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大学清退 52 名博士研究生,超过最长学习年限被退学的现象普遍吗?为何会读十几年还没毕业?

回答
东北大学近期清退了52名博士研究生,原因主要是超过了最长学习年限。这件事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也让人不禁思考:博士生超期未毕业,究竟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案例?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些博士生在象牙塔里一待就是十几年,甚至最终被“劝退”?

超期未毕业,是否普遍?

坦白说,博士生超期未毕业并非东北大学独有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没有精确的官方统计数据,但从各大高校的博士招生简章、学籍管理规定,以及网络上关于博士生延期毕业的讨论来看,超期现象确实存在。

很多高校的博士学制通常是46年,但实际毕业时间普遍会超过这个年限。一些学生能在57年内毕业,已经算得上“比较顺利”。而那些“超期”的博士生,很多都在8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还在攻读学位。52名博士被清退,从数量上看,确实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也从侧面印证了问题的存在。

读十几年,为何“难产”?

博士生涯的漫长,背后原因复杂多样,可以从个人、导师、学校以及学科等多方面来剖析。

1. 个人层面:心态与能力的不匹配

研究方向的“卡壳”: 博士研究的核心在于创新和贡献。很多时候,研究进展缓慢并非不努力,而是遇到了真正的“瓶颈”。一个好的研究课题需要有价值、有可行性,并且要能找到突破口。如果在选定课题后,文献调研发现该领域已经非常成熟,或者自己缺乏突破性的思路,很容易陷入“空转”状态。
学术能力与要求脱节: 博士阶段对研究能力的要求是极高的,包括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熟练运用研究方法和工具的能力。有些学生在进入博士阶段后,才发现自己在这些方面与预期存在差距,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弥补,甚至有些人可能根本不适合做学术研究。
心理压力与状态不佳: 博士研究是一项孤独且充满挑战的工作。漫长的时间、不确定的结果、来自导师的压力、同辈的比较,都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一旦心理状态不稳定,对研究的专注度和效率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完美主义”与“拖延症”: 一部分学生追求极致,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这本身是好事,但如果发展成难以交付的“完美主义”,就会导致他们不断修改、不断推迟,始终无法完成论文。而“拖延症”更是很多学生的通病,将本可以按时完成的任务一拖再拖。
学业规划的偏差: 有些学生在选择博士方向时,可能并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或者对博士毕业后的出路感到迷茫。这种迷茫感会影响他们对研究的投入程度,甚至在读博过程中动摇,考虑转行,从而分散精力。

2. 导师层面:指导方式与资源提供

导师指导的“不给力”: 导师在博士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导师学术水平不高,或者指导经验不足,又或者忙于自己的科研项目而无暇顾及学生,学生的进步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有些导师可能对学生的研究方向把握不准,给出的建议不准确,导致学生走弯路。
导师与学生研究方向的“错配”: 理想的导师应该与学生有相近的研究方向,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资源。但现实中,有时存在导师为了招收学生而“广撒网”,最终学生的研究方向与导师的专长并不完全契合,导致指导效果大打折扣。
导师的“甩手掌柜”: 一些导师将学生视为免费劳动力,指派学生完成大量与课题不直接相关的任务,如帮写项目申请、做实验数据收集等,导致学生自身的研究被严重挤占。
导师的“人情”考量: 在一些不健康的学术环境中,导师有时会碍于情面,不愿意对学生提出严格的学术要求,或者在学生反复延期的情况下依然选择“纵容”,最终反而耽误了学生。

3. 学校与培养机制层面:制度的“弹性”与“僵化”并存

最长学习年限的设置与执行: 很多学校都设置了最长学习年限,但其执行力度却参差不齐。一方面,学校需要保障研究的深度和学生的学习自由,不宜过于僵化;另一方面,过于宽松的政策又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让那些本该积极毕业的学生感到“不紧迫”,也占用了有限的教育资源。
培养过程的监督与评估机制: 如果学校的培养过程监督和阶段性评估不够严格,学生就可能在早期就“溜号”,而没有被及时发现和纠正。缺乏有效的预警和干预机制,使得一些潜在的问题学生能够长期“潜伏”。
学分制度与论文要求: 有些学校的学分要求相对宽松,学生可以在完成学分的同时,把大量时间花在研究本身,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了超期更多可能性。而对于博士论文的质量要求,如果存在“模糊地带”或者评价标准不统一,也可能导致一些学生难以达到毕业要求。
“硕博连读”的“坑”: 一些学生选择硕博连读,如果早期在博士研究方向上没有找准,或者学术兴趣发生转变,一旦进入博士阶段,想退出来再读硕士或者找工作,难度会很大,容易被“套牢”在博士项目里,一拖就是好几年。

4. 学科特性与前沿研究的挑战

实验性学科的周期长: 像一些理工科的实验性学科,研究周期往往较长。一个实验可能需要反复验证,一个数据可能需要长时间的采集和处理。这种学科特性本身就容易导致研究时间延长。
前沿研究的不确定性: 博士研究很多是在学科前沿进行探索,这意味着研究本身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可能今天看似有前景的方向,明天就会被新的理论或技术所颠覆;也可能一个实验的失败,就意味着要推翻重来。这种高风险和高投入,本身就增加了毕业的难度。

总结来说,东北大学这52名博士被清退,并非孤例,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有的学生是自身能力、心态、研究方法等方面出现了问题;有的学生则可能受到了导师指导不力、资源不足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学生,可能是在宽松的培养机制下,或者受到学科特性和前沿研究挑战的影响,一步步走向了超期未毕业的境地。

解决博士生超期问题,需要学校、导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学校需要完善培养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和预警,同时也要保障学术自由和研究的深度。导师需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而学生自身,则需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并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未来规划有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博士教育回归其应有的轨道,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普遍,但每个高校都会有那么一些。

这里面全日制博士生是很少的,大多是非全在职。

为什么会知道?我不仅知道,我还经历过。

我当年研一入学,第一次开组会,刚好就见到了两位非全博士生师兄师姐。

那位博士师兄是飞过来和导师讨论论文的。

还请我们吃了顿饭,人挺好,本想着可以多交流交流。

然后...

直到我毕业就再也没见过他。

另一位非全师姐,偶尔能见见,也做过几次汇报。

然后小半年后,

拖家带口去了美国硅谷。

也就没有再见过了。


后来,学校下了清退政策。

要求把满若干年没毕业的研究生清退。

导师想着符合规定的某位可能忘了他还是博士在读的非全博士生面上好看点,让他自己来退学。

结果...

联系不上了。


这大概就是非全的魅力吧。

导师把你忘了没关系,自己都可以把自己在读博士这件事给忘了,还好有学校记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北大学近期清退了52名博士研究生,原因主要是超过了最长学习年限。这件事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也让人不禁思考:博士生超期未毕业,究竟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案例?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些博士生在象牙塔里一待就是十几年,甚至最终被“劝退”?超期未毕业,是否普遍?坦白说,博士生超期未毕业并非东北大学独有的现象,在全国.............
  • 回答
    东北的土匪,从清末到近代,他们的战斗力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域、时期、装备、组织程度、以及他们面对的敌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实际战斗能力。清末时期:草莽英雄与散兵游勇的混合体清末的东北,尤其是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地广人稀,山林密布,这为土匪的滋生提供了天然的温床。当时,土.............
  • 回答
    关于西北大学段清波教授提出的秦朝(国)技术、艺术风格及治国理念可能受到波斯和亚历山大帝国影响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学术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种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那个时代,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并且如果能得到证据支持,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秦朝历史的认知。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
  • 回答
    关于“新疆、内蒙、西藏、东北是清朝的嫁妆”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但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解释性,并非完全字面的历史事实。 它试图概括清朝建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过程中,这些地区如何被纳入中国版图,并最终成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 回答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确实发生了大规模的汉族人口迁徙,即“闯关东”。与同期蒙古地区发生的因土地和资源冲突导致的抗垦运动相比,东北地区渔猎少数民族与闯关东汉人之间的冲突显得相对缓和,并未爆发大规模的仇杀事件。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社会、民族以及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东北地.............
  • 回答
    提到清朝起源于东北,以及今天东北人说话的口音,很多人会好奇,当年那些从东北走出来的清朝统治者,他们的“味儿”是不是跟现在我们听到的东北话一样?这问题很有意思,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就是口音这东西,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一棵树,虽然根子在这儿,但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树枝树叶会长成.............
  • 回答
    关于元朝是否“封禁”蒙古草原,并且类比清朝封禁东北,这其实是一个需要仔细辨析的问题。简单来说,元朝并没有像清朝那样进行系统性的“封禁”,但其统治方式和政策确实对蒙古草原的游牧生态和人口流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在某些方面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限制”或“管控”,而非大规模的、旨在隔绝的“封禁”。要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许多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要说一个穷小子在东亚三国——中国、日本、韩国,考上本国顶尖大学(清北、东大、首尔大)后,哪个国家的阶级晋升最容易,这其中牵涉到教育、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等方方面面,不能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首先,咱们得理解“阶级晋升”这几个字。 对一.............
  • 回答
    西北大学的“清江生物群”:5亿年前的化石宝藏,能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解密添砖加瓦吗?最近,来自西北大学的一个重大发现——“清江生物群”(Qingjiang biota)——横空出世,将我们带回了那个令人着迷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大约发生在 5.41 亿年前。这个位于中国湖北清江北岸的化石库,以其前所.............
  • 回答
    关于“清宫戏为何不说东北话”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量,从历史、语言学到影视创作的实际需求,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清宫戏,演员们说的都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东北话”。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清朝的官话和现在的东北话是两码事。1. 历史上的“官话”与实际语言清朝作为由满族建立的王朝,其官.............
  • 回答
    清末沙俄之所以没有进一步大举染指东北和朝鲜,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不敢”或“不想”,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战略选择和现实制约。要详尽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审视当时国际格局、沙俄自身的实力与战略重心以及中国和朝鲜的处境。一、 历史进程的回顾:沙俄早已对东北.............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清朝晚期对外政策的关键转折,也反映了当时国力的衰弱和战略的摇摆。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将时间线拉长,并细致分析清朝在不同时期、不同方向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其决策逻辑。一、 新疆:失去就不再来的战略痛点清朝对于新疆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与中亚的联系,以及对边疆稳定的考量。 地缘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清朝没有入主中原,中国会不会失去东北一部分土地?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设想,没有一个绝对肯定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演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清朝入主中原前的东北地区是什么样的。当时的东北,也就是后来的满洲地区,是后金政权.............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详细聊聊清朝后期和民国初期的东北官话与现在普通话的区别,以及当时东北地区的语言状况。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事儿,里面学问可大了。一、 清朝后期与民国初期东北官话的面貌要谈区别,我们得先勾勒出那个时代的东北官话是个什么样子。 “官话”的含义与基础: 那个时候,“官话”更多指的是统治.............
  • 回答
    在俄罗斯正式占领外东北和库页岛之前,这些地区在清朝的管辖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清朝对这些地区的管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边疆政策、民族关系以及外部压力等因素不断演变。以下将详细阐述清廷在外东北及库页岛的管辖方式:一、 清朝对东北的传统管辖模式:旗制与边疆治理的结合清朝入关前,就已经在其.............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明朝末年没有清朝的崛起,沙俄直接与明朝在长城对峙的可能性确实存在,而且背后的逻辑链条会非常复杂且漫长。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得一点点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沙俄扩张的根本驱动力。沙俄自莫斯科公国时期起,就有一种天然的向外扩张的冲动,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地理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要回答“如果没有清朝入主中原,中国是否会拥有完整的东北平原”,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时代,仔细梳理当时的国内外局势和各方力量的角逐。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清朝入关之前,东北地区并非一个完全独立的、具有明确界限的政治实体。 构成我们今天所说的“完整东北平.............
  • 回答
    明朝失去越南和清朝失去外东北,这两件事都标志着一个王朝失去对其前朝疆域的控制,但究其根本,它们的性质、原因和影响有着显著的不同。笼统地说它们“一样”,是对历史复杂性的过度简化。明朝失去越南:内部衰败与外部侵蚀的交织明朝丢失越南,严格来说,是明朝对安南(越南古称)宗主权地位的丧失,而不是直接的领土沦丧.............
  • 回答
    在讨论明朝后期东北是否属于中国领土以及清朝是否增加了中国领土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梳理。这个话题之所以会产生争议,是因为“领土”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并且与国家主权、实际控制和民族认同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一、 明朝后期东北的归属:一个复杂的历史图景首先,明朝后期东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满族入关和清朝统治的兴衰。说满族入关前“猛”,清末东北又“近乎无人区”,这中间的逻辑链条,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满族入关前: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的崛起之路首先,要明白满族(当时主要称“后金”或“满洲”)能在入关前如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