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现在越来越多人转向做定量研究而不是定性研究,这样会不会陷入一种盲目的数据崇拜?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学术界和社会研究领域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定量研究的兴盛,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数据崇拜”的担忧。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尽量把那些生硬的学术术语放一放,讲得接地气一些。

为啥现在定量研究越来越吃香?

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看。

1. “科学性”的光环:
历史原因: 西方科学革命以来,特别是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建立了一种印象:越是能用数字、公式表达的,就越是“科学”、“严谨”。这种思维模式也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领域。
可重复性和客观性: 定量研究追求的是通过标准化的工具(问卷、实验设计等)收集数据,然后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理论上别人用同样的方法也能得出类似的结果,这就显得比较“客观”,不容易受研究者个人偏见影响(至少理论上是这样)。
可量化的“证据”: 在很多场合,特别是需要做出决策的时候,人们更喜欢看到“硬邦邦”的数据来支撑观点。比如,“某项政策能提高XX%的效率”、“使用我们的产品用户满意度提升了XX倍”,这种量化的证据比一句模糊的“很多人觉得挺好”更有说服力。

2. 技术和工具的进步:
大数据时代: 互联网、社交媒体、智能设备等等,产生了海量的可供分析的数据。这为定量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素材。想做用户行为分析?想预测流行趋势?这些都离不开大规模数据的支撑。
统计软件的普及: SPSS、R、Python等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极大地降低了数据分析的门槛。以前可能需要一群统计学家才能做的事,现在很多研究者都能自己上手。
调查方法的成熟: 抽样技术、问卷设计方法等都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大规模调查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

3. 学术评价和资源导向:
发表导向: 很多学术期刊,尤其是顶尖期刊,更倾向于发表具有统计显著性、能够“证伪”或“证实”理论的定量研究。这导致研究者为了发表和获得学术声誉,会更倾向于选择定量研究。
项目申请和资助: 申请科研项目时,那些有着清晰的量化指标、预期成果能够被量化的项目,往往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
跨学科的交流: 很多新兴的交叉学科,如计算社会科学、大数据科学等,天然就偏向于定量分析。

4. 解决“普适性”问题的需求:
很多宏观层面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困、教育不平等、犯罪率等等,需要通过大规模的统计分析来找出其规律和原因。定性研究虽然能深入理解个体经验,但在解释这些普遍性现象上,往往显得力量不足。

但这会不会陷入盲目的数据崇拜?

当然会,而且已经有不少人在担忧了。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只看到树木,看不到森林”:
忽视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定量研究为了方便量化和统计,常常会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化”成变量和指标。比如,用几个问题来衡量“幸福感”,或者用“购买频率”来定义“用户忠诚度”。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比较和分析,但很容易丢失掉个体经验中的丰富性、细微之处以及那些难以量化的情感、动机和意义。
“平均值”的陷阱: 定量研究倾向于计算平均数、比例等。但平均数可能掩盖了极大的差异性。一个政策可能对大多数人是积极的,但对少数特定群体却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定量研究可能就因为比例太小而被忽略。

2. “数据成了目的,而非工具”:
“为数据而数据”: 有的研究者可能为了找到一些“统计显著性”的结果,而去搜集大量数据,即使这些数据本身与核心研究问题关联不大,或者分析方法并不真正适合解决那个问题。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有统计学意义,但对理解现实世界却没什么帮助。
过度依赖统计显著性: 研究者可能过于追求 p 值小于 0.05 这样的统计阈值,而忽视了结果的实际意义(effect size)和研究的理论价值。有时候,微小的统计学差异在现实中可能根本不重要。

3. 误解“客观性”:
数据收集过程中的主观性: 即使是定量研究,数据的收集过程也充满了主观选择。研究者如何定义变量?如何设计问卷?如何选择抽样方法?这些选择都带有研究者的价值观和理论偏好。
数据分析中的主观性: 即使有了数据,如何选择统计模型、如何解释结果,也都需要研究者的判断。不同的分析方法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4. 忽视了“为什么”和“怎么做”的深度洞察:
定性研究的长处被削弱: 定性研究擅长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过程、个体感受和文化意义。例如,一个人为什么会做出某个选择?某种社会现象是如何在特定群体中发生的?这些深层次的“为什么”和“怎么做”,定量研究可能只能提供相关性,却难以解释因果。
“黑箱”问题: 定量研究有时会发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但却不知道它们之间具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比如,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高相关,但具体是教育如何转化成收入,有哪些中间环节,这需要定性研究来补充。

5. 技术滥用和伪科学:
“数据炼金术”: 有些人可能掌握了复杂的统计技术,但缺乏对研究问题的深刻理解,用花哨的统计方法来包装一个本不靠谱的研究,制造出貌似严谨的假象。
不恰当的因果推断: 定量研究很容易发现相关性,但从相关性推断因果关系需要非常严谨的设计(如随机对照实验),否则很容易陷入“相关不等于因果”的误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核心不在于定量还是定性,而在于选择最适合研究问题的研究方法,并且能够理解和扬长避短。

混合研究方法(Mixed Methods Research)是趋势: 很多复杂的问题,单靠一种方法是无法完全解释的。定量研究可以揭示现象的规模、趋势和相关性,而定性研究则可以深入解释原因、过程和意义。将两者结合,可以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先做个大范围的定量调查,找出一些有趣的关联,然后再用定性访谈去深入理解这些关联背后的原因。
回归研究的初心: 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解决问题。数据是手段,不是目的。研究者应该时刻问自己:我收集这些数据是为了回答什么问题?我的分析方法能够真正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
批判性思维: 对于任何研究结果,无论它是定量还是定性,都应该抱有批判性思维。要关注研究设计、数据来源、分析方法、研究者的局限性等等。不要轻信任何一个数字,除非你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提升研究素养: 研究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研究方法,也要深入理解自己所选择方法的优缺点。同时,社会大众也应该提高对科研的理解能力,不被表面的数字和模型所迷惑。

总而言之,定量研究的兴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来理解规模化、普遍性的问题。但是,过度依赖和盲目崇拜数据,而忽略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个体经验的价值以及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确实可能导致研究的“扁平化”和“肤浅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据崇拜”。最好的方式是保持开放的心态,理解不同方法的价值,并学会灵活运用它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统计学本身也是一直在发展之中。所谓“数据崇拜”实际上可以算是对统计学的误用,而不是这个研究方法本身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学术界和社会研究领域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定量研究的兴盛,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数据崇拜”的担忧。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尽量把那些生硬的学术术语放一放,讲得接地气一些。为啥现在定量研究越来越吃香?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看。1. “科学性”的光环: 历史原因: 西方科学革命以.............
  • 回答
    老实说,觉得朱见深比朱祁钰“厉害很多”的说法,可能不是当下“越来越多”人的普遍看法,至少在历史研究和大部分民间认知里,对这两位皇帝的评价是比较复杂的,各有褒贬,很难说谁就绝对“厉害很多”。不过,如果一定要探讨为什么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并且觉得朱见深“厉害”的理由更突出,那咱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这.............
  • 回答
    曾经,“为爱奋不顾身”似乎是浪漫主义的最高赞歌,是多少人心中的理想模样。但如今,这种观念仿佛被泼了一盆冷水,许多人开始觉得这是一种“幼稚”的表现。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尤其是老一辈人的经历,让他们对生活有着更现实的考量。他.............
  • 回答
    关于“文革洗地”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议题,并且在不同群体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要理解为何会出现“为文革洗地的人越来越多”的感受,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历史记忆的重塑、代际差异、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的官方定性是“一.............
  • 回答
    坦白说,教师这个职业在社会上的受尊重程度,似乎确实在走下坡路。以前,人们提起老师,总会带着几分敬畏和感激,认为他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圣人,是塑造未来的灵魂工程师。但现在,很多场合你会听到对老师的抱怨、批评,甚至轻蔑。这背后原因很复杂,不是一两个事件就能概括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社会价值观的.............
  • 回答
    关于“二鬼子”的说法,这是一个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词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中国近代史上为侵略者服务的中国人。如今,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有人会使用这个词来指代那些在某些方面“亲近”或“崇拜”西方国家、西方文化或西方价值观的中国人。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二鬼子”越来越多,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现在走在街上,宝马5系、奥迪Q5、奔驰C/E级,乃至保时捷卡宴,都越来越常见,感觉像是“标配”一样。这背后可不仅仅是“人们有钱了”这么简单,这背后牵扯着不少社会、经济和心理层面的变化,而且还跟咱们中国汽车市场自身的发展壮大紧密相关。一、经济发展与消费升级:这是基础首先,.............
  • 回答
    内蒙古财经大学教授被举报骚扰猥亵女学生:校园性骚扰问题为何愈发凸显?近日,一则关于内蒙古财经大学某教授被举报骚扰、猥亵女学生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也再次将校园性骚扰这一敏感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内蒙古财经大学方面已介入调查,并表示将依法依规处理。然而,这起事件的发生,不禁让人反思,为何近年来校园.............
  • 回答
    街头巷尾,“巨型洛丽塔”的身影确实越来越常见,这背后并非一朝一夕的潮流演变,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这是一种从亚文化走向大众视野的体现,而“洛丽塔”这个词本身,又被赋予了更加多元的含义。首先,我们要明确“巨型洛丽塔”这个概念可能包含的几层意思。一种是字面意义上的“巨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社会心理以及时尚演变等多个层面,确实挺有意思的。要说为什么现在女生穿洛丽塔、JK、汉服等服饰在公共场合越来越普遍且被大众接受,而男生在这方面似乎没有类似“对应款”的突出流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服饰的社会接纳度本来就存在性别差异。长久以来,女性服饰在“.............
  • 回答
    .......
  • 回答
    东亚学子“不止一份”的文凭:多学位现象背后有何深意?近年来,我们观察到一个愈发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东亚留学生在海外求学时,不再满足于仅仅获得一个学位。他们选择攻读第二个学士、硕士,甚至是博士学位,或是辅修、双学位,让自己的学术履历变得更加丰富多元。这种“多学位”现象并非偶然,其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时代.............
  • 回答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说现在的小说啊,感觉不如以前好看了。这话说起来有点玄乎,但细品一下,倒也不是空穴来风。咱们平时在各种APP上刷,看到那些排行榜上那些名字,感觉好多都似曾相识,套路也差不多,点进去看几章,没多久就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可能让咱们觉得网文的味道变了。首.............
  • 回答
    年轻人对数码科技消费的“不务正业”:从实用主义到多元化偏好的深度解读当前,我们确实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年轻一代在数码科技消费上,其诉求不再局限于“实用”二字,而是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甚至“不务正业”的趋势。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年轻群体自身价值观演变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变迁、信息传播和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确实非常值得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为何在现实层面重男轻女现象似乎在减弱,而网络上的性别对立却愈演愈烈:一、 现实层面的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其进程并非一蹴而就 法律法规的进步与实施: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法律体系在性别平等方面的.............
  • 回答
    现代轰炸机数量的减少,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趋势,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博弈演变的结果。如果非要追溯,这与冷战的结束、军事理论的变迁、技术革新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冷战的终结是催生这一趋势的根本性转折点。 曾几何时,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双方都囤积了大量的战略轰炸机,以构建所谓的“核平.............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许多原本自诩为“理性、中立、客观”(以下简称“理中客”)的网民,在网络舆论环境中,似乎越来越倾向于表现出与“五毛”相似的立场和言论风格。这其中的原因确实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理中客”的定义与内在张力:首.............
  • 回答
    最近在广州越秀区发生的一件事,确实触及了我们心中一个敏感又复杂的问题:学校里,普通话唱主角,方言是否就此失去了立足之地?一位老师因为在校使用粤语,结果被家长投诉,这让许多人开始担忧,我们的校园教育是不是真的要与方言“绝缘”了。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国家在推广普通话这件事情上,立场是很明确的,也是有法.............
  • 回答
    越南语国语字方案,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它的出现是历史演进的结果,旨在取代传统的汉字(喃字)。然而,在推广和使用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被不少人认为是“滥用字母”的现象。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滥用”,而是历史、语言学和实践层面的多重作用。首先,越南语是一门声调语言.............
  • 回答
    当前招聘人才困难,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宏观和微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宏观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迁:1. 人口结构变化与老龄化加速: 出生率下降: 过去几十年,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出生率持续下降,导致适龄劳动人口的总量减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