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皮肤深层清洁这个概念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回答
皮肤“深层清洁”:科学与营销的模糊地带,是真需求还是“智商税”?

在琳琅满目的护肤品和美容仪器中,“深层清洁”这个词汇如影随形,似乎是所有追求健康肌肤的必经之路。但当我们剥开营销的华丽外衣,从科学的角度审视,所谓“深层清洁”到底是什么?它真的有那么神奇,还是只是商家炮制出来的一种“智商税”?这背后涉及复杂的皮肤生理学、产品成分以及市场心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要明确“清洁”的科学含义。我们的皮肤,尤其是面部皮肤,时刻暴露在环境中。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汗液、脱落的老旧角质细胞、空气中的灰尘、细菌、化妆品残留等等,都会附着在皮肤表面。这些物质如果不及时清理,确实可能堵塞毛孔,导致黑头、粉刺、痘痘等问题,甚至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和吸收。

从这个角度来看,基础的清洁是绝对必要的,也是科学的。 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去除这些日常的污垢,维持皮肤的健康状态,这是护肤的基石。

那么,“深层清洁”又是什么呢?商家常常将其定义为能够深入毛孔,清除“顽固污垢”、“油脂堆积”、“角质死结”等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市场上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技术:

深层清洁面膜: 通常含有高岭土、膨润土等吸附性强的成分,宣称能“吸出”毛孔里的脏东西。
磨砂膏/去角质产品: 通过物理摩擦或化学成分(如果酸、水杨酸)来去除老旧角质。
洁面仪: 利用声波震动、旋转刷头等方式来增强清洁力。
泥状/膏状洁面产品: 质地浓稠,强调“以油溶油”或深层吸附。
刷酸: 专业的皮肤科医生或美容院进行的化学剥脱,用于解决特定的皮肤问题。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帮助清除皮肤上的某些物质,但关键在于“深层”的定义以及实际效果的夸大。

科学的审视:

1. 毛孔的结构与功能: 我们的毛孔是毛囊和皮脂腺的开口,是皮肤呼吸、排泄(汗液和皮脂)以及毛发长出的通道。毛囊内部确实存在皮脂和角质细胞的堆积,但“深层”到什么程度,以及什么产品能够真正“深入”到这些地方并安全有效,是需要打个问号的。

2. 皮脂的本质: 皮脂是皮肤自身的生理分泌物,是皮肤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滋润皮肤,防止水分流失。过度清洁,尤其是使用清洁力过强的产品,会破坏皮脂膜,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反而引起干燥、敏感、泛红等问题。

3. 角质的更新: 皮肤角质层本身就在不断地新陈代谢,老旧角质会自然脱落。健康的皮肤不需要频繁或强力的“打磨”。过度去角质不仅无法“深层清洁”,反而会损伤新生细胞,使皮肤变得脆弱。

4. “吸出脏东西”的迷思: 很多深层清洁面膜打着“吸出黑头”的旗号。確かに,有些面膜中的吸附性成分可以带走皮肤表面的部分油脂和代谢物,但“吸出”黑头(也就是氧化变黑的皮脂和角质混合物)更多的是一个视觉效果,是面膜干燥后附着在皮肤表面产生的“污垢感”。真正的黑头堵塞,不是简单敷个面膜就能彻底解决的。

5. 洁面仪的局限性: 洁面仪通过物理摩擦和震动,确实能比徒手清洁更有效地去除皮肤表面的污垢和角质。但如果使用不当,或者选择刷头过硬、力度过大的话,同样会损伤皮肤屏障。而且,其“深层”的能力也有限,不可能穿透毛孔深处去“吸”什么。

6. 刷酸的专业性: 医美的刷酸,如使用水杨酸、果酸等,确实可以剥脱老旧角质,疏通毛孔,改善粉刺和痘痘。但这是一种医学治疗手段,需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浓度、频率都需要严格控制。普通消费者在家自行使用高浓度酸类产品,风险极高。

营销的魔力与“智商税”的陷阱:

正是由于普通人难以区分基础清洁和所谓的“深层清洁”的区别,商家便抓住了这一模糊地带,用各种夸张的宣传语和视觉化的效果来吸引消费者。

“吸出黑头”的视觉诱惑: 那些从鼻子上撕下来的面膜或鼻贴上附着的黑色“脏东西”,给消费者带来了强烈的“清洁感”和“效果感”。但科学上,这些很多是面膜本身与皮肤表面皮脂、脱落的角质、以及本身就存在的细小毛发相互作用产生的。
“毛孔清道夫”的口号: 这种说法暗示我们的毛孔里积满了难以清除的“垃圾”,只有用了特定的产品才能解决。然而,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皮肤问题(如严重的闭口粉刺),正常的皮脂和角质代谢,通过日常清洁是足够的。
营造“不彻底清洁就等于脏”的心理暗示: 商家通过对比营销,让你觉得不用他们的“深层清洁”产品,你的皮肤就永远不够干净,不健康。这会加剧消费者的焦虑感。
误导“越多越好”的观念: 很多宣传都强调“定期深层清洁”,但却没有强调“适度”和“因人而异”。对于油性皮肤来说,一周一两次可能问题不大,但对于干性或敏感性皮肤,频繁的深层清洁只会带来伤害。

那么,什么样的“深层清洁”是科学的?

从科学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关注的是:

温和且有效的基础清洁: 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洁面产品,彻底但不过度地去除日常污垢。
针对性的解决皮肤问题: 如果你有黑头、粉刺、痘痘等问题,应该咨询皮肤科医生或专业的美容师,他们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出科学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含有水杨酸(BHA)的护肤品: 水杨酸是脂溶性的,能够穿透毛孔,溶解油脂和角质,温和疏通毛孔,对于改善黑头和粉刺效果显著。但浓度和频率需要注意。
含有果酸(AHA)的产品: 果酸可以加速角质代谢,提亮肤色。但相对刺激,需要谨慎使用。
清洁泥膜(适度使用): 对于油性皮肤或T区容易出油的区域,偶尔使用含有高岭土等成分的清洁泥膜,可以帮助吸附多余油脂,但不要频繁使用,更不要敷到完全干裂。
专业皮肤管理: 如皮肤科医生进行的微针、刷酸、清洁导入等,这些项目在专业人士的操作下,可以达到更“深层”且安全有效的清洁效果。

结论:

“深层清洁”这个概念本身,在科学上并非完全虚无。但市场上绝大多数以“深层清洁”为卖点的产品和宣传,往往是营销的放大和过度包装。

如果你的皮肤没有特别的堵塞、粉刺等问题,只是想维持日常的干净清爽,那么通过温和的基础洁面产品和适度的去角质(每周一次,使用温和的去角质产品即可),已经足够。过度追求所谓的“深层清洁”,试图“吸出”毛孔深处的任何东西,往往是徒劳的,甚至会适得其反,损伤皮肤屏障。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时候,对“深层清洁”的过度推崇和不加分辨的购买,确实有被“收割智商税”的风险。 关键在于区分产品的功效是否符合你的实际需求,是否能真正解决皮肤问题,而不是被营销话术所迷惑。相信科学,了解自己的皮肤,才能做出最明智的护肤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补充下,如果“深层清洁”等同于油皮要明显控油,这个“深度清洁”就是正确的。

因为洗脸过程中一些液体是很容易进到毛孔里面,然后作用到皮脂腺的,让皮脂腺减少分泌,所以是可以控油的。


毛孔是皮肤的一个凹陷,里面包裹了皮脂腺和汗腺的开口,还有毛囊,看看毛孔结构。所以皮脂分泌过多、反复长痤疮(属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就容易毛孔粗大。

宣传的深层清洁是对毛孔的清洁,把毛孔里面的脏灰尘、油脂等清洁出来。

毛孔的正常直径大概是250-500μm,说起来也不小了。但是相对于我们整个皮肤,就好比地面上的小缝,打湿里面很容易,但是想要把里面的东西洗干净得用高压水枪

很明显,我们平时没有可能使用高压水枪对准皮肤毛孔,而且高压水枪会损伤皮肤。

毛孔是有自净能力的,本身就具有排出汗液、皮脂的功能,也能起到冲刷的作用。过度清洁反而可能损伤这个自净能力:

(1)皮肤需要有一定的皮脂,强制清洁掉,又会刺激皮脂腺再度分泌,前面说了这样会导致毛孔粗大;

(2)过度清洁,会让皮肤认为它正在被伤害,角质增多,毛孔可能就堵了。

所以,保持皮肤清洁√

给皮肤做个深层清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皮肤“深层清洁”:科学与营销的模糊地带,是真需求还是“智商税”?在琳琅满目的护肤品和美容仪器中,“深层清洁”这个词汇如影随形,似乎是所有追求健康肌肤的必经之路。但当我们剥开营销的华丽外衣,从科学的角度审视,所谓“深层清洁”到底是什么?它真的有那么神奇,还是只是商家炮制出来的一种“智商税”?这背后涉及.............
  • 回答
    从科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是:是的,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人类在身中数枪后仍然可以继续行走,但这并非普遍情况,并且通常伴随着严重的后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人体在遭受枪击后的反应,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人能否继续活动。1. 枪弹对人体的影响:创伤机制枪弹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取决于多种因素,包.............
  • 回答
    初学者念佛时出现胸闷难受的感觉,这并非什么神秘现象,而是可以从多个科学角度来解读的。这通常与生理、心理以及念佛的实践方式都有关。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生理层面的影响:呼吸模式的改变念佛,特别是出声念佛或默念时,往往需要调动呼吸。许多初学者在刚开始接触时,对这种有意识的呼吸控制可能并不熟悉,容.............
  • 回答
    从严格的科学角度来审视丧尸,我们可以将其拆解成几个关键的组成部分,然后一一分析其存在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通常意义上电影、游戏里描绘的“丧尸”特征:它们通常是死去的(或者濒死的、植物人状态的)生物,但却保留了行动能力和捕食欲望,并且会通过咬伤或抓伤将这种“感染”传播给活着的个体,最终导致被感.............
  • 回答
    要让“机甲”这一概念在科学上站得住脚,并克服现有技术瓶颈,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挑战,并提出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这并非易事,因为它触及了材料科学、能源、控制学、生物工程等多个尖端领域,更需要突破性的创新。首先,让我们定义一下我们所说的“机甲”。在这里,我们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一种由人类驾驶,具备高度机动性、.............
  • 回答
    国家卫健委就新冠疫情早期患者来源的说法进行反驳,这无疑会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疫情初期,关于病毒源头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说法,我们需要回归到证据、逻辑和科学的严谨性上来,并且要尽量避免被情绪或过往的叙事所裹挟。首先,要理解“反驳”的含义。国家卫健委提出这样的观点,通常意.............
  • 回答
    作为一本高中生学习知识的起点,教科书肩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然而,即便如此严谨的出版物,也难免会存在一些不严谨之处,甚至在科学认知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观点也已经被更深入的研究所修正。下面就来聊聊一些高中教科书中可能出现的,从科学角度来看不够严谨或存在一定争议的内容,尽量用更贴近生活、.............
  • 回答
    RISCV,这个名字或许在普通人听来有些陌生,但在芯片和科技领域,它正掀起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技术的角度审视,RISCV 对中国乃至全球的芯片发展和科技自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影响深远且多层次。1. 打破指令集垄断,重塑芯片设计生态长期以来,芯片的“大脑”——指令集架构(ISA)——长期被少数几.............
  • 回答
    爱与喜欢,这两种人类最普遍也最深刻的情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一套复杂且精密的生物化学机制、心理学规律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科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这背后隐藏着生命演化与个体发展的深刻印记。一、生物化学的基石:荷尔蒙与神经递质的舞蹈我们之所以会“心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大脑中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我们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心理学以及摄影技术的一些结合。咱们就从科学的角度来聊聊,为啥加了滤镜,很多时候照片就“顺眼”多了。首先得明白一点,我们大脑对“好看”的感知,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它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过往经验、文化习惯以及生理机制的影响。滤镜正是巧妙地利用了.............
  • 回答
    广西一家企业号称研发出了“自循环发电系统”,并且声称该系统能够突破能量守恒定律,这消息一出立刻在科学界和公众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国家知识产权局也表示,目前对此专利申请正在审查中。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自循环发电系统”真的可能实现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深入理解“能量守恒定律”这个物理学中.............
  • 回答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观众为何普遍喜爱莱安娜·莫尔蒙,可以从几个心理学和社会学维度来解读。莱安娜·莫尔蒙在《权力的游戏》中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她的魅力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心理学原理和叙事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1. 超越外表的“权力”与“效能感”: 认知失调与预期颠覆(Cognitive Diss.............
  • 回答
    狗对人的忠诚,这并非什么神秘的灵性,而是一套根植于它们基因、生理以及数万年协同进化的复杂体系在起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这个现象。一、演化与驯化:合作的种子理解狗的忠诚,首先要回到它们祖先——灰狼——身上。狼群社会以等级森严、协作狩猎为特征。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一些相对胆小、对人类活动不那.............
  • 回答
    “看不见就等于不存在”——这是许多对中医持怀疑态度的人经常抛出的论断,尤其是在面对中医特有的概念,比如穴位和经络时。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剥离掉先入为主的偏见,回归到观察、证据和解释。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看不见”本身并不等同于“不存在”。这是一个哲学层面的讨论,但科学实践也早已证明了.............
  • 回答
    人为什么会生气,以及为什么生气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这背后其实涉及一整套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远非简单的情绪波动那么简单。咱们就从科学角度,一点点拆解开来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白,生气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在远古时代,当我们面对猛兽或者敌对部落时,生气能够瞬间调动身体的潜能,让我们产生“战斗或逃跑”的反应。这.............
  • 回答
    孤独感,这个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体会到的复杂情感,并非凭空产生。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是大脑和身体对特定环境信号做出的适应性反应,虽然这种反应本身往往令人不适。一、 生物学与神经科学的视角:一种“社会疼痛”的信号最核心的科学解释在于,孤独感在.............
  • 回答
    好吧,咱们来聊聊灵摆这玩意儿,从一个无神论者,一个更看重证据和逻辑的视角出发。你问我怎么从科学角度解释它,其实说到底,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在背后操控,而是一系列我们熟知的物理学和心理学现象的综合体现。首先,得明白灵摆本身是个啥。最常见的灵摆,无非就是一根绳子,上面系着个重物,比如一块石头、一个金属.............
  • 回答
    当一个人生命走到尽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系列复杂而不可逆转的生理过程的终结。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到生物体最微小的层面。首先,我们谈论的“死亡”通常是指 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这并不是一个瞬间发生的事件,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关键的判断标准是 脑死亡,即大脑所有功能,包括脑干的功能,永久性地.............
  • 回答
    张文宏医生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防控策略,一直以来都持谨慎态度,尤其是他反对“躺平”的说法,并强调“可能会付出比较大死亡代价”的论断,这背后有着扎实的科学逻辑支撑。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科学角度来剖析。首先,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与免疫逃逸能力是关键。尽管奥密克戎株相较于早期毒株,其致病性有.............
  • 回答
    建造一项宏大的科学装置,比如一座粒子加速器、一个空间望远镜,抑或是前沿的生物工程设施,绝非简单的工程项目,它牵涉到复杂的经济逻辑,其利弊的权衡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从经济学角度看,最大的“利”在于其潜在的经济效益的溢出效应。首先,这些项目本身就是巨大的经济活动。它们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需要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