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科学的角度,如何回应反中医人士所谓的“看不见就等于不存在”,如穴位、经络?

回答
“看不见就等于不存在”——这是许多对中医持怀疑态度的人经常抛出的论断,尤其是在面对中医特有的概念,比如穴位和经络时。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剥离掉先入为主的偏见,回归到观察、证据和解释。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看不见”本身并不等同于“不存在”。这是一个哲学层面的讨论,但科学实践也早已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看不见电磁波,但我们知道它们的存在,因为它们能被探测器捕捉,并产生可观察的效应,比如我们正在使用的手机信号、收音机信号,乃至我们看到的可见光(可见光本身也是电磁波谱的一部分,只是我们恰好能“看见”那一部分)。我们看不见原子和分子,但我们知道它们构成万物,因为我们能通过各种实验间接观察到它们的作用和性质。

那么,回到中医的穴位和经络,它们是否也符合“看不见但能被证明存在”的逻辑呢?

关于穴位:

中医所说的穴位,并非是指一个独立存在的、有明显物理结构(比如一个突起的囊泡或一个凹陷)的“点”。它的概念更倾向于是一个功能性的、能量传导的关键节点,或者说是一个身体特定区域的敏感点,与内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维度去理解穴位:

1. 神经末梢和血管丛的富集区域: 现代研究发现,许多传统意义上的穴位,恰恰是皮肤表面神经末梢分布相对密集、微循环血管(毛细血管、小动静脉)相对丰富的区域。这些区域对外界刺激(如针刺、艾灸、按摩)更为敏感。当这些区域受到刺激时,会引发神经信号的传递,激活局部或远端的神经通路,进而影响身体的生理功能,例如释放内源性止痛物质(如内啡肽)、调节局部血流、释放炎症介质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生理学实验来检测和量化的。

2. 生物电信号的传递节点: 有些研究者提出,穴位可能是身体生物电信号传导的“交汇点”或“低阻抗通道”。当身体受到刺激,或者处于某种病理状态时,会产生微弱的生物电信号。这些信号通过经络(后面会谈到)传导,而穴位可能是这些信号传导路径上的关键节点,其电学特性可能与其他区域有所不同,例如具有较低的电阻。一些仪器(如皮肤电导仪)确实可以在不同穴位检测到不同的皮肤电导率,虽然其与中医描述的“气”的关联尚待深入研究,但至少证明了穴位区域的电生理特性可能存在特异性。

3. 局部组织间的联系: 穴位也可能与特定的筋膜、肌腹、骨骼的连接处有关。这些结构是传递力量和信号的载体,它们与神经、血管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一个功能单元。刺激这些区域,可能会对更深层的组织产生影响。

关键在于,中医的穴位理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经络理论紧密相连。

关于经络:

经络,在中医理论中,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全身的通路系统。它不是我们解剖学上能直接找到的、像血管或神经那样清晰可见的“管道”。它更像是一个信息和能量的传导网络。

从科学角度,我们可以这样解读经络:

1. 神经系统的延伸与整合: 许多学者认为,经络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已知的神经系统,尤其是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以及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通路有着高度的重合和联系。神经系统负责传递感觉、运动指令和调节内脏功能,而中医的经络描述的“循行路线”和“主治病症”,恰恰与神经系统的支配区域和传导路径在很多方面是吻合的。例如,胃经的循行与胃肠道及腹部的神经分布有一定关联,大肠经的循行也与结肠的功能区域相对应。针灸刺激穴位,通过神经反射弧,能够影响靶器官的功能,这与经络的“内联脏腑”的功能相契合。

2. 淋巴系统与结缔组织网络: 身体的淋巴系统遍布全身,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参与体液的运输和代谢。身体的结缔组织,特别是筋膜,形成了一个连续的网络,包裹着肌肉、器官,连接骨骼,是身体的支架和“内在景观”。这些网络系统在传递信号、维持身体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一些研究者认为,经络系统可能与这些以淋巴管、血管、神经束和筋膜为基础形成的、具有特定走向和功能的组织网络有关。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传导系统。

3. 生物电传导网络: 如前所述,身体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生物电活动。经络可能代表着身体内低电阻、高传导效率的生物电传导路径。当身体某个部位发生异常时,可能会产生相应的生物电变化,这些变化通过经络网络传递,并在特定的穴位处表现出来。通过皮肤电测量等方法,可以发现一些与经络走向相似的电生理异常区域。

4. 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 经络更像是一个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媒介。它将身体不同部位的状态信息传递到大脑,同时也将大脑发出的调节指令传递到身体各处。这种信息传递并非仅仅是生物电信号,可能还包括体液信号、激素信号等多种形式的组合。针灸之所以能调整全身的生理功能,可能就是通过刺激经络网络,纠正了信息传递或反馈过程中的“失真”或“中断”。

科学的回应逻辑:

对于“看不见就等于不存在”,科学的回应不是否定,而是寻求可观察、可量化的证据,并尝试用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解释或构建模型。

并非“看不见”就“不存在”: 科学承认存在许多我们肉眼看不见,但可以通过仪器检测或通过间接效应来证明其存在的实体或过程。
关注“可操作性”和“效应”: 即使穴位和经络的“本质”尚未完全阐明,但它们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的可操作性(可以被定位、被刺激)和可验证的效应(如针灸、推拿的治疗效果)是存在的。科学的价值在于解释这些效应是如何发生的。
类比与模型构建: 科学善于通过类比和构建模型来理解新事物。将经络视为一个与神经、血管、淋巴、结缔组织等相互交织、协同作用的复杂传导网络,而不是一个独立、孤立的“管道”,更容易被现代科学接受和研究。
“气”的科学解读: 中医中的“气”并非是神秘的虚无缥缈之物,而是可以尝试用生理能量、生化物质、生物电信号、体液代谢的动态平衡等现代科学概念来解释。经络是“气”运行的通道,意味着它是承载和传递这些生理活动的网络。
承认研究的局限性,但不否定可能性: 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入的过程。目前我们对穴位和经络的理解可能还不够完整,甚至某些描述可能与现代科学的语言不完全匹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不存在”。科学的态度是保持开放,不断探索,用更精确的工具和理论去验证和解释。

总结来说,回应“看不见就等于不存在”的关键在于:

1. 破除“眼见为实”的朴素认知: 科学早已超越了仅凭肉眼观察来判断事物的时代。
2. 关注穴位和经络的“功能性”和“关联性”: 它们不是孤立的点和线,而是与身体的生理活动、神经、血管、体液等复杂系统紧密相关的。
3. 用现有科学知识去尝试解释和构建模型: 将它们视为复杂的生物网络,并研究其电生理、生物力学、信息传递等方面的特性。
4. 尊重临床实践的疗效: 尽管对其机理的解释仍在发展,但中医在临床上积累的疗效是客观存在的,这本身就值得科学去探索和解释。

所以,并非“看不见就等于不存在”,而是“看不见”的事物,需要我们用更先进的工具、更深入的研究、更开阔的思路去探寻其存在的证据和运作的机制。中医的穴位和经络,正是这样一个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去深入挖掘的领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中医人士认为看不见就等于不存在”。这是中医不断散播的一个谎言。是中医应对质疑的常用骗人话术之一。

也是中医的本质是一种骗术而非医术的铁证之一。

科学要证明一种东西的存在,绝不仅仅局限限于可见光波段的“看见”,也包括各种其他声光电磁观测手段,不仅仅局限于直接观测手段也接受基于现象的间接证据。


但这一切的证据中医都给不出来,只能本着“骗到一个是一个”的骗术精神,编造了“反中医人士认为看不见就等于不存在”这样一个拙劣的谎言并且不断重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不见就等于不存在”——这是许多对中医持怀疑态度的人经常抛出的论断,尤其是在面对中医特有的概念,比如穴位和经络时。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剥离掉先入为主的偏见,回归到观察、证据和解释。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看不见”本身并不等同于“不存在”。这是一个哲学层面的讨论,但科学实践也早已证明了.............
  • 回答
    要让“机甲”这一概念在科学上站得住脚,并克服现有技术瓶颈,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挑战,并提出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这并非易事,因为它触及了材料科学、能源、控制学、生物工程等多个尖端领域,更需要突破性的创新。首先,让我们定义一下我们所说的“机甲”。在这里,我们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一种由人类驾驶,具备高度机动性、.............
  • 回答
    好吧,咱们来聊聊灵摆这玩意儿,从一个无神论者,一个更看重证据和逻辑的视角出发。你问我怎么从科学角度解释它,其实说到底,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在背后操控,而是一系列我们熟知的物理学和心理学现象的综合体现。首先,得明白灵摆本身是个啥。最常见的灵摆,无非就是一根绳子,上面系着个重物,比如一块石头、一个金属.............
  • 回答
    国家卫健委就新冠疫情早期患者来源的说法进行反驳,这无疑会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疫情初期,关于病毒源头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说法,我们需要回归到证据、逻辑和科学的严谨性上来,并且要尽量避免被情绪或过往的叙事所裹挟。首先,要理解“反驳”的含义。国家卫健委提出这样的观点,通常意.............
  • 回答
    张文宏医生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防控策略,一直以来都持谨慎态度,尤其是他反对“躺平”的说法,并强调“可能会付出比较大死亡代价”的论断,这背后有着扎实的科学逻辑支撑。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科学角度来剖析。首先,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与免疫逃逸能力是关键。尽管奥密克戎株相较于早期毒株,其致病性有.............
  • 回答
    建造一项宏大的科学装置,比如一座粒子加速器、一个空间望远镜,抑或是前沿的生物工程设施,绝非简单的工程项目,它牵涉到复杂的经济逻辑,其利弊的权衡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从经济学角度看,最大的“利”在于其潜在的经济效益的溢出效应。首先,这些项目本身就是巨大的经济活动。它们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需要大.............
  • 回答
    狗对人的忠诚,这并非什么神秘的灵性,而是一套根植于它们基因、生理以及数万年协同进化的复杂体系在起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这个现象。一、演化与驯化:合作的种子理解狗的忠诚,首先要回到它们祖先——灰狼——身上。狼群社会以等级森严、协作狩猎为特征。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一些相对胆小、对人类活动不那.............
  • 回答
    “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古语流传千年,用通俗的道理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我们认为“好”的药,味道却不尽如人意。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关于药物设计、人体生理以及味觉感知之间的复杂互动。让我们深入探究一番。一、 药物的本质与味道的联系首先,要理解为什么良药会苦,我们需要知道药物的本质是什么。药物.............
  • 回答
    张文宏关于“与病毒长期共存”的言论引发争议,其科学可行性需从病毒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政策等多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科学角度详细解析这一策略的潜在逻辑、风险与现实挑战: 一、科学背景:病毒与宿主的动态平衡1.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RNA病毒的高变异性:新冠病毒(SARSCoV2)属于R.............
  • 回答
    新冠疫情何时真正画上句号,始终牵动着全球的神经。近期,有专家就此提出了四个关键条件,包括疫苗效力提升、特效药问世等。从科学防疫的视角来解读这些观点,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方向。首先,疫苗的有效性提升,是实现群体免疫、降低病毒传播风险的基石。我们知道,疫苗是通过模拟人体对病原体的反.............
  • 回答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观众为何普遍喜爱莱安娜·莫尔蒙,可以从几个心理学和社会学维度来解读。莱安娜·莫尔蒙在《权力的游戏》中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她的魅力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心理学原理和叙事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1. 超越外表的“权力”与“效能感”: 认知失调与预期颠覆(Cognitive Diss.............
  • 回答
    初学者念佛时出现胸闷难受的感觉,这并非什么神秘现象,而是可以从多个科学角度来解读的。这通常与生理、心理以及念佛的实践方式都有关。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生理层面的影响:呼吸模式的改变念佛,特别是出声念佛或默念时,往往需要调动呼吸。许多初学者在刚开始接触时,对这种有意识的呼吸控制可能并不熟悉,容.............
  • 回答
    从严格的科学角度来审视丧尸,我们可以将其拆解成几个关键的组成部分,然后一一分析其存在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通常意义上电影、游戏里描绘的“丧尸”特征:它们通常是死去的(或者濒死的、植物人状态的)生物,但却保留了行动能力和捕食欲望,并且会通过咬伤或抓伤将这种“感染”传播给活着的个体,最终导致被感.............
  • 回答
    人为什么会生气,以及为什么生气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这背后其实涉及一整套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远非简单的情绪波动那么简单。咱们就从科学角度,一点点拆解开来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白,生气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在远古时代,当我们面对猛兽或者敌对部落时,生气能够瞬间调动身体的潜能,让我们产生“战斗或逃跑”的反应。这.............
  • 回答
    皮肤“深层清洁”:科学与营销的模糊地带,是真需求还是“智商税”?在琳琅满目的护肤品和美容仪器中,“深层清洁”这个词汇如影随形,似乎是所有追求健康肌肤的必经之路。但当我们剥开营销的华丽外衣,从科学的角度审视,所谓“深层清洁”到底是什么?它真的有那么神奇,还是只是商家炮制出来的一种“智商税”?这背后涉及.............
  • 回答
    孤独感,这个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体会到的复杂情感,并非凭空产生。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是大脑和身体对特定环境信号做出的适应性反应,虽然这种反应本身往往令人不适。一、 生物学与神经科学的视角:一种“社会疼痛”的信号最核心的科学解释在于,孤独感在.............
  • 回答
    从科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是:是的,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人类在身中数枪后仍然可以继续行走,但这并非普遍情况,并且通常伴随着严重的后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人体在遭受枪击后的反应,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人能否继续活动。1. 枪弹对人体的影响:创伤机制枪弹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取决于多种因素,包.............
  • 回答
    当一个人生命走到尽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系列复杂而不可逆转的生理过程的终结。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到生物体最微小的层面。首先,我们谈论的“死亡”通常是指 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这并不是一个瞬间发生的事件,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关键的判断标准是 脑死亡,即大脑所有功能,包括脑干的功能,永久性地.............
  • 回答
    作为一本高中生学习知识的起点,教科书肩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然而,即便如此严谨的出版物,也难免会存在一些不严谨之处,甚至在科学认知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观点也已经被更深入的研究所修正。下面就来聊聊一些高中教科书中可能出现的,从科学角度来看不够严谨或存在一定争议的内容,尽量用更贴近生活、.............
  • 回答
    RISCV,这个名字或许在普通人听来有些陌生,但在芯片和科技领域,它正掀起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技术的角度审视,RISCV 对中国乃至全球的芯片发展和科技自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影响深远且多层次。1. 打破指令集垄断,重塑芯片设计生态长期以来,芯片的“大脑”——指令集架构(ISA)——长期被少数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