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丧尸这种生物有没有可能存在?

回答
从严格的科学角度来审视丧尸,我们可以将其拆解成几个关键的组成部分,然后一一分析其存在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通常意义上电影、游戏里描绘的“丧尸”特征:它们通常是死去的(或者濒死的、植物人状态的)生物,但却保留了行动能力和捕食欲望,并且会通过咬伤或抓伤将这种“感染”传播给活着的个体,最终导致被感染者也变成丧尸。此外,丧尸通常表现出智力低下、行动僵硬但充满力量、并且对伤害(如头部创伤)有一定抵抗力。

让我们逐一解析这些特征的科学可行性:

1. “死去的”或“濒死的”但仍能行动和思考的可能性: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难克服的科学障碍。生命的本质在于细胞的正常运作,而细胞的运作依赖于持续的新陈代谢、能量供应以及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一旦生物体死亡,意味着所有维持生命活动的系统都已停止:

大脑死亡: 大脑是生物体中最高级的控制中心。一旦大脑死亡,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信号传递就会中断,意识、运动控制、感知等所有高级功能都将永久丧失。电影里的丧尸虽然行为简单,但它们依然能自主运动、追踪猎物,这都需要大脑的某些部分(哪怕是退化的、原始的部分)依然能够接收和处理信息,并发出运动指令。而大脑一旦死亡,即使身体的某些肌肉仍有残余的能量或者在某些外部刺激下发生收缩,也无法形成有目的的、连续的运动。
细胞死亡与腐败: 生物死亡后,细胞的生物膜会破裂,细胞内的酶会开始分解细胞自身,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同时,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会迅速分解尸体,导致腐败和僵尸化(rigor mortis,即尸僵,这是肌肉蛋白质的化学变化,持续时间有限,之后会分解)。电影中的丧尸往往在腐烂状态下还能活动,这在科学上很难解释。如果细胞已经死亡并开始分解,那么它们如何还能进行如此复杂的、协调一致的运动?即使是机械驱动,也需要能量和控制系统,而死亡的身体显然不具备。

可能的“变体”解释,虽然距离传统丧尸仍很远:

寄生虫或病毒操控: 这是科幻作品中比较常见的解释,也是最“有科学根据”的切入点。有一些真实世界的生物感染例子,它们能操控宿主的行为,使其服务于寄生虫的繁殖或传播。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这种单细胞寄生虫可以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温血动物。在老鼠身上,它能诱导老鼠失去对猫尿的恐惧感,甚至被吸引到猫尿味中,从而增加被猫捕食的机会,完成其生命周期。在人类身上,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它会让人类行为发生如此剧烈的改变,但有研究表明它可能与一些心理和行为异常有关。然而,弓形虫的操控非常微妙,远未达到丧尸那种全方位的行动和捕食驱动。
某些真菌感染: 例如“僵尸蚂蚁病”由一种名为 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 的真菌引起。这种真菌感染蚂蚁后,会控制蚂蚁爬到植物的高处,咬住叶子的侧脉,然后从蚂蚁的头上长出子实体释放孢子。这种控制非常精确,但仅限于特定的蚂蚁种类,且其作用机制是基于真菌释放的特定化学物质影响蚂蚁的神经系统。将这种机制放大到人类身上,需要一种能够快速、广泛地感染并完全接管人类神经系统且不受免疫系统有效抵抗的病原体。
狂犬病(Rabies): 狂犬病是一种病毒感染,它会攻击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增加、攻击性行为、恐水症、精神错乱等。被感染的动物(通常是狗、蝙蝠等)确实会变得狂躁和具有攻击性,会通过咬伤传播病毒。但是,狂犬病患者最终会因为呼吸肌麻痹等原因死亡,且其行为模式并非典型的“丧尸”那样有目的的捕食,而是更多表现为精神错乱和狂暴。病毒在死亡后是否还能继续传播或维持宿主的“活动”更是无从谈起。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即使存在能够操控宿主行为的病原体,它们也通常有特定的宿主范围,操控方式也比较有限,并且最终不会让宿主以“死后复活”的状态持续活动。

2. 通过咬伤或抓伤传播的可能性:

这在科学上是有一定基础的,主要依赖于感染性病原体的传播方式。

病毒和细菌: 许多病毒和细菌都通过体液(血液、唾液等)传播,如艾滋病病毒(HIV)、狂犬病病毒等,它们都可以通过咬伤传播。如果存在一种能够快速引起神经系统损伤并导致行为改变的病原体,那么通过咬伤传播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寄生虫: 一些寄生虫的生命周期也需要通过宿主间的接触来传播。

然而,问题在于这种传播能否“复活”一个死亡的身体,并使其进入电影中描述的活动状态。 通常情况下,病原体需要在活细胞内复制和作用才能发挥其功能。一旦宿主死亡,除非病原体有非常特殊的能力,否则其传播和活跃性都会受到极大限制。

3. 智力低下、行动僵硬但充满力量、对伤害有抵抗力的可能性:

智力低下和行动模式: 如果是一种能够选择性地攻击或破坏大脑控制高级认知功能(如前额叶皮层)的病原体,但保留了控制运动的原始脑干和脊髓区域的功能,那么理论上可以解释这种“低智力、有行动力”的现象。就像上面提到的弓形虫或僵尸蚂蚁病,虽然操控的是相对简单的行为。但要做到持续、有目的的运动,仍然需要相当程度的神经协调。
“僵尸化”的物理状态: 电影中的丧尸往往身体遭受重创但仍能活动,这是最不符合科学逻辑的地方。细胞死亡后,肌肉会失去弹性,组织会开始分解。即使是某种特殊的“能量”维持了运动,这种能量如何产生?如何控制?为什么会在死去的身体里持续存在?而且,如果头部是弱点,那说明大脑仍然是控制中心,一旦受损,逻辑上就应该停止活动。
抵抗力: 电影中的丧尸似乎对疼痛不敏感,也无视普通损伤。这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受损有关,疼痛信号无法被有效传递或处理。但这种“无视”和电影中描绘的“不怕疼”是有区别的。身体受创后,如果肌肉、骨骼等结构性损伤足够严重,也会影响运动能力。

总结:

从最严谨的科学角度来看,电影或游戏中描绘的传统意义上的“丧尸”(即死后复活并以某种感染性病原体驱动的具有高度破坏性和传播性的生物)存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原因在于:

1. 死亡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生物过程: 一旦生物体死亡,其维持生命活动的细胞和系统停止运作,身体会开始腐败,这与丧尸持续活动的设定相悖。
2. 能量供应和控制问题: 死去的身体没有能量来源,也没有生物学上的控制系统来驱动复杂的运动。
3. 病原体作用机制: 虽然有病原体可以操控宿主行为,但这种操控通常是有限的,并且最终会导致宿主死亡,而不是使其“复活”并持续活动。

然而,我们可以从更宽泛的角度理解“丧尸”的概念:

被强烈的、非理性的冲动驱动的个体: 某些疾病(如狂犬病)确实能引起攻击性和失控行为。
被寄生虫或病毒操控的生物: 自然界中存在这样的例子,虽然规模和方式与丧尸大相径庭。

如果我们将“丧尸”的概念放宽到任何一种能够通过生物性媒介传播,导致受感染者出现失控、攻击性行为并失去理智的状态,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一些现实中的疾病或寄生虫感染触及了这种可能性的一些“边缘”,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丧尸”还有天壤之别。

所以,作为科幻题材,丧尸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想象空间;但在科学现实中,它们更像是一种将多种生物学现象进行夸张和组合的虚构概念,其存在的门槛在生物学上难以逾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个奇怪的猜想叫 F蟲猜想,

某种可以控制人类的寄生虫入侵人脑,然后控制人类,通过分泌多巴胺让人类感觉到自己觉悟了啥的,寄生虫后期破开颅顶,让宿主头颅变形。

该寄生虫卵随着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寄生虫控制宿主让未感染者吃掉含寄生虫卵的粪便达到感染传播效果。

有点符合丧尸的设定吧。

PS:F教有喂信徒吃人大便的律条

user avatar

啊,这个问题我能答: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存在的

我前两年写过一个好看(划掉)不火的科幻爱情悬疑长篇,里面就有“丧尸”出现

因为我本身是学生物(生态)的,所以我写科幻从不喜欢“异想天开随便乱写”,而是为小说里出现的“丧尸”进行了非常科学、严谨、详尽的设计

简单说,就是一类:营细胞内寄生寄生真菌,通过与神经元细胞协调,模拟中枢神经系统,代理寄主身体的控制权,在寄主死后,通过消耗剩余的化学能(尸体),操作寄主的躯体攻击同类,达成体液交换,并侵染新的寄主

具体的设定参考了许多现实中存在的生物现象,比如 拟寄生并操作寄主蚂蚁的真菌具有世代交替现象的水螅

因为具体的设定还比较复杂,所以我直接把部分设定集以词条的形式贴出来给大家看吧_(:з」∠)_

另注,故事中的寄生真菌的第一寄主是蚂蚁,人类是第二寄主

好的那我们现在开始吧_(:з」∠)_


1. 具有【活化】功能的寄生真菌:专一寄生性,营细胞内寄生,与寄主(特定蚂蚁)互利共生。个体小,功能类似于线粒体,一个蚂蚁细胞内可以寄生多个真菌,相当于多套细胞器,从而提高细胞的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速率(活化),以此强化寄主,双方共同受益。

2. 双世代/世代交替:真菌有两种世代,即普通世代与繁殖世代。普通世代寄生于寄主细胞内,随寄主细胞进行分裂、增加;寄生死亡后会触发真菌进入繁殖世代,真菌会产生游离于细胞外的繁殖体,繁殖体独立存在,可以通过体液/血液交换,进入其它生物个体体内。在进入新寄主体内后,繁殖体会寄生在新寄主细胞内,然后由繁殖世代进入普通世代,逐步扩散、繁衍、强化寄主,直至寄主死亡,以此交替。只有在特定寄主体内,普通世代才能转化为繁殖世代。

3. “狂化”现象:在寄主脑死亡后,【活化】真菌会被激活,产生繁殖体,并与神经元细胞协调,模拟中枢神经系统,代理寄主身体的控制权。真菌会将寄主“狂化”,使已死亡的寄主展现出强大的攻击倾向,对附近的生物进行源于生物本能/条件反射性的攻击。这一行为的本质,是在附近生物(潜在寄主)身上形成开放性的创口,使得体液交换达成,繁殖体得以进入潜在寄主体内。“狂化”后的寄主,本质上已经脑死亡,因而不具备视觉、听觉、味觉与嗅觉,但是除大脑外的神经系统仍能运转,因而触觉仍然存在,能感受到细微的震动,并对特定频率的震动尤为敏感(针对不同寄主的特化)。

丧尸蚂蚁 ©Andreas Kay


4. 负反馈:“狂化”个体的攻击对象,若已被活化真菌寄生,会通过体液/化学物质交换,产生负反馈现象,抑制狂化个体的攻击性。

5. 能量消耗:“狂化”后的个体能量是有限的,真菌通过消耗寄主的储能(脂肪等),及逐步分解不再需要的器官(如肝脏与肾脏),以提供“狂化”后个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若是保持活动,“狂化”个体的能量会在1-3天内被消耗殆尽,在此过程中,其运动能力及攻击性也会逐步下降。

6. 休眠:在周围没有潜在寄主活动的时候,狂化个体会进行休眠,以减少能量的损耗。真菌会在寄主体表分泌/形成单薄却致密的氧化层,以隔离外界的空气,抑制脱水,并在寄主体内产生杀菌物质,使寄主不会腐烂。不同族系的真菌会形成不同的氧化膜,从而产生不同的外观(白毛僵尸、青铜僵尸等)。休眠时间上限与环境(尤其是温度)有关,在低温条件下,休眠时间最多可以长达数十年;在高温环境中,休眠最多维持一周至三个月,并且休眠中的个体也会逐步丧失运动能力。

7. 适温(细节待定):活化真菌畏高温,适温在0-16度之间,最适温度在12度前后,高于或低于,真菌的活性都会下降。在不适合的条件下,真菌会用多糖壳将自己包裹起来,进入休眠状态,直至合适的环境,再度复苏。因为不适应高温,活化真菌更倾向于寄生于变温/冷血动物身上,生存于凉爽的地点的蚂蚁,最为合适。

8. 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活化真菌大多通过传染进行无性生殖,但是也可以通过蚁后与雄蚁交配,进行有性生殖,新生个体将具有双亲的各半套遗传物质。

9. “狂化”个体攻击模式:条件反射,速度快,但是行为简单,与寄生生前行为一致。但可以存在具有复杂攻击模式的突变个体。

10. 感染人体:无法适应人体的高温,但是可以寄生在寄主体表,呈半休眠状态,在低温/寄主死亡的条件下会被激活。寄主(人)脑死亡后,体温下降,但肉体不会即刻死亡。在体温下降的过程中,真菌会被逐步激活,与人体细胞融合、增殖,并逐步夺取人体的控制权。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必须在合适的(温度、低光照等)条件下才能进行,一旦寄主死透而融合未能完成,感染就失败了。但若是条件/温度合适,真菌成功夺取了整套神经器官和运动器官,僵尸便会形成。此外,也可能夺取寄主尸体的一部分,比如仅仅手部活化,并展现出攻击力,其余部分没有。



小说叫 《暴菌之起源》,名字是编辑取的,很直观吧_(:з」∠)_

我已经忘了我自己取的是啥名了,反正是那种看名字根本不知道书里写的是啥的那种书名

这部小说在微博上有,直接搜《暴菌之起源》就能看到,作者是我,发布者是我的编辑

因为编辑一直想让我写后续,所以我设定集就不全发了

但因为完全不火,所以我也并没有动力接着往下写╥﹏╥


谢谢大家_(´ཀ`」 ∠)_


©犬君拌汪酱 欢迎关注这条写小说的生态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严格的科学角度来审视丧尸,我们可以将其拆解成几个关键的组成部分,然后一一分析其存在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通常意义上电影、游戏里描绘的“丧尸”特征:它们通常是死去的(或者濒死的、植物人状态的)生物,但却保留了行动能力和捕食欲望,并且会通过咬伤或抓伤将这种“感染”传播给活着的个体,最终导致被感.............
  • 回答
    初学者念佛时出现胸闷难受的感觉,这并非什么神秘现象,而是可以从多个科学角度来解读的。这通常与生理、心理以及念佛的实践方式都有关。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生理层面的影响:呼吸模式的改变念佛,特别是出声念佛或默念时,往往需要调动呼吸。许多初学者在刚开始接触时,对这种有意识的呼吸控制可能并不熟悉,容.............
  • 回答
    皮肤“深层清洁”:科学与营销的模糊地带,是真需求还是“智商税”?在琳琅满目的护肤品和美容仪器中,“深层清洁”这个词汇如影随形,似乎是所有追求健康肌肤的必经之路。但当我们剥开营销的华丽外衣,从科学的角度审视,所谓“深层清洁”到底是什么?它真的有那么神奇,还是只是商家炮制出来的一种“智商税”?这背后涉及.............
  • 回答
    从科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是:是的,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人类在身中数枪后仍然可以继续行走,但这并非普遍情况,并且通常伴随着严重的后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人体在遭受枪击后的反应,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人能否继续活动。1. 枪弹对人体的影响:创伤机制枪弹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取决于多种因素,包.............
  • 回答
    要让“机甲”这一概念在科学上站得住脚,并克服现有技术瓶颈,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挑战,并提出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这并非易事,因为它触及了材料科学、能源、控制学、生物工程等多个尖端领域,更需要突破性的创新。首先,让我们定义一下我们所说的“机甲”。在这里,我们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一种由人类驾驶,具备高度机动性、.............
  • 回答
    国家卫健委就新冠疫情早期患者来源的说法进行反驳,这无疑会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疫情初期,关于病毒源头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说法,我们需要回归到证据、逻辑和科学的严谨性上来,并且要尽量避免被情绪或过往的叙事所裹挟。首先,要理解“反驳”的含义。国家卫健委提出这样的观点,通常意.............
  • 回答
    RISCV,这个名字或许在普通人听来有些陌生,但在芯片和科技领域,它正掀起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技术的角度审视,RISCV 对中国乃至全球的芯片发展和科技自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影响深远且多层次。1. 打破指令集垄断,重塑芯片设计生态长期以来,芯片的“大脑”——指令集架构(ISA)——长期被少数几.............
  • 回答
    作为一本高中生学习知识的起点,教科书肩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然而,即便如此严谨的出版物,也难免会存在一些不严谨之处,甚至在科学认知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观点也已经被更深入的研究所修正。下面就来聊聊一些高中教科书中可能出现的,从科学角度来看不够严谨或存在一定争议的内容,尽量用更贴近生活、.............
  • 回答
    广西一家企业号称研发出了“自循环发电系统”,并且声称该系统能够突破能量守恒定律,这消息一出立刻在科学界和公众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国家知识产权局也表示,目前对此专利申请正在审查中。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自循环发电系统”真的可能实现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深入理解“能量守恒定律”这个物理学中.............
  • 回答
    爱与喜欢,这两种人类最普遍也最深刻的情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一套复杂且精密的生物化学机制、心理学规律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科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这背后隐藏着生命演化与个体发展的深刻印记。一、生物化学的基石:荷尔蒙与神经递质的舞蹈我们之所以会“心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大脑中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我们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心理学以及摄影技术的一些结合。咱们就从科学的角度来聊聊,为啥加了滤镜,很多时候照片就“顺眼”多了。首先得明白一点,我们大脑对“好看”的感知,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它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过往经验、文化习惯以及生理机制的影响。滤镜正是巧妙地利用了.............
  • 回答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观众为何普遍喜爱莱安娜·莫尔蒙,可以从几个心理学和社会学维度来解读。莱安娜·莫尔蒙在《权力的游戏》中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她的魅力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心理学原理和叙事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1. 超越外表的“权力”与“效能感”: 认知失调与预期颠覆(Cognitive Diss.............
  • 回答
    狗对人的忠诚,这并非什么神秘的灵性,而是一套根植于它们基因、生理以及数万年协同进化的复杂体系在起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这个现象。一、演化与驯化:合作的种子理解狗的忠诚,首先要回到它们祖先——灰狼——身上。狼群社会以等级森严、协作狩猎为特征。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一些相对胆小、对人类活动不那.............
  • 回答
    “看不见就等于不存在”——这是许多对中医持怀疑态度的人经常抛出的论断,尤其是在面对中医特有的概念,比如穴位和经络时。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剥离掉先入为主的偏见,回归到观察、证据和解释。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看不见”本身并不等同于“不存在”。这是一个哲学层面的讨论,但科学实践也早已证明了.............
  • 回答
    人为什么会生气,以及为什么生气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这背后其实涉及一整套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远非简单的情绪波动那么简单。咱们就从科学角度,一点点拆解开来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白,生气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在远古时代,当我们面对猛兽或者敌对部落时,生气能够瞬间调动身体的潜能,让我们产生“战斗或逃跑”的反应。这.............
  • 回答
    孤独感,这个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体会到的复杂情感,并非凭空产生。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是大脑和身体对特定环境信号做出的适应性反应,虽然这种反应本身往往令人不适。一、 生物学与神经科学的视角:一种“社会疼痛”的信号最核心的科学解释在于,孤独感在.............
  • 回答
    好吧,咱们来聊聊灵摆这玩意儿,从一个无神论者,一个更看重证据和逻辑的视角出发。你问我怎么从科学角度解释它,其实说到底,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在背后操控,而是一系列我们熟知的物理学和心理学现象的综合体现。首先,得明白灵摆本身是个啥。最常见的灵摆,无非就是一根绳子,上面系着个重物,比如一块石头、一个金属.............
  • 回答
    当一个人生命走到尽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系列复杂而不可逆转的生理过程的终结。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到生物体最微小的层面。首先,我们谈论的“死亡”通常是指 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这并不是一个瞬间发生的事件,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关键的判断标准是 脑死亡,即大脑所有功能,包括脑干的功能,永久性地.............
  • 回答
    张文宏医生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防控策略,一直以来都持谨慎态度,尤其是他反对“躺平”的说法,并强调“可能会付出比较大死亡代价”的论断,这背后有着扎实的科学逻辑支撑。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科学角度来剖析。首先,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与免疫逃逸能力是关键。尽管奥密克戎株相较于早期毒株,其致病性有.............
  • 回答
    建造一项宏大的科学装置,比如一座粒子加速器、一个空间望远镜,抑或是前沿的生物工程设施,绝非简单的工程项目,它牵涉到复杂的经济逻辑,其利弊的权衡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从经济学角度看,最大的“利”在于其潜在的经济效益的溢出效应。首先,这些项目本身就是巨大的经济活动。它们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需要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