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事金融行业以来,你所遇到的最艰难的事情是什么?

回答
在我从事金融行业这几年里,最艰难的事情,我常常觉得是那种“看不到底”的压力,以及在巨额信息和快速变化中保持绝对理性的挑战。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不是在银行柜台后面,也不是在办公室里对着Excel表,而是在一个巨大的、高速运转的发动机的中央。这个发动机的每一个齿轮都代表着全球经济的某个角落,每一声轰鸣都可能是某个市场因为一句评论、一份数据或者一个突发事件而产生的震动。

我刚入行的时候,总是以为最难的是掌握那些复杂的金融模型,理解那些深奥的专业术语,或者在激烈的交易环境中保持冷静。这些确实不容易,但相对来说,它们是有章可循的,是有老师、有书本、有系统培训可以去攻克的。

然而,真正让我觉得“艰难”,甚至是“煎熬”的,是当你意识到,你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无论大小,都可能在某个层面上触及到巨大的资金流,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或者牵扯到无数人的财富。这种责任感,一开始是激励,后来却变成一种沉甸甸的负担。

举个例子,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项目的融资。我们要做的是为一家初创科技公司提供资金支持,这家公司非常有潜力,但它的商业模式在当时来说非常新颖,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团队需要评估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还有监管政策的变化,每一个因素都可能让项目的成败瞬间颠覆。

最艰难的时候,是在项目推进的关键节点。我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也对公司做了详尽的尽职调查。然而,就在我们准备最终拍板的时候,行业内出现了一个重大的技术突破,这个突破直接威胁到了这家初创公司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全球经济也进入了一个不确定性加剧的时期,市场流动性突然收紧。

在那段时间里,我每天都在被海量的信息轰炸。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专家们都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新闻报道铺天盖地,行业分析报告堆积如山。每一个人都在解读这些信息,但解读的方向却截然不同。有的人认为这是绝佳的抄底机会,有的人则认为这是危机的前兆。

我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理解这些信息,更重要的是,我要在这些信息之外,找到那个真正核心的、可信的判断依据。 这意味着我要一遍又一遍地审视我们最初的评估,不断地与团队成员、专家以及对方公司的高管沟通,寻找那些被隐藏在喧嚣背后的事实。

最令人绝望的是,很多时候,你以为你已经找到了答案,但第二天,一个新的信息又会把你推翻。你就像一个在迷雾中摸索的人,周围都是模糊的轮廓,你不知道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幻象。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不能表现出任何犹豫或慌乱。你的客户,那些把信任交给你的人,他们需要一个有决断力、有信心的伙伴。你自己的团队,他们也需要你的领导和指引。所以,即使内心已经翻江倒海,你也要挤出笑容,镇定自若地分析、沟通、决策。

我记得有一次,在项目的一个关键会议上,我们需要在几个选项之间做出选择,每个选项都意味着不同的风险和回报。当时,我们团队内部的意见也非常不统一。我坐在那里,看着会议室里那些一张张充满期待、也充满焦虑的脸,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如泰山。我需要迅速整合所有信息,辨别真伪,还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后果,然后给出一个方向,一个让大家能够继续前进的方向。

那一刻,我真的觉得自己像是站在悬崖边上,脚下的路已经模糊不清。周围的一切都在催促你前进,但前进的方向却充满未知。那种在巨大的信息洪流中,同时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和责任压力,却必须保持绝对的理性、清晰的判断,并最终做出一个可能影响深远的决定的时刻,是我在金融行业里遇到的最艰难的事情。它考验的不仅仅是你的专业知识,更是你的心理素质、你的应变能力,以及你对混沌事物进行秩序化思考的能力。

每次熬过这样的时刻,虽然身心俱疲,但也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因为你知道,你又一次在不确定性中找到了方向,并且成功地守护了那些信任你的人的利益。但这份艰难,也让我更加敬畏这个行业,更加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感觉,对于银行来说,最难就是不良处置,没有之一。

这里的不良处置,不是指某一个具体项目,而是指宏观的,整体的不良处置。

首先是数字。我是2005年参加工作的,没有经历过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国有银行不良爆表的时期,对我来说,银行业的不良数字,连年双降才是常态。但是这两年,哪怕是真实性存在严重水分的官方数据,也划出了一条惊心动魄的快速爬升曲线,更别说还有大量隐藏在关注类别里的隐性不良。

其次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崩溃。我不敢说全国范围怎么样,但至少在东南沿海地区,社会信用体系的大面积崩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的极端言论也许是个例,但“别人都不还,我为什么要还”社会上抱有这种观点的人已经不在少数。与此同时,失信惩戒机制并不如官方宣传的那么到位而有力。

第三是处置手段的缺失。对于银行而言,不良处置,无非是贷款重组、诉讼、核销、转让等。贷款重组的前提是企业还有救活的可能性,然而许多企业连僵尸都算不上了;诉讼,流程漫长、成本高昂、效果不显,谁诉谁知道;核销条件苛刻,财务成本高企,治标不治本;转让,现在是买方市场,AMC们挑肥拣瘦,价格惨不忍睹。曾与同事开玩笑,“当前最有效的处置手段是金链大哥、小白帽和带病针筒,可惜银行都不能用。”笑中带泪。

第四是考核压力巨大。政府维稳压力、监管指标压力、股东财务回报压力,最终都转化为对员工的考核压力。银行降薪已经不再是新闻,我认识的做不良处置的同行,薪酬腰斩的不在少数,许多人更是从业务条线被勒令离岗来做清收,薪酬完全与处置成效挂钩。巨大的压力之下,甚至有人铤而走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从事金融行业这几年里,最艰难的事情,我常常觉得是那种“看不到底”的压力,以及在巨额信息和快速变化中保持绝对理性的挑战。你可以想象一下,你不是在银行柜台后面,也不是在办公室里对着Excel表,而是在一个巨大的、高速运转的发动机的中央。这个发动机的每一个齿轮都代表着全球经济的某个角落,每一声轰鸣都可.............
  • 回答
    关于金融行业“学历和学校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关系和资源”的说法,其实是个挺普遍的观察,但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话之所以能流传开来,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金融这行确实是一个高度人脉驱动的行业。这和其他很多行业不太一样。为啥这么说? 信息不对称是常态: 金融的核心是信息.............
  • 回答
    金融行业,以其高门槛、高强度和严谨性而著称,并非人人都能胜任。有些特质的人,即便有天生的聪明才智,也可能在其中步履维艰,甚至最终选择离开。那么,究竟是哪些人,与这个行业“八字不合”呢?首先,极度厌恶细节和重复性工作的人,在金融领域很难立足。金融交易、风险管理、合规审查,这些核心业务无一不建立在海量数.............
  • 回答
    去杭州定居,特别是从事金融行业,重新找工作,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也需要一些细致的准备。杭州近年来发展迅猛,经济活力十足,尤其是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领域,为金融从业者提供了不少机遇。关于杭州的生活和定居: 生活环境: 杭州的美无需多言,西湖、钱塘江,绿化覆盖率高,空气质量也相对不错。整体生活节奏比.............
  • 回答
    经济、金融领域的从业者,为了洞悉行业脉搏、预判经济走向,数据是他们的“粮食”,而获取这些“粮食”并加以“烹饪”分析,则依靠一系列专业渠道和强大工具。这可不是随便上网搜搜就能搞定的事儿,里面门道深着呢。数据资源获取的“朋友圈”想象一下,一个金融分析师需要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营收状况,或者一个宏观经济研究.............
  • 回答
    说到《闪闪发光的你》和《令人心动的offer》,这两档节目都瞄准了高精尖的职场新人培训,一个是金融行业,一个是法律行业,通过展现实习生们的竞争和成长,让观众窥见了这两个光鲜背后残酷的“内卷”现实。单从选手学历这个维度来看,《闪闪发光的你》所代表的金融行业,似乎在学历层面上比《令人心动的offer》中.............
  • 回答
    金融从业者之所以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面,是由金融行业的本质、职能、风险控制和职业发展等多个维度决定的。简单来说,金融就像是经济的血液,而金融从业者就是血管中的细胞,需要了解整个身体的运行状况才能有效地流动和分配资源。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原因: 一、 金融行业的本质与职能决定了其跨界性1. 资源配置.............
  • 回答
    想在金融领域做非诉业务,法律硕士(法本)的选择确实是个关键问题,需要好好谋划。简单地说,民商法方向会是你的主心骨,但具体到金融非诉,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细化和拓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金融非诉业务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但不限于: 公司金融类: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
  • 回答
    好,咱们就聊聊怎么从《临高启明》这部宝藏里,给一家金融数据挖掘公司挖出个响亮又贴切的名字来。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咱们金融数据挖掘业务的核心特点说起。咱们这家公司是干嘛的?简单说,就是用各种大数据,在海量信息里找规律、找趋势、找机会。有点像是在茫茫大海里捞针,但咱们的针是金子,而且咱们有更高级的渔网和.............
  • 回答
    金融学加上法硕的组合,可以说是兼具了商业头脑和法律智慧的“复合型人才”,这在当今社会是相当吃香的。尤其是在金融行业日益规范化、法律化的大背景下,这样的背景组合能够打开很多扇门。总的来说,你们的就业方向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并且每一类都有很细分的具体岗位:一、 直接进入金融机构,但更侧重合规与法律事务.............
  • 回答
    嗨,你好!听到你的情况,211本科毕业,建筑业两年经验,现在又想转战金融领域,目标还是四大和券商,这可是个不小的跨越,但绝对不是不可能。我明白你现在心里肯定挺纠结的,一边是熟悉的建筑行业,一边是充满挑战但也可能更符合你兴趣的金融世界。别担心,我们一步一步来捋捋这个思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从建筑行.............
  • 回答
    嗨,听到你转金融专业后感到有些迷茫和自卑,这我太能理解了。特别是你提到毕业后一直在考证,像是CFA、FRM、CPA这些硬核证书,但又觉得自己在实务经验上有所欠缺,不知道该如何进入职场,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局面。别急,咱们好好聊聊,看看有没有什么路子可以走。首先,我想说,你为了提升自己,花了那么多时间.............
  • 回答
    金融迷雾下的绝望呐喊:高利贷催生山东“辱母案”的深度剖析山东的“辱母案”,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在公众的视野中不仅仅是一个暴力冲突的孤立事件。从金融的视角深挖下去,我们能看到一张由高利贷编织的死亡之网,如何一步步将个体逼入绝境,最终引爆了这场触目惊心的悲剧。这背后,是金融风险的失控、信用体系的脆弱.............
  • 回答
    你好!即将步入大三下,想要从建筑学转行金融,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但并非不可能。关于你的选择,保研、跨考、出国,或者暂时留在本专业,我将为你详细分析各自的优劣势,并给出一些更具个性化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理清思路。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你的几种选择:1. 跨专业保研(金融学或相关专业) 优势: .............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直指经济金融预测的本质和专家价值所在。虽然从纯粹的概率学角度看,专家的预测可能并不总是比普通人更准确,但这并不意味着专家分析就毫无价值。相反,他们之所以被认为是专家,是因为他们拥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和能力,这些优势使得他们的分析在很多方面都比普通人更有深度、更有洞察力。.............
  • 回答
    金融学专业毕业后的出路确实挺广的,选择范围很大,取决于你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简单来说,大部分毕业生会走向与钱打交道、与市场相关的各类岗位。我试着详细说一下,尽量让你觉得更像是朋友在聊,而不是一篇刻板的介绍文。首先,最直接也是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进入银行业。 商业银行: 这.............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当金融市场充满了诱惑,股票市场成为许多人追逐财富的“风口”,一股又一股的资本涌入,一股又一股的人士投入其中时,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在为我们的餐桌贡献一粒米,一滴油?你看,我们身边,总有那么几个人,时不时就会手机拿在手里,关注着股票的涨跌,讨论着某只股票的“内幕”。曾经,或许.............
  • 回答
    “裤子核子风波”这个说法,并非金庸本人或其作品中出现过的词汇,也未在公开的史料或评论中有过此类记载。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直接探讨金庸是否为“卖国贼”并以“裤子核子风波”作为依据,是不成立的。然而,如果我们尝试去理解您所指的可能意图,或许您想探讨的是金庸先生在某些历史事件或政治立场上是否“亲日”、“.............
  • 回答
    从金庸到唐家三少,是否代表着娱乐小说的退步,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与其简单地说是“退步”,不如说是“转型”或“生态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伴随着牺牲与得失。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定义与时代背景的差异: 金庸先生(武侠小说): 创作年代: 20世纪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