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丢失越南与清朝丢失外东北的性质一样吗?

回答
明朝失去越南和清朝失去外东北,这两件事都标志着一个王朝失去对其前朝疆域的控制,但究其根本,它们的性质、原因和影响有着显著的不同。笼统地说它们“一样”,是对历史复杂性的过度简化。

明朝失去越南:内部衰败与外部侵蚀的交织

明朝丢失越南,严格来说,是明朝对安南(越南古称)宗主权地位的丧失,而不是直接的领土沦丧。这其中涉及到几个关键点:

宗主权而非直接统治: 自汉代以来,中原王朝对安南就实行的是一种“羁縻”政策,即承认其内部的自治,但要求其朝贡纳贡、承认宗主国的权威。明朝继承了这一传统,虽然曾一度将安南纳入版图(明初的安南属明),但随着黎氏政权的崛起,明朝最终承认了黎氏的统治,安南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只是保持朝贡关系。因此,说明朝“丢失”越南,不如说它未能长期维持其宗主地位,最终让越南摆脱了朝贡体系的约束。
内部原因: 明朝中后期的衰败是其无法有效控制边疆的重要原因。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党争不断、财政枯竭,这些都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军事和行政能力。当越南内部出现强大势力(如黎氏、阮氏)时,明朝已经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干预来重新确立或巩固其宗主权。
外部原因(更准确地说,是越南的独立自主): 越南历史上就有强烈的民族独立意识,多次反抗中原王朝的统治。明朝初年,明成祖曾试图直接统治安南,但遭到激烈反抗,最终以失败告终。黎氏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越南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成果,而不是一个外部势力强行夺走。
影响: 明朝失去越南,标志着其在东南亚宗主国地位的某种程度的削弱,但由于越南一直是作为朝贡国存在的,这种“丢失”对明朝的整体疆域和统治根基并没有造成致命的动摇。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影响和象征意义上的退步。

清朝丢失外东北:帝国扩张的失利与民族国家的屈辱

清朝失去外东北(包括海参崴、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性质则截然不同,它是在近代民族国家体系下,一个帝国因战争失利而被迫割让大片实际控制的领土。

直接的领土割让: 与明朝对越南的宗主权丧失不同,外东北在清朝统治下,尤其是通过《尼布楚条约》等,已经明确了清朝对这片领土的实际管辖和主权。清朝与沙皇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确立了双方的边界,而《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则是清朝在军事失败后,被强行剥夺了大量领土,俄国直接吞并了这些土地,并在上面建立了行政机构和统治。
核心原因:军事实力和外交策略的失败: 清朝之所以丢失外东北,最直接的原因是其军事力量在与俄国的对抗中处于劣势。尤其是在19世纪中叶,清朝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国力严重衰退,难以抵御俄国的蚕食。在外交上,清朝对西方列强的认识不足,也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导致在与俄国的边界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最终被迫签订城下之盟。
外部侵略者的角色: 与越南争取独立不同,俄国在外东北的表现是典型的帝国主义扩张。它利用清朝的衰弱,通过军事压力和外交讹诈,一步步蚕食和吞并中国领土。
影响: 丢失外东北对清朝乃至后来的中国,具有极其深远的负面影响。
国土沦丧: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领土损失,对民族心理造成了巨大创伤。
地缘政治改变: 使得中国北方边疆直接暴露于一个强大的邻国,改变了区域力量格局。
民族屈辱的象征: 外东北的丢失,与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一起,成为了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反侵略斗争。

总结对比:

| 特征 | 明朝丢失越南 | 清朝丢失外东北 |
| : | : | : |
| 性质 | 宗主权丧失,安南重新获得(或巩固)独立地位 | 大片实际控制领土的割让,是被帝国主义侵略吞并 |
| 与中原王朝关系 | 传统的朝贡关系,承认其内部自治 | 明确的帝国疆域,是清朝直接管辖下的领土 |
| 主要原因 | 明朝内部衰败,越南民族独立意识的加强 | 清朝军事和外交的失败,遭遇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 |
| 行为主体 | 越南内部力量的崛起 | 沙皇俄国 |
| 结果 | 越南脱离朝贡体系,成为独立国家(但并非被侵占) | 大片中国领土被俄国吞并,造成领土损失和民族屈辱 |
| 历史阶段 | 封建王朝晚期,东方朝贡体系的演变 | 近代,民族国家对抗,帝国主义扩张时代 |
| 对“中国”的影响 | 宗主国地位的某种程度削弱,但非核心疆域损失 | 核心领土的丧失,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严重损害 |

因此,明朝失去越南,更多的是一种传统宗藩关系模式下的演变和国家间政治力量消长的体现;而清朝丢失外东北,则是在近代国际格局下,一个落后帝国被强国侵略、瓜分和吞并的典型案例,其性质的悲剧性和民族创伤性远大于前者。将两者简单等同,是对历史事件背后复杂的政治、军事、文化及国际环境的忽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明显就是个清粉,弄这种题目出来洗地真是搞笑。

先说明一下,越南人家自唐末宋初就独立建国了,虽然独立后也向中国表示臣服成为朝贡体系下的蕃属国,但说到底也是独立国家。明朝那不是丢失,准确的说是越南独立后,在永乐年间首次被灭国,明朝是占领者,只不过后来明朝吃相太难看,在越南横征暴敛没占住退出越南罢了。明朝与后来入侵越南的法国殖民者和打越南的美国性质上没什么区别

换句话,越南本就不是明朝的。

但是外东北嘛…

一:

首先,外东北是你家满清神话的发源地。天聪九年虎儿哈(hu rga)部的一名叫muksike的人口述了三仙女下凡的传说,这个后来被引为你家满洲的创族神话写进了乾隆钦定满洲源流考。虎尔哈部即东海女真之一,明朝谓为野人女真,活动范围即松花江黑龙江南北岸到库页岛的广泛区域。野人女真也成为满洲中的一份子。

也就是说,外东北也是你家满清起源地之一。

其次,明代奴儿干都司的永宁寺碑还在外东北立着,明代最远在库页岛设过卫,日本人还在库页岛南部发现了遗留的明代土城。因此外东北从明代起就是中国疆域。

再次,满洲先祖的女真各部一直接受明朝的敕书和官职,接受明朝统治。努尔哈赤即明朝二品龙虎将军,建州卫都指挥使。

所以基于这一点,可以认可满清属于地方反叛造反成功,入主中原。

如果题主不同意以上有关外东北和女真的基本表述,坚持认为外东北包括东北都只是满清带来的领土,那么等同是在说满清是外族入侵中国,中国因此在明末亡国,那也随你。ㄟ( ▔, ▔ )ㄏ摊手

二:

康熙时期与沙俄打了一仗,即雅克萨之战。战后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使用西方的国际法方式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通过此条约明确了中俄边界,外东北及库页岛均属于中国。

三:清末与沙俄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外东北领土割给沙俄。

请问题主

你将你祖宗的发源地都卖给别人了,你不觉得丢人吗?

你把康熙大帝通过条约确认过的领土(不是地图开疆)拱手让人,你不觉得丢人吗?

你有什么脸皮好意思拿这种事与明朝占领越南比?

我就不说清末任由日俄在你家满洲龙兴之地打仗,还表示中立的清政府是多么令人恶心了。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

该说的各位大佬都说完了,我就不再重复赘述了,只是看到 @威斯特蜀黍 答案下题主在强调什么建州卫不归奴儿干都司管辖,以及啥奴儿干都司只存在25年,宣宗抛弃奴儿干都司之类的言论。总之就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说明外东北是大清带来的。

我是真不想抽题主脸,奈何你这真的是送脸给我打,

第一个问题,说什么奴儿干都司只存在25年。


第二个问题,建州卫不归奴儿干都司管辖。


奴儿干都司所辖卫所表

第三个问题,宣宗抛弃奴儿干都司。


明代奴儿干都司对于外东北的管辖证明

所以很明显明朝对于东北乃至外东北一直有政府机构管辖,凭啥你努尔哈赤突然就从一个大明龙虎将军变成了独立政权了???谈什么努尔哈赤“收复”这些地方?他明明就是在吞并明朝奴儿干都司下辖的地区和卫所,还能被题主吹成“收复”,也是牛批嗷。

user avatar
……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今将不征诸夷国名,开列於後:
……
西南:
安南国(三年一贡)
——朱元璋《皇明祖训(洪武二十八年)》

由此可见,越南(安南),是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八年钦定的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一

所以不客气的说,永乐五年朱棣吞并安南,实际上已经违背了他老爹的“祖训”,还给后人留了一个大坑

——注意我说的是吞并,不是讨伐;你讨伐可以,吊民伐罪嘛;吞并,就过头了

后面朱瞻基放弃交趾重新承认安南独立,不过是恢复了他太爷爷的既定方针罢了


反过来说

外东北又不是清朝不征之国是清自立国以来世世代代都据有的领土康熙年间还为了外东北跟毛子打了一仗,定下边界

——结果咸丰年间说扔就扔了,可以说是愧对列祖列宗,可谓是典型的崽卖爷田不心疼的行为,怎能跟明弃安南相提并论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失去越南和清朝失去外东北,这两件事都标志着一个王朝失去对其前朝疆域的控制,但究其根本,它们的性质、原因和影响有着显著的不同。笼统地说它们“一样”,是对历史复杂性的过度简化。明朝失去越南:内部衰败与外部侵蚀的交织明朝丢失越南,严格来说,是明朝对安南(越南古称)宗主权地位的丧失,而不是直接的领土沦丧.............
  • 回答
    古代汉人之所以能牢牢占据河西走廊,却难以稳固统治河套,以及明朝在这一时期的不同表现,这其中涉及了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策略以及政治制度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我们不妨一一剖析。一、 河西走廊:天时地利与胡汉共生首先,我们得明白河西走廊地理上的特殊性。它狭长而蜿蜒,两旁被祁连山和龙首山等高山.............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它涉及到明清两朝在国家治理、军事能力、边疆策略以及时代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而科技进步固然是其中一个因素,但绝非唯一或决定性因素。简单地说,明朝后期“领土大缩水”和“边疆无法控制”,与清朝“守住了不少边疆”和“丢地更少”,其背后是更为复杂的历史脉络。明朝后期领土缩水与边疆失.............
  • 回答
    天津那起让人揪心的女童走失事件,无疑触动了无数为人父母的心弦。明明知道自家孩子像个小陀螺,精力旺盛、好奇心爆棚,走到哪儿都恨不得一把火点着,但为什么,还是会有那么多家长,在那一瞬间的疏忽中,眼睁睁看着孩子消失在人海?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夹杂着生活琐碎、社会压力,还有我们作为父母.............
  • 回答
    .......
  • 回答
    一场以少击众、落败的战斗,常常会被贴上“丢人”的标签,但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或许能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当三千明军面对装备了红衣大炮的十万清军时,这场战斗的胜负,与其说是士气和勇气的较量,不如说是技术、战术和时代局势的碰撞。因此,简单地将失败归结为“丢人”,可能过于片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红.............
  • 回答
    巩汉林先生近期就高收入明星涉嫌偷漏税以及部分足球队高薪低能现象发表的评论,确实触动了不少公众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他的这番话,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巩汉林发言的背景和动机:首先,理解巩汉林先生发言的时机和语境很重要。他作为一名在演艺界有着多年经验的老艺术家,其发言往往带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大哉问,触及了历史的深层原因。笼统地说,俄罗斯的扩张如同猛虎下山,而明朝却像一个被动挨打的老人,两者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截然不同,也因此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驱动力与战略目标:生存 vs. 帝国野心 俄罗斯:被逼出来的生存空间与扩张逻辑。 俄罗斯,.............
  • 回答
    嫡子这事儿吧,在古代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重要性那真是高到天上去了。这事儿得从咱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说起。首先,“嫡”这个字,就代表着合法性和正统性。 在古代,尤其是周朝以后确立的宗法制,讲究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而且有个核心原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制度可不只是为了好玩,它背后.............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在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历史关系较为复杂,涉及政治、宗教和军事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这两个地区分别详细分析明朝的实际统治情况: 一、西藏(今西藏自治区)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并非直接的行政控制,而是通过宗教和外交关系维持松散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 宗教联系与册封制度 .............
  • 回答
    明朝宗室子弟与清朝八旗子弟的经济状况差异,可以从制度设计、财政基础、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比较: 一、明朝宗室子弟的经济状况1. 俸禄制度 明朝宗室实行严格的俸禄制度,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等不同等级。 亲王:年俸通常为5万两白银以上,但后期因财政困难被.............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成就,而康熙与朱棣作为两位重要的帝王,其军事才能也各有特色。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成就、战略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一、明朝与清朝鼎盛时期的比较 1. 明朝的鼎盛时期:永乐年间(14021424) 背景: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登基后,明朝进入“.............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在军事制度和权力结构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削弱和打压武将集团,防止其威胁皇权。这一过程贯穿了明朝多个时期,涉及政治、军事、制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洪武时期:削藩与卫所制度的建立1. 削藩政策 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年间(13681398).............
  • 回答
    明朝在军事扩张方面的表现确实与汉唐时期存在显著差异,其规模、范围和方式均不及汉唐。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明朝与汉唐在军事扩张上的异同: 一、汉唐时期的军事扩张特点1. 汉朝(前206年220年) 西汉时期:汉武帝(前141年前87年)通过“开疆拓土”政策,征服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敦煌、张掖.............
  • 回答
    明朝(13681644)与元朝(12711368)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尽管明朝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制度,但也有学者认为明朝在某些关键领域相较于元朝存在“倒退”或“退步”的现象。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矛.............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16441912年)之间的文明程度差异并非简单的“代差”,而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复杂互动。明朝的失败(最终被清朝取代)并非因为清朝在文明程度上“碾压”,而是由于明朝内部的系统性危机、外部压力以及历史阶段的自然更替。.............
  • 回答
    明朝放弃奴儿干都司(位于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是一个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复杂因素的长期过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过程的原因和背景: 一、奴儿干都司的地理与历史背景1. 地理位置 奴儿干都司设立于明永乐年间(1413年),管辖范围大致包括: 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流域(今黑龙江、吉林.............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国力在不同时期有显著差异,但整体上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然而,是否可以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历史事件,以下为详细解读: 一、明朝的强盛时期:永乐至万历(1402–1620年.............
  • 回答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与解决倭患之间选择前者,主要源于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背景与原因: 一、财政与资源分配的优先级1. 郑和下西洋的巨额耗费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历史上最庞大的海外活动,仅永乐年间(14051433年)就耗资数百万两白银(按当时货币计算).............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中国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明朝的贡献: 一、政治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强化1. 废除宰相制度,强化皇权 朱元璋为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废除了自秦汉以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