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感觉,对于银行来说,最难就是不良处置,没有之一。
这里的不良处置,不是指某一个具体项目,而是指宏观的,整体的不良处置。
首先是数字。我是2005年参加工作的,没有经历过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国有银行不良爆表的时期,对我来说,银行业的不良数字,连年双降才是常态。但是这两年,哪怕是真实性存在严重水分的官方数据,也划出了一条惊心动魄的快速爬升曲线,更别说还有大量隐藏在关注类别里的隐性不良。
其次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崩溃。我不敢说全国范围怎么样,但至少在东南沿海地区,社会信用体系的大面积崩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的极端言论也许是个例,但“别人都不还,我为什么要还”社会上抱有这种观点的人已经不在少数。与此同时,失信惩戒机制并不如官方宣传的那么到位而有力。
第三是处置手段的缺失。对于银行而言,不良处置,无非是贷款重组、诉讼、核销、转让等。贷款重组的前提是企业还有救活的可能性,然而许多企业连僵尸都算不上了;诉讼,流程漫长、成本高昂、效果不显,谁诉谁知道;核销条件苛刻,财务成本高企,治标不治本;转让,现在是买方市场,AMC们挑肥拣瘦,价格惨不忍睹。曾与同事开玩笑,“当前最有效的处置手段是金链大哥、小白帽和带病针筒,可惜银行都不能用。”笑中带泪。
第四是考核压力巨大。政府维稳压力、监管指标压力、股东财务回报压力,最终都转化为对员工的考核压力。银行降薪已经不再是新闻,我认识的做不良处置的同行,薪酬腰斩的不在少数,许多人更是从业务条线被勒令离岗来做清收,薪酬完全与处置成效挂钩。巨大的压力之下,甚至有人铤而走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