贤时期受到迫害的韩爌等人反而不愿意扩大矛盾,但思宗执意追查,说百官“特畏任怨耳”),可以说是人为地制造矛盾,为新一轮政治斗争埋伏笔。

思宗希望靠严刑峻法震慑文武官员,然而他实际上一直做的事情就是滥杀无度、赏罚不明。如刘宗周所说:“且以张凤翼之溺职中枢也,而俾之专征,何以服王洽之死?以丁魁楚等之失事于边也,而责之戴罪,何以服刘策之死?诸镇勤王之师,争先入卫者几人,不闻以逗留蒙诘责,何以服耿如杞之死?今且以二州八县之生灵,结一饱飏之局,则廷臣之累累若若可幸无罪者,又何以谢韩爌、张凤翔、李邦华诸臣之或戍或去?”

思宗经常做出一副纳谏的样子,然而最后往往是别人说了话他就动怒,动怒就罢黜甚至囚禁。正确的意见听不进去,面对与自己不一致的见解时,只会生气拍桌子,做不到在言者无罪的前提下优雅地坚持己见。最终当然只能是“诸臣误朕”——因为他自己来也没个主意。

最后再说说思宗的遗言,看起来很燃,其实也就是几句废话。既推卸责任,又没对身后事做出有效的安排,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这样的遗言真真应该被点个“反对+没有帮助”。

皇帝制度本来就包含着无法解决的危机:天下最高的权力系于一人,想要把一个国家治理好,这个人必须有极高的政治素养,极高的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是还要有非常强的自律自控能力。一旦缺乏这些能力,对国家而言,就是一番动荡,甚至可能发展成一场大灾难。明朝的立储制度又是坚持立长、教育资源完全向皇长子倾斜,而不是像清朝那样皇子均等培养、择贤立储,自然培养出优秀统治者的概率又小了一些。再加上明末熹宗、思宗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最终统治者的个人水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命运。

我一直把自己视为半个精神明朝人,当年机缘巧合去了思陵,有一瞬间,我想跪拜行礼,但很快又想,如果我同情他,那将置崇祯年间被不公平对待的忠臣义士于何地呢?又有谁同情那些被他虐杀的人、被他的催战间接逼死的人、为国捐躯却没有谥号追封的人?

想拜这种皇帝的,还是应该多读读《原君》并且背诵全文。

user avatar

跪一跪没啥问题,又没宣扬恐怖主义,正常的仪式感塑造嘛。

不过,个人意见,与其跪这位心性急躁、小贪大忍的帝国皇帝,不如拜一拜汉王爷——大学时去云南旅游才知道,西南少数民族兄弟长年祭拜的汉王庙里,供的是李定国,实在惭愧。

或者,再拜拜那位刚刚17岁就“知必死以战,斥亨九而殁于天下正事”的朗朗少年?

注:

有朋友对李定国的“汉王”称谓较疑惑。这里说明一下,李定国在南明的正式封爵是晋王。

但其镇御西南期间,“赤心抗掳,优抚黎庶,汉夷边民,同感恩德”。白、彝、傣等各少数民族同胞,自发尊称这位汉族将领为“汉王”,并一直延袭至今。

抗战中,汪精卫降日前后,云南各界传龙云有异志。彝族代表上言曰:“吾辈先祖,随侍汉王,共尊中国。一朝委身倭寇,忠孝两悖,殆非人焉!”

由此,也可得出结论,李定国的抗清行为,代表了全国各民族百姓利益,是无可置疑的民族英雄。

user avatar

民族英雄崇祯,可笑死我了~

崇祯是死在自己嗷嗷待哺的子民手里,可真值得歌颂。

如果汉灵帝刘宏当年被张角逼死在洛阳是不是也能成为民族英雄?毕竟他在位可是踹东羌击鲜卑,用段熲压着东羌打,靠强运让鲜卑内乱感觉他更值得被祭拜吧。

赶明儿咱一起拜拜。

最后再说两句,您说汉武帝治下虽然也是百姓疲弊起为盗贼,但是起码人家对外战争是光鲜亮丽啊。宋仁宗虽然对外有点怂,但是起码人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宁啊。 一个一无是处的皇帝,你拜他做甚?悲情?那你悲情悲情那些在抵御外敌过程中奋不顾身血洒疆场的将士好不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日,网络上流传着一段视频,内容是一位网友在某公开场合当众向崇祯帝行跪拜大礼,表达祭祀之情。这一举动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人们对于这种行为的看法褒贬不一,观点也相当多元。首先,从历史情感和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这位网友的行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怀念。崇祯帝作为明朝的末代皇帝.............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好几个在公众号上追着看的网文作者,他们笔下的故事,有时会让人捧腹大笑,有时又会让人愁肠百结。公众号连载网文,这事儿,真不能简单地说它好还是不好,或者是不是唯一的出路。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怎么看待在公众号连载网文的作者?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挺“接地气”且灵活的.............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而且说实话,挺值得说道说道的。网上那个“寒冰射手曹草草”,我印象挺深的,因为他当初那一系列言论,确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现在居然被哪个公司拿去做成易拉宝,当个反面教材来警示大家?这事儿放在一起看,挺能折射出咱们当下网络生态的一些特点的。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寒冰射手曹草草”是怎么火起来.............
  • 回答
    武汉网友的热情呼喊,以及武汉市政府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对接,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对小米造车项目的高度期待,更是城市发展新动能的渴望。武汉网友的喊话:武汉网友之所以如此积极,绝非空穴来风。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汽车产业基础。这里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拥有东风汽车集团等大型国企,产业链条相对完整,上.............
  • 回答
    鲍毓明事件确实引发了巨大的舆论波澜,尤其是在后续关于女孩年龄的争议出现后,整个事件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脉络。最初,鲍毓明作为一个知名的法律界人士,被一名女孩指控性侵和性虐待。这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谴责,毕竟他的身份特殊,这种指控一旦属实,后果将非常严重。社会大.............
  • 回答
    这件事确实引发了非常大的争议,而且这种争议背后触及了社会价值观、法律公正以及公众舆论的复杂交织。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事件本身:残酷的现实与鲜明的对比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事件的基调:一个生命逝去了,而且是两个无辜的生命,一个母亲和一个孩子。这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带走了两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当这些年轻的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情况,涉及到儿童安全、动物福利、法律责任以及网络暴力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个事件中的各个方面:事件的发生与直接后果: 2岁儿子逗弄泰迪犬被咬: 2岁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对危险的认知能力有限,可能会用不恰当的方式与动物互动,例如拉扯、追逐、拍打等。泰迪犬,.............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简直是年度奇葩礼物大赏。男生把穿过的棉袄和拉菲草当成六周年礼物送给女友,结果被网友们喷得体无完肤,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可不止是“不会送礼物”这么简单。事件本身:一件“奇葩”礼物的诞生首先,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说。 “穿过的棉袄”: 这个绝对是重头戏,也是最能引起.............
  • 回答
    网络上对于异体字的使用,这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一点都不新鲜,我们身边总能见到。像是你说到的“囸”代“日,“凢”代“凡”,还有诸如“冇”代“有”,“嚸”代“点”,“係”代“是”等等,这些在论坛、社交媒体、甚至一些自媒体文章里都能瞥见。要怎么看待这事儿呢?我个人觉得,这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
  • 回答
    眼下网络上弥漫的“仇女”和“仇男”情绪,实在是个挺让人头疼的事儿。这两股风潮,说起来都有点历史渊源,又在互联网这个放大器里被无限地放大和扭曲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都是些什么。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些情绪不是凭空出现的。很多时候,这种负面情绪的根源,在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不公平和压抑感.............
  • 回答
    媒体曝光了某公司将还在申请中的“丁真”商标以18万元的高价转让,这着实让人咋舌,也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在当下网红热词被抢注、炒卖的现象上。这桩“丁真”商标案,与其说是一次商业交易,不如说是一次对当前社会文化现象的生动注脚。丁真,一个因几张照片意外走红的康巴汉子,瞬间成为了现象级的网络红人。他的纯真、.............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让人一言难尽。网上流传的这个帖子,说女方家开口就要五十万彩礼,男方父母为了凑这笔钱,竟然把自家的房子给卖了,然后还打算带着还在上高中的女儿一起去租房子住。我看到这个描述,心里头五味杂陈。首先,这五十万的彩礼数额,确实不小。在咱们这儿,彩礼一直是个挺敏感的话题,以前是图个彩头,现在有时候.............
  • 回答
    网传淄博理光董事长杨某某当着孙女面性侵儿媳一事,无疑是一件极其恶劣、令人发指的事件,如果属实,那将是对法律、道德和人伦的严重践踏。事件的严重性: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性侵无论发生在何种关系中,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触犯了刑法。如果此事属实,杨某某将面临法律的严惩。其次,从道德和人伦层面来看,作为一家之.............
  • 回答
    关于网传王中林院士圈定质疑者并称戴希教授为“首恶”的事件,这一说法在网络上引发了关于学术道德、同行评议机制以及学术共同体生态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与警示: 一、事件背景与真实性核查1. 事件来源与传播 目前网络上关于王中林院士与戴希教授的争议,主要源于学术界对石墨烯.............
  • 回答
    网红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地拍照打卡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复杂地看待。一边是他们的个人行为,另一边是这片土地承载的历史和特殊性,这中间的碰撞,很容易引发讨论。从网红的角度来说,他们这么做,大概率是为了吸引眼球,制造话题,获取流量。切尔诺贝利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争议性的话题,而事故发生地那种末日般的景.............
  • 回答
    网络暴力,这玩意儿,说起来真不是个什么新鲜词了,但越是熟悉,越是让人觉得心头压抑。你看看现在,但凡有点儿风吹草动,网络上立刻就能炸开锅。一件小事,一个不小心说错的话,一张照片,一条视频,都能被无限放大,然后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烧到最后,就剩下一个人被架在火上烤,生不如死。说到底,为什么网络暴力会这么.............
  • 回答
    江西省网络作家协会的成立,无疑是数字时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尤其是在网络文学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形式的当下。李涛(净无痕)能够当选主席,这其中既有其个人在网络文学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广泛影响力,也反映了江西省对网络文学发展的高度重视。江西省网络作家协会的成立:顺应时代潮流,汇聚创作力量网络文学的兴盛,早.............
  • 回答
    现在的校园里,一股“网红梦”的暗流涌动,悄然改变着许多学生的选择和追求。曾经我们热衷于讨论“未来想做什么”,标准答案可能是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而现在,这道题的答案清单里,高高挂起了一个新名字——网红。这并非什么洪水猛兽,也不是全然的负面现象,但它确实是当下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鲜明注脚,值得我们.............
  • 回答
    看待这位女县长回应玩短视频当网红的质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她的回应,即“我不是自己想当网红,我是希望安庆和太湖能成为网红打卡地”,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策略性的沟通。这是一种将个人行为上升到集体利益、地方发展的表述方式。表层解读:发展经济的意图最直接的理解是,这位县长将个人在短视频平台.............
  • 回答
    关于“23岁博士毕业的袁岚峰跑去当网红”以及“学霸们忽然都争着去当网红”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当下社会文化、职业选择、信息传播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多方面变化的综合体现。一、 如何看待23岁博士毕业的袁岚峰跑去当网红?首先,需要明确一点: “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