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科学的角度讲,人生气为什么会损害身体?

回答
人为什么会生气,以及为什么生气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这背后其实涉及一整套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远非简单的情绪波动那么简单。咱们就从科学角度,一点点拆解开来聊聊。

首先,我们要明白,生气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在远古时代,当我们面对猛兽或者敌对部落时,生气能够瞬间调动身体的潜能,让我们产生“战斗或逃跑”的反应。这种反应由我们的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系统”主导,它像一个紧急启动按钮,准备好让我们应对危险。

当人生气时,大脑会接收到“威胁”信号,特别是位于大脑深处的“杏仁核”会立刻活跃起来。杏仁核就像我们情绪的报警器,它会向“下丘脑”发送信号。下丘脑则是一个指挥中心,它通过神经和激素通路,向身体发出指令。

最直接的反应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激素会被大量分泌。这两种激素有个响亮的名字——“应激激素”,它们会让你的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变得急促,肌肉绷紧,血液更多地流向肌肉和大脑,为应对“危机”做准备。这时候,你的感官会变得更敏锐,疼痛的感知也会暂时下降。这些都是为了让你能迅速做出反应,比如大喊一声,或者挥动拳头。

同时,血糖也会升高,为身体提供额外的能量。消化系统则会暂时被“搁置”一边,因为在危机时刻,消化不是优先事项。

这些生理反应,在短时间内的确能帮助我们应对某些紧急情况,就像一个短跑运动员在发令枪响后瞬间爆发能量一样。然而,问题就出在“长时间”和“反复”的生气上。

想象一下,你的身体长期处于这种“紧急模式”,就像一辆汽车一直在高转速运行。长此以往,各个零件都会磨损,性能也会下降。

具体来说,长时间或频繁的生气会对身体造成以下损害:

心血管系统: 这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系统之一。持续升高的血压和心率会给心脏和血管带来巨大的压力。就像不断给一个气球打气,最终可能会让气球不堪重负而破裂。长期的应激反应会增加患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的风险。血管也可能因为长期收缩而弹性下降,更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免疫系统: 虽然短期应激激素有时能增强免疫,但长期的应激反应反而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这就像你的身体过度消耗了资源,到了关键时刻反而“弹尽粮绝”。长期生气的人更容易生病,感染的风险也会增加,而且恢复得更慢。

消化系统: 在生气时,消化道的血流量会减少,蠕动也会变慢。如果经常生气,这种失调就会持续存在。有些人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胃痛、腹泻或便秘等问题。长期下来,还可能增加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的风险。

内分泌系统: 除了肾上腺素,皮质醇也是一种重要的应激激素。长期生气会导致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高水平的皮质醇会干扰身体的许多正常功能,包括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合成,还会影响睡眠和记忆力。它甚至会压制免疫系统,增加腹部脂肪堆积的风险。

肌肉和骨骼: 生气时,肌肉会不自觉地收紧。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状态,容易导致肌肉疲劳、酸痛,甚至引发头痛、颈部僵硬和背部疼痛。长期的慢性紧张也可能对骨骼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 生气本身就是一种情绪,而负面情绪的长期累积,很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又会反过来影响身体健康,形成恶性循环。

睡眠质量: 生气时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很难平静下来,这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睡眠不足或质量差,又会进一步削弱身体的各项功能,使人更容易感到疲惫和易怒。

其他: 长期生气还可能影响皮肤健康(例如出现痘痘、湿疹),增加患某些癌症的风险(尽管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研究来证实具体机制),以及对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为什么我们会“控制不住”生气?

这涉及到我们的基因、过往的经历、学习到的行为模式,以及当下所处的环境和压力水平。有些人天生就对刺激反应更强烈,有些人则是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到了用生气来表达不满或获取关注的方式。当压力过大时,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思考和冲动控制)的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我们更容易被情绪淹没。

总而言之,生气就像给身体按下了多次“加速键”,短期内或许有用,但如果反复操作,就会加速身体的损耗,让它从内部开始“故障”。理解了这些科学原理,也许我们就能更重视情绪管理,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毕竟,身体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气对身体的伤害[1]

生气激活交感神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皮质类固醇和儿茶酚胺的过度释放,使得内脏血管收缩、心率加快,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生气的人,部分会暴饮暴食,这会增加肥胖风险。

生气的人,交感神经激活/肥胖,导致由白细胞介素-6(IL-6)引发的炎症反应;儿茶酚胺过量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改变,同样可以刺激由 IL-6 引发的慢性炎症反应——这些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但生气也是必需的一种情绪[2]

生气这种情绪在我们生命中也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人类在一岁的最后几个月才开始出现愤怒的情绪。

在之前的时间里只能观察到一种不太具体的痛苦和易怒反应,很难与其他负面反应(如哭泣、饥饿、疼痛)区分开来。只有在第一年末,婴儿能够区分她行为的手段和目的,并清楚地感知到她的有意行为被阻止时,才会出现适当的愤怒反应。

表达愤怒被认为是获得对环境的探索、实现目标和实现行为计划的先决条件;也是建立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感、冲突谈判的先决条件;还是捍卫人格完整,区分个人和他人的个人动机和观点的先决条件。

因此,诉诸愤怒或愤怒的可能性被视为维护自己的自主权和自我掌控感的基本步骤(当然不是唯一),并抵消羞耻感和脆弱感,即心理分析学家定义的「健康自恋」。愤怒和愤怒被认为是重建个人一致性和自主性的必要手段,或在经历失败时忍受追求目标的过程。

愤怒应该正确的表达[2]

自信、自主性和对自我的掌控不应该完全被认为与愤怒和愤怒的表达一致。许多其他情感、认知和社交方面的获得是自主感和自恋完整性进化的必要基础。

此外,愤怒的健康表现应该被这些所抑制:对他人的同理心,承认他们的观点并充分了解与他们的情感关系的性质,以及对不可避免地限制个人自信和成就的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尊重。

因此,正常的愤怒和愤怒的表达应该与傲慢、特殊的权利意识、虐待狂控制、人际剥削、情感操纵和暴力区分开来。临床文献证明,当愤怒的表现没有得到系统的适当限制时,我们就面临着个人异常发展和反社会行为的风险。

参考

  1.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019061/
  2. ^ a b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68196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为什么会生气,以及为什么生气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这背后其实涉及一整套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远非简单的情绪波动那么简单。咱们就从科学角度,一点点拆解开来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白,生气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在远古时代,当我们面对猛兽或者敌对部落时,生气能够瞬间调动身体的潜能,让我们产生“战斗或逃跑”的反应。这.............
  • 回答
    当一个人生命走到尽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系列复杂而不可逆转的生理过程的终结。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到生物体最微小的层面。首先,我们谈论的“死亡”通常是指 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这并不是一个瞬间发生的事件,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关键的判断标准是 脑死亡,即大脑所有功能,包括脑干的功能,永久性地.............
  • 回答
    狗对人的忠诚,这并非什么神秘的灵性,而是一套根植于它们基因、生理以及数万年协同进化的复杂体系在起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这个现象。一、演化与驯化:合作的种子理解狗的忠诚,首先要回到它们祖先——灰狼——身上。狼群社会以等级森严、协作狩猎为特征。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一些相对胆小、对人类活动不那.............
  • 回答
    爱与喜欢,这两种人类最普遍也最深刻的情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一套复杂且精密的生物化学机制、心理学规律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科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这背后隐藏着生命演化与个体发展的深刻印记。一、生物化学的基石:荷尔蒙与神经递质的舞蹈我们之所以会“心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大脑中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我们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心理学以及摄影技术的一些结合。咱们就从科学的角度来聊聊,为啥加了滤镜,很多时候照片就“顺眼”多了。首先得明白一点,我们大脑对“好看”的感知,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它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过往经验、文化习惯以及生理机制的影响。滤镜正是巧妙地利用了.............
  • 回答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观众为何普遍喜爱莱安娜·莫尔蒙,可以从几个心理学和社会学维度来解读。莱安娜·莫尔蒙在《权力的游戏》中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她的魅力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心理学原理和叙事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1. 超越外表的“权力”与“效能感”: 认知失调与预期颠覆(Cognitive Diss.............
  • 回答
    初学者念佛时出现胸闷难受的感觉,这并非什么神秘现象,而是可以从多个科学角度来解读的。这通常与生理、心理以及念佛的实践方式都有关。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生理层面的影响:呼吸模式的改变念佛,特别是出声念佛或默念时,往往需要调动呼吸。许多初学者在刚开始接触时,对这种有意识的呼吸控制可能并不熟悉,容.............
  • 回答
    从严格的科学角度来审视丧尸,我们可以将其拆解成几个关键的组成部分,然后一一分析其存在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通常意义上电影、游戏里描绘的“丧尸”特征:它们通常是死去的(或者濒死的、植物人状态的)生物,但却保留了行动能力和捕食欲望,并且会通过咬伤或抓伤将这种“感染”传播给活着的个体,最终导致被感.............
  • 回答
    “看不见就等于不存在”——这是许多对中医持怀疑态度的人经常抛出的论断,尤其是在面对中医特有的概念,比如穴位和经络时。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剥离掉先入为主的偏见,回归到观察、证据和解释。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看不见”本身并不等同于“不存在”。这是一个哲学层面的讨论,但科学实践也早已证明了.............
  • 回答
    皮肤“深层清洁”:科学与营销的模糊地带,是真需求还是“智商税”?在琳琅满目的护肤品和美容仪器中,“深层清洁”这个词汇如影随形,似乎是所有追求健康肌肤的必经之路。但当我们剥开营销的华丽外衣,从科学的角度审视,所谓“深层清洁”到底是什么?它真的有那么神奇,还是只是商家炮制出来的一种“智商税”?这背后涉及.............
  • 回答
    孤独感,这个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体会到的复杂情感,并非凭空产生。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是大脑和身体对特定环境信号做出的适应性反应,虽然这种反应本身往往令人不适。一、 生物学与神经科学的视角:一种“社会疼痛”的信号最核心的科学解释在于,孤独感在.............
  • 回答
    从科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是:是的,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人类在身中数枪后仍然可以继续行走,但这并非普遍情况,并且通常伴随着严重的后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人体在遭受枪击后的反应,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人能否继续活动。1. 枪弹对人体的影响:创伤机制枪弹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取决于多种因素,包.............
  • 回答
    从科学角度来看,“舍利”并非一种特定的物质,而是一个佛教概念,指的是佛教修行者在火葬后,遗体中留下来的,被认为是修行有功、具有特殊意义的遗骨或遗物。 现代科学无法证明或否定舍利的“特殊意义”,但可以从物质构成和可能的成因来解释舍利现象。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1. 舍利的物质构成:从本质上讲,舍.............
  • 回答
    要让“机甲”这一概念在科学上站得住脚,并克服现有技术瓶颈,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挑战,并提出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这并非易事,因为它触及了材料科学、能源、控制学、生物工程等多个尖端领域,更需要突破性的创新。首先,让我们定义一下我们所说的“机甲”。在这里,我们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一种由人类驾驶,具备高度机动性、.............
  • 回答
    好吧,咱们来聊聊灵摆这玩意儿,从一个无神论者,一个更看重证据和逻辑的视角出发。你问我怎么从科学角度解释它,其实说到底,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在背后操控,而是一系列我们熟知的物理学和心理学现象的综合体现。首先,得明白灵摆本身是个啥。最常见的灵摆,无非就是一根绳子,上面系着个重物,比如一块石头、一个金属.............
  • 回答
    国家卫健委就新冠疫情早期患者来源的说法进行反驳,这无疑会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疫情初期,关于病毒源头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说法,我们需要回归到证据、逻辑和科学的严谨性上来,并且要尽量避免被情绪或过往的叙事所裹挟。首先,要理解“反驳”的含义。国家卫健委提出这样的观点,通常意.............
  • 回答
    作为一本高中生学习知识的起点,教科书肩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然而,即便如此严谨的出版物,也难免会存在一些不严谨之处,甚至在科学认知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观点也已经被更深入的研究所修正。下面就来聊聊一些高中教科书中可能出现的,从科学角度来看不够严谨或存在一定争议的内容,尽量用更贴近生活、.............
  • 回答
    张文宏医生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防控策略,一直以来都持谨慎态度,尤其是他反对“躺平”的说法,并强调“可能会付出比较大死亡代价”的论断,这背后有着扎实的科学逻辑支撑。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科学角度来剖析。首先,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与免疫逃逸能力是关键。尽管奥密克戎株相较于早期毒株,其致病性有.............
  • 回答
    建造一项宏大的科学装置,比如一座粒子加速器、一个空间望远镜,抑或是前沿的生物工程设施,绝非简单的工程项目,它牵涉到复杂的经济逻辑,其利弊的权衡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从经济学角度看,最大的“利”在于其潜在的经济效益的溢出效应。首先,这些项目本身就是巨大的经济活动。它们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需要大.............
  • 回答
    RISCV,这个名字或许在普通人听来有些陌生,但在芯片和科技领域,它正掀起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技术的角度审视,RISCV 对中国乃至全球的芯片发展和科技自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影响深远且多层次。1. 打破指令集垄断,重塑芯片设计生态长期以来,芯片的“大脑”——指令集架构(ISA)——长期被少数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